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第六章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土中國第六章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土中國第六章讀後感

鄉村社會無疑是中國的傳統社會,直到今天還在中國佔據主流位置,儘管它已經成爲新潮和時代的棄兒,成爲追求現代化的心病。我們不喜歡它了,覺得揹着這個名字在國際上有點欠地位,脫不了國際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可是努力奮鬥了半個世紀,我們還是擺不脫這樣的糾纏,還在想方設法;個人想脫農皮而脫不掉,國家想脫農皮也常感爲難。

因爲鄉村社會本來就是個穩定的不容易改變、不容易創新的社會;農業的特點是求穩,四季的輪迴即可保證農業的運轉,四季的輪迴立刻帶動人民的生活、帶動人民的觀念跟着輪迴。鄉村因爲不變,所以重視傳統,所以重視經驗,所以有了老一輩的權威地位。長輩們繼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標準,這些舊傳統,是足夠把當前生活應付得服服帖帖的。後生小輩自然只能唯唯諾諾,專以學傳統爲務,務必把老者當權威、當老師,只能尊崇不能違反。待過幾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鬍鬚滿有把握地數落乳臭未乾的後生了;這樣的經歷,好像複製一般,一批又一批地複製,如同四季的複製。

生活方式影響生活的觀念。不願意變革、只求穩定是農業社會的思想特徵。老人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可以成爲人生的指針,因爲他傳遞着祖輩們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歷經洗練淘出的金玉之珍。聽話的孩子纔是好孩子,後生要樹立正面形象,聽話是先決條件,老人的話不對你也不可以反駁,你也不可以頂撞。傳統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內容就是“無違父之道”,且根本不許懷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懷疑就危險,一危險就可怕,後果是嚴重的。聽話者,善守祖業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說不定還有御賜的嘉獎。退一步講,就算上輩人的確立錯了規矩,你也沒有可以頂撞可以反駁的資格,你可以陽奉陰違,但是照顧老人的面子和情緒是頂重要的.事情,是嚴重地關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無可退步的地方。

費孝通稱之爲長老統治。

說得好像農村簡直不需要進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樣,那也是不可能的,新變化總會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總不希望變,對新事物要反對,要壓制。下一輩在遵守祖訓的同時總要冒些另類的想法,但是又要顧及自己的名聲,養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針鋒相對來犯上作亂,必須保持恭順的嫵媚樣子。這樣,就誕生虛僞,就偷偷摸摸幹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贊同,實際反對,表面繼承,實際修改,你定你的標準,我做我的解釋。看起來祖宗之法還佔着神龕享受膜拜,實際上後代的蛀蟲們正陰險地一點一點侵蝕它的肌體。也正因爲矛盾是靠這樣一種溫柔的方式來調和,所以變革的節奏緩慢。也正因爲變革節奏緩慢,才產生了這樣一種溫柔的調和方式。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別說一般無智識的農民大伯不動腦筋地在鏈條上依次運行,就連高層知識分子、尊顯的皇親貴族也在不動腦筋地跟着運行,這是整個社會的特徵,整個社會的內涵。誰能逃逸於空氣之外,呼吸於無空氣之鄉呢?

自漢朝以來,孔子的儒學被統治階層奉爲至寶,是修身齊家治國的聖經,歷代不求變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學說老而彌堅,不經歷風雨卻天天都是彩虹高掛。中國的王朝不斷更替,後來者儘管對自己的敵人老輩子口誅筆伐,可是待自己上位,還是誠惶誠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亂一治地複製不停,社會還是老樣子,換了姓名不換制度,猶如鄉村換個村長,也只會用前人的方式拿鋤頭。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數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國,本來這一股陌生的力量沒有儒家的傳統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們自己本身也沒有印版,於是面對中國廣闊的農村手足無措,“英雄入彀”,立刻從征服者搖身變爲奴僕,主動接受中國長者的傳統教育,戴精美的中國枷鎖,做穩定的中國國君。這一條,爲中國史家頗感自豪,因爲足以證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強的魅力:軍事上屢屢獲勝的暴發戶,在政治上、思想上無一不投入中國老當家的懷抱。的確,不求改變的傳統中國社會把力圖改變的外來野蠻人給改變了,最成功的改變就是把他們也改變得不求改變了。在歐洲,野蠻的日耳曼民族衝跨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促成了新鮮的封建制度,因爲羅馬帝國沒有像我們這樣偉大的農業;在中國,最囂張的蒙古鐵騎也被馴化成溫柔的綿羊,因爲中國有天下最偉大的農業。

再看看知識分子都幹了些什麼。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中國思想界雖然也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是縱使歷史給了這些知識分子兩千多年時間,也還是沒有一個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齊名。相比孔子,後世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爲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們,其實只好被稱作翻譯家、訓詁學家,他們之中絕對沒有革命家;翻譯家、訓詁學家注重的是準確地反映本來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當孔子肚子裏的蛔蟲。孔子思想能夠經久不衰,一本《論語》能夠在幾千年後爲我們耳熟能詳,正要託這些翻譯家的福。爲什麼不能違揹他老人家另起爐竈?爲什麼兩千多年時間不能產生另外一種學說?爲什麼兩千多年時間沒有人懷疑孔子的牌位有沒有放對位置?爲什麼再也沒有百家爭鳴?放入農業社會這個大背景,就不需要再問這麼多爲什麼了,當全社會都用農民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切的爲什麼都是危險的,一切的危險都是可怕的,後果很嚴重。誰還居然會想到這裏居然存在一個“爲什麼”呢?這麼一個傳統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自然這是一個需要維持的傳統,不能反對的傳統。當然,社會在發展,新思想自然也要發生,翻譯家們採取的方式正是鄉村的後生的做法,小心謹慎地在爲孔子作注的時候不着痕跡地摻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調,還說最接近孔子的原意。這種一點一點的滲透,有的時候也會騙過他本人,以爲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聲,可以爲之代言;有這種感覺的思想家,常覺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儒家學說在緩慢但是不間斷地發展,有着越來越豐富而精深的內容;同樣是因爲這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革命不能發生,儒家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儒家。

鄉村社會有多慢,政治社會就有多慢,思想社會也就有多慢。傳統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聖碑,那最有資格代言傳統的長老們,自然就是聖人,有不可置疑的權威。鄉村的老人、宮廷的老官僚、學院的老學究因爲把傳統守得最老,所以最爲人敬重。整個社會的任意角落,都瀰漫傳統的觸鬚,稍有反叛即被它縛住,吞入口中,消化於無形。中國社會正是因爲藉着傳統的強大力量,保持着穩定,可以長期綿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結束的整個過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封建史。農業在此立下大功。可以想象,沒有19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沒有西方文化的大獲全勝,中國要想在20世紀繁衍出資本主義運動的風潮,繁衍出社會主義的理想,要想發生對於封建時代的全盤否定,那是何等艱難!

當今中國,無可爭議已經認可並誠心地接納了來自西方的新風尚。但是幾千年農業文化的滋養,誕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讓人驕傲,“很有面子”。至今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暢談四大文明古國的榮耀、四大發明的卓越、文明延續數千年不斷的個性,以及漢唐引領世界的風騷,每每有依依不捨的情愫。的確這一切的宣講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別做了翻譯家,別迷失在傳統的光芒中,思想家一個人的迷失,常常會導致衆多人的迷失。要切記:固然我們的傳統中有值得驕傲的東西,但是我們的傳統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東西。爲什麼連綿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僅僅只奉獻了四大發明而沒有更多?爲什麼我們那麼發達的農業始終催生不出現代化的生產工具?爲什麼有數千年雄厚基礎的大中華會被區區小國輕易超過?……有很多會讓我們覺得很沒面子的爲什麼呢!要切記:後生可畏!更要培養可畏的後生!

當今中國,正在努力擺脫農業大國的形象,要褪掉農業文明的神光,降低農業的比重,減少農民的成分,因爲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農業文明的背後隱藏的諸多弊病。但是,也許對於農業思維的頑固存在,我們的認識還沒那麼明確。“聽話的纔是好孩子”,這樣的思想,起碼現在還佔着統治地位;在廣闊的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思維觀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鬍鬚教訓着後輩。更重要的是,改變這樣的思想,別再讓它阻礙新生事物的成長,別再讓後輩們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