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培養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藝術,能給人精神上最美的享受和最強的感染。柏拉圖認爲:音樂具有潛移默化、美化心靈的作用。喜歡音樂是人的天性。音樂欣賞,一般是指通過聆聽音樂作品獲得審美享受的音樂活動。

2016培養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欣賞是人們在聽音樂的活動中對音樂作品進行感受、鑑賞、品評、理解的一種審美活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它主要是通過“聽”來進行的。聽音樂是一個從聽覺上進行審美的過程,通過聽覺獲得的音樂形象,必然會在大腦中引起聯想和想象,必然要產生與作品情緒、意境相吻合的情感的共鳴。欣賞音樂可使兒童接觸更多的優秀音樂作品,開闊音樂眼界、豐富音樂經驗,對於完善人的文化修養和培養人的心理素質,有着深遠的意義。

音樂欣賞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培養得來的。鈴木認爲:“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來的孩子依從大自然賦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機能,在所遇到的環境中適應着那種環境而獲得各種各樣的能力。”要培養音樂欣賞能力必須從小開始。許多人聽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歡的音樂時,都會一味地搖頭說:“不好聽,聽不懂。”其實,音樂並不神祕,只是他們不具備音樂欣賞能力。要想“聽懂”音樂,必須有“欣賞音樂的耳朵”。否則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鈴木說:“沒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於千百次聽音盲父母唱搖籃曲造成的。”他還說:“音樂的耳朵可以在聽力訓練中得到,而不是天賦或固有的,以後多練習就多出效果。它是人類的適應性在聽力訓練上的發展”。想要有“欣賞的耳朵”就必須從小培養聽覺能力。音樂聽覺是在聽覺上要求出來的,而且開始要求的愈早,將來的效果愈好。

  一.從小培養兒童欣賞音樂的興趣

英國萊斯特大學心理學院的音樂研究小組發佈了一篇心理研究報告,報告中說嬰兒可以記住出生前3個月內聽到的音樂。研究小組的領導者亞歷山大·拉蒙特說,只有妊娠20個星期後,子宮的胎兒才能完全聽到聲音。科學實踐證明:胎兒早在母體內6個月的時候,其聽覺器官已發育成熟、完善,這就意味着在胎兒期即可通過母親欣賞音樂完成對胎兒聽覺能力的培養。胎兒能分辨不同類的音樂,他們對音樂有喜好和厭惡的分辨力。英國的一位心理學家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將聽音耳機放在幾名孕婦的腹上,然後播放音樂,同時監測胎兒的心跳。有一部分胎兒心跳加速,顯然是聽了優美動聽的曲子的反應。當然也有一部分胎兒並非如此,由此研究人員認爲胎兒對某一種音樂已經有了喜好和厭惡。追蹤觀察發現,對胎兒有反應的胎兒母親說:“她們的孩子出生後,性情很柔和。嬰兒在出生1周之內,就有用耳朵聽聲音的能力。而人的官能器官,只要能作用時,便有其希求滿足或發達器官的本能。

就如盧梭所說的:“人自孃胎出世後,便需要予以教育”。這樣,使音樂欣賞一開始就有了一個良好的起點。而鈴木認爲:“除了音樂之外,再也沒有能夠從出生時就開始進行教育的領域了,從這一意義上說,音樂教育是相當重要的。

對於不同年齡的嬰幼兒,給他們所選擇欣賞的音樂也不同:對於胎兒,一些古典音樂,柔和和優雅的曲調較爲適宜。特別要注意,放音樂要有一定的時間,不要爲了進行音樂胎教而終日放着音樂,干擾胎兒的寧靜。採用“吸吮技術”研究發現,出生24小時的新生兒,在聽到優美音樂是吸吮速度加快,用停止吸吮和躁動不安來拒絕無節律的噪音。因此,要給新生兒聽輕柔、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音樂曲調。4個月的嬰兒開始“傾聽”音樂,他們比較喜歡聽優美的音樂。5-6個月的嬰兒對音樂旋律變化已有感知能力。出生12個月後,嬰兒能記起並喜歡他們出生前聽到的音樂。因此,在對嬰兒時期至幼兒期的孩子進行音樂薰陶時,應選擇具有靜謐感的中外古典名曲爲好。如:鋼琴曲《梁祝》,揚琴、二胡、古箏等樂器演奏的樂曲。3-6歲的幼兒應以欣賞他們能理解的歌曲爲主,適當聽一些有標題或無標題的作品,如:《狐狸和兔子》、《幼兒園的一天》、《四小天鵝》、《牧童短笛》等器樂曲。還有一些如:《搖籃曲》、《打擊樂曲》、《兒童歌舞曲》等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器樂曲。

  二、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

培養音樂欣賞能力,應先從培養幼兒傾聽聲音,瞭解聲音的表現力,培養對聲音的敏感開始。即先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傾聽”是有意識地、注意地、有感情地“留神聽”。因此,要有目的地培養幼兒“傾聽”的能力及其習慣。

  1.利用各種機會,鼓勵兒童傾聽。

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音響:風雨聲、鳥叫、蛙鳴、雞啼、水的滴答聲、汽車的笛笛聲等等,家長或教師可以時不時地,有意無意地鼓勵幼兒去傾聽。如:有一次,老師正準備開始美工活動,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許多孩子都跑到窗口去觀雨、聽雨,老師並沒有打斷孩子們,讓他們回到座位上,而是對他們進行隨機教育。像這樣,隨機地引導幼兒傾聽各種聲音,從而使幼兒在生活中形成欣賞的習慣。

  2.教師創造條件,引導兒童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

與幼兒面對面時,可讓幼兒傾聽、模仿各種聲音:拍手、跺腳、捻指、拍腿、跳動聲等;到廚房裏,可讓幼兒傾聽鍋、碗、瓢、盆的碰擊聲,炒菜、煮飯時發出的聲響;外出時可傾聽周圍的各種聲音:走路聲、說話聲、車聲。引導兒童傾聽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卡車、救護車、消防車等不同車發出的不同聲響。生活中還有許多聲音可讓幼兒傾聽。如:鐘擺聲、鋸木聲、叫賣聲、洗東西時的水聲、吃脆的東西發出的聲音、笑聲、哭聲……充分利用一切機會,自然地、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傾聽周圍的聲音,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可豐富他們對聲音的各種感性經驗,從而培養音樂欣賞能力。

  3.在各種音樂活動中,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

進入幼兒園的3歲兒童,有欣賞音樂的積極性,音樂常能引起他們情緒上的共鳴。單純地給幼兒聽音樂來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可以在唱歌、舞蹈、歌表演、律動和音樂遊戲等活動中對他們進行培養。小班幼兒感知力度和音區的變化還有困難,但他們已能辨認音樂作品中速度的變化,他們的動作能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如:《大象走》樂曲旋律主要在低音區進行,音樂低沉、速度較慢、力度較強。在教學中,幼兒不能區分這首樂曲音調是高還是低。老師教學時可邊做動作邊告訴幼兒:大象的身體是很笨重的,我們學大象走的時候要一步比一步慢。所以我們聽的音樂速度是比較慢的,音樂低沉厚重。這種動靜結合的教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若在方法上採用與音樂作品內容有關的圖片或玩具等直觀教具,更能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又如:在大班音樂遊戲《狐狸和兔子》中,在欣賞音樂時,可啓發幼兒隨音樂節奏用跺腳和拍手來表示狐狸和兔子的不同節奏。在學習遊戲動作時,可啓發幼兒想想,怎樣走路才能使自己更像狡猾的狐狸和可愛的小兔子,然後隨音樂分別練習狐狸和兔子的各種動作。這樣,幼兒便可記住表現狐狸的音樂是比較低沉緩慢,並有點可怕的;而表現小兔的音樂則是歡快、活潑、跳躍的。我們就可說,大班幼兒能正確地辨認熟悉的音樂作品的情緒、性質,能感知作品中的各個細節部分。

  三、確定合理的欣賞目標,提高兒童的欣賞能力。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不同音樂,制定不同目標,提出不同要求,才能切實提高兒童的欣賞能力。如:

小班:欣賞《搖籃曲》,目標可定爲:

1.能感受歌曲柔美、緩慢而又優美、寧靜的音樂情緒,通過動作表演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中班:欣賞《採茶撲蝶》,目標可定爲:

1.熟悉樂曲旋律,感知樂曲歡快的情緒,讓幼兒沉浸於載歌載舞的歡樂之中。

2.引導幼兒利用動作表現旋律,想象出採茶,看蝶及撲蝶的多種動作。

3.培養幼兒喜愛欣賞該曲的興趣。

大班:欣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目標可定爲:

1.通過聽、看、想,表情和動作,感受音樂旋律,知道歌曲名稱,理解歌曲內容,體驗歌曲深沉、緩慢、敘事的風格。

2.通過欣賞、對比新舊社會人民不同的生活,激發幼兒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薰陶,能幫助幼兒在藝術活動中建立起以藝術創造力爲核心的審美心理結構,從而提高其審美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完善和社會化的發展,最終培養其欣賞音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