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教學案例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亡羊補牢》教學案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亡羊補牢》教學案例

  【案例描述】

  案例一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寓言就是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回答後,逐個自然段學習。

每個自然段教師都根據寓言的內容設計了幾個問題,學生一邊讀文一邊在書中尋找答案,在一問一答中理解寓言的內容。

“那麼,‘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教師問。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之後,教師提問:“學習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出教師心中的理想答案:一個人犯了錯誤,只要及時改正還不算晚。

  案例二

同學們,你們喜歡寓言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與大家分享分享?學生有的回答,我讀過寓言《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有的說:我讀過《拔苗助長》,懂得了做事情不能急於求成。老師藉着學生的導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板書課題)《亡羊補牢》。誰能試着說說《亡羊補牢》是什麼意思?亡,是死的意思,牢,原是監獄的意思,這裏指羊圈。亡羊補牢,就是羊死了修補羊圈。

師:他說得對不對呢?我先不說,等學懂了課文,由你們自己來評判。下面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

討論中學生認爲《亡羊補牢》中的“亡”這裏應該是丟失的意思,教師給予肯定。你喜歡這則寓言中的哪個角色,爲什麼?

有的回答:我喜歡那個人的鄰居。因爲他看到鄰居丟了羊很着急,很同情,還勸他快把羊圈補好,我認爲他是個熱心腸的人。

有的說:我喜歡那個養羊的人。因爲他雖然第一次沒有聽街坊的勸告又丟了羊,但是他後悔了,並且馬上修補了羊圈,羊再也沒丟過,說明他知錯就改,還不算晚,所以我喜歡他。

還有的大膽地說:我喜歡那匹大灰狼。(全班譁然)雖然它吃了羊,但是假如沒有它,就沒有這則寓言,我們就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老師給予肯定,你的思維很獨特,有自己的見解,連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你們說得太精彩了。想不想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呢?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表演非常精彩,突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思想變化,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還有所創新和拓展。

  【分析與思考】

前者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在課堂上誇誇其談,講深講透,學生不用動腦就能聽明白,可是這樣卻降低了教學的思維價值,久而久之,造成了學生的一種惰性,不用思考,反正教師會講給我們聽,更可怕的是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後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而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

案例二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教師要把寓言裏的藝術形象當作生活中的真實形象來教,沒有過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爲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學生領悟寓意的前提條件。《亡羊補牢》故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容。故事的教學着重是引導學生感悟體會養羊人錯在哪裏?認識不補牢的後果,其次是引導學生體會爲什麼要補牢,補牢帶來什麼好處?

教學時,在理解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後讓學生找自認爲與這個故事關係最密切的一個詞語,並說明其中的理由,這一步的安排讓學生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內容,然後抓住“勸告”一詞讓學生認識養羊人犯下的錯誤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後果,抓住“後悔”一詞讓學生體會爲什麼要補牢,補牢帶來什麼好處?在這中間,我又設計了相應的語言訓練:一是讓學生想像養羊人後悔時的心理活動即是怎麼想得,引導學生體會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上次聽街坊的勸告就不會丟第二隻羊了;反之,如果養羊人再不補牢的話,將會有更多的羊被狼吃掉。二是讓學生體會“趕快”一詞在文中的作用,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補牢的重要性,三是讓同桌合作對話,養羊人修補羊圈時那個街坊又剛巧路過,想像兩人又會怎樣對話?學生在上述感悟活動中充分認識了補牢的重要性。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後學生對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現出來了。

在學生感知形象的基礎上揭示寓言的寓意,啓發學生認識其現實意義。在組內教師羣策羣力下,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了寓言的藝術形象之後,引導學生把寓言中的藝術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較,從現實的日常生活中找出類似的事情。從授課效果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實際,說說類似課文中的例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以及知錯就改帶來的好處或還處於糊塗之中的學生不改錯誤帶來的不良後果。在這樣一種和諧、自由,真實、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中,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做到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敏捷,尤其是在得到教師的肯定後,學生更敢於和樂於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不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整節課教師儘量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

對比兩節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我更加理解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時間就是孩子發展的空間”的道理。

  《亡羊補牢》教學片斷

《寓言兩則》是一篇講讀課文,第一則寓言《亡羊補牢》故事內容簡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很小就聽家長講過這個故事。但是故事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學生未必能真正領會,或者領會的不夠深刻。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寓言的真正含義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說說故事的內容。孩子們只是看了幾眼就急於要講。看着他們放不下的小手和坐不穩的神態,我想:先給他們來個“下馬威”。我請一位學生講了課文的大意。嘿!講的內容還真全面。臺下的同學也你一言我一語,顯得不以爲然。我趁勢說:“既然大家都能講下來這個故事,那咱們今天就表演一下這個故事怎麼樣?”聽到要表演,孩子們的興趣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一個個勁頭實足,躍躍欲試。

我挑選一組同學,安排好角色,開始表演。只見幾個學生興高采烈地各就各位。“幾隻山羊”蹲在牆角不停地笑,“老狼”貓着腰笑眯眯地走進“羊圈”,抓起一隻羊就跑。過了一會,“養羊人”大搖大擺地走到“羊圈”前,面無任何表情,嘴裏不說話,似乎在表演啞劇。緊跟着“街坊”走到“養羊人”跟前,勸說道:“趕快把羊圈修一修,賭上那個窟窿吧。”養羊人面無表情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嗎?”“街坊”下了臺。過了一會兒(第二天),養羊人又上了臺,數了數“羊”,發現又少了一隻,表現出後悔的樣子,於是開始補窟窿。

針對學生的表演我因勢利導,問學生:“你們覺得他們表演的如何?”有的說:“他們太不嚴肅了,養羊人丟了羊應該十分着急,怎麼還笑得出來?”有的說:“對呀!還有羊都被狼吃掉了,他們還在那裏笑。”學習認真的甘宛欣講:“老師,我們在看電視小品時,演員心裏想的話,好像都是通過自言自語小聲說出來的,課文中的養羊人好幾次都有心裏活動,他們應該說出來,觀衆才能知道,他們都表演成啞劇了。”其他同學聽了,忙說道:“對的,還有養羊人和街坊的表情也沒有演出來。”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着各自的意見,頓時課堂上熱鬧起來,我看到此情此景,心裏暗暗高興,這正是引導學生的好機會。

“同學們,安靜!這個故事看是簡單,但是要想把它演好還真不容易,現在我們就來幫幫作者的忙,把他寫得更細緻些,編成個小劇本,我們來做回編劇。”同學們聽了情緒高漲。我繼續說:“你們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認真讀課文的每一句話,讀完之後想象一下每個角色的表情怎樣,還會有什麼動作,說話的語氣又如何,心裏會想些什麼。然後批註在書上或者寫在本子上,怎麼樣?看誰編的故事形象生動。”“好”大家異口同聲答道。“那現在大家找伴組成自己的創作小組吧。”學生們興致勃勃開始了編劇,他們三五成羣議論紛紛,書本上不一會就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批註。

經過孩子們認真地讀書和對故事的補充,第二次的表演顯然效果好多了,演員們個個繪聲繪色地再現了文中的各種角色的形象。只見那個“養羊人”,第一天來到羊圈前,正要去開羊圈門,突然吃了一驚,似乎發現羊少了,一隻一隻仔細點數之後,傷心地說:“我的羊怎麼少了一隻?”他圍着羊圈轉了半圈,發現羊圈有個洞,洞口還有一灘“血”,傷心的低着頭,嘴裏嘟囔着:“唉!一定是老狼把我的羊叼走了。”這時,街坊走來同情而又着急地說道:“趕快把羊圈修一修,賭上那個窟窿吧。”養羊人表現出無奈地樣子,搖着頭:“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過了一會(第二天),養羊人來到羊圈前,出乎意料的發現羊又少了一隻,此時他捶胸頓足,後悔萬分,埋怨自己:“真該死,怎麼不聽街坊的勸告呢!”養羊人下決心堵住窟窿並馬上行動了起來,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他非常高興,還主動上門向街坊鞠躬表示感謝。學生們的表演十分投入,惟妙惟肖,情節比第一次豐滿了許多,也合情合理了。

我並沒有就此停住,繼續讓同學進行評議:“說說這次表演的如何?比第一次表演的如何?好在哪裏?”有的說:“養羊人演得好,他把一開始的無奈,失望,演得很真實。後來的後悔也演得非常好,表演中皺着眉頭,還自己責怪自己,把心裏想的通過表情和語言都表現出來了。”有的說:“街坊替養羊人着急的樣子也演得好。”另有的同學說:“特別是最後養羊人去感謝街坊,書上沒有寫,是他們自己想的很有創意,故事也顯得完整了。”又是那個機靈的甘宛欣講:“最後放羊人不再丟羊了,表現得美滋滋的。說明犯了錯誤不要緊,如果能聽勸告,馬上改正還是很快樂的。”

孩子們說得多好!這節課裏同學們從快樂的表演中領悟到了故事的真正寓意,他們通過自己的充分想象,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豐富了教材內容,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個教學片段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中使學生的認識有了從模糊到清晰、從膚淺到深刻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