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敬畏生命》讀後感範文

課文《敬畏生命》講述“我”在一個下午正在湖邊看書,忽然發現樹在不斷傳送纖維,隨着風兒大團的纖維在空中飄散.這是樹兒生命的延續啊,“我”當即被這種不計成本投資的生命所打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課文《敬畏生命》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課文《敬畏生命》讀後感範文

  【篇一】

生命是什麼?這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難道它是每天健康地活着?難道它又是每天與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和雞毛蒜皮的小事接觸的生活?還是有更深的意義?讀了《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我懂了什麼是生命.下面不如跟着我一起來看看,相信你也會懂得什麼是生命的.

本文講述“我”在一個下午正在湖邊看書,忽然發現樹在不斷傳送纖維,隨着風兒大團的纖維在空中飄散.這是樹兒生命的延續啊,“我”當即被這種不計成本投資的生命所打動。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震撼.那些樹所傳送的所有纖維中,可能只會有極少一部分會落地生根,但它爲了哪怕再渺茫的希望,也會盡全力去拼搏,只是爲了完成它來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的使命、真正的意義.我覺得人活着,尤其是在年輕時,就要付出努力、汗水,也要有不怕失敗的決心,肯去奮力一搏,即使失敗,也問心無愧.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了一個可能對於自己人生算不上什麼的小挫折時,卻從此意志消沉.再比如就像很多乞丐,他們在生活窘迫的時候,爲什麼不振作起來,去想辦法謀生.哪怕從最底層幹起,只要肯堅持、努力,只要懷着一份對生活的熱忱,只要踏踏實實、肯等待,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就像周杰倫在《稻香》中唱的那樣:“不要這麼容易就想放棄/就像我說的/.”那時候,即使你的得到沒有預想那麼完美,你也可以驕傲自己曾付出過,就像文中那棵樹那樣曾爲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

我想,大家知道什麼是生命了吧?生命就是充實地過好每一天,努力、拼搏支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生命!

  【篇二】

你可以忽視萬事萬物的存在,因爲他們並非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你可以看不見樹在空氣中呼吸,看不見魚兒在水裏的喘息,也看不見被沉默覆蓋的一切。但是當你閉上眼睛,卻一定看得見人與人之間的浮躁和疏離。人類作爲這個星球上被神請來的客人,機器的出現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隨意。科技革命的推動,使物質成就日益顯現,望着這滿目打上了人的活動烙印的世界,人們似乎產生了能夠成爲這個星球的主人的錯覺。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什麼呢?在工具理性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離,休慼與共的生態環境也成了取得物質成就的工具與手段,世界變得缺乏溫情。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他們是作爲客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忘了他們身上的偉大責任。

《敬畏生命》正是這樣一本能喚醒人們內心責任意識,點燃人們日益冷漠的內心的福音之書。施韋澤在書中是這樣描述這種責任的:“受制於盲目的利己主義的世界,就像一條漆黑的峽谷,光明僅停留在山峯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於黑暗之中,只有一種生命能擺脫黑暗,看到光明。這種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慼與共,能夠拜託其餘生物苦陷其中的無知。”

這是他在斯特拉斯堡佈道時對敬畏生命進行第一次公開闡述中的一段話。他認爲,“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義的方式產生着無數生命,又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毀滅着他們。”所以只有人才能夠敬畏生命,將自然律和道德律統一起來。他認爲只有人能肩負起這種責任的理由是:人是具有德性的理性存在者。其他動物無法擺脫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因此無法敬畏生命,而人類可以通過提防三大誘惑將“作爲自然能力的上帝,與我們所必然想象的作爲道德意志的上帝、愛的上帝統一起來。”施韋澤認爲這三大誘惑是:一、“你爲什麼自尋煩惱?這無濟於事。”這是在當你想行善又感到無能爲力時誘惑者發出的聲音。二、“同情就是痛苦。”“誰親身體驗了世界的痛苦,他就不可能在人所意願的意義上是幸福的。”三、“人不能這樣生活。”這是指當人們體驗了同情的痛苦之後會無法安心享受快樂,變得患得患失,變得敏感。施韋澤認爲提防三大誘惑的方法是:首先,你對自己說,“互助和休慼與共是你的內在必然性。”你所做的一切能賦予你的生命予意義。隨後,在共同體驗了你周圍的不幸之後,你應這樣認識,“同甘共苦的能力是同時出現的。”如果目睹其他生命痛苦時麻木不仁,那你也會失去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最後,你根本沒有權力說你要鐵石心腸的生活,因爲你內心神祕的聲音會告訴你怎樣纔是真正幸福的生存。

我深深贊同作者關於“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慼與共,能夠拜託其餘生物深陷其中的無知”的觀點,因爲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生命。理性決定了人之爲人和人的道德價值。敬畏生命、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是可以成爲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的,人們遵循自己所制定的法則是意志自由的表現。因此,人們肩負起敬畏生命這一責任是一種出於尊重道德法則而產生的行爲必然性。

此外,倫理學發展的歷史是人類追求現實世界中和諧完滿關係的歷史。道德不應與人性和宇宙的自然法則相違背,而應建立在二者之上。敬畏生命倫理學對人們提出的道德要求正是這樣一種建立在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的情感上的,符合人性與自然法則的,利於實現人與現實世界和諧完滿關係的哲學。

馬克思按照人的發展狀態將社會形態分爲人對人的依賴性社會、人對物的依賴性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我認爲,第三個階段所說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中的個人影視在心智、情感和道德上充分發展的個人,理應包含這種“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的倫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