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及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製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及賞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

  【原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註釋】

武判官:其人不詳。判官,掌管文書事物的官員。

岑參:參,讀cān 。中央電視臺播音員讀shēn 。具體讀什麼音,說法很多,還是依照個人觀點吧。

白草:西北邊境的一種草,秋天變白,枯而不萎。

胡天:這裏指西域邊塞一帶的天氣。

忽如:突然像。

千樹萬樹梨花開:飛雪鋪天蓋地而來,掛滿枝頭,美如梨花盛開。

散入:分散落到。

珠簾:用珠子串成或裝飾的門簾。

羅幕:軍中的帳幕。

狐裘(qiú):用狐皮做成的袍子。

錦衾(qīn)薄:蓋了華美的織錦被子還覺得薄。形容天氣很冷。

角弓:弓的名子。

控:引,拉開。

都護:唐代官名。

鐵衣:鎧甲。

着(zhuó):穿。

瀚海闌干百丈冰:這句說大沙漠裏到處都結着很厚的冰。瀚(hàn)海,大沙漠。闌(lán)幹,橫斜交錯的樣子。

慘淡:陰暗無光。

凝:指陰雲密佈凝聚。

中軍:指主帥的營帳。古時分兵爲中、左、右三軍,中軍由主帥親自統領,此處指主帥居住的地方。

飲歸客:即設酒宴爲武判官餞行。飲,宴請,餞別。歸客,指武判官。

胡琴、琵琶、羌笛: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樂器。羌笛,羌人吹的笛子。

暮雪:傍晚下雪。

轅門:軍營的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紅旗被冰雪凍住,即使北風強勁,也不翻卷飄動。掣,拽,扯。

輪臺:古代縣名,在今新疆

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

山迴路轉:指山路彎彎,迴旋曲折。

馬行處:馬走後留下的腳印。

  【古詩今譯】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颳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裏就飄起了大雪。忽然好像一夜之間春風吹來,千樹萬樹開滿了潔白的梨花。雪花飄散進珠簾裏,打溼了軍中的帳幕,穿上狐裘也感覺不到溫暖,錦緞的被子仍覺得單薄。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鎧甲也因太寒冷,難以穿在身上。被大雪覆蓋了的浩瀚無垠的大沙漠,婉如百丈冰峯,晦暗的天空凝聚着無邊的冰一樣的愁雲,彷彿隨時都要壓下來。在中軍營帳裏,爲即將回歸京城的客人設宴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都被冰雪凍硬了,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的足跡。

  【賞析】

岑參(715-770),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南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出生於官僚貴族家庭,但早年喪父,隨兄過着孤貧的生活。他刻苦學習,遍覽史籍。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進士。岑參以獨具特色的邊塞詩享譽天下。他的邊塞詩以昂揚的情調、磅礴的氣勢、飛動的形象和富於變化的旋律給人以剛健絢麗的美的享受。

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當是岑參在北庭都護、伊西節度、瀚海軍使封常清幕下,任安西節度使判官。判官,是當時掌管文書事務的文職官員。其權限近於副使。武判官是岑參的同僚,其生平事蹟不詳。從本作品的內容與詩人所流露出的感情來看,他們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前十句爲作品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歌詠邊塞瑰麗壯觀的雪景,同時也寄情於景,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感情活動。初看飄飛如絮的雪花掛滿枝頭,驚喜滿懷;再看雪崖百丈,愁雲萬里,想到武判官就要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千里跋涉,返回京都,不免又沉鬱滿懷。所以又可以說,在這段寫景之中,暗含着送別之情。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詩人開篇筆力雄渾,氣勢宏闊,緊扣主題“白雪歌”,抓住西北邊地特有的自然現象“胡天八月即飛雪”,再現了西北邊塞的風雪景象。“卷地”一詞,形容北風的狂暴猛烈,將“白草”都折斷了。“白草”是西北邊地特有的一種植物,《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曰:“白草似莠而細,無芒,其幹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也。”王先謙補註又說:“春興新苗與諸草無異,冬枯而不萎,性至堅韌。”原本是堅韌可抗風沙的“白草”,卻被北風席捲而折斷了,足見風勢的狂暴了。“胡天”,交代了所寫的地域;“八月”,交代了所寫的時間。可見西北邊塞環境的惡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極爲形象地描摹了絢麗多姿的北國雪景。“忽如”,形容西北邊塞氣候變化的驟然。詩人巧妙地藉助於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冰封雪飄草木凋零的北國嚴寒的世界變得春意盎然,彷彿令人體會到了“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馨,甚至充滿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這四句詩從廣闊的角度,描繪了一派茫茫的風雪外景,想象豐富,比喻新穎,流露着詩人對邊地生活的真摯感情。

五至八句,詩人通過戍邊將士的感受,寫出了西北邊地風雪嚴寒的景象。“散入珠簾溼羅幕”寫的是雪花飄進軍帳簾幕上的情景。“散”字形容雪花如絮,輕盈飄飛的樣子。“珠簾”,爲雪花提供了可侵入的縫隙,飛入軍帳中去。“羅幕”,綢緞綾羅製成,落雪溶化可溼。潔白如玉的雪花,晶瑩耀眼的“珠簾”,靈光耀眼的“羅幕”,構成了一幅靈動的畫面,爲讀者留下了深刻的視覺印象。“散”與“溼”在這句詩裏不僅傳神入微,同時也起到了過度與領起的作用,使作品自然轉入對帳中景況“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描寫。“狐裘”,狐狸皮的袍子;“錦衾”,綢緞的被子。軍帳之中,雖然爐火通紅,有“狐裘”“錦衾”這樣上好的禦寒衣被,可還是覺得單薄,不暖和。這充分表明了西北邊塞的極度寒冷。接下來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則進一步突出邊塞的極度寒冷。這幾句通過戍邊將士的感受,形象地描繪了邊塞風雪帶來的奇寒,更烘托了將士們不畏嚴寒,守衛邊疆的英雄氣概。

接下來“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兩句,詩人筆鋒一轉,從人感受到的寒冷景象轉到更廣闊的範圍,寫視覺上的大地與天空,描摹出了邊塞風雪嚴寒的另一幅奇景。“瀚海”,古代對大漠的稱呼。“名義考”說:“以沙飛若浪,人馬相失若沉,視猶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這兩個詩句,以剛勁的筆觸,磅礴的氣勢,描繪出了邊塞冰天雪地的壯闊圖景。

後八句爲第二部分,重點描寫送別武判官的場面。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寫的是餞別場面。“中軍置酒”,即在中軍帳中擺酒設宴爲武判官飲酒踐行。老朋友要回歸京城了,光喝酒踐行是不夠的,更少不了代表異域文化風情的“胡琴琵琶與羌笛”演奏出來的悠揚婉轉的樂曲,連同那觥籌交錯與真情的話別迴盪在中軍帳內,洋溢着濃郁熱烈的氣氛和惜別的深情。

最後六句寫的是送別時的情景。酒宴之後,武判官該啓程了,而此時的天氣卻依然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也就是說,當他們走出營帳,來到“轅門”時,天色已近黃昏,昏暗的天空依然飄着紛紛揚揚的大雪,那插在轅門外的紅旗已經凍得僵硬不堪,連那強勁的寒風都無法吹動它了。風雪壯行,環境不同,送行人的心緒也就不同。武判官爲了早日返回京城,不得不在這寒冷的天氣,冒着特大的風雪,長途跋涉,這能不令人擔憂嗎?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朋友們依依惜別,直至送到“輪臺東門”。“輪臺”,在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東,唐時屬北庭都護府,距離京都約有五千餘里。送行的人們望着遠去的友人武判官,前面是天山那覆蓋着厚厚積雪的崎嶇的山路。“雪滿天山路”,飽含着詩人對朋友深厚的友誼和擔憂,這樣惡劣的天氣,這樣崎嶇的山路,何時才能安全順利到達京都呢?武判官越走越遠了,送行的人們依然佇立在“輪臺東門”翹首凝望。直到“山迴路轉不見君”,起伏迂迴曲折的山路,完全遮住了武判官的身影,詩人依然覺得難捨難分,可是,留給他以及送行人們的只有眼前的“馬行處”。人去行跡在,伸向遠方的“馬行處”,牽動着詩人無限的情思,“空留”一詞又蘊涵了多少惆悵啊!寫到此,詩人住筆了,然而,他的思緒遠沒有停止,還在大雪紛飛的天山路上跟隨着武判官踽踽前行,他把讀者帶到了遙遠的邊塞,帶到了紛紛揚揚的風雪天山路上,與之一道對友人的依戀之中,久久地,久久地思索着,回味着。

這首詩是一首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感人肺腑的邊塞詩。作品中既描繪了戍邊將士們的艱苦生活,又表現了感人至深的真摯友情,同時還塑造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在艱苦的條件下守衛邊疆。字裏行間都流露了詩人熱愛祖國的崇高情感。也正因如此,這首詩才能夠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在寫法上,首先是詩人能把“白雪歌”與“送武判官歸京”有機結合在一起。其二是語言鮮明生。(200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