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5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

我是一個小書迷,非常愛看書。每一本書都能給我啓發,其中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中作者展現出的品質、意志、耐力,深深地震撼了我。

作者海倫凱勒,是一位盲聾啞女作家,她寫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向讀者展現了她擁有一顆勇敢、不屈不撓的心,從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作者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麼你今天想要看到什麼呢?”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想了很多……雖然海倫凱勒生活在一個無光、無聲、無語的世界裏,但她卻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而且還將自己所經歷的痛苦和幸福記錄下來,給後世以勉勵。這讓我想到,我們作爲一名健康的國小生,和海倫凱勒相比,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珍惜幸福的生活,決不能虛度光陰。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努力使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早日實現。

海倫凱勒的勇敢,堅持不懈的精神給我深深的啓迪。記得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數學題,可怎麼也想不出來漸漸的,我準備放棄了,這時,我不由地想起了剛讀完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她那種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信念,又促使我拿起筆來,經過幾分鐘的認真思考,難題終於做出來了,那時的快樂心情真是無法形容。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羅斯福夫人曾經這樣評價這本書“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認識,我們就永不會忘記在她的生活和生活樂趣中,凱勒小姐給我們這些沒有那麼多困難需要克服的人們上了永遠不能遺忘的一課——我們都希望這部書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讓她的精神在越來越廣的範圍內傳播。”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2

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爲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蹟! 日記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爲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繫,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後,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着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划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爲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

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這種追求,懷着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3

當我翻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心裏是三分驚喜七分好奇。然而當我翻完這本書中每珍貴的一頁,我心中都是洶涌彭湃的,但又是惆悵萬千的。它帶給我的是驚訝,是感動,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我。在整整的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黑暗安靜的世界裏,竟磨練出一個如此勇敢、堅強,有着頑強的求生意志的非凡女子。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三天——也就是72個小時,能辦成的事根本就寥寥無幾。但是對於海倫來說,三天似三十年。如果她能擁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裏又會是多麼滿足,多麼的快樂。

誰能想象年幼的海倫面對自己又聾又啞又瞎的現實也曾經墮落過,暴躁過,爲上帝的無情而忿忿不平,但正是因爲她在老師,莎莉文的幫助下,正確了自己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並依靠着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光明的追求,竟奇蹟般地重新振作起來,用那僅有的卻又蘊藏着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精神去創造更多的奇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海倫成功了,她終於成功了!她藉助了自己的雙手看到了美麗的世界,聽到了絢彩的世界。海倫終於又創造了一個奇蹟。

海倫的不幸與生活在黑暗中的痛苦是我一輩子都無法體會的,但她對生命的永不放棄是令世人刻骨銘心的。我相信,即使在一百年、一千年後,還會有人提到海倫凱勒,還會回憶起這個創造生命奇蹟的女士,訴說着生命的珍貴與短暫。

海倫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同時也是一種可惜。而我們這些花樣年華的青少年有着青春美好的時光,難道就讓它白白流逝嗎?海倫凱勒說過: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將把這三天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爲白晝的動人奇蹟。第三天,我要在現實世界裏,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海倫的三天就如此而已,可我們的時間和機遇還很多,可以創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對我們來說不是奢望,聲音也不是可遇而不可求。對我們來說,並不缺乏身體上的組織結構,我們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頑強,不向命運投降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積極、樂觀、敢於創造奇蹟的心!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4

海倫.凱勒的一書,我在很久之前就已經讀完了,這個暑假我又讀了一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由、、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組成,完整,系統的介紹了海倫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

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給全世界帶去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有87年是在無光,無聲,無語的封閉世界。就是這個處於盲聾啞世界的人卻畢業於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iu,建起了一家家的慈善機構,爲殘疾人造福。”被美國評選爲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難怪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句話:“十九世紀有兩個奇人 ,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在這本書中海倫給我們展示了她的“最有興趣和最有價值”的一些故事,展示了她從剛開始的迷惑,彷徨,無助到後來勇敢堅強的心理路程。

在一文中,她的一句話令我感動。當她終於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學叻不少字時,高興地寫道:“啊!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一句話使我感到即使把所有的苦難擺到她面前,無不顯得脆弱和不堪一擊。有的人會笑話她在裝,可是當一個又聾又啞得人終於學會了拼寫文字,這對於她來說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啊!看看我們的條件,無疑是比她好,可是說實話,卻從沒有人享受到過他那樣的幸福。

“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做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成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做我的快樂。”海倫並沒有因自身的殘疾而把自己封閉起來,相反,她樂衷於室外活動喜歡用手觸摸雕塑去感受它的曲線的節奏感,她認爲自己可以從希臘的大理石神像上覺察到古希臘人情緒的波動,她甚至可以感到月光灑在自己的臉上!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感動的幸福!

海倫的生命中出現過許多摯友。馬克.吐溫便是其一。這位風趣幽默的大文豪時常在 生活上幫助海倫,在許多事情上給予了海倫很大的幫助。試想如果沒有像馬克.吐溫這樣的摯友,海倫將怎樣度過這88年?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人的心靈對話。在這本書中,隨着海倫的娓娓道來,我終於觸摸到了聖潔的靈魂。海倫.凱勒的成功爲我們每一個人提供的範例。朋友們在孤獨無助的時候,不防用心靈與海倫對話,不妨用心靈去讀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5

大家好!我是陳加燁,來自六二班。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書籍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倫﹒凱勒,她生於美國,在19個月大時因一次疾病導致她雙目失明及雙耳失聰。但是海倫﹒凱勒憑藉着堅強的意志考入了哈佛大學,併成爲20世紀最著名的女教育家及作家。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的自傳。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表達了對光明的珍視與渴望。詳實地記錄了一個盲聾孩子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憑藉自己驚人的努力改變苦難命運,並最終實現個人生命的價值的經歷,被譽爲“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在書中海倫曾寫道,她本是一個孤僻、暴躁還有點自閉的孩子,一直生活在恐懼和黑暗中,直到莎莉文小姐來到她的身邊,她纔看到了希望與光明。我雖不知道莎莉文小姐如果沒去到海倫的身邊,她之後會怎樣,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沒有莎莉文的幫助,海倫是不會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莎莉文小姐叫小海倫寫“水”這個到詞的時候了,原文中這樣寫道:當清涼的水流過我一隻手的時候,莎莉文小姐在我另一隻手上拼寫了“水”這個單詞,先是慢慢寫,然後越寫越快。我一動不動站在那裏,全心全意地感受她在我手心裏的動作。就在那個時刻,我明白了“水”的意義是這種在我手上自由流淌的清涼奇妙的東西。這個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詞語喚醒了我的靈魂,它帶給我光明,歡樂和希望。在這些詞句中我感受到了莎莉文小姐獨特的教學方法,使海倫深刻的明白了“水”的含義,把她從黑暗之中拉了出來。我想這也是爲什麼海倫凱勒在後文中說如果給她三天光明,在第一天裏她要將莎莉文小姐面部的輪廓永久地珍藏在她的記憶裏的原因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了一本好書能修身養性,讀了一本好書能陶冶情操,讀了一本好書能開闊視野,讀了一本好書能交到一位知心的朋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我收穫了愛和溫暖,讓我領略到了世間最純潔的人性美,只有認真地讀了它,才能真正參悟到,讓我們一起沉浸在書的海洋吧!

謝謝大家,我推薦完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6

慢慢合上書本,我還在揣摩剛纔拂過眼簾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然而最讓我震驚的是,一位盲人嚴重的世界似乎比正常人還要豐富。我們曾經錯過了多少有趣的事物啊!

海倫·凱勒,著名的美國女作家,《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作爲一位盲聾人,她在歷史上創造了奇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便是她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感受到了海倫對於光明的嚮往,對這個世界的嚮往,和熱愛。然而她卻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中勾勒出這個五彩的世界。

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一位盲人,最希望看到的會是什麼呢?有可能是金碧輝煌的皇宮,或是沙鷗點點的海面?結果出人意料,是他們的家人,朋友,路邊的小狗,樹上的鳥兒,地毯,圖畫……全是一些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東西,竟然讓他們如此激動萬分。作爲健全的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這個世界枯燥無比呢?

而在這篇文章中,海倫凱勒向我們提出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假如只剩下三天光明,你會怎樣使用自己的眼睛?又最希望把目光投向何方呢?’真正設想一下如此寶貴的三天,也許能幫助我們瞭解,什麼纔是心底最爲珍視的。

仔細回想一下,那峯巒疊嶂的山峯,波光粼粼的湖面,粗糙的松樹皮,高高的梧桐樹,樹葉上那精細而又美麗的紋絡,含苞待放的花苞,翠綠色的草坪,青草上晶瑩的露珠,生活中五彩的地毯,美麗的牆紙,還有那一圈圈走着的時針……還是那句老話“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是啊,我們爲什麼不好好珍惜眼中的光明,多看看這個美妙的世界呢?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墜入黑暗……可說不準我們會有多麼後悔。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而在所有的感覺當中,我相信,視覺一定是最令人愉快的。”本篇文章中,這句話讓我映像最深刻,我也想過爲什麼:因爲能夠看見你的家人、朋友,可以看見成羣的大雁,美麗的彩虹,可以看見這個快樂和美妙的世界,是多麼令人感到幸福啊。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7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一個又聾又盲的人怎麼可能活得快樂?然而在美國就這樣的一個女子,她頑強地向厄運挑戰,雖然她又聾又啞,卻學會了讀書、說話,甚至還能寫出極其優美的文章。她,就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主要講述了海倫?凱勒19個月大時,被一場突發的疾病奪走了聽力和視力,從此生活在了黑暗和無聲的世界裏,後來,在安妮?莎利文老師的幫助下,憑着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學會了讀書、寫字、說話,還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最後著書立說。正常人能夠做到的事,海倫?凱勒做到了,正常人不能做到的,海倫?凱勒也做到了。海倫?凱勒不但自己過着充實,快樂的生活。她的一生更重要的意義在與她讓成千上萬的聾盲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她從20多歲起,就開始爲貧苦的聾盲人奔走呼號。她不止一次地訪問歐洲、亞洲、非洲,爲這些地區的盲人謀求福利;她四處奔走,發表演說,向人們證明聾盲人也會思維,也有思想,他們有權利接受教育,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讀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做人要有信心,做事要女裏,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暴自棄,看看海倫?凱勒,再看看我們,海倫?凱勒雖然是聾盲人,嚴重殘疾,但她慘志不殘,做得和正常人一樣好,甚至比很多正常人做得還好,那是因爲她比正常人多努力了好多倍。假如我們大家向海倫?凱勒學習,凡事都認真、努力地去做,肯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成就的。

這本書還告訴我了我,遇到困難不要悲觀,上期,要勇敢,頑強。海倫?凱勒雖然從小失聰、失明,但她並沒有放棄,而是面對現實,勇敢、樂觀、頑強,所以她成功了。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知難而退”,真是慚愧呀。這樣下去,以後怎麼能在社會上立足呢?

同學們,讓我們都來向海倫?凱勒學習吧!學習她勇敢、頑強、樂觀、奮進的精神。長大後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8

當我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時,我的內心已被海倫凱勒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文章通過海倫對三天時間的安排:第一天,她要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第二天,她要遊覽世界各地;第三天,她要像平常人一樣度過。敘述了海倫對大自然美景充滿了“陶醉”之情,對人類美好生活的高度禮讚;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她那顆對人類美好的未來、美好的人生執着追求的善良心靈。而這種對光明的渴望,對生命的珍視,對美的追求,從這位先天具有生理缺陷的盲人身上迸發出來,不能不給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以強烈的震撼!

海倫凱勒是一個盲、聾、啞的患者,她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可是,莎莉文老師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海倫的命運,她變得堅強、樂觀、勇敢。莎莉文老師讓海倫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從此她憑着一顆堅強的心,身殘志堅,在逆境中崛起,還學會了很多種外國的語言,最終畢業於哈佛大學。

海倫能有這樣的成績,一切都源於她的努力和勇敢堅強。然而想想自己,曾經是多麼的懶惰。有一次,快要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我整天想着玩,媽媽看見了我整天這樣玩,着急地跟我說:“期末考試了,去複習一下吧,很快就過年了,到時候去親戚家,問你考的怎麼樣,你該怎樣回答呢?這樣你整個寒假都過得不舒心,倒不如現在認真複習,考出好成績,這樣會皆大歡喜。”聽了媽媽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我要向海倫學習。於是,我開始認真複習起來,不浪費每分每秒。我的努力換來了豐收的回報,期終考試獲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績。只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這本書包含了許多道理和啓示,使我受益匪淺。不經歷風雨,就不會見彩虹。面對困難,只要有戰勝它的信念,就能成爲強者。我要以海倫凱勒爲榜樣做一名強者。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9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寫的一篇散文。主要講述了,如果給她三天時間的光明,她會怎樣過。她說她第一天會看看對他生命有益的人,看看她的老師、 朋友,看看小嬰兒的笑臉。看看陪伴她的小狗們,看看家裏的擺設,看看盲文書籍。再看看大自然的美麗景象…… 第二天作者去了博物館,她會先參觀自然會博物館,瞭解人類的發展史,動物的進化過程……下一站是藝術博物館,感受讓人心醉神迷的世界。晚上,她會去劇院或者電影院。第三天,她會在紐約這個城市中游覽。作者首先來到一個熱鬧的大街散步,觀察婦女們衣服的顏色,然向來到公園、工廠、貧民區,外國人的居住區。她欣賞着她看到的所有景象,有的好,有的壞。

“人要是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時間和享受時間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話,那這將會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三天光明,對於常人來說只是人生中的短暫的一刻。對於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

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作者問她的朋友,從樹林裏回來有沒有讓她印象深刻的東西,朋友回答沒有,作者非常吃驚,因爲作者常常通過觸摸就會發現一些讓她感興趣的東西。人們常常把視覺當做一件理所當然的工具,忽略了一件多珍貴的事物,比如,燦爛的落日,人發明的燈,因爲燈所以使得我們在黑暗時也能看清東西。藝術品中的油畫,劇院門口、電影院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高大的摩天大樓……人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每一個感官,每一個早晨,每一個落日,每一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0

我有很多本書,也有些好書。我最近在看剛買回來的一本書,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靠着頑強的毅力去學習和寫作。不怕吃苦,不怕無聲,更不怕黑暗。有一顆執着的心。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作者海倫.凱勒自己:一個生活在黑暗中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光輝歲月的弱女子,竟然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德克利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爲殘疾人造福和幫助。所有敬佩她的人都不知道她有一段多麼忐忑的歷史,只有人知道她的輝煌,沒有人知道她的苦。

假如給她三天光明,她想要三天光明看看那些用自己的善良和友誼讓她的生命變得有價值的人們,還有她最想見到的是她的恩師安妮.莎莉文.梅西夫人的臉;看看從古到今的奇蹟世界,看看身邊的家身邊的城市。全書看不到妥協,看不到失落,看不到沉淪,只有一顆每天都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來生活的心,向上向上向上!

合上書,我無法想象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着如此不幸又美麗的女孩,如此堅強、如此熱愛生活。海倫.凱勒如此不幸又如此堅強,那我們這些正常有光明有聲音的人不是更要努力向上嗎?她只想要三天,而我們天天都有光明。她在無聲的世界裏,積極不妥協,我們更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不屈不饒的心。

看完這本書,我爲自己不努力羞愧,經常學習上一點困難就氣餒,想放棄,不好好學習。閉上眼睛,想象着海倫.凱勒的生活,黑暗世界的光明天使,我無法想象要是我自己該怎麼辦。從今天開始,我要認真學習,像海倫.凱勒那樣,不管遇上什麼困難,都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要有堅強的毅力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爲自己加油!海倫.凱勒,我的偶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1

在學完《海倫。凱勒》這篇課文後,我對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產生了興趣。星期天,我從圖書館借來這本書,便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這本書主要講了海倫凱勒從小就又聾又啞,她對生活很失望。在她父母的尋求下,幫海倫找到了莎莉文,使海倫對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在老師的幫助和她的努力下,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但大學畢業後她卻遇到了悲傷的事——慈母的去世。

我想一個人又聾又啞又盲,那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他的心胸應該是狹小的,因爲他接觸的世界也是非常小。就像海倫發現母親和她的朋友都是用嘴巴在交談,而不像她用手比劃着,即使她用手去觸他們的嘴巴,也無法明白他們的意思,於是她瘋狂的擺動四肢,蠕動嘴脣,企圖與他們交談,他們沒反應時,海倫便會大發脾氣,又踢又叫,你無法理解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是多麼的需要被理解與認可。但當海倫凱勒遇到莎莉文老師時,又重燃希望,鍥而不捨地學習着,她沒有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成就,我很敬佩她。海倫凱勒的一生是一個奇蹟,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蹟。她的奇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用自己的勤奮、刻苦換來的。

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若有所思。一個既看不見又聽不見得女子居然能取得那樣驚人的成就;作爲一個身體健全的人,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天。就像她曾經說過:“失明的我想給所有看得見的人一個忠告,好好利用你的眼睛吧,就像你明天就將永遠失去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啓示,同時也不要忘記身邊的殘疾人,要多去幫助他們。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2

我們這些健康的人更應該好好學習。這學期,我讀了很多本書,有《三國演義》、《西遊記》還有《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等。不過,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它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它講述了海倫身爲一個盲聾人,卻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她與命運抗爭的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這本書講述了海倫僅僅在享受着十九個月的幸福時光之後,一場病魔捲入了她的生活,她喪失了視力和聽力,完全失去了活着的信心。後來,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出現,給海倫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莎莉文老師給予她愛和關懷,並教會了她很多的知識。並且在許多朋友的幫助下,海倫發奮要掃除心理障礙,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發奮圖強,最後順利考上了美國哈佛大學,之後當上了美國著名作家。這真是“人間奇蹟”啊!再想想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一些困難,我應該學會去勇敢面對,克服它。在學葫蘆絲時,有個“雙吐”練習,我怎麼練也練不好,一遇到帶有“雙吐”的曲子,我便是個縮頭烏龜。因此,我非常灰心喪氣,很想放棄。後來在老師的指導下與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漸漸有勇氣面對了,天天練,反覆練,雖然練得不太完美,但是我相信遲早有一天我會吹好的,我不會放棄的,因爲我想到了海倫,海倫的精神時刻打動着我。

我作爲一個正常人,更要懂得克服困難,不畏艱難,爭取把把“雙吐”練好。在我的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小挫折,一遇到學習中的難題,我便急得掉眼淚,我以後會改掉這個壞毛病,向海倫學習,爭取克服一切困難。海倫說過,假如給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要看看莎莉文老師,並感謝他;第二頁,她要在黎明前起身,去看看將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蹟;第三天,她要仔細體會一下普通人的簡單生活。對於我們這些健康的人來說,實現這些願望是多麼容易的事啊!可對於海倫這個盲聾人來說,她多麼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甘心生活在黑暗和寂靜裏。看完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發出感嘆:啊!海倫身爲一個殘疾人,卻造就了殘疾人不可思議的奇蹟。而我們這些身體健康的人,更應該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好好學習,以海倫爲我們的學習榜樣,做一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好少年!希望大家有時間去讀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收穫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3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哥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這幾天,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凱勒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本書講述了美國盲聾作家,教育家還輪廓凱勒的生。在他十九個月大的時候,得場大病奪走了了他視力和聽力,這是一般人來說是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她並沒有命運屈服,在莎莉文小姐和家人朋友的幫助下,她先後進入賴特赫馬森聾人學校和劍橋好學校學習,並考入哈佛大學,開始嘗試寫作。

書中海倫凱勒用自己堅強樂觀積極取的生後態度,像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可貴的是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砍坷中不斷前進,在逆境中獲得重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會用我的眼睛做什麼呢?於是,我閉上了眼睛,在屋裏走。當我閉上眼睛後,感覺世界由明朗變得漆黑,顯得很不安穩。當我準備向前邁步時,跟平常走路,沒那麼簡單,現在也變得如此困難,我發現我不敢邁,害怕自己摔倒,害怕自己被什麼東西碰到。我難以想象一個聾啞人,它既是看不見,也聽不到,那他面臨着多大的困難,面臨多大危險,我們怎能體會到!

海倫凱勒接受了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光明,不僅如此,他還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盡力去幫助那些和她一樣身體殘疾的人。而作爲健全人的我們更應該學習海倫凱勒那種奮鬥精神,學會如何戰生風雨,學會如何戰生風雨,學會如何戰勝自我。同時,我們也要去關愛我們身邊的殘疾的人,只要愛與溫暖永存,那麼世界上的生命都會如彩虹般絢爛奪目。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4

我們都讀過英雄垂暮的故事,讀過結局美好的童話故事,讀過情節曲折的故事……這些故事確實讓人不禁聯想到自己,如果自己身處那樣的境地,自己要怎麼辦。

初讀這本書,彷彿打開了我心裏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

書在我手中翻動着。海倫·凱勒失去了雙眼,失去了這世界的萬千色彩,面對着無邊的黑暗和沉寂,她選擇主動去尋找那漫漫黑暗中的光明。她不像厄運屈服,努力地學習着,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海倫·凱勒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用毅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她說,假如給他三天光明,她想去看看讓生命存在充滿意義的仁慈,親切,友善的人們,想要把他們儲蓄在記憶裏……

馬克·吐溫說過:“十九世紀有兩位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我也曾想過,如果我是海倫·凱勒,我能否像她一樣的堅毅。我想不能。面對中無止盡的黑暗,我怎會想快樂的,幸福的活着?我問自己,活着好嗎?像現在這樣活着真的好嗎?海倫·凱勒似乎給了我回答,無論怎樣活着,都是好的。海倫·凱勒的親身事蹟告訴我,活着是好的,面對挫折的活着是更好的。

挫折並不算什麼。就像是一個晴空萬里的天氣,忽然飄來幾朵烏雲,下起傾盆大雨,你只有打把傘,依舊可以穿過這片地方,去到另一個風和日麗的地方。這並不算什麼。一次大考的失敗,確確實實讓我迷茫了。那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做好充足準備的我自信的上了臺。因爲這是媽媽鼓勵我參加的,當然不能辜負媽媽們的期望和老師的教導。突然,我像被施了法一樣,一動不動地停下來,在晃過神來,臺下一片噓聲,讓我不知所措。我想站起,走下臺,發現叫腳已經是軟的,站不起了。臺上燈光暗下來,我低着頭,由媽媽把我扶了下臺。臺下坐的是我的同學,我下臺的一瞬,就只想起,該怎麼面對他們。之後的幾個星期,我好像被什麼東西搶走了魂魄一樣,做事漫不經心,天天無精打采。這是我的學習也一直在後退。我想起了海倫·凱勒精神,漸漸回過神來思考每件事怎樣做得更好。媽媽似乎也體會到了我心理的變化,再次鼓勵我上臺,再次去參加考試。我同意了。再次站上舞臺,完成之前的,加上現在的一次考試。這是一個吉他考試。觀衆想起了一陣連綿不斷的掌聲,是的,我完成了。

過往的挫折並不算什麼。挫折是一座寶藏,它等着我們去發現它,面對它,打敗它,去獲得寶藏。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15

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出生時健康美麗,1歲7個月時因爲一場疾病失去了視覺和聽覺,從而也無法學習說話,便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盲的孩子。在安妮·莎莉文老師來到海倫家教導她之前,她在寂靜黑暗的世界中已經掙扎了很久很久。因爲她與常人不同,又是獨生子,所以備受寵愛。海倫的父親沒有一刻放棄對海倫的治療,他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在未知的世界裏度過一輩子,他去尋求著名的眼科醫生奇澤姆先生,他建議海倫的父親去找亞力山大·貝爾博士。貝爾博士自己也是個失去聽力的人,他立刻寫信給柏金斯盲人學校,請他們派位專門教師來幫助海倫。

1887年,對海倫·凱勒一生影響最大的安妮·莎莉文老師來到海倫家,在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海倫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與世界建立了溝通,也學會了愛與服從。所以她在很多時候把1887年作爲自己新生的年份。莎莉文老師非常清楚如何讓海倫走出那個黑暗的世界。一天,海倫和老師在溪邊散步,老師停下來把海倫的手放在水管口上,讓水流過海倫的手,然後在另一隻手上開始拼寫“水”這個字,忽然,海倫恍然大悟:原來,從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奇妙的東西就是“水”可以用手指劃出的符號指代。那天,海倫一口氣學會了“父親”、“母親”、“老師”、“妹妹”等許多詞彙。那一天,海倫非常快樂。

後來,因爲她的努力,她考上了劍橋中學,在上學期間她曾說:“我將來一定要上大學,而且是哈佛大學。”所有聽見的人都很吃驚,哈佛大學可是一流大學,入學考試常人都很難通過,何況你又聾又盲?從此,海倫閉門苦讀,終於考上了哈佛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爲什麼海倫——一個又聾又盲的孩子,能做到我們常人做不到的事,考上我們常人考不上的劍橋中學,考上我們常人考不上的哈佛大學,成爲我們無法成爲的成功人士、傳奇人士?“因爲運氣?”“不。”“因爲聰明?”“不。”“因爲努力?”“不,你只說對了一點,還有堅持。”

時至今日,海倫成了創造奇蹟的代名詞,她取得了正常人甚至正常人中的佼佼者都無法取得的成績。這種奇蹟背後是堅守,是突破,是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當我們在感動、欽佩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想一想,自己想做什麼?怎麼做好?即使那不是一個奇蹟,只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