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後感(通用1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了凡四訓讀後感(通用16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 1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慄,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後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後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雲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後,他多行善事,嚴於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並現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後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後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己預言。那麼這個人的行爲就趨向於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佈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己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於向當時認爲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衝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穫。

了凡四訓讀後感 2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己,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爲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爲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爲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爲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爲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 3

我讀了《了凡四訓》白話文一書,頗有感受。《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傳授給後代看的的一本家書。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爲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爲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本書也滲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寬闊,遇事豁達。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對待別人能寬容。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最後,還要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後感 4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啓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凶,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爲什麼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着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裏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畏心,敬畏才真正地願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纔會發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淨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點的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作爲一個90後,我常常誤把缺點錯誤當作自己的個性,也時常吶喊"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即使犯了錯,也只是趨於表面的改過,而從未發過三心,未真正意識到改過對自己命運的重要性,佛說的因果報應也是一樣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錯,種下的惡根,已經在悄然無息地修改着我們命運的軌跡,雜草不除,我們命運的那片莊家地又怎能迎來大豐收呢?

了凡四訓讀後感 5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爲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爲: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麼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己,纔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己,就OK。

什麼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己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爲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什麼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爲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了凡四訓讀後感 6

《了凡四訓》這本書,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他的價值在於把儒道佛教的思想與命裏風水相融匯,超越了迷信的層面,變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袁了凡通過自身的經歷來告訴世人如何改變命運,首先改變你的內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過修行改變,通過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如何改變命運作者提出了一下幾個觀點:

一、立命之學

通過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讓自己的信念和行爲合乎情理。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寬容,一定要和氣慈愛,一定要保養精神,多種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爲。

二、改過之法

要有羞恥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從改正過失開始,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改過要趁早,覺悟要趁早。

三、積善之法

有利於別人是善,只利於自己是惡,有利於別人是出於公心,只利於自己是出於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報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裏一點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麼不論做什麼善事,都會得到圓滿。十種善事,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四.謙德之效

如果能夠心存善念、嚴於律己,對天地鬼神敬重,對別人抱着謙遜的態度,那麼,鬼神也會時時眷顧我們,我們纔有受到福澤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難成大器,即使發達了也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謙虛使人進步,凡是抱着謙虛的態度,不但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還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讀此書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向外求,將自己的命運歸功於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內求,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行爲給別人帶來快樂和方便。人生不過一場修行,通過修心創建良好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心和心態去爲人處世,這輩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反饋

了凡四訓讀後感 7

家裏的長輩常常跟我說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後,我想用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註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爲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幹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爲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侷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纔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

了凡四訓讀後感 8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爲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註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德行福澤後代,對於我來說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註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於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己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來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經過驗證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他沒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過且過,陽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實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奧妙隱藏其中,當你突然頓悟的那一刻,才覺得人生原來如此美好。

了凡先生自遇到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的起心動念,是改變命運源頭,極善的人,經常會幫助別人,做一些好事,福德會隨着善行日漸增長,命運就不是定數;極惡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着他造的惡日趨所損,他的命運也不是定數,取決於他的造業。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說你種下什麼種子收穫什麼果實,這個果實是不定期的,也許半年六個月,也許三年五載,也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有志於功名者。

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語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現並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纔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爲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先和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

我的一個國小同學,名叫木森。當年報名的時候,老師問爲什麼給孩子取這個名字,家長說孩子出生前請算命先生算過命,五行缺木,所以,名叫木森。我還遇到不少同學,名字裏帶鑫、淼磊等等。

我的'一個鄰居,從國小習成績不是很好,大學聯考三本也沒考上,家人讓復讀。復讀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去當兵了。後來我問我媽,隔壁某某哥哥爲什麼去當兵呢?我媽告訴我:某某菩薩說他今年去當兵後面能當大官。我當時噗嗤一笑。若干年後,我過年回老家,無意間聊起這個哥哥,得知他也沒當什麼大官,退伍後在家門口做門面生意。

很多年前,我去廈門旅遊時,發現家家戶戶進門客廳供奉着媽祖,說是在家人出海前必定要拜一拜媽祖,祈求平安返航。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以上的現象。我的總體感覺是我們這個民族還是有點迷信的,建房子要看風水,考試之前要去算一卦能不能考上,沿海地區祭拜媽祖就不用說了。南京有個天妃宮,據說是鄭和首次下西洋回國後,以海上平安爲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鄭和在以後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歸航後,都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而趕廟會、祭拜神靈也成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民俗,甚至申請爲文化遺產。大體來說,千百年來,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兩個功利問題:一個是求平安,一個是求得功名利祿,人們通過拜神、求仙、占卜等形式追求。

《了凡四訓》這本書的作者袁了凡前半生也是這樣一個相信命運的人。在書中第一章《立命之學》,袁了凡講述了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孔先生把他的一生的命運算的清清楚楚,袁了凡一開始想學醫,孔先生說:年輕人,你是當官的命啊,如果你明年去參加考試,一定可以考取秀才。

這麼好的當官的命,你爲什麼不去讀書呢?袁了凡就聽了孔先生的話就去考公務員了。考中了之後,每次的升遷任免都如孔先生所言。後來,他本人也心止如水,認爲命數已定,就不再努力。直到後來遇到了雲谷大師,大師告訴他: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造作而成的,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的。從此,袁了凡開始向內修行自己,重新規劃人生,不斷的行善、改過,最後他的命運真的發生了變化。原來孔先生說他命中沒有子嗣,袁了凡在53歲求得了兒子,他的官運遠遠改寫了孔先生當年的預言。這本書也叫《命自己立》。

書中第二章《改過之法》講到人怎樣改過呢?

第一,要有羞恥心,犯過的錯誤要有愧疚。

第二,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地神明。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發奮振作改正錯誤,從心性層面或說是從心靈深處去改。

第三章《積善之方》先講了十個故事,故事主人公都是積善,最後都他們的子孫後代都考取了功名。積德行善,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種: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如果真正從這十個方面去做並推而廣之,那麼,德行就可以完備了。

第四章《謙德之效》袁了凡告訴他的兒子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這句話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做人要低調含蓄內斂不張揚的特點。

命運可以被算出來嗎?我不知道,但是我明白一個人的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命我們是改不了的,因爲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父母和原生家庭,但是運是可以修來的,人在做天在看,你的每一份付出,你的勤勞、誠實和善良,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會生根發葉、開花結果。所謂功不唐捐,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了凡四訓讀後感 9

前幾日從網上買了本書《了凡四訓》,書裏面的字挺大的,並且講了好多小故事,於是就不間斷的讀完了。這本書講了一個叫袁了凡的人爲了讓兒子向善向學,寫下一本書,書裏面分了四個節,所以這書叫《了凡四訓》。四個節主要講了1立命之學2改過之方積善之法4謙遜之效屬於佛學,哲學,命運,類別的圖書。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似乎有人生的大智慧,又似乎有些神神叨叨。不過倒讓我想起好多事情

命運?生活中會接觸到一些老人,聊起那些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不禁感嘆世事無常,命運弄人,伴隨一句"這就是命啊~"命運這東西,大家都期望有個好一些的命運吧,遇到不好的命運,也儘可能的想抗爭於命運。想起西遊記裏孫悟空到閻王爺那裏把生死簿燒燬那個情節,這算是人們不屈服於命運,努力向命運抗爭的突出表現吧。

宗教學說和命運?然而實際生活中,沒有悟空的本事,大多數人在被命運捉弄後,還是會選擇"認命","認命"成立了(這裏的認命並不是指一味的服從命運的安排,得過且過,而是人們對於命運這種東西的認同後,開始積極主動的想認識命運這種東西),人們開始信教,宗教對於命運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解釋,佛教說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我對佛教了解不多,不過覺得它的理論體系還是挺完善的,它能夠以它的方式對命運這種東西進行詳細的解釋並且使信佛者信服~類比於佛教,那麼基督教應該也會有他們一套對命運的解說吧,使上億的人信服。然後一些學說如周易對命運也有它的一套解說,我們生活密切接觸到的算命,算風水,起名字都與周易密切相關。咱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也有他們的一些對於命運的解釋。

這讓我想到身邊的一些同學或朋友信,信耶穌,學周易,其他不信不學的人表示不能理解那些信佛,信耶穌,學周易的人,覺得那些人愚癡(笨且對某事物着迷)。我覺得其實不管信什麼,學什麼,只要能夠從你信到的.,學到的東西中將自己的疑惑解答,使自己,使家人朋友快樂,那麼就去學,就去信吧~我們常說的"儒釋道"三家各有所長,我們就取其所長,用着順手就用,以此解答我們面對的世事。三家是內在相通還是對於同一個問題提供不同解答的角度?要不然爲什麼對於同一個道理,可以用《金剛經》解釋,亦可以用《論語》《道德經》解釋呢?了凡先生認爲行善可以改變命運,這的確是個振奮人心的結論,提供了對抗命運這個似乎無法改變的東西的有力武器——做善事。並且感覺宗教和學說有很大相同點,就是他們都願人們去行善。怪不得稱那些信教者爲"善男信女"~~寫的有些亂不過綜上所述,好好學習,多做善事!

了凡四訓讀後感 10

三年前,朋友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當時讀完後,我半信半疑,覺得內容迷信離奇,不足以信。後來,王小虎校長在大會上多次提及此書,讓我再次有機會拿起它,這次再讀後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爲老師,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決口舌爭端問題。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

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於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於想的多傷神,說的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我將學生以6人以小組,分成8組,每組選出一位負責任的組長,當我的教學任務偏重時,我可以吩咐組長去執行,如平時的聽寫默寫,作業訂正,都可以由組長去檢查落實。每週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鬆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衆比較喜歡聽。

再次,要修煉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爲,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爲自己護身符。如唐太宗說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爲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爲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着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

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說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爲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裏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說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麼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病方爲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後,必須拋棄以自己爲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係,並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己爲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爲是自己的,那麼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麼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爲要這樣做,並認爲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爲了成功,是爲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麼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說:我下棋不是爲了勝負,而是爲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後的工作中,我應把《了凡四訓》作爲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 11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_機緣巧合結緣佛教,_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爲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爲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爲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爲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爲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後感 12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爲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於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錶,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爲“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後,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爲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後終於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爲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爲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於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後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後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後終於瞭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爲榜樣,勇於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擡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慾橫流、信仰鬆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訓讀後感 13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

”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爲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

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

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

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

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

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爲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 14

《易經》裏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累善德的家庭一定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是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是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

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積極的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爲人處世,要秉持一顆善心,積德行善自然會有好報,但是同時也要兼顧行善帶來的後果,切莫好心辦壞事。

了凡四訓讀後感 15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爲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爲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爲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爲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佛教認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 16

偶然看到這本書,因爲是新書,而且非常薄的小冊子,就從圖書館借來看,順便可以複習下古文。

對於神鬼誌異。因果輪迴之類的思想一直都是〝敬而遠之〞,對佛教故事的真實性也總是持有懷疑,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的生活中總是遇到很多理性無法解決的事情,在人無助的時候就會憤慨命運的不公,進而去求神問鬼,探知自己的命運走向,希望找到癥結所在,尋求解決之法;或者僅僅想要知道不幸何時才能結束,以重燃希望。但是〝鬼神之事〞是否真有,無人知曉,所以心中雖虔誠,但總有一絲疑問徘徊不去。

這本書僅僅由四篇文章組成,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看法。了凡先生從他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講述,從他的命運被算定到他通過自己行善改變命運,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我認爲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增加了事例的可信度以及文章的說服力。作者講故事一樣的把他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慢慢把讀者引入到他設計的圖景中,爲我們指明瞭一條〝自我改造。自我救贖〞之路,而讀者在他的前車之鑑上受到鼓勵,希望有他的成就,也就仿效他的方法,那麼他的勸人行善的目的就達到了。

從我的角度看,我更喜歡書的前本部分。雖然全書都充滿了佛教思想,然而第二部分在敘述〝改過之法〞的時候更重推理,所講述的道理都是最淺顯最接近人的本性的,更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喧囂的成|人世界裏,人們往往疲於處理那些複雜的`人際關係,煩亂的個人生活,而忽略了反觀內心,自省自己;我們總是在批判別人的是與非,對別人的作爲無法釋懷,而不去檢討自己,捫心自問。我們漸漸丟失了自我,空剩下衣服軀殼,人總是善於遺忘的,於是需要一個聲音時時提醒我們不要被外在蒙了眼,我們無法左右別人的生活,所以還是自省自己吧! 書的三四部分就是作者舉了大量的〝實例〞來佐證他的思想,例子中充滿了佛教〝善惡報應〞。〝因果輪迴〞之說,我對其持保留意見,所以這些部分讀來乏味,簡直昏昏欲睡。

本書還有一個可取之處就要歸於註釋者的功勞。古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對於我這樣懶惰的人來說查字典浪費時間又打斷思路,所以總會跳過,但是這種囫圇吞棗的學習很不可取,此書幾乎把書中所有的生僻字都標註上拼音和釋義,掃除了我們讀古文的一大障礙。而且書中的解釋並不是簡單把原文翻譯成白話,應付了事,可以看出註釋者下了很大工夫,不僅詳細解釋原文,摻入自己的人生感悟,還把文中涉及的佛教術語,歷史典故等都細細介紹,從由來到發展情況,甚至對其問題的研究情況都有介紹,使我在讀文章的同時也學到很多知識,不失爲學習古文的一本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