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灣學習的考察報告

月日,我隨“**農業考察團”赴臺灣考察了臺灣現代農業。此次考察有三個特點:一是身份轉換。考察團是以**蔬菜協會身份,應臺灣苗栗縣農會邀請赴臺考察的。全團12個人,分別擔任會長、副會長、理事、監事,純粹一個民間學術對接團體。二是熱情接待。臺灣苗栗縣農會對我們這次考察認真對待,專門約請了苗栗縣一名議員負責陪同。所到之處有專人接洽、專人講解、專人服務。三是考察深入。臺灣苗栗縣農會爲我們設計了完美的考察路線,避開了旅遊熱線,而選擇了臺灣優質農區。既有宏觀的面上農業,又有微觀的點上農業。既考察了農產品精深加工,又考察了農產品專業市場。

赴臺灣學習的考察報告

這次考察總的說來收穫很大,讓我們全面瞭解了臺灣農業、農村和農民。聯想到我縣農業現狀,覺得臺灣發展“精緻農業”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臺灣農業概況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幅員面積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00餘萬。現有耕地面積1290萬畝,農戶78萬戶,農業人口400多萬。島內 2/3 以上是高山和丘陵, 耕地主要集中於平原,農耕面積約佔土地面積的1/4,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低於20%,農業生產總值約爲國民生產總值的3%。

臺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門,種植業以糧油作物和經濟作物爲主,糧油作物以稻米的生產和加工爲主,水稻一年兩到三熟。經濟作物主要以水果、蔬菜爲主,。島內特產檳榔和蓮霧。

臺灣農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之後開始發展起來的,特點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90年代初又提出發展“精緻農業”,突出地區特色,形成區域品牌。近年來又提出發展“休閒農業”,引導農業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經歷了由低到高的三個階段,即由原來的數量增長,到質量提高階段,再到產業經營和效益農業階段,目前已進入現代農業發展的中期階段。

二、臺灣農業的特點

通過對苗栗縣農會、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臺一生態教育農場、大湖草莓樂園、漢光果菜產銷班、農友種苗公司的實地考察,我覺得臺灣現代農業大致可以勾畫出五個特點:

1、區域品牌、特色明顯的“精緻農業”

臺灣農業區域特色明顯,各個農會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集中、優勢明顯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南部的屏東縣以熱帶水果爲主,盛產木瓜、蓮霧;中部雲林、彰化等縣市發展現代蔬菜種植園,形成全臺最大的有機蔬菜生產、交易集散地;阿里山地區以茶葉生產爲主,還有峨嵋鄉的東方美人茶,集集鎮的香蕉集中種植區,信義鄉的青梅生產基地等等,每個縣、鄉都有具有獨特優勢、知名品牌的農產品。

由於臺灣土地是私有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較小,他們就把發展“精緻農業”作爲重點。各個農產品園區建設都很規範,農業基礎設施功能完善,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位,農產品全部按標準化進行生產、加工、銷售,既保證了農產品的優質,又保證了農業的生產效益。我們到了苗栗縣的農村和私人農場,但見農房依山勢走向按規劃而建,房屋的設計突出了現代特色。農村和城市達到了一體化,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農民和市民沒有區別。農場面積不大,但場內設施完善,生產各具特色,農場主素質都很高,參觀者可到生產區域任意摘食品嚐水果類農產品。

2、功能強大、運行規範的農會組織

考察臺灣農業,最引人興趣的是農會。這個在大陸似曾相識的組織,在引領檯灣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實地考察,農會是臺灣分佈最廣、影響最大、最爲完善、功能最爲齊全、運行十分規範的農民組織。臺灣專門設立了農會法,按農會法規定,農會分爲鎮(市)農會、縣(市)農會、省農會三級,分別接受同級相應農政部門的指導。各級農會既是獨立的.法人,可以獨立地開展各項工作業務,又與上級及其他農會之間相互配合,下級農會接受上級農會的指導,各級農會共同組成一個系統的組織網絡。臺灣農會擔負三個主要功能:一是組織農技推廣。這是農會具有的行政功能,具體包括協助政府執行農業政策,推廣優質品種、生產資料和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農會有專門的技術團隊,服務於農會的技術人員基本上有農業方面碩士以上學位,科研能力和推廣能力都很強。二是組織供銷經營。這是農會很強的經濟功能,也是農會得以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農會組織辦理本服務區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政府委託的業務經營,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利用農會的功能優勢,投資興辦會員和農民個人力所不及的設施設備和生產項目,包括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倉儲設施、包裝物流、實用農機具等。三是組織金融服務。這是農會的融資功能。各個農會都通過會員入股的方式籌集資金,興辦農業金融業務。農會會員可以辦理農業存貸款業務,農業發展的資金很有保障。同時,還提供農業和農民保險業務等。

從我們直觀的感受,各個農會經濟實力都很強,組織能力和協調功能都發揮得很好。特別是各個農會都設立了購銷服務點,商店裏賣的基本上是本農會組織農民自己生產和加工的特產農產品。粗略估計一般特色產品在100個左右。臺灣正在向旅遊農業發展,因此,各個農會都能接待遊客。所以,特色農產品非常好銷。這也增加了農會的收入,壯大了農會的實力,增強了農會的聚合力。

3、紮根底層、不斷創新的農業科研

臺灣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離不開實用型、創新型的農業科研。我們考察中發現,臺灣農業科研已經根植於產業內部。每一個農會、每一個園區、每一個品牌都有強大的科研團體。這些科研團體,常年專門負責對所生產的品種進行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我們所考察的“農友種苗”生產企業,自己獨自研究的世界領先新品種系列達300餘個。政府組織也十分注重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究和實際應用,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重點是支持品種的研發。在農作物品種改良方面,臺灣從世界範圍內廣泛收集作物品種和種源資源,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及其分所,均有相當規模的種質庫;在高新技術方面,臺灣積極發展自動化技術、生物技術等。臺灣農委會採用航空遙測技術,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資料,爲農業生產提供有效而準確的信息。用在農業生產上的自動化技術還有農作物受災預測及遙測、地理資訊系統、衛星定位技術等;在生物技術方面,以基因工程爲基礎培育出抗蟲白菜、甘蔗、花椰菜、抗病木瓜,以組培方式培育出果樹、花卉的種苗。

4、制度健全、管理嚴格的農產品質量

追求農產品的多樣化、高品質、**全是臺灣現代農業的精髓,而**全是臺灣農產品的生命。臺灣發展“精緻農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夠有效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從生產到餐桌,從土壤到農資,基本上是全過程監控。他們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尤爲重視。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農產品安全標準。目前針對臺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法規有:《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使用管理辦法》、《農藥殘留檢測要點》、《蔬菜安全管理辦法》等等。根據農業生產、流通和檢驗工作的需要,針對20種不同作物、289種農藥,制定了1149項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二是農產品管理部門職責明確,檢測體系健全。臺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分別由農業委員會、衛生署、標準檢驗局三個部門負責,分別承擔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檢驗、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檢驗、進口農產品的檢驗。同時健全了藥物殘留監測體系,嚴格把好農產品的生產和入場質量安全關,臺灣各市縣設有18個農藥檢測中心、14個農藥檢測站。各鎮市農會、合作農場、農產品貿易市場均有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三是推行農產品質量論證。在果蔬方面推行gap(吉園圃)、cas(優質農產品)認證和有機蔬菜的認證。四是嚴格農產品市場準入。臺灣的所有蔬果批發市場均設有農藥殘留超標快速檢驗室,對進場交易的果菜進行抽樣快速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入市場,若經確認檢出農藥殘留超標者,供應人要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和相關的法律責任,重者可被判刑。進入市場的產品均依據標準進行分級包裝,註明農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編號)、產品等級、供應市場,這樣在產品檢測發現有質量問題後,就很容易追溯到產品的生產者。五是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高,質量意識較強。通過考察發現,現在臺灣的農業生產者及其經營者的質量意識普遍較強,他們都知道不注重產品質量就會失去市場,就會承擔經濟和法律責任,因而大多能自覺主動地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和規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

5、功能齊全、運行高效運銷體系

我們專門考察了臺北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運營情況,早上6點我們實地到了臺北果蔬批發市場,市場中心主任陪我們見證和經歷了臺灣農產品現場交易。從開市、競價、成交、分裝等全過程,我們都是現場情景感受。

據我們詳細瞭解,臺灣注重農產品的營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批發市場是最主要的形式,花卉、蔬果、肉品、魚貨等鮮活農產品主要通過批發市場來交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各農會下設有各具特色的農產品產銷班,專職負責農產品的收購、分級、包裝、運銷等各類產後業務,他們都是以區域內的骨幹農戶牽頭,以合夥或股份制形式組建而成,使區域內的農業生產經營完全實現產業化運作,支撐和推動了區域農業的發展。對農產品的運銷組織體系十分支持,在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的同時,從規劃、建設、運行、資金、稅費等各方面都予以大力鼓勵和扶持。臺灣的農產品運銷組織體系具有明顯的公用事業的特徵,但其資本都以民資爲主,其運行都爲民營性質。因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管之下,臺灣的農產品運銷組織運行較爲規範、高效,完全實現了貨暢其流的目標,農業生產者無任何的市場方面的後顧之憂。

三、臺灣農業的啓示和建議

臺灣農業在目前世界上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特別是農業科研和農業裝備等方面尤爲前沿。臺灣的農業自然狀況,以及人文特質與大陸丘陵地區很相近。特別是臺南的情況與我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人多地少、山多壩少、土多田少等。而臺南主要是以發展農業爲主,所以他們的做法對我們啓迪很深,對我們縣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借鑑之處。

1、大力發展“精緻農業”。臺灣針對土地面積小,土地屬於私有,難以組織較大規模的產業的實際,以農會爲紐帶,把有相同意願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適度規模的優勢產業。產業從設計、規劃開始就按高規格、高標準要求,搞精細化。政府在基礎設施和農業政策方面給予支持,農會從技術提供、資金提供、產品營銷上給予支持。因此,農業園區面積雖小,但都是些高標準、高技術、高品質、高效益的農業園區或農場。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在臺灣也不例外。但在如何提高農業效益上,臺灣農業給了我們以昭示。農業產業不要盲目地講規模,首先是要因地制宜選擇好產業,然後按現代農業的標準來規範建設,把適宜發展的產業做精做細,逐漸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牌,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同時拓展農業的功能,把旅遊與之相結合,全方位地提高農業效益。

我們縣多是丘陵,搞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也不現實,而且市場不健全,規避風險的能力小。因此,我們可以借鑑臺灣農業,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的“精緻農業”,建設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區,生產獨具地方特色的優勢產品,形成區域優質品牌,最終把發展旅遊農業和休閒農業作爲目標,進一步拓展農業的功能。全縣有30個鄉鎮,這30個鄉鎮幾乎都有可申報地理標誌的地方特色產品,我們可以通過引進業主,或者組織大戶,着力構建現代精緻農業園區,政府在園區規劃、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方面給予支持,通過5年的努力,力爭建成30個“精緻農業”園區,創出30個地方知名農業品牌。如香山大蒜、復興海椒、太宗榨菜、**清見、萬林檸檬、**連翹、廣興麥冬、柳樹白芷等等地方特色農產品。

2、大力發展專合組織。臺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會的作用功不可沒。臺灣的農會都有60年的歷史了,農會承擔了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農業、農村和農民已經離不開了。這說明臺灣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農民把農會當成了自己的組織。可以說,沒有農會,就沒有產業,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銷路,沒有效益。

50年代我們縣的農會也是功能性很強的,現在不可能去恢復農會。但是,我們可以將臺灣農會的功能交付給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來完成。思考近些年我縣農業發展,根本的問題是農民的組織化不高的問題。農民本身對發展現代農業認識不足,而且也沒有資金、技術來發展。全縣引進了幾家企業和業主來建設農業園區,農民只是得到了基本的租地費。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得再好、效益再高,與農民無關、無益。這樣的農業發展解決不了農民增收問題。借鑑臺灣“精緻農業”的做法,必須大力發展和扶持農村專合組織。在農民當中去找能人、帶頭人,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選準優勢產業,適度規模發展。這樣把本地農民發展成產業發展的主體,使產業發展與自身利益相連接,產業的發展纔有長效性,農民收入增加纔會有可靠保障。

3、大力建設推廣隊伍。臺灣農會都有農技推广部門和農業科研部門,負責先進實用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科研部門專門研究本地特色品種資源的收集、品種改良和更新。對已建農場種植的作物,進行技術跟蹤,並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同時,承擔培訓農民的任務。

臺灣農會農業技術服務部門擔當的功能,與我們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所從事的業務工作有相似的地方。只是我們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行政功能要強一些,農業技術推廣職能弱化。有的鄉鎮人員配置不足,工作任務不專一。縣和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沒有科研職能,就更談不上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借鑑臺灣的做法,我們要大力加強鄉鎮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首先要配齊人員,其次是完善服務功能,最後是將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收歸縣上直管,以此強化農業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形成縣、鄉、村三級農業推廣網絡,全方位地服務“三農”。

要大力學習引進臺灣農業的高科技術,進一步提高我縣農產品科技含量。一要加大科技自主創新力度。要安排專門資金,專項用於農業科技創新。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科研機構和農技人員參與農技創新,建立“科研機構+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模式,加強適用技術和技術模式研發攻關,力求種子種苗、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建立農業技術創新團隊。要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以產業爲主線,以農產品爲單位,以高層次的領軍人物爲核心,組建農業技術創新團隊,着力破解防災減災、社會化服務、農作制度創新等領域關鍵性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三是培育新型農民。針對專業農民組織開展綠色證書培訓,針對核心農民組織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針對一般農民組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着力培養一批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4、大力構建營銷體系。臺灣重視發展以農產品爲原料的食品工業,不斷完善集產地、批發、零售爲一條龍的農產品三級運銷系統,實現產、加、銷一元化。同時,加強農產品營銷。綜合運用多種營銷策略,加強農產品市場宏觀指導,努力實現農產品產需基本平衡。尤其是加強產地農產品市場建設,大力建設農產品配送、營銷中心,保證農產品能順利銷售。借鑑臺灣的做法,我們要大力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在縣城和中心集鎮,以主導產業爲中心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按照臺灣的營銷方式,進行農產品批發,逐漸形成規模優勢,並與全國的農產品大型批發市場聯通,確保貨暢其流,物值其價,應有盡有,應銷盡銷。

5、大力擴大招商引資。臺灣民間資金活躍,每個農會都有較強的融資功能,這種民間聚合資金的形式,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同時,臺灣的衆多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急需要尋求合作,他們在島外逐漸在建立基地,拓展市場。比如農友種苗公司,就在新加坡、泰國、印度、大陸廈門等地設立了分公司。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標誌臺灣農業將走出島外。

我們**農業條件優越,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具備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內在條件。同時,我們在臺灣的**籍知名人士較多,有一部分是從事農產品加工的,又具備了對臺引資引技的外部條件。我們要抓住機會,通過**籍臺灣人搭橋,主動出擊,積極招商。同時制定對臺招商的優惠條件,用環境、資源、政策優勢,吸引臺商到我縣考察和投資。還要分析縣內的農業龍頭企業的情況,組織他們到臺灣去考察學習,爭取先期通過合夥、轉讓、入股等方式創辦臺資企業,力爭把臺灣的管理、技術、資金引到**來,促進我縣“精緻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