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海德格爾語錄

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裏,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纔是好的教師。因爲,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裏。 ——海德格爾

馬丁·海德格爾語錄

人,詩意的安棲。 ——海德格爾

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該存在者能夠對其它存在者實施影響或相互影響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識能力存在者感知、認識、判斷、利用的本源. ——海德格爾

詩人從躍動、喧囂不已的現實中喚出幻境和夢.——海德格爾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爲思由在發生,屬於在。同時,思是在的,因爲思屬於在,聽從在。——海德格爾

思最恆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爾

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 ——海德格爾

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爾

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着風聲,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生活。 -- 海德格爾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海德格爾

馬釘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馬釘海德格爾出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天主教家庭,逝於德國梅斯基爾希。代表作品有《存在與時間》、《理性的原則》和《社會與反史等。

貢獻和影響:

哲學思想

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引用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着’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們現在卻茫然失措了”。然後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2000年後的今天還沒有解決,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並解決這個“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闡述“在”的意義如下:

已經具有的性質。也就是說,首先必須“在”,纔有“在者”;絕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決“在”的問題,必須追溯到一種“在者”,這種“在者”在究竟成什麼樣子還不明確時它的“在”已經明確了。

海德格爾認爲只有“我”是這種“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麼樣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它的“在”已經恬然澄明瞭。因此,他認爲“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爾就談論“我”的“在”就是世界。

這裏,海德格爾思想的核心是: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具有意識到其存在的能力。他們不作爲與外部世界有關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爲與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體而存在。人類通過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於人類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爾還認爲人類處於矛盾之中,他們預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導致痛苦和恐怖的經驗。他們不得不承認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復存在。我們的存在既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們的選擇。存在是強加給我們的,並將一直延續到我們去世。

海德格爾哲學對於現代存在主義心理學具有強烈的影響,特別是對L.賓斯萬格心理學的影響尤深。他把海德格爾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爲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對以後心理治療的發展,亦產生了很大的啓發作用。

對中國的影響

用“Dasein”與“Ereignis”闡釋中國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國哲學康德化,建立了“圓教”。現在學者把中國哲學海德格爾化,用“Dasein(緣在)”與“Ereignis(本成)”闡釋中國思想。例如;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和賴賢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

學者又利用海德格爾的哲學,,進行了中國本體詮釋學的理論建構,目標是建構中國的“第一哲學”(FirstPhilosophy)。在亞里士多德那裏,第一哲學是指神學中對於最高存在者(不動的推動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論(本體論)中對於作爲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神學之所以被稱爲第一哲學,是因爲它的研究物件高於物理存在者;而對後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學的事。存在論之爲第一哲學是由於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學分支默認的原理、規律,並研究整個存在世界的第一因。在這個(即存在論的)意義上,第一哲學獲得了它作爲所有科學基礎的普遍意義。對於胡塞爾,第一哲學所有其他哲學學科的方法-論和理論的基矗例如:賴賢宗嘗試利用海德格爾的哲學,建構了佛教本體詮釋學(BuddistischeOnto-Hermeneutik)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