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教室觀後感

日本故事片《小豬教室》,講述了一個極其平常的的故事.國小六年級<2>班班主任星老師,不知從哪裏抱了一隻十幾斤重的小豬到班裏,在課堂上鄭重地宣佈:"我們六<2>班全體同學,一起來飼養這隻小豬,養大後就殺了吃".同學們拍手稱讚,高興得手舞足蹈,併爲小豬取了個名字叫"P醬".於是在學校的操場邊同學們自己動手爲P醬搭建小房子,小圍欄.

小豬教室觀後感

P醬的一日三餐和打掃衛生,全都有同學們自己安排解決.開始負責清除豬屎的學生都捂着鼻子搞衛生,滿身弄得臭哄哄的.P醬特別喜歡吃番茄,於是同學們上學時每人帶一隻番茄,有的還帶其它東西給P醬吃.P醬一天一天長大,有時還溜出來和學生一起玩足球,有時會找到六<2>教室玩耍.校長和其它班主任都投以讚許的目光.

一個學期下來P醬已變成一隻大肥豬了,同學們也即將畢業.這時星老師說:"同學們,今天請你們討論P醬的問題,一是送屠宰場殺了吃,一是留給三年級同學繼續飼養,請同學們記住,今天的話題沒有錯和對".同學們爭着發表自己的意見,爭得面紅耳赤.最後星老師叫同學們投票,結果13:13票.

一週後,星老師再次讓同學們投票表決,結果還是13:13.星老師說:"同學們,明天你們就要畢業了,今天一定要有一個結果,我也要投一票".這時教室裏鴉雀無聲,二十六雙眼睛期待着,星老師拿起粉筆走到黑板前在"送屠宰場"一欄打了個勾.14:13,這是最終的決定,同學們含着淚默默無語.

同學們畢業那天,也是送走P醬的日子,那天每個同學帶了一隻番茄送給P醬,一張張小臉上沒有一絲畢業時喜悅.當屠宰場工人把P醬拖上車時 ,全班同學不管是投那一種票的都哭成一團.汽車緩緩行駛,同學們哭着叫着在後面追趕,那如同生離死別的場面不由得我也淚流滿面,我的淚不僅僅爲P醬,更多的是爲我們自己的孩子而流.

此時,我才體會到星老師投那一票的用意所在. 影片使我讀出了日本國小教育宗旨,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經歷,自己去思索,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學會關愛,自己去學會感動.學生之間沒有好學生壞學生之分,學期內沒有今天考試明天測驗的心理壓力,孩子們完全生長在一種輕鬆,快樂,自由,健康的環境中.

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它的國小教育是這樣的,我們不值得反思嗎?再看看-中-國的國小生,右肩背上一大筐父母和家人的叮嚀,囑咐,訓導:左肩套上一大包學校和老師的課本,試卷,參考書,幼小的身軀被這兩隻沉重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我不禁要對着26億隻耳朵大聲地呼喊:饒了孩子吧!

【擴展閱讀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啓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爲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爲“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爲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啓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爲《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爲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爲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爲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爲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爲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爲“紅花少年”。認爲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編輯本段教學示例

看了《虎門銷煙》後,學生認爲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啓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擡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編輯本段範文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爲了讓小狄長大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爲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爲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衝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