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總講話有感

江蘇省第十二屆國小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已經圓滿地落下了帷幕,但卻回味深遠而悠長。我有幸在會場觀摩了活動的全過程。兩天的交流學習,共觀摩了十四節精品課的展示,最後聆聽了省小語委員袁浩的指導點評,聽後觸動很大,收穫頗豐。

袁總講話有感

袁會長說現在有句話是課堂裏面重視教什麼學什麼要比怎麼教怎麼學要來得重要,我覺得語文課改不能矯枉過正,仍要關注學什麼。引導孩子怎麼學,怎麼教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學什麼?對於這個問題,課標中有明確規定。我們是教語文,孩子們是學語文。通過我們的教讓孩子們語文的基本素養能在每節課上逐步地形成和發展。可是各個年段不同、課型不同、教學要求不同,因此也迫使這教學也各有重點。老師們根據年段的特點不同,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所教的課文教材來確定目標和任務,努力在變革中讓孩子們在哪一點哪一方面有所得,有所發展。這也是本次研課中着力肯定和倡導的。回顧所聽的十四節課,在課堂上老師們重視字詞教學,方法不一,有的是在預習中讓孩子們自學,課堂上再來檢查、複習;有的是典型的隨課學文,在課文的預習中讓孩子們學習字詞,對字詞的理解,對拼音的掌握,推進孩子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不管是哪一個,教師都很重視孩子們把字音讀準,注意讓孩子們去比較去記住這些字的。還有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機的板書,隨時的整理,進行教學等。我們重視引導學生注意比較,通過閱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來積澱知識、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挖掘文本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人物心情,深入地理解文本,從而促進言語能力的提高。

袁會長還說孩子的語文素養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必須要經歷過程。教學要以人爲本,以孩子的發展爲本,學是孩子主動的學,要創設情景,關注課堂上的生成,引導孩子主動地學。是的,教學主題線索不應該是教師預設的教路、學生的學路、文本的文路,而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由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的,教路、學路、文路三者的結合體,其最終歸宿是爲了達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教師沒有逐句逐段講讀的'痕跡,而是抓住教學重點、難點,直奔教學主題。教學內容不遊離文本,也不完全依賴文本,脈絡清晰、目標明朗、主題鮮明。師生在互動過程中形成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新課標中提出: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着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練後訓、先放後扶”的過程。”一句教育名言說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都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

袁會長同時指出:老師們都注意語言的表達形式,關注修辭如:擬人、比喻、對比等。整體把握語文的內容和形式,注意學習這種形式,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爲理解、感悟語言文字本身就是語文能力。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觀摩活動中,老師們能從課文中引領學生提煉課文的表達方法,學習寫作技巧。有的在教學中滲透了反映人物個性可以通過人物的心理行爲等細節來描寫;有的在引導學生感悟人物的基礎上,揣摩、學習課文獨特的寫法;有的藉助文本讓學生明白了說明文的文章結構;有的則帶領學生初步體會了想象和對比在文學作品中的表達作用……相信如果教學中能一如既往地堅持寫法的指導,學生的文學功底和寫作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此次聽課活動,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袁會長的講話使我的思路更加開闊,思考更加深入。“積薄而爲厚,聚少而爲多。”只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給學生更多的知識,當然也離不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精練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等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