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設計

學時:第1課時

學習內容分析

觀察物體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內容——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這些內容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學中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的。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讓學生體會到在不同位置對同一物體進行觀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體會不同結果和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只有把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能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爲以後學習觀察較爲複雜的空間與圖形知識打好基礎,作好準備。

學習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很強,但通過一年來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於交流,已初步具有探究學習的習慣和一定的觀察能力,但相互合作交流的習慣還需加強培養。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實際操作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數學思考: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踐操作、想像等一系列邏輯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並明確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

3、解決問題:使學生能用觀察、比較、實踐等技能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對事物產生好奇與興趣。

4、情感與態度: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

(1)對看到的物體相似的面形狀的區分。

(2)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並把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3)能在頭腦中進行“虛擬的移位”,即假設自己站在某一位置,會看到什麼形狀。

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5分鐘)

1、大屏播入《盲人摸象》的動畫故事。

2、這些盲人說得對嗎?爲什麼?

3、仔細察看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概括?(板書:觀察物體)

二、觀察實物,探究新知(15分鐘)

A、確定方位:

1、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想認識它嗎?

2、請你悄悄地告訴恐龍你坐在它的哪一邊

B、本位觀察:

1、小組交流:你坐在恐龍的哪一邊?看到了它的什麼?

2、哪個小組和他們觀察的不一樣?

C、換位觀察:

1、坐在恐龍前面和後面的同學交換位置,左邊和右邊的同學交換位置,再次觀察。

2、你們先後看到的一樣嗎?

D、全面觀察:

1、小組合作:我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恐龍的一個面,要想看全恐龍的前後左右四個面,你們四個同學怎麼辦?

2、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3、遊戲:大屏出示恐的四張照片。

師:你想想站在你們小組的哪個位置能拍到這張照片,你就快快跑到那個位置上。

三、進入情境、強化感知:(10分鐘)

1、觀察多本教科書連線:這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2、跟隨大屏裏的小朋友一同去秋遊

連線: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汽車是一樣的嗎?

3、播放錄相:一名學生爲班級擦桌椅的背影讓學生猜猜是誰,鏡頭逐漸切入學生正面。

四、引用古詩,全課小節:

1、同學們,在生活中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看到的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有一首詩巧妙地寫出了這種數學現象,這就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2、配樂詩朗誦《題西林壁》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