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學科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總結

2017年8月1日—15日,我榮幸地參加了肇慶學院舉辦的廣東省中國小學科(國小信息技術)骨幹教師的培訓。

國小學科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總結

一場場生動的講座,宛若一頓頓美味佳餚,它使我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更新了教育觀念,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發展的方向。

一次次精彩的演講,猶如一首首動聽樂曲,專家們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內涵,精湛的理論闡述,高尚的人格魅力,震撼了我的心靈,盪滌着我的靈魂。

這十五天的學習,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嚴肅地思考現在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更認真地思考未來的路如何去走。下面我淺談一下自己的收穫和感悟。

一、收穫

(一)、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

通過學習,使我大大的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也使我看清了時代發展的趨勢,瞭解了發展中存在的挑戰,明確了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對於一些先進的理念、前沿的科技有了更深的認識,如大數據,信息化,互聯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創客,STEAM教育,3D打印,機器人,深入學習,以人爲本,建構主義。

1. 教育的發展趨勢

吳向東老師的《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新發展》中,分析了各年度的《K12地平線報告》,使我瞭解了基礎教育領域技術應用的大趨勢、在應用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以及幾大具體可應用的技術。

2. 教師的專業成長

文雪老師的《教師專業性的基本認識》使我重新認識了教師專業,使我明確教師作爲專業的實踐者,要成爲教育的研究者,要做傑出的教育專家。教師的發展是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的每一件實際的事情本身中實現的。

楊小秋老師的《國小專家型教師的素養及其鍛造》,她從加強理論學習,借鑑他人經驗,參與行動研究,進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才能成爲國小專家型的教師。

黃國洪老師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大量的生動的案例從互聯網+時代教師人格的塑造、學識的要求、教育能力的重構、教研能力的培育、發展能力的建構這五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專業發展。

3. 各種的教育理論

李炳全院長的《建構主義教育思想與模式及其應用》,彭司先老師的《賞識教育與快樂》,丘碧羣老師的《錯誤與挫折教育和獎懲藝術》,岑延遠老師的《國小生心理髮展與教育》等等。從建構主義、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闡述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二)、學會了各種的信息技術,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

這次培訓不僅使我瞭解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更使我學會了各種信息技術,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

1.學會了動畫製作。王繼華老師的《Scratch創意動畫設計與製作》,使我掌握了利用Scratch軟件進行創意動畫設計與製作,以及創新教育的理論、方法。

2. 學會了微課的製作。王琳老師的《微課的設計與開發》和《數據庫技術的應用》教會了怎樣設計微課,怎樣去應用數據庫技術解決問題。

3. 學會了聲音,圖像等多媒體的製作處理技術。陳祝華老師的《多媒體技術》,馬玉樺老師的《數字圖像處理》,非常詳細的向我們介紹了各種多媒體技術的製作,真是收穫滿滿的。

4. 學會了雲計算,網絡(校園網)應用知識。高娟老師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葉志毅老師的《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麥麗華老師的《雲計算技術在校園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向我們介紹了“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以及“雲計算”,使我掌握瞭如何應用雲計算技術進行校園信息化建設。

5. 掌握瞭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深度的融合。曾苗苗老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馬玉樺老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餘金昌老師的《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做科研》等,教會了我們如何把信息技術融合到學科教學中去,提高教學實效。

6. 學會了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如機器人教學)。王同聚老師的《創客教育“三劍客”與STEAM教育的有機融合》,曹雪麗老師的《創客教育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

(三)、校園之美,師長之情,同學之誼,永留我心中。

肇慶學院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北嶺山下,校園綠樹成蔭,綠草如茵,流水淙淙,令人心曠神怡。在這裏,處處瀰漫着一股濃濃的暖意,時時感受到領導、老師的熱情,學員集體大家庭的溫暖。

爲我們進行講座的專家和學者兢兢業業、嚴謹治學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熱情開明、平易近人的態度使人倍感溫暖。聆聽精彩講座,學習即將告一段落,但專家們精闢的論述仍常常回蕩在耳邊。專家們以鮮活的實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從專家們的身上學到了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他們的講座折射出一種責任:國家昌盛,繫於教育;教育昌盛,繫於我身。他們的闡述中表現出一種風範: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多而棄研修;不以家事煩而怠育人!在這裏,我的心靈得以淨化,人格得以昇華。

《國小學科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