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秋》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春秋》心得體會

《春秋》心得體會1

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着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於一尊,自此而後,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於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於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幷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比如關於君臣關係、親子關係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實嗎?科學嗎?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麼說的吧。“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什麼原則呢?“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幹澤涸漁,則龜龍不往。”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麼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乾了,湖枯了,那麼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乾了,那麼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於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引申一下,對於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採取同樣的態度,政府雖強,以白爲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爲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羣衆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春秋》心得體會2

這兩天我看了一本書——春秋故事,它告訴了我許多歷史故事,故事的內容十分有趣,我很喜歡看“脣亡齒寒”這個故事。

在公元前655年,晉國派使者到虞國,送上一匹千里馬和一對名貴的玉碧,說她們要去虢國,滅了他們,讓虞君借給他們一條道兒,虞君瞧了瞧他們送的'寶貝,連連答應:“可以可以!”大夫宮之奇攔住他說:“虢國和我們相互幫助,如果把他們國滅了,我們也保不住。”虞君不聽,把道借給了他們,晉國使者滅了虢國,一順手把虞國也滅了,取回了千里馬和玉璧。

晉國的晉獻公給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副車馬和一對玉碧,晉獻公還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寧可做俘虜,也不要做晉國的官。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不能像虞君那樣不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不然像虞君那樣,後果自負。

《春秋》心得體會3

白駒過隙不過一瞬,荏苒一生不過白頭。都說教師是園丁、是紅燭,可是在我看來,這早被用透了的詞語,早已概括不出“教師”這個名詞所蘊含的意味和責任。

來到承德縣第四中學實習已經半個多月了,也曾辛苦過,也曾勞累過,也曾開心過,也曾欣慰過。從未想過,這短短時間內的經歷,竟讓我感覺好似過了幾度春秋。

曾經我以爲的語文,是世界上最簡單,最有趣的學科。古風古韻的唐詩宋詞,金屬質感的現代文章,悠揚婉轉的元曲小調,澎湃熱血的現代詩歌,無一不是語文這個“小姑娘”所特有的性格。

可是,在這個班級,我看到的卻是一個緊緊密閉的.蚌殼,有些孩子想要讀懂她,卻沒有打開它的鑰匙。

基礎不行,可以補;能力不夠,可以提;紀律不好,可以管。我願意傾盡我的全力去教授,有人聽,自是極好的。

或許辛勤勞動總是有收穫的;或許這些種子裏,到底還是有一些在汲取養分希望開出屬於自己的絢爛,只爲不負這幾度春秋。

課間的時候,我在辦公室裏批改作業,可是我帶的那個班的一個學生,卻默默地來到了辦公室,輕輕將一盒含片遞給了我,略帶侷促道:“老師,這個給您……您上課也挺辛苦的,還要管紀律……這個給您。”

一種感動充盈在胸口,或許這不是什麼貴重之物,可是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卻代表了他一顆想要學習的心,一顆關愛老師的心。教書育人不求回報,可是一點點小小的迴應對我來說卻彌足珍貴。

曾經我幻想着帶着一個優秀的班級,教授他們我所有的知識。可是現在,我卻喜歡上了這種陪伴着整個班級一起成長的感覺。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看着他們一點點進步,我真的有種看着自己的孩子一點點成長的欣喜和感動,哪怕只有一點點。

我可以放棄我的課堂設想,只帶着他們一筆一筆的練字;我可以放棄我的課堂進度,只帶着他們一點一點從頭學起;我可以放棄我的業餘時間,只爲了他們一字一句的分析錯題;我可以放棄我曾設想的一切,只希望他們學會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或許,一點點就好。

曾經的設想或許都不會實現,但是,我希望我這半年能帶給他們的,不是在我走後,他們對我的評價不過一句“上次那個老師教了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希望,他們能知道“這個老師曾經帶着我們學寫字,曾經帶着我們分析課文,曾經一字一句地教授我們,這叫語文”。

寒窗苦讀幾度春秋,他們身負霜雪披星戴月,以筆走過這數十年春秋。我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未來,自己的成功。

筆走幾春秋,不忘難且艱。爲師即力行,不負有心人。

《春秋》心得體會4

雖然從小喜歡閱讀白話文歷史書,《東周列國志》、《史記》等書籍翻來覆去愛不釋手,但是正兒八經的《春秋》經卻是第一次閱讀,聽了郭曉東教授的授課,有比較多的疑問需要在未來的學習中一個個解決。先整理一個讀書筆記。

一、春秋三傳

《春秋》是第一部漢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由孔子編修,記載了魯國隱公至哀公時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間)的歷史。春秋三傳”爲:《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對《春秋》這部著作加以解說之書,也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聽課後,對《春秋》三傳的文體和讀法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公羊傳》,其文字以平鋪直敘爲主,釋史較爲簡略,而着重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左傳》,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具體史實來對《春秋》加以說明,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其文筆也較其他二傳更爲詳實、優美。《榖樑傳》,其文體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不傳微言,但傳大義。

《公羊傳》和《穀樑傳》用今文(隸書)寫成,因此屬於今文經學;《左氏傳》用古文(六國文字)寫成,因此屬於古文經學。

二、圍繞《春秋》開篇“元年,春,王正月”思考《春秋》經的意義

郭曉東教授的講課引人入勝,傳統的黑板板書平實可親。首先,我對《公羊傳》的讀法有了非常清晰的認知,看似平鋪直敘,甚至不那麼優美的文字中,原來蘊含着委婉曲折的淵源。同樣是對於君主的稱呼,“王、公、君”不同稱呼體現的是嚴肅的倫理綱常;同樣是王的更替,即位與否背後有“長而卑、幼而貴”的立嫡之法也有推行仁政的深刻寓意,同樣是弒君,名字是否載於史冊所顯示的是孔子鮮明的'政治觀點。

孔子生活在春秋亂世,周天子無德,周朝統治衰微,朝綱不振,同時諸侯各國硝煙四起,禮崩樂壞。孔子爲恢復有道社會,周遊列國,傳達仁政思想、禮教以及經世濟民的責任。相較於《史記》來說,《春秋》也許不是一部詳實客觀的歷史書,孔子編修筆削《春秋》,其蘊含了鮮明的儒家思想和政治理想,即期望君王推行仁政,不僅能建立一個健全的法制社會,製法、執法,而且能以人文道德爲本位,修身、齊家、治國,從而平天下。

司馬遷對《春秋》的評價非常高: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明大義。可以說,《春秋》之於現代社會,亦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人文道德和禮儀修養,永遠都是民族、國家整體軟實力的源泉,對於促進中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認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春秋》心得體會5

提到我國古代的歷史書,《春秋》和《左傳》是絕對不能不說的。《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而《左傳》則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體史書。這兩部書是作爲儒家經典而保留下來的。

“春秋”本來是春秋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那時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的國史。到戰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後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傳了下來。它雖然用了魯國的紀年,卻是記錄了當時社會的一部通史。但《春秋》記事是非常簡略,而且遺漏很多的,這使其史學價值大打折扣。

《春秋》的“《春秋》筆法”所造成的問題似乎很快就被人發現了,《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太史公說:“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爲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這就是說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誤解,專門爲之作傳加以解釋,是爲《左傳》。《左傳》是作爲《春秋》的解釋性書籍出現的,這個應該沒有疑問。《左傳》上很多記載寫明瞭是與《春秋》做對照的,而且對《春秋》的“微言大義”做了多處解釋,還有就是在記載一些《春秋》上沒有記載的史實時專門註明“爲某某諱”或者說“不書,不入告也”。

流傳到現在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漢代學者認爲它們都是講解《春秋》的著作。這三傳的內容大體相同,最主要的差異是《左傳》用秦以前的古文寫成;《公羊傳》和《穀梁傳》則用漢代的今文寫成,《公羊傳》和《穀梁傳》兩傳記事只到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到魯哀公十六年;《公羊傳》和〈穀梁傳〉在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記了“孔子生”,而《左傳》中卻沒有。

在“講解”《春秋》的三傳中,《左傳》被認爲較重要,也有學者認爲它是一部與《春秋》有關的、相對獨立的史書。《左傳》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全書約十八萬字,按照魯國從隱公到哀公一共十二個國君的順序,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五十四年間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作者在記述史實的同時,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觀點。理想和情感態度,記事寫人具有相當的藝術性,運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學手法,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爲“相砍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這些成爲全書中最爲精彩的部分。因此,《左傳》不僅是一部傑出的編年史著作,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著作。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爲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其藝術特色淺述如下: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爲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簡短記事,發展成爲完整的敘事散文。《左傳》發展了《春秋》筆法,不再以事件的簡略排比或個別字的褒貶來體現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主要是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其道德評價。《左傳》還創立了一種新形式,即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後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倫理評價。這種形式,更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立場和感情,增強了敘事的感情—色彩。《左傳》確爲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誌着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作爲編年史,《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果的.全過程。但倒敘與預敘手法的運用,也是其敘事的重要特色。倒敘就是在敘事過程中回顧事件的起因,或交代與事件有關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記載了鄭穆公蘭之死。然後再回顧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夢見天使與之蘭,懷孕而生穆公,故名之蘭。《左傳》中還有插敘和補敘,性質作用與倒敘類似。這些敘述,常用一個“初”字領起。預敘即預先敘出將要發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的結果,如秦—晉崤之戰中蹇叔在秦出師伐鄭時,已預知了必然失敗的結果:“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師經過周都洛陽北門,王孫滿又預言:“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僖公三十三年)《左傳》以第三人稱作爲敘事角度,作者以旁觀者的立場敘述事件,發表評論,視角廣闊靈活,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個別段落中,作者也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場景。如寫鄢陵之戰“楚子登巢車以望晉師”中陣地的情況,完全是通過楚子和伯州犁的對話展示出來的。(成公十六年)

《左傳》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係。《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爭。《左傳》一書,記錄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戰爭,城濮之戰、崤之戰、邲之戰、{安革}之戰、鄢陵之戰等大戰的描述歷來被人們讚不絕口,不計其數的小戰役也寫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動。一般說來,《左傳》寫戰爭,不侷限於對交戰過程的記敘,而是深入揭示戰爭起因、醞釀過程及其後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寫城濮之戰,對大戰爆發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斷展示晉勝楚敗的原因:晉文公伐怨報德,整飭軍紀,遵守諾言,傾聽臣下意見,上下齊心協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見分歧,主帥子玉恃兵而驕,一意孤行,盲目進逼晉師。城濮之戰的結果也寫得很全面,不僅寫了晉師大勝,晉文公確立霸主地位,而且還寫了戰爭的餘波:楚子玉戰敗羞愧自殺,晉文公聞之大喜,回國後賞功罰罪,對這次戰役進行總結,然後以君子之言,讚揚晉文公的霸業。至此,敘述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