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讀後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箏》讀後感15篇

《風箏》讀後感1

《風箏》這部小說,因柳雲龍的同名電視劇而出名。諜戰劇是最近幾年的熱門題材,電視劇好壞還在演員和改編質量,聽口碑講還是不錯的,由於沒看過電視劇,不好評論,還是單說說這部原著吧。

這部小說,從諜戰的故事角度講,並不見得講的有多麼的生動、扣人心絃。隱蔽戰線嘛,真真假假,以假爲多。但是它從形形色色的假中體現了一個"真"字。給讀者真實的代入感只是其一,還原那些無名英雄和站在對立面的我們所謂的"特務"的真實人性,纔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故事梗概和文學評價

這部小說以重慶爲背景,國民黨王牌特工軍統六哥,實爲我黨最優秀的隱蔽戰士"風箏".在解放戰爭中和共產黨打交道爲開始,歷時三十年,不顧個人安危,忍辱負重,終於揪出真正的軍統特工"堅冰".

這其中經歷了錢溢飛爲軍統九死一生的在解放區獲取情報;極其巧妙的通過鎮壓學生運動,傳遞絕密情報,避免作戰部隊的損失;爲了徹查堅冰而不惜自殘軀體以換取繼續潛伏的機會;解放後暗度陳倉的培養關門弟子,和頑固的楊旭東周旋到底;最後和"堅冰"的正面衝擊,作爲故事的高潮和結尾。

整部小說就是明暗兩條線交織在一起,劇情簡單的向前發展。明線就是錢溢飛的身份,讀者一開始就知道了;而"堅冰"是誰?作爲暗線,直到小說最後纔將謎底揭曉。單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這個謎底並不是那麼的令人滿意,缺少了那麼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文中也說,有些事情,隨着當事人的離去,已經無從知曉,也沒有必要知曉真相了。實際上就是對之前挖的坑,缺少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得已而爲之。同時作品的情節也就打了折扣。

所以從文學性,包括文字描寫和故事情節等方面,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讓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地方。

亮點在刻畫真實人性

但是作爲一部諜戰小說,此書的亮點是,在一個個矛盾衝突中,刻畫了真實的人性。

不知從何時開始,文學作品講究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個後半句要高的恰到好處,纔是好作品。有些諜戰小說,且不說那些毫無情節可言,一眼就能分辨好人壞人的不走心作品,就是質量尚可的,也容易一味弘揚政治正確,主角光環過於刺眼,而反派不是賊眉鼠眼就是愚蠢到家,正反兩面全是臉譜。

而《風箏》恰恰相反,從幾個地方都可能很貼近當時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和經歷。正所謂"正義的一方沒那麼好,非正義的一方沒那麼壞".就是這種"源於生活,忠於生活"的態度,讓這部小說提高了自己的文學價值,也能獲得更多讀者的喜愛。

信仰的力量有多強,"風箏"和"堅冰","零號"和"菊"等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出於對"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追隨,共產黨員可以成爲軍統六哥,而軍統特務可以比共產黨還布爾什維克。而真正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失敗者也可以坦然的面對死亡,昂首的繼續追隨自己認爲的真理。

不論正派反派,心理都裝着老百姓。儘管錢溢飛說國家利益重於人民,但實際上百姓的利益和國家利益在大的層面上是一體的。一部小說,也不能深究戰爭失敗一方的正義性和根本原因。但就個體而言,隱蔽戰線也好,特務也罷,還是能分清政治鬥爭和國之根本的區別的。

看到這,給我一種感覺,這都是中華好兒女,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內戰就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癌症,它消耗了太多的國家精英,彷彿是癌細胞侵蝕了健康的肌體,只會給民族和國家帶來苦難,甚至毀滅。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血與淚的戰爭史,儘管我們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但如此反覆的折騰,談何振興中華呢?

儘管說我們要避免歷史再次重演,但朝代的更替在一個大的歷史觀下,彷彿還存在慣性。還是讓我們記住這些人性光輝,盡力避免對國家和民族的傷害吧!

《風箏》讀後感2

對於胡塞尼的最初印象,是幾年前逛新華書店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一本書名奇特、封面精美的《燦爛千陽》,從書封上的介紹瞭解到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個自小成長在阿富汗的阿裔美國人,這不由讓人先入爲主地產生一種獵奇心理,想一窺他作品中那片神祕土地的真實面孔。在這一點上,胡塞尼從不會令人失望,不管是在《燦爛千陽》,還是《追風箏的人》中,故事都以戰亂、不穩定政權,以及舊社會不平等的家族制度爲大背景,卻又在不穩定與不平等中尋覓着純淨與光芒。

這一次不僅閱讀了整本《追風箏的人》,更索性一口氣把電影版《追風箏的人》也看完,由於書與電影載體不同,感受也大不相同:原著情感細膩,讀來讓人時刻隱隱作痛,電影版高潮迭起,結局讓人淚流不止。一般來講,改編電影的藝術效果較難超越原著,《追風箏的人》也是同樣,電影雖然展現了主要情節,而主人公阿米爾背後隱藏的複雜人性、內心矛盾並未鋪開展現。原著之於電影的勝利,更可能是文字較之電影對於內心情感線索更精準的把握,娓娓道來,細細品味,這也正是胡塞尼小說的特質。

第一人稱的口吻加上內心矛盾的細節展現,這很難讓我相信它不是一本作者的自傳,以至於看作者生平的時候還反覆確認是否有阿米爾的影子。胡賽尼筆下的阿米爾,一個愛寫作的憂鬱少年,他並不是那種擁有完美人格的主人公,作者也沒給他一個全然正義的人設,他只是一個有私心的普通人。人性從不像有些作品人物中演繹的非黑即白,正因爲有陽光,纔會產生陰影,離光芒近的地方,越是“燈下黑”。哈桑就是這樣一束光。

在社會等級壁壘沒有被打破的體制下,人類的不平等被無限放大,在孩子身上會表現的更加敏感和難以觸碰。可與生俱來的優越沒有使阿米爾更幸福,人性的有趣之處也就在於此———擁有一切的阿米爾反而會嫉妒一無所有的哈桑。當然,阿米爾的嫉妒似乎與他擁有的一切物質條件無關,在我看來,令阿米爾最終走向不挺身而出甚至陷害哈桑的並不是他嫉妒哈桑更得父親心,而是他在哈桑這個現實社會中樣樣不如自己卻又靈魂高於自己的人面前,年紀尚輕的他無處安放內心深處的隱約黑暗。這種黑暗吞噬着他的靈魂,讓他成爲一個對哈桑充滿愛與恨的矛盾體。讀後感·哈桑越是明亮,阿米爾的黑暗就會映襯的越多。最終他們之間由物質不平等轉化爲靈魂不平等,阿米爾是難以接受這種不平等轉變的,他一面想要逃離哈桑自帶的人性光環,一面又尋求靈魂的救贖。最終阿米爾是否得到了靈魂的救贖我們不得而知,至少從他爲索拉博追風箏的結尾,可以看出他學會了“哈桑式”付出———爲你,千千萬萬遍。那麼哈桑呢?

再來說哈桑。哈桑這個人物的設定可以說有一些傳統作品中英雄主義的人設,他爲了阿米爾無所畏懼,他完全忠誠於友情,即便是阿米爾對於他的栽贓他都選擇默許與原諒。但坦白講,這樣的人設是不能讓我理解與喜愛的,也許與阿米爾一樣,無處安放的黑暗讓我不知所措,甚至不願意相信人類社會存在什麼純淨的靈魂。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在舊制度下也許會有,但在新社會的民主政體中卻已不再,平等的浪潮捲走了一種伴隨舊政體的品質——無條件忠誠。所謂的無條件忠誠,純潔的近乎信仰,沒有利益驅使,沒有私心,沒有任何原因的相信、服從一個人。現代社會,我是沒有見過這樣的忠誠,平等政體釋放了人類的自由意志,每個人真正意義上成了獨立個體,不再有奴隸與僕人,也不再有哈桑式付出與無條件忠誠。

在美國這個民主的土壤最肥沃的地方,公民權利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的地方,《追風箏的人》如同一股文學界的清流,霸佔暢銷書榜首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也有國內一些評論認爲,這本書存在對美國諂媚的嫌疑,不管這一點是否存在,從阿米爾和哈桑的人物塑造上,我們可以看到胡賽尼對阿富汗人民的愛、對於舊政體下某些靈魂品質的讚頌,以及對於安放、救贖人性黑暗的探索。

《風箏》讀後感3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

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讀後感4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跟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跟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跟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跟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跟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跟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讀後感5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好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好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夠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夠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好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6

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對於這本書的認知,可能語言略顯遜色,但是真情實感總讓人難於忘懷,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贖罪的過程,也不是我經歷磨難的艱險。

令我最難忘的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間失去一切,我看見商人一下子成爲救濟的對象,我看見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我看見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親,我看見殺戮隨處進行,我看見人生可能瞬間停頓。

一下子想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和平是那麼重要。至少,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安靜的享受陽光的溫暖,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孩子躲在母親的懷抱享受哺育,但是對於戰爭中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奢望,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就如小說中伸手乞討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說的不是戰爭,還有更讓我難過的,那就是阿米爾的自我救贖,等了幾十年,人都死了,才鼓起勇氣去拯救失去的靈魂,是那麼可悲。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生命變的真實起來,有沒有幸福從一開始就沒有錯誤產生。

如果小說中的阿米爾能夠有一個導師指導他的生活,理解他的苦悶,傾聽他的心聲,我想他不會那麼懦弱,我想他至少知道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做,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他失去母親,沒有愛的依託,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指導這個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爺,財富就是一切了嗎?阿米爾實際從情感上講是一個貧窮者,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時候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被他人,發生這些誤解的原因是因爲他擁有了太多的財富,可是我們知道財富與思想不能等同的,阿米爾一個可憐的思想乞討者。哈桑之所以勇敢,是因爲他從小灌輸的是服從與盡職,雖然貧窮,但他有阿里無限的愛,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必須做什麼,阿米爾卻沒有人來告訴他指導他,這對於尚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那是缺憾,更是教育的失敗,即使有父親,即使有老師。

想到今天中國的孩子,雖然還不是最發達的國家,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會,那麼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了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渴望,對於他們的成長,作爲家長,作爲老師都應該樹立準確合理的教育觀念,教育首先要育人,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反觀中國家庭教育現狀,我不無擔憂,因爲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長孩子都不能正確看待孩子自己與學習,一味的走溺愛的教育路線,不能吃苦,沒有正確對待挫折,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嗎?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被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一頓教育,“孩子,他要再揍你,你就揍他,使勁,出了事,你媽我給你兜着。”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這樣的教唆,變成惡劣事件。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瞭解事情原委,弄清是非黑白,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回擊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其實,最希望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他用愛心,指導着阿米爾的成長,雖然只有短短的時間,他用行動指導阿米爾的寫作之路,我們從那個寫作的皮本子,就能看出,寫作對於阿米爾來說,是那麼重要,那個本子就是對他愛好的最大支持,更是書法內心的最好地點,也是後來,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爾”從美國不遠萬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來贖罪來證明自己,雖然有點晚,但是至少他來了,至少他救瀆了自己的靈魂,讓人生的後半生沒有遺憾留存。如果這世界多幾個拉辛汗,那麼這世界就會少幾個阿米爾的羞愧,也少幾個哈桑的被欺,也沒有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沒有主見的奴性語言,更沒有阿瑟夫變態的人格。

故事就是故事,幸運的是阿米爾沒有被塔利殺死,幸運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那會什麼樣?小說就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此時的我們最擔憂的還是處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們,還有心靈空虛的孩子們,他們正在等待我們的正確學習指導、尤其是做人的指導。

《風箏》讀後感7

週末,天氣格外的好,午睡被萬人長跑的廣播聲粉碎了,起牀,倒完垃圾,回來看着還是一團亂的宿舍,無語,然後背起書包自習去。路上全是人,被太陽照着的感覺很愜意,找了一間沒有空調的普通教室坐下,只有一個女生在最後一排玩電腦,不久又來了一對情侶。

翻開實驗報告,心裏默唸CNMB一百遍之後開始寫,不經意間回頭往窗外望去,幾棵光溜溜的小樹立在小草坪裏,人來人往。頓時冒出一個念頭,以後成不了大事就去做一個作家或者漫畫家吧。因爲我突然對創作有了很大的興趣,而漫畫也是我多年來所熱愛的。國中時曾經幻想去世界上最好的遊戲製作公司做一名遊戲開發者,要開發什麼遊戲我都想了很多。結果這被證明只能是一個即將遠去的美好理想吧,遊戲畢竟只能用來娛樂,太過投入就會迷失在現實與虛幻之中。但是,人多少都有天真的一面,有美好的想法纔有可能實現,只不過現在的人越來越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罷了。

大概四周前,看完了《追風箏的人》,今天就當是兌現之前的諾言,寫一篇讀後感吧。 這本書,很早之前就知道,圖書館去了兩次,在電腦上查顯示可借,結果都沒找到。之後一位同學說最近在看這本書,於是我也下了個電子書放在手機裏看了。 整本書大部分都是在回憶吧,多少應該有點作者的真實經歷在裏面。先寫主人公阿米爾童年年時在阿富汗與自己僕人兼朋友哈桑(雖然主人公不認爲哈桑是朋友)的日子。發生了一些事之後,兩之間產生隔閡,最終主人公說謊讓自己爸爸趕走了哈桑和哈桑的爸爸,俄羅斯入侵阿富汗後,主人公和父親移民美國,多少年之後,主人公發現哈桑是自己爸爸的私生子,最後主人公冒着危險去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完成了一次對過去人生的救贖。

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百度,我就不贅述了。這本書還有電影版的,想省時間的同學可以去下載。看完之後,我的心情沉重又震撼。我很佩服主人公的爸爸,一個硬漢,偉大的父親,面對別人對於生命的羞辱敢於不顧生死站出來,有自己的尊嚴。而主人公則是一個柔弱,膽小,確渴望得到父親認可的人。阿富汗每年冬季都要舉行風箏大賽,最後的勝者會得到人們的讚賞,主人公爲了得到父親的稱讚,希望得到第一名。結果那一年的比賽,他真的做到了,作爲習慣,勝者要把被自己打敗(就是用自己的風箏線把對方的線割斷)的風箏追回來,這纔算完成了最後的勝利。哈桑在追回風箏的途中遇到了當地的幾個無賴,發生了不幸的事。結果主人公目睹了事情的經過卻由於懦弱和恐懼沒有上去制止。主人公和哈桑在那之後不再親密無間,最終主人公出於一種我認爲是嫉妒和恐懼的心理編造謊言趕走了哈桑。 背叛與救贖,對主人公的靈魂來說是一次昇華。但正如主人公父親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罪,那就是盜竊,而欺騙盜走了人們知道真相的權利。犯下的過錯,即使彌補了,難免會留下疤痕。不過知錯能改,也就善莫大焉了。

人的一生難免會說謊,也會被欺騙。活了這麼多年,我也厭倦欺騙與被欺騙了。謊言,也許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但多少都會傷害到別人,而奇怪的是人們似乎生來就會說謊。在友誼與愛情之中,最可怕的可能也就是謊言了,或者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互相猜忌。 這世界,總有謊言與真話。我以前也曾經說過許多假話,但現在,除非是我不想做的事,我不想再欺騙誰了。只可惜這個世界不可能每個人都和我一樣,只有小孩纔是最真實的吧。

人越成長越孤獨,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周圍的謊言太多了吧。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世界,人只會越活越無奈吧。

人真是一個複雜的動物呢,社會也因此複雜了。不管怎樣,歷史是真實的,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縱使謊言再多,倘若自己都騙自己了,那人生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路依舊很長,每一天都有新的發現和領悟,那麼,把一切交給明天,做一個有血有肉,敢愛敢恨,堂堂正正的人吧。 那我也就這樣,結束這篇所謂的讀後感了吧。

《風箏》讀後感8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讀課外書了,只要是有文字的東西都會伸長着脖子看一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魯迅的文章了。

今天寫了一篇樣稿,我又想起來了魯迅的《風箏》,隨手借鑑進去。我很喜歡風箏,春天有風的時候,帶上自己喜歡的風箏來到空地上,讓風穩穩地把它託到天上。看到它在湛藍的天空中變成一個小黑點,快樂的感覺在明媚的天氣裏也彷彿飛起來了。此刻心中的愜意恐怕只有我自己才能體會到。

初次讀《風箏》這篇文章,我詫異不已,原來魯迅先生是不喜歡風箏的,他在文章說:“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爲我以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玩具有很多種,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喜歡就不喜歡吧,但是他說是沒出息孩子所玩的玩藝,我就感覺哪裏好像不太對,總是說不清爲什麼。

今天在思考關於遊戲的習作主題,再次想到風箏,再次想到魯迅先生的嫌惡。魯迅先生的嫌惡還是不合理呀,那富蘭克林也喜歡玩風箏,還在雨天放風箏,最後發明了避雷針呢!這完全是魯迅先生的偏見呀!

從頭到尾再細讀《風箏》,魯迅的小兄弟喜歡風箏,他十歲左右,多病,還很瘦,買不起風箏,魯迅也不讓他放。“他張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跳躍。”弟弟是多麼喜歡風箏呀,但是,弟弟的這些行爲在哥哥眼中就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哥哥突然發現弟弟在後花園製作一個“胡蝶”風箏,裏面有竹骨、有做眼睛的風輪、有裝飾用的紅紙條,都快完工了。魯迅是怎麼做的呢?“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讀到這裏我感受到作爲哥哥的野蠻和強悍,他在這裏犯了一個強加於人的錯誤,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不允許別人喜歡,這違背了大聖人孔子的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弟年齡小,他可以使用武力來貫徹自己的意思,若是他碰到比自己強悍的人怎麼辦?若是對方也強加給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該怎麼辦?回想現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國家強加給個人的,每一個都是那麼強悍,那麼囂張,想起來真的讓人窒息了。

當時魯迅也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等到他中年以後,常常懊悔自己的所作所爲,他希望弟弟能夠寬恕自己的行爲,能夠讓自己好受一些,但是當他說起這樣事物的時候,弟弟絲毫沒有印象了,反而驚異地笑着說:“有這樣的事情嗎?”聽了這樣的話,魯迅的心情更沉重了。小時候讀到這裏的時候以爲是魯迅先生以爲弟弟忘記這件事情而寬恕自己,自己心裏過意不去,所以才心情更沉重了。但是,最近魯迅的文章又讀了一些,這個沉重並非我理解的這樣的。

從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可以看出,他小時候也是充滿童趣的,但是隨着家境的破落,他過早成熟了。童年的生活是艱辛和心酸的。弟弟是那麼喜愛風箏,但是作爲哥哥卻剝奪了他的愛好,於是大家都在一種沒有快樂的氛圍裏面度過了童年。讓魯迅後來悔恨的是,自己沒有快樂了,爲什麼還要剝奪瘦弱多病的弟弟的快樂呢?自己連寬恕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爲弟弟已經忘記了這些事情,所以他永遠揹着這樣一個剝奪別人快樂的負擔了。

《風箏》中,弟弟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喜歡風箏沒有錢就自己做,好不容易找來材料快要完工的時候,被哥哥無情地毀壞了,愛好被扼殺,理想被嘲諷,他應該是絕望和憤怒終生難忘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當哥哥準備求得寬恕的時候,他早已忘記了這件事情。弟弟是受害者,但卻不自知,這纔是魯迅更沉重的原因。

弟弟身上有着阿Q的影子,阿Q總是喜歡容易忘記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和事情,當傷害者表示懺悔的時候,被傷害的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被傷害的,這裏折射着人性的弱點,總是喜歡遺忘。

也許《風箏》所描寫的這些事情是虛構的,但是《風箏》中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實實在在的,魯迅的文章值得我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讀。還有兩天,就是魯迅先生逝世85週年了,但是他的文章所折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人性問題仍然還在我們身邊,一點都沒有遠去過。

《風箏》讀後感9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大家都熟悉且喜愛的小說,出版後因其純淨、催淚的文字而迅速走紅。這本書也是作者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兼成名作兼封神之作。

在未閱讀本作品之前,看過本書翻拍的電影,也因爲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便讓我淚溼衣襟。也使我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我對阿富汗的好奇心,讓我感受到那片充滿死亡,暴力,血惺的土地上‘愛’依舊無處不在。書中講述了一段不平衡的友誼和一場跨越20年的贖罪,以及一生的懷念。

阿米爾是阿富汗一個富家的少爺,他的父親是一個賣地毯的商人,生意做的很好,人也頗有男子氣概,哈桑是他家僕人的兒子,兩個小男孩年齡相仿,身份卻是那麼懸殊。我認爲阿米爾父親這個角色人物,一生中充斥着隱瞞與期騙,他是真相的守護者,也是真相的延續者。也許人生中謊言,無處不在,你信任的人,你不信任的人,你愛的人,你不愛的人,甚至包括你自己,都有祕密。祕密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面子,保護自己的一切。但欺騙就跟盜竊一樣可惡,它剝奪了他人知曉真相的權利,真相大白的時間點,對命運的方向影響太大了。

哈桑勇敢、聰明,阿米爾在哈桑的映襯下顯得懦弱不堪。父親對哈桑越發稱讚,使得阿米爾心裏產生嫉妒。在一次鬥風箏的比賽中,阿米爾決心要拿到冠軍向父親證明自己,他如願獲得了冠軍,哈桑幫忙撿掉落的風箏。臨走前,哈桑說出了那句感動千萬讀者的話“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也是本書的靈魂,併爲後來阿米爾心靈的救贖留下鋪墊。

在他爲阿米爾撿風箏時遇到小混子阿塞夫,要求他交出風箏,哈桑竭力保護屬於好朋友風箏,在哈桑被阿塞夫欺負的時候阿米爾就在旁邊親眼目睹這一切卻選擇逃避。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是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爾遭受壞孩子的欺負的時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作自己的朋友。在阿米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柔弱膽怯、欺騙誣陷、自私妒忌,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人性中醜惡的一面,而哈桑雖然出身卑微並遭人唾棄卻忠誠勇敢、善良正直、寬容並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有着全心全意愛的決心和能力,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人性美善的一面。

哈桑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依舊如從前一樣跟在阿米爾身邊,而阿米爾則無法面對他,甚至要求父親開除他們。當然,父親是不會同意的。讀後感無奈之下,阿米爾在13歲生日那天陷害了哈桑,誣告他偷了自己的禮物,而聰明的哈桑也溫和地承認自己是小偷,這並不表示哈桑逆來順受而是因爲他知道阿米爾的目的,他知道阿米爾在巷子裏看到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不敢面對自己。

隨後戰爭到來,阿米爾一家搬去了美國。他們在美國定居生活逐漸忘記了原來那土地上的人和事。與此同時我們從他們兩個人身上都看到了階級性,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這是無可避免的,作爲社會裏的一份子我就得按照那個社會的方式來生存。作爲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犯一些錯誤。阿米爾曾違背自己的良心犯了很多錯誤。

通過一通來自阿富汗來的電話打破阿米爾的生活,重新撕開了那段往事。並也因此得知哈桑是父親的私生子,是他的親兄弟。阿米爾決定應該回到那片土地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只是在這時哈桑已不在人世,留下了一個兒子卻被賣給當年那個小混混阿塞夫爲奴,阿米爾救出了他,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本書故事的最後,阿米爾陪着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美國的廣場上放風箏,追着風箏開心的喊着當年哈桑說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救贖。

讀完這本書,一個愈發清晰的理念迴盪在我腦海裏,相信會伴我終生:過去的事雖然不可以改變,但犯過的錯可以彌補。我們不僅要勇於承認錯誤,更要積極的邁出彌補的步伐。願你我在這世間都能勇敢的直面黑暗,堅信黑暗終歸會過去,奮力地去追逐光明。待歸來時,還是如哈桑般純情的少年。

《風箏》讀後感10

小說《追風箏的人》自20xx年問世以來,便如颶風般席捲全球,常年穩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帶給萬千讀者無盡的感動。書中那句著名的“爲你,千千萬萬遍”彷彿一個慢慢切開的洋蔥,讓無數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於阿富汗一個富人家庭,與年齡相仿的僕人哈桑自幼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善良忠誠的哈桑雖然與阿米爾有主僕和種族之分,卻始終將阿米爾看作自己的朋友、兄弟,從不拒絕阿米爾的任何事情。由於阿米爾在出生時母親因爲難產死亡,阿米爾始終認爲自己是偷走母親生命的兇手,這是他的原罪,才使得深愛母親的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永遠是那樣觸不可及,爲了得到父親的青睞和欣賞,阿米爾希望藉由風箏比賽拉近與父親的關係,爲此,他必須贏得第一名。爲了幫助阿米爾贏得比賽,哈桑慘遭侵犯,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爲了自保選擇了袖手旁觀,怯弱的跑開。此後,阿米爾心中對於哈桑的愧疚逐漸轉爲對他的怨恨,因爲哈桑一如既往的侍奉阿米爾,關心阿米爾,即使阿米爾亂髮脾氣他也毫無怨言,而這就像是條皮鞭,時時刻刻鞭笞着阿米爾的心靈。這種日復一日的折磨,使得阿米爾做出更加罪惡的'事情:利用手錶栽贓哈桑偷盜,最終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不久,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一晃數年,阿米爾始終無法忘記少年時期犯下的錯誤,一天,他收到了父親摯友拉辛汗的來信,猶豫再三後終於決定重返已經滿目瘡痍的故土,踏上“再次成爲一個好人的道路”。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年輕時背叛了與自己一起長大的僕人阿里,和他的妻子生下了私生子哈桑,爲了完成心靈的救贖,阿米爾的父親盡力彌補阿里父子,請醫生爲哈桑治好兔脣,精心設計並出資建造福利院,全心全意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廣結善緣;自從逼走哈桑以後,阿米爾便背上了良心的十字架,這種愧疚日夜折磨着他,即使事隔多年,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的罪孽,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併爲了守護自己在阿富汗曾經的家而死在槍下後,決定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水深火熱的阿富汗救出來,並使出渾身解數將他帶回美國撫養,最終也因此完成了自己的心靈救贖之旅。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個關於輪迴的故事。幾乎所有的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或者“爸爸”,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卻是“阿米爾”,少年時期,哈桑細心照顧阿米爾的起居,也是阿米爾最要好的玩伴,對於阿米爾略帶嘲笑的捉弄從不介意,還拼盡全力利用手中的彈弓從惡霸阿塞夫手下救回阿米爾,默默原諒了阿米爾在自己被侵犯時的懦弱逃避,明知阿米爾想要栽贓自己也要全力維護他,因爲哈桑對阿米爾說過“爲你,千千萬萬遍”;多年過去,阿米爾爲了救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而被阿塞夫暴打成重傷,嘴上的傷疤彷彿兒時哈桑的兔脣,千鈞一髮之際,索拉博用彈弓打掉了阿塞夫的一隻眼睛,在突破重重困難終於回到美國後,索拉博卻因爲一次次的絕望陷入了自閉狀態,阿米爾只有像當初哈桑對待他那樣,無私而真誠的對待索拉博,纔有可能帶他逐漸走出自閉,於是,在爲索拉博追逐風箏時,好像昨日重現般,阿米爾也對索拉博說出了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整個過程中這一系列的巧合,剛好構成了一個輪迴。

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作者用沉靜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勾勒了人性的複雜,將故事娓娓道來,在阿米爾一次次傷害哈桑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懦弱,在哈桑對阿米爾一次次近乎“無我”的付出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忠誠與真摯,在阿塞夫對於弱者一次次近乎禽獸的暴行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殘暴與邪惡,在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對阿米爾一次次的支持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包容與善良……

感謝作者胡塞尼爲我們帶來這樣一個憂傷而又美麗、感人至深的故事,帶領我們洞察人性的本質,願你我的生命中都能擁有這樣一個人,願意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幫我們去勇敢的追尋屬於自己的那個風箏。

《風箏》讀後感11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跟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跟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跟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跟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跟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跟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跟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跟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跟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跟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12

《追風箏的人》,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總能在腦海裏浮現這樣的畫面:在廣袤的曠野上,放飛風箏的孩子傑裏奔跑着,頭上的風箏獵獵作響,耳畔不時傳來真摯的承諾:"爲你,千千萬萬遍!"

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富汗安靜祥和的日子裏,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形影不離的時光被一次風箏大賽後的"劫難"所打碎,難能可貴的友誼與真情在一些謊言與怯懦中漸漸逝去。命運帶走了阿米爾的友情,親情,只給他留下了一片遺憾,生命竟是如此無奈。

成年後的阿米爾意外得知的驚天祕密使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去尋找他的親生兄弟——哈桑。其中發生的種種不禁令人費解和惋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爲了彌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花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

小說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哈桑所說的那些話,"爲你,千千萬萬遍",當哈桑還是一個12歲的兔脣小孩時,就有着爲自己的朋友義無反顧付出生命和經歷一切苦難侮辱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讓人驚歎佩服,同時也爲之心疼,感動,震撼。作爲一個僕人的兒子,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忠誠於自己的身份。雖然他的地位低微,但是他的品質卻是難能可貴的。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風箏的的放飛者,一個是的風箏的追逐者,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但是,風箏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隨着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波潮起伏。這個故事枝節複雜而且厚重,但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後,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雖然書中滿是阿米爾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但我覺得他是天使,他的爸爸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他的血液在說:"也許爸爸說的對。"他敢於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歸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的爸爸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似乎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細膩的筆法勾勒出溫和而又悲壯的畫面。主人公阿米爾不知在多少個地方回憶起哈桑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他內疚、懺悔,他寧願付出一切去贖罪,這讓每一個讀過這句話的人內心不禁波濤洶涌,那無盡的酸楚與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不得不讓人感動。

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使其在太陽的暴曬和大雨的澆灌下,發芽、開花,然後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當在黎明與黑暗的交替中醒來,你還會看到那個模糊的人影,是你,是我,是大時代裏的每一個人,在追逐那隻屬於自己的風箏,無論你經歷了什麼,一切總要繼續,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往直前,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過往的苦澀與甜蜜,慢慢體會生活的真情實感。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隻風箏,我們在命運的安排下竭盡全力地追逐着,在幸福與痛苦的反覆交替中漸漸地感悟着生命的真諦。

請從夢中快些醒來吧,帶着你的風箏繼續奔跑,繼續上演長長風箏線背後的故事,學會承擔,學會守護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記得遠方的人對你的真心呼喚:"爲你,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13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資料,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但是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先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我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我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務必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務必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透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向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但是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能夠看的出來“我”一向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向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我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此刻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明白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齊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述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向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向到了之後,他心中一向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向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向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之後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齊離開了,之後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之後他和爸爸也一向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向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向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向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向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風箏》讀後感14

“爲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

第一次和朋友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些牴觸心理的。因爲聽聞朋友說,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對於一個看書就想輕鬆愉快的人來說,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爲,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後,記住了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華麗,他只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後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描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堅強、勇敢、忠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哈桑真的是那個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人都過的悽慘。

哈桑是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玩伴,他們倆的身份是那麼的不同,卻有着同一個人餵養長大的情誼。阿米爾是老爺的孩子,生母因難產而死;哈桑是老爺僕人的兒子,生母生下他一個星期就跟人私奔拋下他。“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讀的時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回過頭再讀的時候發現,也許這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暗示他們同父異母的身份。

身份的懸殊,並不是導致哈桑悲劇人生的關鍵,相反我覺得,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對阿米爾的絕對忠誠和阿米爾對強權的懦弱心態。都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非常的切題,如果要簡明概括來說,就是一個風箏引發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負少爺阿米爾,哈桑即使害怕顫抖着也用彈弓嚇走了阿塞夫。這裏埋下了更大的伏筆,在之後的喀布爾風箏大賽,阿米爾勝利在望,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是少爺阿米爾的心願。哈桑義無反顧的追逐阿米爾心中的風箏,卻遭到了阿塞夫的打擊報復。因爲不願丟失少爺的風箏,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欺負。而外出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着被欺負的哈桑,卻懦弱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邊看着暴行的發生,什麼也沒有做。

哈桑回來了,帶着阿米爾心中的那個風箏,隻字不提遭受欺負的哈桑讓阿米爾備受折磨。也許這是阿米爾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栽贓哈桑偷他的手錶,讓哈桑離開了自己的家。在他看來,哈桑離開了自己的視線,說不定就能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阿富汗戰火紛飛的時代到來了,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樣,一直插在阿米爾的心裏,久久不能忘懷。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內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靜。阿米爾決定去往戰亂的阿富汗,拔出內心的那根刺,救贖自己的靈魂。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着。阿米爾越過重重艱險,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親自照看他,撫養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也許他只是想償還哈桑,也許他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世爲人,也許都曾犯下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改正的機會和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小時候我們說話直白,不經考慮,按照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做人。我們漸漸長大,懂得了體諒別人,換位思考。懂得了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爲了我們自己。因爲曾經的小時候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所以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小時候的做法,內心仍會受到折磨。於是他返回戰亂的故鄉,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旅,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次洗禮。

那一隻風箏,帶着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徵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爲人的意義所在。

《風箏》讀後感15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故土,踏上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妻子,有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一樣,就是不再微笑,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