怎樣才能上好一節國小數學公開課

每當我自己講公開課或者聽別人講公開課時,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上好一節數學公開課呢?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從中悟出了幾點粗淺的體會.我認爲一節成功的數學公開課應該具備“新”“趣””活”“實““美”的特點,即:

怎樣才能上好一節國小數學公開課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發興趣、保持興趣、提高興趣

活:教法靈活、教材用活、學生學活

實:內容充實、訓練紮實、目標落實

美:語言美、教風美、板書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後塵,不因循守舊,不照搬別人的教案,努力把課講出新意來,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念新——即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

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着教師的行爲。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端正教育教學思想,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圍繞“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新的質量觀、教育觀和學生觀。教育觀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對於國小數學教師來說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於學生的觀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

(1)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雖然學生的智力水平、經驗背景和學習習慣存在差異,但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兒童,都可以學習大綱規定的數學內容,都有條件按教學要求學好數學。

(2)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當承認學生的差異,並向不同的學生提出有差別的學習要求,而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按同一個水平發展,學習完全一樣的數學知識和達到同樣程度的數學水平。

(3)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教學需要按一定的進度完成,但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按同樣的速度完成所學的內容。可以允許一部分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學習,也允許一些學生用較長一點的時間達到相應的要求。

(4)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認識和理解數學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法理解數學問題,同時,教師也應當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有的方法從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較,但不應把某一種方法強加給學生作爲必須使用的方法。

二是關於教學的觀念。

爲了使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在當前的國小數學教學改革中,應當提倡以下一些關於教學的觀念。

(l)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一節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有利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學具獲得關於客體的表象,進而上升爲理性認識。教師要儘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可以親自進行實驗,體驗成功和失敗。

(2)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想要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討論和以小組爲單位的學習是最恰當的選擇。如果教師希望幫助學生形成更獨立的更有責任心的學習方式,小組討論的策略也是幫助教師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之一。在設計教學計劃和組織課堂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數學;養成與別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教師要在交流和研討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講變爲主動參與,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並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

(3)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由於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決定了國小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必須要經過多次的反覆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調整纔可能洞察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徵。就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進行反思,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反思等。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地反思探索過程;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是關於教師作用的'觀念。

教師要用自己對課程與教學的專業理解。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成爲課程與教學的決策者。教師應成爲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並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學生的動機,教師也可以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啓發學生的思考。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成爲”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成爲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也不應成爲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成爲一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啓發者。

2.思路新——即構思新穎,實用高效的教學思路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0分鐘,同樣的教師,由於教學設計思路不同,課堂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

如,在首屆全國國小數學大獎賽上,安徽的特級教師張建新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非常新穎的導入環節。

上課後,教師播放錄音,模擬電臺播放商品信息。XX市經濟廣播電臺,現在播送商品信息:熊貓M10型收錄機,每臺67元,防雨書包每個10元,2H鉛筆每支0.12元,金星牌鋼筆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電飯鍋每個120元。

播發後問:剛纔播放的是什麼內容?(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標價)

教師再將上述內容重播一遍,邊播放邊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標價牌,讓學生仔細觀察,左右兩組標價牌中出現的數,主要不同點是什麼?〔左邊一組數中沒有小圓點,右邊一組數中都有一個小圓點)〔圖略)

師:左邊這一組數67、10、120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都是整數。誰還能舉出其它整數的例子?你們知道整數有多少個?

師:右邊這組標價牌中出現的0.12、2.45、1.20這三個數,剛纔同學們說了,數的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將上述3個小數從標價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這樣,數的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的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新的數,叫小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有關小數的知識。

這一環節,教師特意設計了“經濟電臺”播放“商品信息”這一新穎的教學環節。其中出現“經濟”“商品”“信息”與目前的市場經濟“掛鉤”。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兩遍。第一遍起着“引起興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採取”播放一種商品標價,出示相應標牌”,起到調動學生視聽感官,綜合參與認識活動的作用。商品的標價牌中既有“整數”,又有“小數”,這樣,小數的出現就顯得十分自然,使學生知道小數確實是日於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真可謂別具匠心。

又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教師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什麼?大部分學生猜測圓柱體的體積可能等於底面積X高。然後給每組同學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有的組將圓柱體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再分別測量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長、寬、高, 計算出了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有的組將圓柱體木塊浸入長方體容器的水中,通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計算出了圓柱體木塊的體積。然後讓學生比較報告單上圓柱體的底面積、高與體積的關係,使學生確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最後讓學生看書自學,按照書中介紹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學具自己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努力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儘可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要儘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來,使學生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視現代化手段的運用

投影作爲一種較爲普及的電教手段,具有簡單易行、生動形象、圖像清晰、色彩豔麗、可靜可動、信息量大等特點。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這一手段,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是很有好處的。

例如,直線和射線是國小數學中兩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過去只能靠語言的形象描述或藉助生活中的現象作比喻式解說,學生總是想象不出直線和射線中“無限長”的含義。爲此,教學時我設計了兩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現一個亮點,然後向一端延伸,成爲一條亮線。教師慢慢抽拉,亮線越來越長。教師一邊抽拉,一邊敘述“像這樣無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線將無止境地延長。”藉助這樣動態的演示,學生頭腦中就會出現”無限長”的圖景。講直線時,教師將雙向抽拉片向兩個方向抽拉,幫助學生想象向兩個方向無限延長的情景。因爲整個演示的過程學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學效果很好。

又如,講“角的度量”時,過去我用木製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畫角,由於教具不透明,教師講解既費時又費力。如果利用投影儀,把量角器和畫在膠片上的角通過投影演示,投影僅的透明作用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樣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頂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質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無法比擬的。

近年來,多媒體計算機又進人課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啓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爲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例如,在全國第三屆國小數學教學大獎賽上,江蘇的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髮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就兩次成功地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與助教學。

第一次:用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爲直徑,分別畫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並把這三個圓同時滾動一週,得到三條線段的長分別就是三個圓的周長。觀察:圓的直徑越短,它的周長也就越短;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係。

第二次:屏幕上出現大小不同的圓,各滾動一週,得到三個圓的周長,再用每個圓的直徑分別去度量它的周長。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再讓學生任選一圓,並在屏幕上加以驗證。令聽課的老師大飽眼福。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電公教學法手段在傳遞信息方面的諸多便利,但也決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學手段,黑板該用還是要用的,必要的板書還是要寫的,電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