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讀後感(精選38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箏》讀後感(精選38篇)

《風箏》讀後感 篇1

故事開頭寫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的友誼,與善良勇敢的哈桑不同,阿米爾生性膽小懦弱。一場風箏比賽從此改變了兩個人的的友誼。阿米爾在眼看着哈桑受侮辱與欺負時,他沒有像哈桑保護他時一樣爲他挺身而出,而是選擇了退縮。

爲了讓自己遠離對哈桑的愧疚,阿米爾栽贓給哈桑迫使他離開了這個家。二十年後阿米爾由美國重返阿富汗,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和哈桑的死訊時,萬分慚愧的他踏上贖罪的旅程,從兒時宿敵的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最終做回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追回了他的風箏。

作者的筆下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有的只是平實卻細膩的筆法,平實的文字間一遍遍的對人性作出了考問。在面對重要的人受到傷害時是選擇不顧一切挺身而出,還是爲了保護自己而袖手旁觀呢?面對親人時那種渴望被認可與讚賞的心理;面對愛情的到來時猶豫不決與躁動不安;面對家庭生活中的煩惱與辛酸時的壓抑,面對國家的戰亂與分裂時的心痛……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的筆下被真實的反映出來。

主角阿米爾最終在“追風箏”的道路上變回了一個真真正正的男子漢,他不在膽小怕事,不在自私自利。面對妻子索拉雅無法生育的消息時,他選擇不離不棄,陪伴在妻子身邊;在好友拉辛汗重病之時,他不顧危險重返阿富汗;在得知哈桑的兒子還在阿富汗時,他撇去了以往的膽小懦弱,與兒時宿敵阿塞夫搏鬥,並從他手中救出了索拉博。沒有虛僞與矯情的橋段,沒有無病呻吟的冗長篇章,作者將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描寫的淋漓盡致,每一字每一句都敲打人心。

合上書本彷彿還能看見兒時的哈桑追着那枚藍色風箏奔跑的身影,那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似乎還在徘徊在耳邊,對於哈桑來說,友誼便是那枚風箏,爲了追逐友誼,他願意付出所有,帶着他的真誠忠心陪伴在阿米爾的身邊;就像命運中某條紐帶,由阿富汗來到美國的索拉博,在經歷了侮辱,戰爭,失去親人的痛楚後,他就像被抽空了靈魂的傀儡,臉上沒有了小孩原本應有的天真與笑容,唯有風箏才能激起他眼中的一絲漣漪,勾起他嘴角的那抹弧度。

追風箏的人——這枚風箏可以是友誼,愛情,親情,亦或者是善良,正直,勇敢。但對於阿米爾來說,這枚風箏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只有追到了他,阿米爾的人生纔算完整。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麼一枚風箏等着我們去追逐,它象徵着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拼湊我們靈魂的一塊碎片,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大膽去追吧,就像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 篇2

對於胡塞尼的最初印象,是幾年前逛新華書店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一本書名奇特、封面精美的《燦爛千陽》,從書封上的介紹瞭解到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個自小成長在阿富汗的阿裔美國人,這不由讓人先入爲主地產生一種獵奇心理,想一窺他作品中那片神祕土地的真實面孔。在這一點上,胡塞尼從不會令人失望,不管是在《燦爛千陽》,還是《追風箏的人》中,故事都以戰亂、不穩定政權,以及舊社會不平等的家族制度爲大背景,卻又在不穩定與不平等中尋覓着純淨與光芒。

這一次不僅閱讀了整本《追風箏的人》,更索性一口氣把電影版《追風箏的人》也看完,由於書與電影載體不同,感受也大不相同:原著情感細膩,讀來讓人時刻隱隱作痛,電影版高潮迭起,結局讓人淚流不止。一般來講,改編電影的藝術效果較難超越原著,《追風箏的人》也是同樣,電影雖然展現了主要情節,而主人公阿米爾背後隱藏的複雜人性、內心矛盾並未鋪開展現。原著之於電影的勝利,更可能是文字較之電影對於內心情感線索更精準的把握,娓娓道來,細細品味,這也正是胡塞尼小說的特質。

第一人稱的口吻加上內心矛盾的細節展現,這很難讓我相信它不是一本作者的自傳,以至於看作者生平的時候還反覆確認是否有阿米爾的影子。胡賽尼筆下的阿米爾,一個愛寫作的憂鬱少年,他並不是那種擁有完美人格的主人公,作者也沒給他一個全然正義的人設,他只是一個有私心的普通人。人性從不像有些作品人物中演繹的非黑即白,正因爲有陽光,纔會產生陰影,離光芒近的地方,越是“燈下黑”。哈桑就是這樣一束光。

在社會等級壁壘沒有被打破的體制下,人類的不平等被無限放大,在孩子身上會表現的更加敏感和難以觸碰。可與生俱來的優越沒有使阿米爾更幸福,人性的有趣之處也就在於此———擁有一切的阿米爾反而會嫉妒一無所有的哈桑。當然,阿米爾的嫉妒似乎與他擁有的一切物質條件無關,在我看來,令阿米爾最終走向不挺身而出甚至陷害哈桑的並不是他嫉妒哈桑更得父親心,而是他在哈桑這個現實社會中樣樣不如自己卻又靈魂高於自己的人面前,年紀尚輕的他無處安放內心深處的隱約黑暗。這種黑暗吞噬着他的靈魂,讓他成爲一個對哈桑充滿愛與恨的矛盾體。哈桑越是明亮,阿米爾的黑暗就會映襯的越多。最終他們之間由物質不平等轉化爲靈魂不平等,阿米爾是難以接受這種不平等轉變的,他一面想要逃離哈桑自帶的人性光環,一面又尋求靈魂的救贖。最終阿米爾是否得到了靈魂的救贖我們不得而知,至少從他爲索拉博追風箏的結尾,可以看出他學會了“哈桑式”付出———爲你,千千萬萬遍。那麼哈桑呢?

再來說哈桑。哈桑這個人物的設定可以說有一些傳統作品中英雄主義的人設,他爲了阿米爾無所畏懼,他完全忠誠於友情,即便是阿米爾對於他的栽贓他都選擇默許與原諒。但坦白講,這樣的人設是不能讓我理解與喜愛的,也許與阿米爾一樣,無處安放的黑暗讓我不知所措,甚至不願意相信人類社會存在什麼純淨的靈魂。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在舊制度下也許會有,但在新社會的民主政體中卻已不再,平等的浪潮捲走了一種伴隨舊政體的品質——無條件忠誠。所謂的無條件忠誠,純潔的近乎信仰,沒有利益驅使,沒有私心,沒有任何原因的相信、服從一個人。現代社會,我是沒有見過這樣的忠誠,平等政體釋放了人類的自由意志,每個人真正意義上成了獨立個體,不再有奴隸與僕人,也不再有哈桑式付出與無條件忠誠。

在美國這個民主的土壤最肥沃的地方,公民權利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的地方,《追風箏的人》如同一股文學界的清流,霸佔暢銷書榜首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也有國內一些評論認爲,這本書存在對美國諂媚的嫌疑,不管這一點是否存在,從阿米爾和哈桑的人物塑造上,我們可以看到胡賽尼對阿富汗人民的愛、對於舊政體下某些靈魂品質的讚頌,以及對於安放、救贖人性黑暗的探索。

《風箏》讀後感 篇3

每每放假在家,總是處於一個懶散的狀態,放假後參加舅媽單位的一次讀書交流活動,看着他們展示着自己累累碩果,我心有愧,爲何總是在虛度這大好的時光?期間他們有推薦《追風箏的人》的這本書,恰巧我也在噹噹上淘到了這本,每次買來的書總得放一陣纔會摸一模,這次我決定讀一讀。

一開始看完電視無聊至極時纔會拿起它來讀上一兩頁,厭倦了就再打開電視機,後來每當我讀它時,被裏面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對人物外貌的刻畫的淋漓盡致,人物內心活動栩栩如生,讓人感同身受,看完了一章還想再看下一章,就這樣不愛讀書的我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個速度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快,我想期間要是不看電視速度或許會更快一些。

作者是一位美籍阿富汗人,他用最質樸平淡的話語爲我們呈現了一個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與僕人哈桑的友誼的故事。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該如何抉擇?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是悲涼的,對於阿米爾來說,他心中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每當面對哈桑,就彷彿看到了那個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爾一次次選擇了逃避。在最後,當他設計趕走哈桑時,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義無反顧跳了進去,只爲一個“愚蠢”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心中愧疚不已,時至中年,也在爲自己的心靈贖罪,而善良的哈桑,直到失去性命的那一刻仍然忠誠的維護者他們的友誼。

每次合上書,我的腦海中不斷涌現故事的每個情節,尤其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爲你,千千萬萬遍”心裏酸酸的,哈桑太善良、忠誠了。每讀到動人之處,眼淚悄然留下,讀到阿米爾利用哈桑不識字故意戲弄他。 讀到風箏大賽後爲了給阿米爾追回那隻藍色的風箏,在死衚衕被小夥伴欺辱,而阿米爾卻沒有勇氣爲哈桑挺身而出。 讀到阿米爾得知爸爸的癌症晚期,痛哭流涕。讀到拉辛汗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讓阿米爾選擇走上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讀到可憐索拉博害怕再次回到噩夢般的恤孤院,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在浴室自殺的情景……

童年時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不禁使我潸然淚下。從阿米爾身上看到自己童年時的影子,懦弱,沒有擔當,就像翻譯者所講的: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那樣的心結,都有一隻曾經的風箏,只要用善待他人的誠實的心去呵護,都能找到“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風箏》讀後感 篇4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跟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跟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跟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跟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跟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跟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讀後感 篇5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好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好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夠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夠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好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 篇6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可能語言略顯遜色,但是真情實感總讓人難於忘懷,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贖罪的過程,也不是我經歷磨難的艱險。

令我最難忘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間失去一切,我看見商人一下子成爲救濟的對象,我看見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我看見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親,我看見殺戮隨處進行,我看見人生可能瞬間停頓。

一下子想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平是那麼重要。至少,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孩子躲在母親的懷抱享受哺育,但是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奢望,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就如小說中伸手乞討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說的不是戰爭,還有更讓我難過的,那就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等了幾十年,人都死了,才鼓起勇氣去拯救失去的靈魂,是那麼可悲。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生命變的真實起來,有沒有幸福從一開始就沒有錯誤產生。

如果小說中的阿米爾能夠有一個導師指導他的生活,理解他的苦悶,傾聽他的心聲,我想他不會那麼懦弱,我想他至少知道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他失去母親,沒有愛的依託,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指導這個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爺,財富就是一切了嗎?阿米爾實際從情感上講是一個貧窮者,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時候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被他人,發生這些誤解的原因是因爲他擁有了太多的財富,可是我們知道財富與思想不能等同的,阿米爾一個可憐的思想乞討者。哈桑之所以勇敢,是因爲他從小灌輸的是服從與盡職,雖然貧窮,但他有阿里無限的愛,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必須做什麼,阿米爾卻沒有人來告訴他指導他,這對於尚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那是缺憾,更是教育的失敗,即使有父親,即使有老師。

想到今天中國的孩子,雖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會,那麼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了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渴望,對於他們的成長,作爲家長,作爲老師都應該樹立準確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首先要育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觀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我不無擔憂,因爲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長孩子都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自己與學習,一味的走溺愛的教育路線,不能吃苦,沒有正確對待挫折,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嗎?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教育,“孩子,他要再揍你,你就揍他,使勁,出了事,你媽我給你兜着。”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教唆,變成惡劣事件。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瞭解事情原委,弄清是非黑白,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回擊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其實,最希望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他用愛心,指導着阿米爾的成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用行動指導阿米爾的寫作之路,我們從那個寫作的皮本子,就能看出,寫作對於阿米爾來說,是那麼重要,那個本子就是對他愛好的最大支持,更是書法內心的最好地點,也是後來,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爾”從美國不遠萬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來贖罪來證明自己,雖然有點晚,但是至少他來了,至少他救瀆了自己的靈魂,讓人生的後半生沒有遺憾留存。如果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那麼這世界就會少幾個阿米爾的羞愧,也少幾個哈桑的被欺,也沒有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沒有主見的奴性語言,更沒有阿瑟夫變態的人格。

故事就是故事,幸運的是阿米爾沒有被塔利殺死,幸運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那會什麼樣?小說就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此時的我們最擔憂的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們,還有心靈空虛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等待我們的正確學習指導、尤其是做人的指導。

《風箏》讀後感 篇7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讀課外書了,只要是有文字的東西都會伸長着脖子看一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魯迅的文章了。

今天寫了一篇樣稿,我又想起來了魯迅的《風箏》,隨手借鑑進去。我很喜歡風箏,春天有風的時候,帶上自己喜歡的風箏來到空地上,讓風穩穩地把它託到天上。看到它在湛藍的天空中變成一個小黑點,快樂的感覺在明媚的天氣裏也彷彿飛起來了。此刻心中的愜意恐怕只有我自己才能體會到。

初次讀《風箏》這篇文章,我詫異不已,原來魯迅先生是不喜歡風箏的,他在文章說:“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爲我以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玩具有很多種,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喜歡就不喜歡吧,但是他說是沒出息孩子所玩的玩藝,我就感覺哪裏好像不太對,總是說不清爲什麼。

今天在思考關於遊戲的習作主題,再次想到風箏,再次想到魯迅先生的嫌惡。魯迅先生的嫌惡還是不合理呀,那富蘭克林也喜歡玩風箏,還在雨天放風箏,最後發明了避雷針呢!這完全是魯迅先生的偏見呀!

從頭到尾再細讀《風箏》,魯迅的小兄弟喜歡風箏,他十歲左右,多病,還很瘦,買不起風箏,魯迅也不讓他放。“他張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跳躍。”弟弟是多麼喜歡風箏呀,但是,弟弟的這些行爲在哥哥眼中就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哥哥突然發現弟弟在後花園製作一個“胡蝶”風箏,裏面有竹骨、有做眼睛的風輪、有裝飾用的紅紙條,都快完工了。魯迅是怎麼做的呢?“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讀到這裏我感受到作爲哥哥的野蠻和強悍,他在這裏犯了一個強加於人的錯誤,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不允許別人喜歡,這違背了大聖人孔子的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弟年齡小,他可以使用武力來貫徹自己的意思,若是他碰到比自己強悍的人怎麼辦?若是對方也強加給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該怎麼辦?回想現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國家強加給個人的,每一個都是那麼強悍,那麼囂張,想起來真的讓人窒息了。

當時魯迅也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等到他中年以後,常常懊悔自己的所作所爲,他希望弟弟能夠寬恕自己的行爲,能夠讓自己好受一些,但是當他說起這樣事物的時候,弟弟絲毫沒有印象了,反而驚異地笑着說:“有這樣的事情嗎?”聽了這樣的話,魯迅的心情更沉重了。小時候讀到這裏的時候以爲是魯迅先生以爲弟弟忘記這件事情而寬恕自己,自己心裏過意不去,所以才心情更沉重了。但是,最近魯迅的文章又讀了一些,這個沉重並非我理解的這樣的。

從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可以看出,他小時候也是充滿童趣的,但是隨着家境的破落,他過早成熟了。童年的生活是艱辛和心酸的。弟弟是那麼喜愛風箏,但是作爲哥哥卻剝奪了他的愛好,於是大家都在一種沒有快樂的氛圍裏面度過了童年。讓魯迅後來悔恨的是,自己沒有快樂了,爲什麼還要剝奪瘦弱多病的弟弟的快樂呢?自己連寬恕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爲弟弟已經忘記了這些事情,所以他永遠揹着這樣一個剝奪別人快樂的負擔了。

《風箏》中,弟弟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喜歡風箏沒有錢就自己做,好不容易找來材料快要完工的時候,被哥哥無情地毀壞了,愛好被扼殺,理想被嘲諷,他應該是絕望和憤怒終生難忘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當哥哥準備求得寬恕的時候,他早已忘記了這件事情。弟弟是受害者,但卻不自知,這纔是魯迅更沉重的原因。

弟弟身上有着阿Q的影子,阿Q總是喜歡容易忘記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和事情,當傷害者表示懺悔的時候,被傷害的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被傷害的,這裏折射着人性的弱點,總是喜歡遺忘。

也許《風箏》所描寫的這些事情是虛構的,但是《風箏》中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實實在在的,魯迅的文章值得我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讀。還有兩天,就是魯迅先生逝世85週年了,但是他的文章所折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人性問題仍然還在我們身邊,一點都沒有遠去過。

《風箏》讀後感 篇8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熟悉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純淨、催淚的文字而迅速走紅。這本書也是作者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兼封神之作。

在未閱讀本作品之前,看過本書翻拍的電影,也因爲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便讓我淚溼衣襟。也使我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我對阿富汗的好奇心,讓我感受到那片充滿死亡,暴力,血惺的土地上‘愛’依舊無處不在。書中講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誼和一場跨越20年的贖罪,以及一生的懷念。

阿米爾是阿富汗一個富家的少爺,他的父親是一個賣地毯的商人,生意做的很好,人也頗有男子氣概,哈桑是他家僕人的兒子,兩個小男孩年齡相仿,身份卻是那麼懸殊。我認爲阿米爾父親這個角色人物,一生中充斥着隱瞞與期騙,他是真相的守護者,也是真相的延續者。也許人生中謊言,無處不在,你信任的人,你不信任的人,你愛的人,你不愛的人,甚至包括你自己,都有祕密。祕密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面子,保護自己的一切。但欺騙就跟盜竊一樣可惡,它剝奪了他人知曉真相的權利,真相大白的時間點,對命運的方向影響太大了。

哈桑勇敢、聰明,阿米爾在哈桑的映襯下顯得懦弱不堪。父親對哈桑越發稱讚,使得阿米爾心裏產生嫉妒。在一次鬥風箏的比賽中,阿米爾決心要拿到冠軍向父親證明自己,他如願獲得了冠軍,哈桑幫忙撿掉落的風箏。臨走前,哈桑說出了那句感動千萬讀者的話“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也是本書的靈魂,併爲後來阿米爾心靈的救贖留下鋪墊。

在他爲阿米爾撿風箏時遇到小混子阿塞夫,要求他交出風箏,哈桑竭力保護屬於好朋友風箏,在哈桑被阿塞夫欺負的時候阿米爾就在旁邊親眼目睹這一切卻選擇逃避。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在阿米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柔弱膽怯、欺騙誣陷、自私妒忌,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人性中醜惡的一面,而哈桑雖然出身卑微並遭人唾棄卻忠誠勇敢、善良正直、寬容並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有着全心全意愛的決心和能力,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人性美善的一面。

哈桑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依舊如從前一樣跟在阿米爾身邊,而阿米爾則無法面對他,甚至要求父親開除他們。當然,父親是不會同意的。無奈之下,阿米爾在13歲生日那天陷害了哈桑,誣告他偷了自己的禮物,而聰明的哈桑也溫和地承認自己是小偷,這並不表示哈桑逆來順受而是因爲他知道阿米爾的目的,他知道阿米爾在巷子裏看到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不敢面對自己。

隨後戰爭到來,阿米爾一家搬去了美國。他們在美國定居生活逐漸忘記了原來那土地上的人和事。與此同時我們從他們兩個人身上都看到了階級性,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這是無可避免的,作爲社會裏的一份子我就得按照那個社會的方式來生存。作爲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犯一些錯誤。阿米爾曾違背自己的良心犯了很多錯誤。

通過一通來自阿富汗來的電話打破阿米爾的生活,重新撕開了那段往事。並也因此得知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是他的親兄弟。阿米爾決定應該回到那片土地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只是在這時哈桑已不在人世,留下了一個兒子卻被賣給當年那個小混混阿塞夫爲奴,阿米爾救出了他,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本書故事的最後,阿米爾陪着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美國的廣場上放風箏,追着風箏開心的喊着當年哈桑說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救贖。

讀完這本書,一個愈發清晰的理念迴盪在我腦海裏,相信會伴我終生:過去的事雖然不可以改變,但犯過的錯可以彌補。我們不僅要勇於承認錯誤,更要積極的邁出彌補的步伐。願你我在這世間都能勇敢的直面黑暗,堅信黑暗終歸會過去,奮力地去追逐光明。待歸來時,還是如哈桑般純情的少年。

《風箏》讀後感 篇9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跟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跟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跟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跟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跟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跟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跟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跟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跟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跟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 篇10

《追風箏的人》,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總能在腦海裏浮現這樣的畫面:在廣袤的曠野上,放飛風箏的孩子傑裏奔跑着,頭上的風箏獵獵作響,耳畔不時傳來真摯的承諾:"爲你,千千萬萬遍!"

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富汗安靜祥和的日子裏,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形影不離的時光被一次風箏大賽後的"劫難"所打碎,難能可貴的友誼與真情在一些謊言與怯懦中漸漸逝去。命運帶走了阿米爾的友情,親情,只給他留下了一片遺憾,生命竟是如此無奈。

成年後的阿米爾意外得知的驚天祕密使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去尋找他的親生兄弟——哈桑。其中發生的種種不禁令人費解和惋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爲了彌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花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

小說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哈桑所說的那些話,"爲你,千千萬萬遍",當哈桑還是一個12歲的兔脣小孩時,就有着爲自己的朋友義無反顧付出生命和經歷一切苦難侮辱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讓人驚歎佩服,同時也爲之心疼,感動,震撼。作爲一個僕人的兒子,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忠誠於自己的身份。雖然他的地位低微,但是他的品質卻是難能可貴的。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風箏的的放飛者,一個是的風箏的追逐者,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但是,風箏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枝節複雜而且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後,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雖然書中滿是阿米爾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但我覺得他是天使,他的爸爸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他的血液在說:"也許爸爸說的對。"他敢於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歸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的爸爸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似乎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細膩的筆法勾勒出溫和而又悲壯的畫面。主人公阿米爾不知在多少個地方回憶起哈桑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他內疚、懺悔,他寧願付出一切去贖罪,這讓每一個讀過這句話的人內心不禁波濤洶涌,那無盡的酸楚與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不得不讓人感動。

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使其在太陽的暴曬和大雨的澆灌下,發芽、開花,然後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當在黎明與黑暗的交替中醒來,你還會看到那個模糊的人影,是你,是我,是大時代裏的每一個人,在追逐那隻屬於自己的風箏,無論你經歷了什麼,一切總要繼續,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往直前,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過往的苦澀與甜蜜,慢慢體會生活的真情實感。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在命運的安排下竭盡全力地追逐着,在幸福與痛苦的反覆交替中漸漸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諦。

請從夢中快些醒來吧,帶着你的風箏繼續奔跑,繼續上演長長風箏線背後的故事,學會承擔,學會守護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記得遠方的人對你的真心呼喚:"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 篇11

“爲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

第一次和朋友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些牴觸心理的。因爲聽聞朋友說,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對於一個看書就想輕鬆愉快的人來說,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爲,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後,記住了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華麗,他只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後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描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堅強、勇敢、忠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哈桑真的是那個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人都過的悽慘。

哈桑是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玩伴,他們倆的身份是那麼的不同,卻有着同一個人餵養長大的情誼。阿米爾是老爺的孩子,生母因難產而死;哈桑是老爺僕人的兒子,生母生下他一個星期就跟人私奔拋下他。“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讀的時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回過頭再讀的時候發現,也許這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暗示他們同父異母的身份。

身份的懸殊,並不是導致哈桑悲劇人生的關鍵,相反我覺得,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對阿米爾的絕對忠誠和阿米爾對強權的懦弱心態。都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非常的切題,如果要簡明概括來說,就是一個風箏引發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負少爺阿米爾,哈桑即使害怕顫抖着也用彈弓嚇走了阿塞夫。這裏埋下了更大的伏筆,在之後的喀布爾風箏大賽,阿米爾勝利在望,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是少爺阿米爾的心願。哈桑義無反顧的追逐阿米爾心中的風箏,卻遭到了阿塞夫的打擊報復。因爲不願丟失少爺的風箏,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欺負。而外出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着被欺負的哈桑,卻懦弱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邊看着暴行的發生,什麼也沒有做。

哈桑回來了,帶着阿米爾心中的那個風箏,隻字不提遭受欺負的哈桑讓阿米爾備受折磨。也許這是阿米爾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栽贓哈桑偷他的手錶,讓哈桑離開了自己的家。在他看來,哈桑離開了自己的視線,說不定就能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阿富汗戰火紛飛的時代到來了,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樣,一直插在阿米爾的心裏,久久不能忘懷。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內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靜。阿米爾決定去往戰亂的阿富汗,拔出內心的那根刺,救贖自己的靈魂。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着。阿米爾越過重重艱險,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親自照看他,撫養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也許他只是想償還哈桑,也許他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世爲人,也許都曾犯下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改正的機會和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小時候我們說話直白,不經考慮,按照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做人。我們漸漸長大,懂得了體諒別人,換位思考。懂得了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爲了我們自己。因爲曾經的小時候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所以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小時候的做法,內心仍會受到折磨。於是他返回戰亂的故鄉,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旅,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次洗禮。

那一隻風箏,帶着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徵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爲人的意義所在。

《風箏》讀後感 篇12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故土,踏上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妻子,有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一樣,就是不再微笑,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 篇13

在我剛剛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我對魯迅這個名字就早有耳聞。在我印象當中魯迅是中國特別偉大的一位作家,遇到過的所有的老師都說他是全中國最好的文學家之一。聽說魯迅的作品很難讀懂,所以我一直不敢看他的作品。然而這個學期魯迅的名字被提到太多次了,因此我決定嘗試讀他的散文《風箏》。

也許我選的作品比較簡單,也許我沒有完全讀懂,我對魯迅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文筆沒有我想像的複雜。《風箏》這篇散文是我瞭解魯迅的第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充滿着魯迅對他自己過去的反省和評估。我認爲可以從此作品更加深入瞭解魯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風箏》也給了我許多感受。其中的感受是矛盾。魯迅在文章的開頭對放風箏的描述跟我自己小時候放風箏的回憶完全不相符。在我小時候,媽媽會帶我去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放風箏。那是夏日,一提到風箏我就會聯想到翠綠的草坪,晴朗的天空和炎炎烈日。不過魯迅講起風箏時所描述的場景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描述的是一個很肅殺的畫面:“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然後說:“風箏對我來說是一種驚異和悲哀。”也許魯迅故意描寫了不符合讀者期望的畫面從而表示風箏給他帶來的特殊情緒。

接下來魯迅聯想到他兒時的往事。魯迅的弟弟酷愛風箏,但魯迅從來不允許他弟弟去放,因爲他覺得這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情。但魯迅的弟弟不服,嘗試用家裏的雜物做風箏偷偷去放。魯迅發現的時候,爲了懲罰弟弟把他苦心做的風箏給砸了。成年後魯迅想起自己童年時的無知行爲,覺得十分的內疚和自責,但最讓魯迅悲哀的是他成年後向他弟弟求得寬恕的時候,他弟弟居然把這往事忘卻。魯迅無法彌補他犯過的錯,所以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讀到這裏我既同情魯迅的這種感受又不同意他的無奈。知道自己犯過錯卻無法求得寬恕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經歷的事情,但正是因爲這樣的悲哀“不可掌握”而更不應該令我們覺得悲哀。我們感到這樣“不可掌握的悲哀”的時候,應該向自己求得寬恕。但是我又感覺魯迅這樣寫也非常的真實,體現出他的性格特徵。魯迅知道他無法回改他做過的事情,但他偏偏要爲此悲哀:“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我個人認爲既然沒有辦法得到寬恕,那就應該放過這件事情。但同時可見魯迅個人的道德和對弟弟的關愛:過了這麼多年魯迅還想把他的錯補過來。此篇文章讓我覺得魯迅應該是個善良沉穩而又情感豐富,心思細膩,非常有內涵的人。希望將來可以多讀他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去體味這偉大的人物筆下耐人尋味的作品。

《風箏》讀後感 篇14

人很平凡,但也很偉大

我們無力更改曾經犯下的錯誤,因爲時間的軸輪一直在前進,但我們可以彌補曾經的罪惡,去將在別人身上留下的傷疤,慢慢磨平,我們不能抹去,但求原諒。

就像這本書的內容:主人公阿米爾因爲少時的懦弱,人性中的自私,在面對僕人的兒子,亦是他的好友阿米爾遇到困難時,他退縮了,像個膽小鬼一樣逃走了,甚至在後來,他渴望阿米爾的離開,來慰藉自己的不安,所以設計,他們知曉,離開了。因此,他的餘生都在救贖自己的錯誤。

這本書構造的人物是不完美的,他會害怕,會猶豫,會出賣朋友,但是,這纔是一個完整的人,這纔是一本完整的書!主人公不是簡愛,不是灰姑娘,沒有所謂的至善至美,可這樣的人,才足夠真實,他就像生活裏的人,就像我們自己。這本書殘酷地將人性的醜陋,赤裸裸地揭開,展示在我們面前。我自己也在這個人身上找到了屬於我的影子——自卑,惶恐……儘管有些無奈,但又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事實。我認爲這是人性的劣根,貪婪也罷,膽小也罷,我們無法避免,只能夠阻止。

我突然在此時此刻想起了在《人類的羣星閃耀時》的一段話:“充滿戲劇性和生命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中都是難得的;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某一分鐘,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着光輝,普照着暫時的黑夜。”人的一生就像星星一般,在衆多同樣美麗的星星中,並不起眼,可正因此,我們的平凡造就了我們某時刻的偉大,也許稍縱即逝,可那一刻於我們暗淡的一生中,是如此的耀眼,是那麼的記憶深刻!

就像文中最後,阿米爾做出收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決定,而他又再次因爲追風箏這件事溫暖了索拉博,我相信,這兩件事情預示着他改變了自己:從那個懦弱、自私的小男孩成爲了一位富有擔當的男人。

這更令我相信——我們生來平凡,所以人的劣性總會有那麼幾點出現我們自己身上,可正因爲這般相比,經歷過磨難的我們,灑下的汗,留下的淚,那些被塵土掩埋的美好品質才得以顯現,顯得熠熠生輝,那些不堪的缺點因爲成長,而漸漸退散。那些不美好的經歷,終於可以直面應對,甚至坦然一笑。你可以將此比喻成一隻卑微不堪的青蟲,在經歷了內心的重重拷問,亦或是良心的譴責,放下了成見,逃離了性格上的缺陷。我在無數個夜月中,終是服了軟——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於是就在那個醉人的早晨,破繭成蝶:從前的脆弱,變成了現在的利矛,做着生活中的女戰士,斬斷前路的荊棘險阻。我無所畏懼自己的缺點,因爲,這便是我。

《風箏》讀後感 篇15

“我追”讀完比較後兩個字,我輕輕將書本合上,眼淚浸潤了我的眼眶。這是第一次那麼努力的讀一本書,不再是戲謔,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靜靜地用心讀。

“爲你,千千萬萬遍。”反覆咀嚼着這句話,內心彷彿迷失在縱橫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暈佔滿心扉;像落入蜘蛛網的飛蟲,無力的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腳心的疼痛,像掉入萬丈深淵,不安的情緒像芥末,嗆入鼻腔,嗆入大腦。這是第一次那麼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邊,離心比較近的地區。除去那些動盪,除去那些戰亂,我45°仰望天空,咧開嘴角,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汗上空的風箏,那些執着的單純的追風箏的人。

哈森,阿米爾,兩個十二歲的少年。比較初的比較初,他們是比較親密的朋友,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憧憬未來。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牆”,那株石榴樹,那個地區的一切一切都是他們友誼的見證。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隻要長大了,過去那些單純無比的東西都會變質。時間過去,他們在一點點長大。阿米爾發覺爸爸對自身的冷淡,而對哈森卻總是給予鼓勵和讚賞,

他開始慢慢感覺到失落,偶爾也會發發脾氣,卻總是被哈森的寬容所化解。有時候想:假如這種歡樂時光能一直持續到永遠該多好。但是沒有假如,這個世界沒有假如。災難早已籠罩在這個城市上方,隨時能將他們的友誼無情摧毀。

一次追風箏的比賽打破了寧靜的一切。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訓。他本能夠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爲他挺身而出一樣。但是他沒有,僅僅由於他的懦弱。他就這樣把哈森落在了那個小巷子裏。從此,哈森成爲了他生命裏的一個惡魔,他處處躲避哈森,比較後還設法趕走了哈森。後來,自身也跟父親遠離阿富汗,去了美國。就這樣,帶着纏繞了一生的負罪感去了美國。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身無比歡樂的童年的地區,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的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決定勇敢的邁出救贖的第一步。但是,一個驚人祕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的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比較卑劣的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的反省後,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的自我,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兒子,雖然比較後自身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的東西。

那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風箏再一次高高飛起。

《風箏》讀後感 篇16

落日如血似的餘暉塗滿了“風箏的尾翼”,風箏在風中輕揚,兩個少年在遼闊中仰望。

《追風箏的人》所描述的故事,如一點水,在殘陽中暈染。

哈桑擁有着美好的風箏,他倒在那兒,少年們的拳腳惡語,將他中傷,而阿米爾靜靜佇足觀望,隱在人羣中。

我爲哈桑的赤誠而落淚,爲阿米爾的後退而難言。

阿米爾稱得上是個懦弱的人,他只爲他的父親而驕傲,卻從未信過自己,這可能也是他選擇停留而非上前的原因之一吧。或許在阿米爾握着那顆飽滿鮮豔的石榴,看着哈桑的那一刻,便是悲劇的源頭。

在後來如數的時光裏,他低頭,他禱告,他不語,他在心裏放着一幕幕:藍天下的風箏,巷角哈桑中傷的不堪,石榴碎在胸口,血似的汁液從哈桑的衣角墜落……一幕幕一遍遍,吱呀吱呀,蒙了灰的過往在腦中反覆凌遲。阿米爾看着自己,他剝開了心靈;他看着自己,看着自己爲那份懦弱低頭,看着自己死在懦弱的利刃下,看着懦弱卷襲心靈,帶來場場地動山搖,他看着自己。可他不動不搖地看着自己,直視着自己的不堪、自己的後退,他看清了自己。最後,他看見從前的那個哈桑,他聽見哈桑說:“爲你,千千萬萬遍。”他如夢方醒。

阿米爾在懦弱編織的夢裏掙扎,他醒了,大夢一場。可曾經的往事已隨風而去,故人已逝,過往不可追。

阿米爾從夢中清醒,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在夢中死去?他們困在夢中,閉上眼,彷彿一切不存在,他們縱着夢中的怪物將他們吞噬,沉溺於深淵,不願睜眼,不願面對。成千上萬的“阿米爾”在夢中束縛至死,他們不敢看自己,怕看見自己的懦弱、不堪、自卑、低劣又抑或是其他,這些東西像沒有柄的匕首,殺死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倒在血泊中鮮血淋漓。睜開眼,睜開眼,看看自己的黑暗,只有直面心靈,正視自己,刺破種種缺陷的網,才能看見藍天下的風箏。

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更要一遍遍審視自身,咬牙清除自己的卑劣之處,衝破那層網,把握當下,莫到傷害已經埋下,過往隨風而散,握不住過往時而悔恨。接受陽光的洗禮,明白自身的不足,在陽光下重生,清醒堅韌地補足空谷,才能提升自我、脫胎換骨;才能在追夢的路上堅定而執着前行。

學會直面自己,我們纔不會是活着的深淵。

學會直面心靈,才能收穫我們的風箏。

“爲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幼稚的嗓音隔着遙遠的時空與阿米爾重疊。

爲你,千千萬萬遍,對他人,亦對自己。

轉身凝望着我身後的深淵,隔着荊棘遍地,濃霧重重,我好像終於看見了落日餘暉下,飄揚的風箏。

我凝望着心靈的深淵……

《風箏》讀後感 篇17

就在上一刻,我彷彿抓住了什麼。在阿米爾目睹哈桑受人欺辱而沒有上前的時候,他內心的糾結,和進退兩難的恐懼,是那麼的熟悉。就在那一兩秒間,進,面對一個結局;退,又是另一個結局。就這麼短的兩秒,再豐富的知識和閱歷都來不及起作用,我們只是做出了一個決定——而正是那不起眼的一念之差,在我們還不知道的時候改變了一生。每個人都註定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沒有誰可以逃開。我們就像是賭徒,明知道沿途的岔路口縱橫交錯,卻還是賭上一生遠走,等待着命運的審判到來。有時這不公平,驅使我們做出選擇的只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而後果卻要我們全盤承擔。我替阿米爾難過,也替哈桑難過;阿米爾的懦弱,哈桑的忠誠,父親的欺騙…因果輪迴,他們都爲犯下的罪孽付出代價,也因爲每一樁善行得到小小的救贖。

我意識到假如阿米爾邁出了那一步,他就要直面與阿塞夫對峙的恐懼,承擔爲“勇敢”付出的代價,也許是傷痛,也許是死亡;若他沒有,命運就會利用阿米爾的善良降罪於他,讓這一刻的懦弱成爲他終生揹負的魔咒,成爲他永久的自卑和愧疚。這無解的選擇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無疑太殘酷。但反觀哈桑,身爲受歧視的哈拉扎人,難道他的命運就不殘酷,他保護,或者不保護阿米爾,結局又是否真的會有所不同?他爲忠誠付出代價,阿米爾爲懦弱付出代價,善惡都不免費,有時它們甚至等價。只不過那一刻在哈桑的心中,守護最愛的人,比生命更重要;而對於那一刻的阿米爾來說,對得到父親的愛的渴望勝過了保護友人的衝動。他又怎麼知道,這一刻的自私,將毀掉兩個人的那麼多年呢?人很少爲純理性做出選擇,緊急時刻只能隨心,憑直覺或者說潛意識做事。

可能這就是常說的命運吧,人的性格、家庭、成長環境等各種因素或許都在冥冥中起着作用,引導他做出一個必然的決定。但是我們看到,即使各人各不相同,在命運面前任何人卻別無二致。它是如此公正不阿,不近人情。它不聽辯解,只審判善惡,更多的時候懲罰我們自我折磨。但它對哈桑公平嗎?哈桑至死都沒有背叛他的忠誠,沒有背叛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他甚至從未怨恨阿米爾,他帶着他的忠誠,他的愛,溘然長逝,這又何嘗不算一個寬容的審判?而阿米爾,終究還是爲了哈桑的兒子對阿塞夫大打出手,他被打倒在地,瀕臨死亡的時候,不是在微笑嗎?那是贖罪,那亦是命運的寬容,亦是命運的嚴酷——無人能逃避犯下的罪孽,我們錯過的,必將再次承受;我們犯下的,必將以某種方式贖回。否則我們活着的時候會備受煎熬,死去之後會墜入地獄。如果命運的抉擇也有什麼規律的話,那就是不論我們每次怎樣選——是高尚還是卑微,美德還是醜行——“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風箏》讀後感 篇18

風箏飛揚,思緒飄揚。

《追風箏的人》讓我感受到了哈桑與阿米爾的真切友誼,也感動於哈桑的默默付出。哈桑與阿米爾從小一起成長,他倆一起去山上摘果子,一起去小溪邊扔石頭塊,一起放風箏,一起玩牌……美麗的回憶就如同天空中擁抱着的白雲一般延綿不絕。小說如此寫道:“喝着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都無法拆散。”是啊,儘管他們信仰教派不同,身份等級地位不同,但種族,社會或者宗教都無法抹殺他們一起度過的漫長歲月。善良勇敢的哈桑爲阿米爾準備早餐,整理書包,整理牀鋪……他總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保護阿米爾,他默默付出,他無條件地忠貞,就連兒時開口說話的第一個詞都是“阿米爾”,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啊!爲了讓阿米爾贏得風箏比賽,你不顧一切地爲他追風箏,即使受到阿塞夫等人的欺負侮辱你都不願放棄手中那來之不易的風箏,能有多少人做到跟哈桑一樣呢?當你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時,我內心激情澎湃,倍受感動。試問有誰能不感動,更何況這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說出來的話。

然而我也在《追風箏的人》中感受到了嫉妒的猛烈以及人性的自私與懦弱。哈桑在彈弓,扔石頭塊等方面表現比阿米爾優秀受到了阿米爾父親的表揚,而且阿米爾父親對哈桑疼愛有加,這都讓阿米爾心生嫉妒,他自私地想一人獨享父親的全部愛,不肯分一丁點給哈桑,所以他總在父親提議帶上哈桑一起外出遊玩是編造各種理由以獲得與父親的“二人世界”。這些暫且不算嚴重,不可原諒的是當哈桑遭遇阿塞夫等人欺負侮辱時,阿米爾懦弱地站在巷子盡頭,不敢挺身而出保護哈桑,因爲他內心還記念着贏得風箏比賽,贏得父親的表揚。親愛的阿米爾,你不能這樣。難道你忘了哈桑對你的好嗎?難道贏得比賽,贏得父親的肯定比哈桑的貞潔更重要嗎?背叛後的愧疚甚至讓阿米爾想方設法把哈桑趕走,不得不讓人悲痛啊。悲痛於你的自私,你的背叛,你的絕情。

中年的阿米爾依舊懦弱,不過他還是在哈桑去世後得知哈桑的真實身份――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時,冒着生命危險去到國家混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兒子。不幸的是哈桑的兒子在阿塞夫手裏,但這次阿米爾沒有退縮,而且勇敢地與阿塞夫大幹一場,雖傷痕累累,但最終還是成功帶着侄子離開回到美國,並在追風箏中解開侄子的心結,也算是對年少時對哈桑的背叛的一個彌補。

友誼有時會與利益發生衝突,但我想我們不應該只注重利益,被利益衝昏頭腦,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友誼是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有時候失去了就回不來了,所以且行且珍惜,守護最美好純潔的感情。

《風箏》讀後感 篇19

“爲你,千千萬萬遍”。看完《追風箏的人》,這句話一直縈繞在腦海裏。能擁有如此真摯的友情,如此善良可愛的朋友,這是一份值得銘記一身的幸福。

多年以前,在某個溫暖的下午,從室友的書架中看到此書。在我的記憶裏,曾一鼓作氣的把這本書看完了,沒有一絲停頓,隨着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心情也不斷變化,感慨良多。那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記憶深刻。多年以後,打開這本書之前,竟一點兒也不記得書中的內容,於是又翻開了這本書–《追風箏的人》。

這一次打開這本書,是在2021年的7月8日,因當時做了看書記錄,於是有了打開這本書的準確時間。但看完這本書,竟然是在2021年的12月24日,聖誕節的前一天。回想起來,因中途摻雜了其他的書籍,並沒有一次性連續的看完,間斷的地方巧妙地停留在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的爸爸因戰爭離開阿富汗,剛到美國的日子。在此之前,阿米爾和他的好朋友哈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陪着他,他陪着他,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童年。但因嫉妒於父親對哈桑的關愛,自己的懦弱與膽怯,在一次風箏大賽之後,阿米爾失去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甚至還把哈桑趕出了家門,至此再也沒有相見。而後,阿富汗發生戰亂,他和他的父親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家園,去了美國。

值得慶幸的是,主人公阿米爾內心深處還有一絲悔恨之意,從不敢與人提起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包括自己的妻子。不過歲月弄人,當阿米爾一點一點接近事情真相的時候,他再也沒有選擇退縮與逃避,而是正面迎接自己多年以來的心魔。從沒有想到,自己欺負多年的“僕人”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可此生已沒有機會再見到他,跟他說聲“抱歉”。這本書接近尾聲的時候,以爲又會是悲傷的結局,畢竟這是出名小說慣有的套路,還好,最終沒有。阿米爾接回了自己的小侄子,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回以一個輕輕的微笑,像雪山融化了般的溫暖。最後,阿米爾還算是救贖了自己,如釋重負。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世上沒有後悔藥”。是的,世上確實沒有後悔藥,做過的事情怎麼都是做過的,不會改變,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一步一步都在向前走着。當我們說錯了話,做錯了事的時候,我們都需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儘量採取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過錯,亦或是給別人帶來的傷害。阿米爾雖然不能完全改變他傷害哈桑的事實,但他在慢慢的救贖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所謂的求得心安理得。這對我們一個人來說,已經是很好的改變了,至少我們有反思,有悔過。

每個人都該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當我們在犯錯的時候,是否都有勇氣和膽量去追逐那一隻風箏呢?我想,這是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是我看完此書送給自己的思考!

《風箏》讀後感 篇20

“我追。”短短的兩個字後,這個故事迎來了結局。《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長篇小說,以溫暖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全篇充斥的複雜情感曾使多少人潸然淚下。

故事裏,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不同的是,阿米爾是一個小少爺,而哈桑只是一個僕人的兒子。但,“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哈桑很擅長追風箏,他甚至不必擡頭看着風箏下落的軌跡,他知道風箏將會落在哪裏。也沒有爲什麼,他就是知道。同時他也是個勇敢忠誠的孩子,他純真,他善良,他堅強,他也知道爲了他的小主人,他會拼命地把風箏追回來。

所以在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結束後,當阿米爾要求哈桑幫他追回風箏的時候,哈桑對獲勝的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然後他轉身,他追。

但悲劇緊接着發生了。阿米爾去尋找替他追風箏卻久久未歸的哈桑,他最後在一條狹窄的衚衕裏找到了他——和幾個常常欺負他和哈桑的不良少年。他看到他們把哈桑堵在角落裏。但他卻躲了起來。懦弱的阿米爾從不敢在強權面前奮起反抗,所以在哈桑無數次站在他身前保護他後,在哈桑最需要他的幫助的時候,面對強權,他退縮了。

從此以後,面對哈桑,阿米爾有了一種負罪感。於是他想盡辦法,他誣陷他,希望能夠趕走他。也許看不到哈桑,能讓他心裏的負罪感減輕。

阿米爾的父親曾試圖挽留,但哈桑還是和他的父親一起離開了。當後來戰火終於燒到了阿富汗,阿米爾也與他的父親一起遷到了美國。

多年後,在美國,阿米爾考上了本科學院,還娶了一個美麗的妻子。但他終究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於是他離開了美國舒適安逸的生活重回土——戰亂後慘不忍睹的阿富汗。他找到了哈桑的遺孤索拉博,在阿塞夫——當年欺凌哈桑的不良少年的領頭人——那裏。他要把索拉博帶回美國,他渴望消除自己心上那揹負了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悔恨。於是當他再一次面對強權,他終於站了起來。

他給予索拉博溫聲細語的寬慰,以求消除這個可憐的孩子心中那層厚重的屏障。他和他的妻子帶着索拉博去放風箏,並用風箏線勾斷了另一隻向索拉博挑釁的風箏。在風箏下落的時候,他問索拉博:“你想讓我爲你追回那隻風箏嗎?”男孩看着他什麼都沒說,但他輕輕點了點頭。

阿米爾笑了起來,他對索拉博說:“爲你,千千萬萬遍。”然後他轉身,他追。

也許在這一整個故事裏,風箏代表的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光明與希望。它可以代表勇敢、忠誠、純真、善良、堅強……希望我們都能追逐心中的風箏,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希望我們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能仰望藍天,告訴自己,這一生,我活得無怨無悔。

《風箏》讀後感 篇2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讓每一個人無不讚嘆生命的頑強與人間的無私大愛。“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這部由卡勒德·賽尼寫的名著讓我的心靈受到激盪,它竟是這麼的讓人不忍卒讀,有對國家與民族的思考,對善與惡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它更像一個警鐘,有振聾發聵之效。

沒錯,這次我要分享的書名叫《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主要講了12歲的阿富汗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僕人阿桑情同手足。但是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一切都變了樣子,中間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情使他們間關係開始瓦解,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把阿桑給逼走了。不久過後,自己跟父親逃到美國。成年後的他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阿桑的背叛。爲了賭罪,阿米爾返回了故鄉後,希望能爲自己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了一個謊言使兒時噩夢再度重現,最終離開了,看着阿桑拖着那風箏,他也便放心了的事情。

風箏象徵着什麼?美好的希望、心中的信仰和是非善良。哈桑曾是爲阿米爾追風箏的人,阿米爾是他心中值得他肝腦塗地的好朋友,現在阿米爾才明白這一點,於是他開始做爲索拉博追風箏的人,善良和勇氣在他身上甦醒,他正在追尋他自己的那條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說起哈桑:“有人說他追的是風箏的影子,但是他們並不像我這麼瞭解他,他並不是在追風箏的影子,他就是知道,就這麼簡單。”近來,我漸漸明瞭,比起那些轟轟烈烈、海誓山盟的愛情,友情更讓人感到溫暖和安逸,它會隨着時間的行進愈釀愈濃,愈釀愈烈。試想,誰是爲你追風箏的人?爲你,千千萬萬次?又要到夏天了,即將畢業的人又得揮手道別了,往昔不可追,曾一起許下的誓言還歷歷在目,明天就要背起行囊各奔東西了,臨走時淺淺一笑,道聲“朋友,珍重!”回過頭早已泣不成聲,因爲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相逢,因爲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單純的依賴着這樣一羣人。

時間太有重量,友情歲月裏你的安好便是我的晴天。友誼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都是珍貴無比的財富,我們還要學會去感激友誼,對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友誼不是一成不變的,並且我們要學會尊重對方,友誼使我們每個人那內心最純潔的一塊玉石。對那一些貧窮的國家,爲此我們還必須要富有憐憫之心,並且我們還要學會去關愛,有時候“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是誰也不可能去取代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我們要感激自己的生命的獲得與給予,學會感恩。

你有沒有被這個故事所溫暖呢?是的,只要人人多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爲了這個世界的每一片溫馨,就讓我們多一點愛心,多一點包容吧!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風箏》讀後感 篇22

這本小說以阿富汗爲創作環境,以近五十年來阿富汗的歷史爲寫作背景,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因爲少年時自私軟弱,犯下內疚終生的錯誤,後移居美國但始終心懷愧疚,最終在拉辛汗的指引下,踏上了“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而重返阿富汗贖罪的經歷,也讓阿米爾逐漸變得勇敢堅強、富有責任,最終獲得了靈魂的救贖。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富裕,家庭殷實,與忠誠勇敢,聰穎善良的僕人哈桑一同長大,主僕身份的尊卑與宗教信仰的差別,並沒有過多的呈現在這兩個孩子身上,他們一共度過了快樂安寧的少年時光。對於阿米爾來說,哈桑身上所擁有的勇敢聰慧、單純真誠的優秀品質,也讓他十分嫉妒。

讀到這段時,讓我想起了一個名字——李偉傑,是我童年暑假在同裏的玩伴,依稀記得比我大一歲。我們都是從老家來過暑假,所以常在一起玩。我們坐在電腦前一起打拳皇,鍵盤上四隻手拼命敲打,我不會發大招,他不肯告訴我,所以總是我輸。他喜歡拼裝玩具,在古鎮的那頭纔有賣的,我害怕路上不安全,最後是在他的慫恿下過去買,一路上滿是激動又不安,像是一場冒險。晚上我們會在空調屋裏看海綿寶寶和奧特曼,很晚了就睡在一起,夜晚他把被子裹走我被凍醒。有一次我們用撿來的門票去逛景點,口很渴,但是我們不願意出來,就嬉皮笑臉的跑到洗手間去喝自來水。記憶裏好像只有這麼多了,但我很驚訝現在還記得這個名字。原來和哈桑一樣,那時候李偉傑身上所擁有的陽光活潑,專注熱愛的'少年感,是我不曾具備的。

書中的風箏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象徵含義。在阿米爾少年時,追逐風箏象徵着渴望得到冷漠父親的認可,所以他努力追逐,成爲鬥風箏大賽的勝者。而後,由於自己的軟弱怯懦,背叛了忠於自己的哈桑,每當想起風箏,就會牽扯出內心的愧疚與悔恨。在小說結尾,阿米爾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再次放飛風箏,象徵着過錯得到彌補,人性得到救贖。

書中除了對故事情節的敘述,還穿插戰爭動亂對家園破壞的刻畫,時局動盪不安,城市滿目瘡痍,人民傷殘貧困,飽受戰爭之苦。文字不僅包含了阿米爾對於少年生活的追憶,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家園的熱愛,以及對和平的渴求。將阿富汗曾經美好生活的細節,和如今的深重苦難,真實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本書曾是美國暢銷書前三甲,作者也是美籍阿富汗作家,並且書中涉及俄國對阿富汗的戰爭的情節。雖然本書長期暢銷於美,但在俄國的銷量可能要另當別論。

合上書本,其實這僅是一個關於彌補錯誤的故事,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豐富內涵。

《風箏》讀後感 篇23

“爲你,千千萬萬遍!”

這是《追風箏的人》裏面的原句,是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忠誠表白,不是地位階級下的諂媚阿諛,而是一種奉獻,無關壓迫——它是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時期的純真的友誼和信任。

可是,這個故事並不是一個歌頌超越階級的友誼的故事,即使它在開始構設了一個有着炊煙、笑聲的煙火人間。或許,這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卡勒德`胡塞尼,一個美籍阿富汗人。他在書中講述了一個身移民美國的阿富汗男孩的童年往事以及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懺悔和自我救贖。

這部小說似是被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在阿富汗,另一部分在美國。而在我心裏,它像是阿米爾的靈魂,一部分埋葬在阿富汗,一部分卻活在美國。

我尤其喜歡在阿富汗裏的故事。那裏有一段故事,我印象深刻。那是十二歲的阿米爾和十一歲的哈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的事。

風箏比賽比的不是高度,而是比誰的風箏能在廝殺中留到最後。風箏留到最後才只是勝利的起步,最大的榮耀卻是要追到這個最後的風箏,追到這隻承載着榮耀的風箏。

哈桑是最出色的追風箏人。而這次,他更爲努力,因爲他知道阿米爾想要通過這次比賽向父親證明自己。追,爲阿米爾的風箏;追,爲阿米爾的心願;追,爲你千千萬萬遍。在追逐的最後,藍色風箏在哈桑忠誠的保護下和阿米爾的懦弱和背叛下成了阿米爾的榮耀,阿米爾的“罪證”——對純真友誼和信任狠狠傷害的證據。

我不禁心酸,想到阿米爾那句“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人們喜歡忠誠,好比如不會拒絕命令的忠誠。可是在當下,“從未拒絕”算是一種愚忠。如果一味順從只會讓一些無恥之人得寸進尺。在我們的班裏,有的人喜歡欺負別人,而卻有人願意順從。這也算是從未拒絕、一味退讓。這樣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最終失去自我,逐漸去習慣了自己討厭的生活。自甘墮落。

類似的,像阿米爾那般性格的人,懦弱而渴望。懦弱的,是一些自己無能爲力,一些於自身有威脅而能逃避的事情。渴望的,是自己最希望得到的,或許是一些本來屬於自己卻被迫和別人瓜分的東西。

有的人懦弱大於渴望,可能會失去了最初的勇敢。怯怯懦懦的去逃避自我,只會失去“渴望”。

有的人渴望大於懦弱,可能會泯滅了最初的良知,從而失去可以蛻變的機會。如果只會渴望去做,便會變成野心的放縱,將會渴望懦弱。

在追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抉擇,有的人會是像哈桑那種執着和相信,有的人會是阿米爾懦弱而又真摯的渴望等,而且追到的風箏不一定心中所想。可是,我相信不管是那一種,愚忠和服從終會逐漸變成明智的平等,懦弱和渴望終將會被面對、改變。

我追,我的風箏,像哈桑,也像阿米爾。

《風箏》讀後感 篇24

在我上高中之時,在我的一次月考當中,當時的語文試卷上出現了一篇《追風箏的人》節選,當時裏面的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深深地打動了我,以至我現在還深有感觸。爲此,我特地去看了這本小說,讀了《追風箏的人》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它關乎友情,關乎親情,更代表忠誠,代表愛。

在這本小說中,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可是因爲身份的不同,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然而,哈桑對阿米爾的情誼與忠誠,從未因這些元素而受到影響。在我看來,哈桑說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時,那種真摯,那種堅定,超越了任何標籤的束縛。阿米爾始終不能理解爲什麼自己的父親對於哈桑的關心要多於自己,在我沒有看到後面時,我也同樣的困惑。後來,我終於理解了。每當阿米爾受傷害的時候,哈桑總是衝出來保護他。然而,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之間的友情也破裂了。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卻無所作爲,默默離開,這件事始終折磨着他,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不會上前一步去幫助哈桑還是像阿米爾一樣默默離開,但現在我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爲我並沒有親身經歷,因爲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這世上並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果,有一種東西,沒有因爲,沒有所以,只是付出,這叫愛。可是,當習慣了平常的愛,就會感到理所當然,這就會導致犯錯。當阿米爾的懦弱使他和哈桑的友誼出現了裂痕,但阿米爾並沒有去彌補,而是千方百計的趕走哈桑,以便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摧毀給別人看。人生,總是在最後悔傷害別人中度過,小說中的阿米爾就切身體會了這種感受。

成年後的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美國,在那裏遇見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也成功娶到了她,但他仍然活在哈桑的陰影之下,但由於一件事讓阿米爾得到了救贖。在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之後,他知道了哈桑原來是父親的私生子,也終於懂得了父親對哈桑的關愛從何而來。爲了救贖自己的靈魂,阿米爾冒着生命危險救出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這本小說中,讓我感動的還有小說最後的結尾部分。中年的阿米爾跑在孩子當中,去爲索拉博追回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當年爲他所奉獻的友情與忠誠,阿米爾在這一刻也爲索拉博做了。

在這本書中,它打破了等級觀念,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友善,它表達了不是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這是一本靈魂自贖的書。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自贖,因爲人無完人,誰都可能會犯錯,讓我們去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吧!

《風箏》讀後感 篇25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個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關乎背叛和救贖。一瞬間,那些溫暖細膩、傷感美好的文字如潺潺細流涌入心靈,淚水一再決堤。

放風箏,追風箏。兩個少年的友情由這裏開始。風箏那飄搖的脆弱恰似兩人關係的寫照:一主一僕,身爲僕人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的忠誠讓人感動。他坐在樹下滿心仰慕地認真聽少爺阿米爾念故事;他爲了幫少爺撿回那個藍風箏,被一羣惡霸孩子堵在巷子裏,遭受無聲的欺侮;他明知被栽贓“偷竊”,卻還是不肯說出真相,只是不住地掉淚。

有人說,他這是愚忠。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個孩子的赤子之心:無關種族、無關宗教、無關地位、無關身份,只因單純的他一直把阿米爾認作“朋友”。他脫口而出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成爲阿米爾永恆的牽掛,更柔軟和浸潤了數十億讀者的心。

拉辛汗說:“這裏有你做回好人的路”。多年後,當阿米爾在良師益友拉辛汗的指引下,終於喚醒了內心的良知,決意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去尋找哈桑、去完成對自己年少懦弱和卑劣而犯下過錯的救贖時,我甚至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

阿米爾的內心世界從狹隘、幼稚走向完整、成熟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成長曆程的一種濃縮: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我們內心埋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祕密,傷害了幾多不該傷害的人,有過多少不爲人知的卑劣往事……在一番又一番的背叛與懺悔、遺失和追尋中,也許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懊惱和難以挽回的遺憾。不得不說,每一次成長都是個艱難的過程。我們善於在時間長河的洗滌中淨化和忘卻很多東西,可內心的救贖只能依靠我們自己來完成。

等到後來,當阿米爾喜歡的女子在婚前告訴他關於自己的往事,問他還能不能接受她時,阿米爾果斷地回答說“當然”,禁不住讓人再次唏噓,得要經歷多少苦難與折磨,一個人才能逐漸將棱角抹去,丟掉執拗與自私,學會忍耐,學會平靜地接受遺憾,接受不完美。成長的得與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恐怕,也只有索拉博(哈桑之子)嘴角那一抹微笑,才能抹去阿米爾內心深處的悔恨與自責吧。失去了哈桑的阿米爾是不幸的,卻又有着一絲幸運。當他爲了心愛的索拉博拋卻大人身份,混在一羣少年中,雀躍着去追逐那隻跌落的風箏時,他已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不是苟且偷生,不是自我保護,而是將愛與希望傳遞。

或許,越是深沉的愛,就越該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沉澱,在血液中滲透,在時光裏雕刻,即使生命燃盡,也仍叫人對這個失望的世界充滿眷戀。

但願,每人心中都有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全力以赴去追尋,並樂意把它獻給自己所愛的、全心全意珍惜的人。

《風箏》讀後感 篇26

花了四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終於能夠睡個好覺了。不用再擔憂哈桑的命運,不用再猜想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雖然讀的是譯本,但完整能夠感遭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關於人物的塑造,耿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晃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由於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飽滿的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其不意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彷彿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言語,更不用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言語精練的文章,它太契合我的胃口,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嗟嘆,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以至要一口吻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前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曉得原着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樣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誘人的神韻。

阿米爾也的確被打動了,可他打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實,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實。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本人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羞恥換來的,阿米爾用本人的眼睛目擊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作。這必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必定了他將用本人的生命去救贖本人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緣由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可以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英勇,當年他只敢拿彈弓恐嚇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這真讓人解氣。

當拉辛汗請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回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反感的他還是英勇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德口中再次說出時,我曉得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笑容。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笑容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仁慈,耿直,老實,還有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

《風箏》讀後感 篇27

阿富汗是一個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度,而現在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爲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了解到真實的阿富汗。原來它也曾是個美麗的地方,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也有着自己繁華的地段,寬廣的馬路,路兩邊種滿奼紫嫣紅的薔薇,商鋪林立,車水馬龍。主人公阿米爾是一位情感細膩、渴望得到更多父愛的富家少爺。他的僕人哈桑,一個圓圓臉、竹葉型寶石眼、大鼻子、小耳朵、兔脣的可愛的人。兩人年紀相仿,但在等級森嚴的阿富汗,地位卻截然不同。

兩個淘氣的小男孩喜歡光着腳丫一人坐在一棵白楊樹上,有時一邊用破鏡子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惹他們生氣,一邊甩着腳丫開心地吃着桑葚乾和胡桃,有時候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射鄰居家的獨眼德國牧羊犬。哈桑從來不違背阿米爾的願思。當大人們氣呼呼來質問兩個頑皮孩子的時候,總是哈桑一力承擔所有責問。哈桑忠實堅強,勇敢真誠,阿米爾膽小懦弱,善良敏感,雖然表面上與哈桑親密,但在他內心,並沒有將哈桑作爲他的朋友。一主一僕,他們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

當地有一項盛大的比賽——追風箏,得到冠軍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名小英雄了,可以得到大家羨慕的眼光。規則很簡單:放飛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冬天的比賽中撿到最後掉落的那隻風箏,因爲那是無上的榮耀。爲贏得父親更多的愛,阿米爾決定參加比賽。哈桑不僅追逐風箏的本領強,而且非常瞭解阿米爾的心思,知道阿米爾將這次比賽看的很重,決定全力幫助他。賽場上兩個小夥伴通力合作,打敗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直到天空中只有兩隻風箏。一隻自己的,另一隻是對手的藍色風箏。哈桑用絕招出其不意將對手打敗。藍色風箏隨風飄舞,阿米爾看着風箏飄向的地方拿着風箏對哈桑說“快去,拿到那隻藍色的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承諾。

風箏拿到了,災難卻出現了。

阿米爾眼睜睜地看着哈桑被欺負,卻沒有膽量挺身而出保護他。這份罪惡感一直深深地埋在阿米爾心中,久久排解不開。每每想着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心如刀割。多年以後得知哈桑已死,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麼,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於爲難之中,爲了救出他,阿米爾走進被恐怖填滿的地方,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鮮血佈滿衣衫仍咬牙堅持,不放棄,成功的將哈桑的兒子帶出那個恐怖的地方。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爲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擔起責任,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座山的後面等着我。

《風箏》讀後感 篇28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說。

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

這是一個贖罪的輪迴,奉安拉之名,皈依內心善良的衝動,洗刷先前的罪惡,在拯救他人的過程拯救自我。

小說以風箏爲主線,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阿米爾的人生故事。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用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一場救贖再次開始。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書中親情,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

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

《風箏》讀後感 篇29

“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成爲貫穿全書的脈絡。”——這本書封底印着《紐約時報》某篇評論文章的一句話,還有這本書的扉頁上內容簡介的第一句話“12歲的阿富汗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都在提醒讀者這是一本關於友誼,關於背叛與救贖的一本書。

很好奇,兩個完全不同階層的人,會產生怎樣深厚的情同手足的友誼呢,之後又會有怎樣的背叛與救贖呢?帶着這些好奇,我翻開它,一讀究竟......

當我讀到,哈桑一遍遍的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時;當我讀到,阿米爾提出過分要求後,阿米爾說“哈桑從無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會拒絕”以及“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當我讀到,哈桑說“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阿米爾)。”時,我感覺到,阿米爾與僕人哈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偉大的友誼,甚至我認爲,哪怕是對等的友誼,也不曾有過。

他們只不過是對方的過客,一種主僕關係,一起的玩伴,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對方深深扭進自己的生命裏,那麼的心甘情願(哈桑)或不情不願(阿米爾)。這就是這本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帶給我的震撼,讓我感受到的並非友誼的深厚,而是人性的弱點、道德的虛無以及現實的殘酷。

哈桑,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追風箏,是他的拿手好戲,慢慢的追着,靜靜的等着,風箏就會降臨,唾手可得。阿米爾問他有什麼祕訣,哈桑說“我就是知道”,是啊,憑着天生的直覺,他就是知道風箏會在哪裏降落。對於人間的友誼或者愛,他也以爲憑着他的執着——無私的奉獻、一味的付出——可以獲得,然而,不得不說,這是一條不歸路。因爲,無私的奉獻意味着對方無償的獲得,一味的付出意味着對方一味的得到,這不是對等的關係,也自然無法或者真正的友誼或者愛。友誼也好愛也罷,都是一種關係,都需要一種平衡,在不平衡的關係中,付出一方會有“可憐的”道德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令對方窒息,甚至會讓對方有一種罪惡感——至少也會有一種愧疚感。所以,當哈桑越付出時,阿米爾就會越逃離;當哈桑越奉獻時,阿米爾就會越背叛。這友誼或愛的“風箏”,哈桑到死都在追(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t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並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t利班槍殺。),到死也未必追到。

最後,阿米爾也成爲了追風箏的人,爲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曾割腕自殺,後患有自閉症),爲生命的輪迴(對自己童年的輪迴)。我不知道,阿米爾最終能否追到他的風箏......

《風箏》讀後感 篇30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口碑極好的書,多數愛書之人的書單上都會有它的身影。身邊有很多好友也不斷向我推薦,無人不說其震撼人心催人淚下。於是,我的好奇之心驟起,我想親眼目睹他們所描述的場景,也想親身去體驗他們所傳達的情感,那是一個關於什麼樣的故事,那故事又有什麼樣的曲折,那曲折之外又有什麼樣的感情,那感情之中又會有什麼樣的思考。

書中開頭的內容,描述的一副美好的場景,平和的阿富汗客什爾,有滿街的羊肉串香味,悠然放風箏的孩童,阿米爾與哈桑歡樂的畫面躍然在腦海中。而這與書中後半部分,在t利班的統治下客什爾,有着天囊之別。那是一副讓人心寒的畫面,滿街荒蕪的草木,沿街乞討的人們,連風中都摻雜着讓人窒息的氣味。

書中想傳遞的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曾經與阿米爾朝夕相伴的哈桑,爲了幫少爺追逐勝利的風箏,被強勢的惡童肆意辱。而尋找他的阿米爾卻只是在一旁看着,然後匆匆離開。書中說,阿米爾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畫面,這是他陷入痛苦深淵的開始。他自己對當時的選擇作出了最佳的詮釋,即他的血統告訴自己,主人就是主人,哈桑只是卑微的僕人,主人沒必要爲了僕人挺身而出,即使每次阿米爾遇到困難,哈桑總是奮不顧身相救。

在書中,我看到阿米爾對哈桑的情感是複雜的。一方面,他與哈桑擁有的時光是他最美好最快樂的,這在他日後的回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另一方面,他始終認爲自己比哈桑高人一等,這種從出生下來就被劃上的標籤,讓他不能容忍哈桑在任何方面比他優秀,更不能容忍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哈桑分享,例如父愛。但阿米爾不是一個徹頭徹底的壞人,經歷哈桑被辱一事後,他內心備受煎熬,他無法容忍哈桑與自己的再度親近,他甚至想要哈桑狠狠打自己一頓,而哈桑只是默默的忍受,這卻讓阿米爾更加的痛苦。最終,他還是選擇殘忍的方式,將哈桑和他父親阿里趕走。

在背叛與救贖方面,阿米爾和父親終於驚人的相似了,父親的救贖方式,是做更多的善事,廣施大愛。而阿米爾的方式,則是重新踏上暌別12年的土地,在內心的掙扎中,最後選擇前往戰火紛亂的阿富汗,將哈桑的孩子救出來。從哈桑當初堅定地“爲你,千千萬萬遍”,到最後阿米爾對哈桑兒子索博拉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最終走過了一個輪迴,劃上了半個句號。

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着那高飛的風箏,因爲它牽掛着太多關於友誼與真誠。

念及那些如風往事,冷暖自知。也許誰的生命裏都有一隻想要挽回的“風箏”,我們都會是那個追風箏的人,追尋屬於我們的那隻風箏。

《風箏》讀後感 篇31

當命運一次次的戲弄,當現實一點點的鋪開,愛、恐懼、愧疚、贖罪慢慢交織,在你的面前織出一張碩大無比的網。是否,你還願意義無反顧地去追。

阿富汗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本身親密無間的好友,卻因爲一場風箏比賽,將他們的友誼送上了支離破碎的道路。阿米爾逼走了哈桑,隨即他也跟隨父親逃往了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一心想着贖罪,他後悔當年的背叛,還是踏上了久違的故土,願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的努力。可他不曾料到,原來他二十多年來都生活在一個驚天謊言之中。

原來他自幼敬重的父親,那個告訴他"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的父親,他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盜竊犯,還將真相同時一併掩埋。

對於阿米爾來說,那個爲他高喊"爲你千千萬萬遍"的男孩,是無比重要的。哈桑明知阿米爾看見了一切,明知他背叛了他,他還是再次救了他,也是最後一次。那一刻,阿米爾愛上了哈桑,愛他勝過愛任何人,這大概就是真正友誼了。

拉辛漢在與阿米爾通話的最後,意味深長的說了句"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也明白,有些沒贖完的罪也該做個了結了。

處於戰亂時期的阿富汗危機四伏,阿米爾猶豫了,膽怯懦弱一步步將他籠罩。他也不知道自己這麼做值不值得,扔下恩愛的妻子,拿出自己的生命去做最後的一搏。幸好他沒有放棄,沒有甘願揹負罪惡去過完一生,他要救回哈桑在這世上唯一的骨肉。

生活就是這麼可笑,處處充滿了巧合。阿米爾發現,如今傷害索拉博的人,便是當初傷害哈桑的阿塞夫。仇恨的交織讓阿米爾不再畏懼,他不顧一切的救出索拉博,甚至甘願用自己的性命做賭注。

在生死關頭,上帝的天平還是偏向了阿米爾,他和索拉博創造機會逃了出去。儘管傷痕累累,但阿米爾絕不後悔。事後阿米爾夫婦收養了索拉博,但索拉博卻不能敞開心扉,還曾一度有自殘的行爲。

故事到最後,索拉博笑了,只是一個笑,卻足以說明一切。阿米爾的愛最終還是完成了救贖,心中的負罪感終於可以放下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人這一生,不代表不能犯錯,但不能犯錯後還試圖捏造假象,矇混過關,那隻會是錯上加錯。最終紙包不住火,真相總會被揭露,與其等着仇恨步步加深,爲何不努力用愛去救贖呢?

風箏意味着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大概只有追到了,我們纔是一個健全的人,我們的人生纔會完整。

爲了人生中的某處風景,勇敢的去追吧。

《風箏》讀後感 篇32

並沒有花多長時間,讀完了這本《追風箏的人》。從起初被80年代阿富汗兒童幸福簡單的生活吸引,到被作者細膩真實的情感描寫所折服,深深陷人其中,難以自撥,它帶給我的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主人公阿米爾與哈又要自幼都失去母親,在同一個奶媽的哺育下成長,在同一片山坡上歡笑,看似純真的兄弟情誼後,卻從幼年時期便潛伏着裂痕。阿米爾是有名份有地位的富家弟子。光明正大的接受教育,享受財富,而哈桑卻只是一個哈扎拉人,長着兔脣,身份低微,在這樣一片純樸的阿富汗土地上,卻也遍佈着落後的文明,等級分明的政治制度,殘酷冷血的宗教岐視。或許正是因此,讓兩個在同一屋檐下長大的小孩有了兩種性格:一個在感情和道德上搖擺不定,不知何去何從;一個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

矛盾從一開始就有,在平靜的童年生活中如同暗流涌動、靜水深流。終於在風箏比賽那天噴發而出。當阿米爾看着哈桑爲了將風箏交到自己手上而被人暴打,怯懦使他只敢站在原地,他惶恐地看着哈桑爲自己犧牲靈魂,往事一幕幕在他心頭閃過……他最後選擇了無動於忠,從此,自己便墜入歉疚的深淵,只想從以後的人生中得到自我救贖,“救贖”只這本書中貫穿始終的線索。

風箏比賽取得了榮耀,成爲了父親的驕傲,可是阿米曾夢寐以求的而快樂並沒有如期而至,因爲他已將自己定爲罪人,已經爲自己一個錯誤的選擇而淪陷。

而多年以後,當拉辛漢對自己說“這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毫不猶豫的上路,當他爲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被打得頭破血流,他大笑、如釋負重,當中年的他爲了索拉博的一個微笑,去追逐孩童們的風箏,他說着:爲你,千千萬遍。心中一片晴朗,這是他應該負擔的責任,這是他在自我救贖中滋長的快樂。

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是阿米爾的良知,讓他與阿賽夫不同,他最終能得到救贖,迎接他的是敞亮的明天。

童年時期時阿米爾與哈桑身份天差地別,他卻偏偏嫉妒着僕人哈桑,哈桑有阿里的守護,而父親對自己只有疏遠。我想,他更嫉妒的是哈桑有一顆純潔的心,不用遭受良心的譴責,所以當他在救贖之路慢慢成熟,勇敢地奉獻自己後,心情也變得平靜而愉悅。

男主角童年時優柔寡斷,隨波逐流。他一直不願意承認哈桑是他的朋友,跟別的孩子玩時不理會哈桑,在意別人的眼光,意志飄忽不定。後來一步步走向成熟,向妻子敞開心扉,不再逃避責任,他最終成爲自己接受、認可的人,書中情節起伏,高潮迭起,急中有緩,真實的情感流露讓人覺得作者有過類似的親身經歷。

《風箏》讀後感 篇33

我仰望蔚藍的天空,色彩繽紛的風箏歡快的飛揚着,不時有幾個風箏旋轉着向街上的人羣攢動着。這是阿富汗一年一度的追風箏的節日。最後一個停留在空中的風箏主人和追到最後掉落風箏的人將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耀。

多年以後,曾經一個懦弱的小孩,阿米爾在拼命爲自己的侄子追回被戰爭摧毀的童真與快樂。這是在舊金山血紅的殘陽下,一個高大的身影在追逐一隻風箏。

因爲怯懦,熱愛寫作的他只好揹着父親把創作的詩文藏在被子裏。多年後他才拾起這份勇氣去打拼自己的寫作天地。費孝通說:“在父母眼裏,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們理想再來一次的機會”。也許我們中許多人面臨和阿米爾一樣的煩惱,壓抑着內心最執着的渴望。但請記住丁尼生的話:“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爲現實”。安徒生在流浪中譜出一部部愛的童話,權菊仙搖着輪椅寫勵志的傳奇,我們需要追逐着勇氣。

因爲怯懦,他設計哈桑變成小偷永遠離開這個家;因爲怯懦去捍衛友誼,他選擇去背叛那份忠誠。在我們看來這是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馬克思說:“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你是否對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遠做一個無愧於他的人,這就是你的靈魂、性格、心理以致道德的最好考驗”。

在如今鳥語花香的校園裏,沒有欺凌霸市的惡少來考驗我們的友誼。我們耳聞的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惺惺相惜;目睹布羅德邦卡夫卡的執着投稿,那種死心塌地的忠誠似乎只出現在《哈利波特》中的小精靈身上。可捫心自問,倘若真正考驗我們的刀槍棍棒來臨,我們的友誼仍會牢不可摧麼?

因爲怯懦,阿米爾不敢正視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自己的弟弟這一真相,因此它一直被美麗的謊言包裹着。但真相是殘忍的,無論謊言多麼美妙,我們都要有勇氣去面對和承擔生活的真相。如同海涅說的:“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但阿米爾最終選擇了勇敢,他選擇了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阿富汗,去拯救他弟弟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在父母捍衛阿米爾的房子被槍殺後,他失去了他的童年。當阿米爾在舊金山的夕陽下無悔地爲索拉博追逐那隻風箏時,我突然意識到風箏線另一端承載是什麼?是勇氣!阿米爾終於抓住了這一份勇氣,突破內心的怯懦,全力彌補以往的過失。

《肖申克的救贖》中曾有這樣一句:“怯懦囚禁人的靈魂”。每個人的內心都飄着一個風箏,風箏的這一端牽着過往,風箏的另一端牽着勇氣。終於有一天,我們會忘我地奔向它,有勇氣去追逐夢想,有勇氣去捍衛友誼,有勇氣去尋覓真相,有勇氣去打破靈魂上的枷鎖。

那一刻,我們破繭成蝶!

《風箏》讀後感 篇34

一場風箏比賽,一場友誼,一位父親,兩個人,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印象。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的故事,從一開始就這麼覺得。一位是富家子弟——阿米爾,一位是他父親僕人的兒子——哈桑,兩個地位懸殊的人卻成了兒時的好朋友。

然而,在一場風箏巡迴賽之後,發生了一件令人悲慘不堪的事:哈桑爲自己的少爺追回象徵着比賽勝利的藍色風箏,途中被崇尚暴力的阿瑟夫一夥阻攔,爲保住藍風箏,哈桑任自己被壞孩子蹂躪,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切,卻因爲內心的軟弱而不敢挺身而出,讓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從此阿米爾不敢再正視哈桑了,最後阿米爾陷害哈桑,本來哈桑只要否認便不會有什麼事,由於擔心少爺被罵承認了這並不是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的父親離開了阿米爾。從這開始,故事就開始給人一種淡淡悲傷的味道。

後來,阿米爾去了美國,在父親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開始工作,戀愛,結婚,直到父親去世。對他而言,也許平淡的生活正好是他用來淡忘過去悲傷回憶的良方。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在他那父親去世後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像當初哈桑追藍色風箏一樣,在被一頓狂揍後保護了他的兒子。這或許是他的爲以前犯下的錯的一種贖罪吧。

像書中說的“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往事永遠不會被埋葬,它會緊緊地跟在你身後,不管你願意與否。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可能你們性格不同,身份不同,甚至是國籍不同。你遇到危險的時候,他會挺身而出;你遇到困難時,他會全力相助;即便是你傷害了他,他還是全心全意地對你。你會是怎麼想,你是覺得這是必然的呢,還是這是你應得的?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應該如何珍惜這樣的一個人。你會像他對你那樣對他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麼?

答案在你自己心裏。一個堅強、自信的人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而一個軟弱、自負的人是不會有勇氣去給出一個這樣的答案的。憑藉他人力量追到的風箏始終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自己變得強大,足夠去戰勝所有競爭者,最後奪得那個屬於自己的風箏,纔是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標。同時,不要忽視了自己身邊的人,忽視那些往往躲在角落裏,毫不起眼但卻是最最關心你的人,不要再馬馬虎虎地對待他們,給他們一點關愛,哪怕就一點。不要隨隨便便地認爲他們對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更不要爲了自己的那隻風箏而讓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犧牲,遺憾到最後永遠不會是最好的選擇。

珍惜那些爲你付出的人,不要讓他們爲你遺憾,更不要讓你自己遺憾。

《風箏》讀後感 篇35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經老師介紹我纔去讀的。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它吸引了。

風箏,就好像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也好象一個信使似的天使,它傳遞着美好和憧憬,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懷着期待進入了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調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的靜美心態講述的記憶裏,我一口氣把書讀完了。現在細細品來,卻又覺得意猶未盡。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謊言,並不都是惡的;善與惡之間只是隔着一張紙。一些謊言是爲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爲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爲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爲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說謊,我們也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文中的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僕人的兒子爲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他寧願生活在矇蔽中!

爲你,千千萬萬遍!

當我們欺騙着,愚弄着一個人,一個十分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最怕得到不是他的責備,怨恨甚至敵視,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真誠的忠貞。這種恆久的忠貞令我們窒息,因爲沒有人會希望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這種被包容的質感才正令人懼怕!但,哈桑就是這樣,他習慣於僕人的地位,習慣於忠貞,於是,阿米爾終於懼怕起來了,因爲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阿米爾那時畢竟還小,他選擇了說謊與逃避。他的選擇,因爲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救贖!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非常稀缺的一種

高尚情感那就是友情。

那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犯下了錯,只要我們還有一絲道德的感知與良心的啓迪,我們就會決定:與其逃避或者說謊,不如毅然踏上這樣一條路一條據說可以成爲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自責,去求得原諒。在文中,當哈桑真正離去,阿米爾,終要償還他欠的愛,鼓起勇氣,收拾怯懦,在搶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一個失去親人面臨厄境的孩子,並拼盡一切努力,將索拉博留在自己身邊,繼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阿富汗人。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是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情節複雜而且太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風箏》讀後感 篇36

不得不承認,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幾乎對讀書喪失了興趣。經常是拿起一本書--放下。看起來,我與書無緣了。但總會有一個轉折點的。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一層層斑斕雲彩中有一片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因爲一個書名,因爲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說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說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說,因爲小說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說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羣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爲捍衛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凌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爲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爲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爲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爾,更是我們每個人。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樣那樣的心結,都有一隻曾經的風箏。

看完原著之後又去看了同名電影,看到最後在草地上放飛風箏的一幕,最後那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真是很有苦盡甘來後的淚點。從阿富汗烽火硝煙的專政暴權的窒息感,到溫暖的春天草坪上放風箏,確是精神和物質上共同的圓滿。讓我想到昨天和室友一起去看的《地心引力》。不過那是真的窒息感(在太空),然後再回到水與土的星球上。有一種相似的感覺,太甜的生活,總需要讓我們會知道什麼是苦吧。

《風箏》讀後感 篇37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經老師介紹我纔去讀的。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它吸引到了。風箏,就如一位天使般的信使,它傳遞着美好和憧憬,傳遞着真誠和善良,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我滿懷期地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他用靜美的心態講述着過往。我細細地品讀着,覺得意猶未盡,又似乎相見恨晚。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謊言,並不都是惡的;善與惡之間只是隔着一張紙。一些謊言是爲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爲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爲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爲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說謊,我們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文中的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僕人的兒子爲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寧願生活在“矇蔽”中!

“爲你,千千萬萬遍!”

當我們欺騙着,愚弄着一個人,一個十分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最怕得到的不是他的責備,怨恨甚至敵視,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忠誠”。這種恆久的忠貞令我們窒息,因爲沒有人會希望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這種被包容才真正令人懼怕!但,哈桑就是如此,他習慣於“僕人”的地位,習慣於“忠貞”,於是,阿米爾終於懼怕起來,因爲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阿米爾那時畢竟還小,他選擇了說謊與逃避。他的選擇,因爲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的救贖!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非常稀缺的一種高尚情感——友情。

“那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所犯下的錯,只要我們還有一絲道德良心,我們就會決定選擇一條可以成爲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自責,去求得原諒。在文中,當哈桑真正離去,阿米爾終要償還他欠的愛,鼓起勇氣,打敗怯懦,在槍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拼盡一切努力,將索拉博留在自己身邊,繼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阿富汗人。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這個故事情節複雜而且厚重,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我們何嘗不是追風箏的人呢?在自我譴責與愧疚中尋找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在讀罷此書後,大喊:和平萬歲!友情萬歲!

《風箏》讀後感 篇38

文集,也不是讓我沉浸在它那優美詩句的散文。而是一個講阿富汗主僕之間的故事。但當我靜下心,慢慢閱讀時,書本緊緊地吸引住了我。阿米爾和哈桑一生下來就是主僕關係,但他們並沒有彼此介意,相反,他們成了互相最信任的朋友。每天,他們一起去樹上看景色,一起做惡作劇,一起聊天、講笑話……我想,正因爲哈桑不識字,正因爲每天阿米爾給哈桑講故事,他最後纔會愛上寫小說,成爲一個作者吧。讓我最感動的就是風箏大賽,當阿米爾希望哈桑幫自己撿回風箏時,哈桑的回答讓我震驚‘爲你千千萬萬遍’。人生當中能有幾個像這樣的朋友,願意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阿米爾因撿到風箏獨自享受着人們的稱讚時,哈桑並沒有生氣,而是在一旁默默地祝福他。我以爲他們的友誼可以直到永遠。可是好景並不長,有一次阿米爾親眼目睹了自己最信任的人被幾個富家子弟欺負,而哈桑也看見自己最信任的人沒有解救他。他們的關係破裂了。他們沒辦法面對對方,沒辦法和從前一樣了。哈桑離開了……

當時我在想,阿米爾真的有錯嗎?責任全在於他嗎?他真的是一個懦弱、膽小的人嗎?仔細想想,並非是這樣。他當時只是一個孩子啊,任何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都會不知所措。也許讓他們友誼破碎的是互相不夠坦白,誠實吧。對阿米爾來說,風箏象徵着罪惡,他一直追,一直追,想得到心靈的寬恕;對哈桑來說,風箏象徵着友誼,他一直追,一直追,想把它牢牢握在手中。

那對我們來說風箏象徵着什麼呢?我們一直再追什麼呢?是堅強,是勇敢,還是寬容?我想,都不是。對我們來說,風箏象徵着獨立,我們一直追,一直追,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現在這個社會,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全部的愛傾注給我們,都希望我們可以平平安安地長大,快快樂樂地長大,不受一點痛苦。但由於他們這種過度的保護,讓他們的關愛變成了溺愛。他們一味地給予、給予、給予,已經遮住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不能眼觀六路;已經堵住了我們的雙耳,讓我們不能耳聽八方,已經迷糊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不能獨立辨別是非對錯。我們根本就不明白獨立是什麼,遇到事情只會請求他人的幫助,不會自己解決。一個不懂獨立的人,就像是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不會自己去尋找一滴水,最後必定焦渴而死。我們必須追尋那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吧,追尋那美好的東西,即使路途再遙遠再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