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專業發展前景分析

美國教育聯盟留學專家介紹,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前景一片大好-第三利潤源泉就業前景喜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物流管理專業發展前景分析,供大家閱覽!

物流管理專業發展前景分析
  物流管理專業前景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日本、歐洲企業界流行一種形象和通俗的說法:把採取各種辦法降低物資消耗稱爲企業“第一利潤源泉”,把千方百計提高勞動生產率稱爲“第二利潤源泉”,把改進物流活動稱爲“第三利潤源泉”。

加入世貿組織後,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社會物流需求顯著增加,推動物流產業保持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現在,許多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籌劃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把物流作爲經濟發展

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上海市政府規劃在“十五”期間着重發展三類物流,“十五”期末基本成爲全球現代物流供應鏈中的重要樞紐和節點;深圳市政府將現代物流產業作爲三個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北京、大連、瀋陽等城市都在加快制定物流發展規劃並加緊實施;天津從2003年到2012年,每年拿出100億元的資金用於物流基本建設,把物流產業作爲天津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強勢推進。我國的現代物流已經進入快速增長、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預計,中國物流需求高速增長期將持續10~15年,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隨着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的進一步擴大,物流需求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目前,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爲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據智聯招聘最新發布的網上人才招聘的數據顯示,隨着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臨近,到2012年我國本科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約爲30萬~40萬人,而目前各類大專院校物流專業年培養規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規劃諮詢、物流外向型國際、物流科研這三種人纔在業內最爲缺乏。

美國留學專家介紹,物流被業界稱爲“第三利潤源”、被媒體稱爲“21世紀最大的行業”、被老百姓稱爲“金飯碗”。那麼,撐起這個“金飯碗”的物流專業人士們的身價究竟有多高?

數據顯示,在物流業相對比較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儲運經理年薪中位數在10-12.7萬元左右,高位數在21-26萬

元左右;進出口事務主管(商務職能)年薪中位數在5.8-6.6萬元左右,高位數在8.1-9.5萬元左右;而一般的物流管理員(IT行業)年薪中位數則在5.3-6.2萬元之間,高者能達到17-20萬元左右。

外地:高額年薪,有價無市:由於現代物流概念進入中國較晚,只有近10年的時間,所以發展速度十分緩慢,這就直接導致了物流人才的缺損。去年9月以來,國內各大城市的人才招聘會上,物流專業人才成爲企業爭奪的焦點。一些知名物流企業動輒開出30萬年薪的高價公開招聘物流經理,物流策劃師等物流行業的高級人才也被打出“10萬年薪起價”的招牌,國際化物流經理層已成爲職業金領階層。在北京首屆物流人才專場招聘會上,40餘家企業以高薪爭相聘請“現代物流主管人才”,其中,最高年薪達到60萬元,國有物流公司的年薪開價20萬元以上,民營物流企業開價30萬元以上,外資物流公司的年薪開價甚至高達40萬元以上。

  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分析

1。國內物流起步晚。現在大大小小的物流非常散亂,家族的,小公司的,炒貨的非常多。

2。國內物流運輸單價高。相比國外,國內物流運價非常高,一般在20~30%,而國外就15%左右。

3。專業人才缺乏。從事物流行業取的物流師資格證的從業者,不超過10%。

具體:一般物流專業畢業生從事物流業找工作很輕鬆,應屆專科平均1800~2000,本科2300~2800,有3~5年經驗應聘物流經理薪酬大概在5000,加上獎金什麼的年收入過10萬很正常。

  物流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隨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物流產業作爲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的`產業部門,將成爲本世紀重要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從中央到地方以及許多市場意識敏銳的企業,已把物流作爲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把現代物流理念、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現代物流模式引入國家、地方經濟建設和企業經營和管理之中。但是我國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滯後,造成了現代物流綜合性人才、企業尤其是流通企業改造傳統物流與加強物流管理、城市規劃物流系統運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技術操作等現代物流人才嚴重匱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作爲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在物流企業、港口、海關、貨運公司、商貿企業等就業,就業前景良好。今後一段時期,除儲存、運輸、配送、貨運代理等領域的物流人才緊缺外,相關的系統化管理人才、懂得進出口貿易業務的專業操作人才、電子商務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資金週轉以及成本覈算等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的國際性物流高級人才將更吃香。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爲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缺口達60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