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灣旅遊業考察報告範文

我局隨雲南省旅遊協會景區分會的考察團赴臺灣進行了考察交流,有機會考察了臺灣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加強了對臺灣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了臺灣旅遊業發展中的成功經驗,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赴臺灣旅遊業考察報告範文

一、臺灣旅遊業發展概況

臺灣的旅遊業是從1956年起開始有計劃地發展起來的。據可查資料,從1961到2006年45年間,臺灣入境遊客增長了83倍(“境”特指關境,下同)。但是,臺灣基本上屬於客源輸出地,出境旅客多於入境旅客,觀光收益逆差較大。例如,2006年臺灣共接待入境旅遊者352萬人次,其中外國遊客286萬,華僑遊客66萬,其中日本爲臺灣的主要客源市場,年接待日本遊客約120萬人次。但是2006年臺灣的國民出境旅遊人次則爲715萬人次,入境旅遊人次和出境旅遊人次比例約爲3:7。總體而言,臺灣入境旅遊業落後於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由於經濟出現衰退,臺灣當局注意力正從加工製造業逐漸轉移到旅遊業上來。目前正實施“二十一世紀發展觀光新戰略”,力圖打造“觀光之島”,爭取一躍成爲亞洲主要旅遊目的地之一。

二、旅遊資源開發

臺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旅遊資源特色突出,擁有火山、地熱、海岸、溼地、高山、峽谷、湖泊、森林等複雜奇特的地貌景觀;從海平面到3500米海拔的垂直氣候,造就了從熱帶風光到高原雪山豐富的景觀類型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使得臺灣的旅遊景點景區星羅布,全島觀光遊憩區共計279處,較具代表性的有100處左右。這些景點景區的經營管理因行政體制隸屬不同,分爲“國家”風景區(12 處)“國家”公園(6處)、“國家”森林遊樂園(16處)、“國家”農場、自然保留區和保護區以及縣、市級風景區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陽明山、太魯閣、墾丁、東部海岸等處景區的開發已具有世界級水平。

隨着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傳統的自然風景區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許多主題公園如海生博物館和衆多的休閒農場相繼被開發出來。臺灣還日漸重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文物古蹟、建築、民間藝術、民俗風土、特色美食等的開發,使其與自然景觀融合一起,充分體現歷史價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遊資源的開發範疇不斷向都市景觀、工農業生產景觀、科技園區、博物館、展覽館等延伸,極大地豐富了旅遊的內容。

臺灣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較爲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和持續發展問題,有效整合公、私部門的旅遊投資計劃,公私並進,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旅遊業。中長期貸款與投資由當局和公營機構執行,較短期投資則多鼓勵私人投資,由旅遊管理部門給予輔導。開發原住民部落資源,輔導原住民就業,帶動地方鹽田、養殖產業轉型發展產業觀光及生態觀光,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臺灣公共交通設施較爲發達,島內密佈的高速公路網和高速鐵路將整個臺灣打造成“一日生活圈”。針對旅遊者的需要,整合了臺灣現有各地客運公司,仿效日本「哈都巴士」系統,建立以機場、主要鐵路車站爲起點,連接至主要旅遊地區之觀光旅遊巴士系統以串接全島鐵路及航空運輸系統。與觀光巴士配合建構全島觀光交通服務網,提升使用大衆運輸工具遊客的旅遊便利性及質量。同時,按照以“人”爲核心的基本理念,建設以休閒自行車道系統,建成串聯各各縣市休閒運動設施及主要旅遊景點以及休閒區域的「綠廊」,銜接環島及區域路網,形成完善的綠色休閒觀光路網。其次、整合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等遊憩點之步道建構適合生態休閒遊憩的步道系統,兼顧當地居民經濟與生活,並結合周邊山村小區之民宿及生態導覽系統,發展以體驗自然野趣及山村文化爲主之森林生態旅遊。

三、旅遊市場

臺灣經濟和教育基礎較大陸要好。經濟水平發展較均衡,城鄉差異不大,社會保障體系較爲完備,國民收入水平較高,爲國民的出境旅遊奠定了資金基礎,加之休假制度較爲完善也爲出遊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每年臺灣民衆出境率超過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數0.4次左右、停留天數約10天。因此,臺灣的出境旅遊市場巨大。2006年臺灣出境旅遊人數達867萬人次,其中前往亞洲的'佔84%,前往美洲的佔 8%,前往大洋洲的佔4%,前往歐洲的佔3%,其他佔1%。其中,在前往亞洲的約725萬旅遊者中,有58%計423萬遊客是前往港澳地區或通過港澳地區前往中國大陸。因此,臺灣對於大陸來說是一個每年至少200-300萬人次的入境旅遊市場。而2006年我市接待臺灣遊客近20萬人次,相比之下仍有較大市場開拓潛力。

臺灣的旅遊行業發展水平相對高一些,從業人員素質較好,待遇和各行各業的大體水平一致,導遊享有帶團補貼和基本工資,購物回扣不是導遊收入的唯一來源;臺灣景區景點門票價格普遍較低,主要是作爲公共設施或科普教育基地體現;餐飲小吃,品種豐富、獨具特色、口味尚佳,吸引了島內外大量遊客;旅遊車輛寬敞舒適,符合旅遊觀光的使用需求,司機姓名和投訴電話均標註在車倆後部顯着位置,方便遊客進行監督和投訴。商務團標準高,遊覽時間充裕,屬高質量團,但當地旅行社也接待一定數量的非正規渠道經第三地前往臺灣的大陸旅遊團,存在零負團費現象,質量低劣,有損寶島形象。與亞洲主要旅遊目的地如香港、泰國、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相比,到訪臺灣的國際旅客數明顯偏少。例如與香港比較,臺灣的面積與人口遠多於香港,旅遊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也毫不遜色,但赴臺灣的遊客僅相當於香港的20%。臺灣的大多數從業者迫切希望儘快開放兩岸觀光,吸引更多的大陸游客去臺旅遊。

四、對XX市旅遊業發展的幾點啓示和建議

綜觀臺灣旅遊業發展的歷程,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一是開發特色旅遊和精品旅遊,豐富旅遊產品結構。臺灣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有針對性的開發旅遊產品。如:銀髮族之旅、青年旅遊。高爾夫球之旅、自駕旅遊、小火車懷舊之旅、花卉生態農特產之旅、原住民傳統祭典之旅、溫泉之旅、潛水之旅等主題旅遊,提高旅遊的品位。其次通過不斷創新,開發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等新型旅遊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旅遊產品的種類豐富,結構合理。XX市的旅遊資源與臺灣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溫泉、高爾夫都是臺灣遊客喜愛的旅遊項目,臺灣遊客對昆明的氣候和自然環境都比較適應,很願意在昆明停留較長時間,因此豐富我們的產品類型,開發合適的休閒度假產品是進一步挖掘臺灣旅遊市場潛力的重要手段。

二是大力開展宣傳促銷。臺灣當局較重視對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各旅遊企業則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遊營銷網絡。促銷手段也較爲多樣化,如邀請臺灣著名演藝明星拍攝旅遊宣傳片或擔任旅遊形象代言,利用明星的國際影響力開拓重點客源市場;在機場、車站設置統一識別標誌的旅遊服務中心,向旅客推介旅遊線路、景點;利用國際互聯網開展旅遊宣傳和電子商務。相比之下,昆明目前的旅遊宣傳促銷還侷限於傳統宣傳方式,旅遊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網絡宣傳、電子商務的推廣都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XX市已經開始着手籌備旅遊服務中心和旅遊信息網站的建設,臺灣目前的成功經驗將對我市產生重要的借鑑作用。

三是臺灣對發展休閒農業極爲重視,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閒農業管理、輔導處和推廣科,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閒農業管理、輔導機構,臺灣從上到下形成了觀光休閒農業的管理和輔導體系。政府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法規,編制和審批規劃,安排資金補助和貸款,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信息諮詢,制定評價標準,定期檢查和評估,加強與旅遊部門聯繫。雖然臺灣的休閒農業園區已達1102家,但經過農委會籌建的只有206家。農委會與休閒農業學會合作推動了園區和農業旅遊景點的檢查評證,並頒發認證標誌。臺灣休閒農業園區檢查評證分別以核心特色、園區規劃、創意運用、解說與營銷、組織與人力管理、環境與景觀管理、小區參與、觀光資源等八項進行評證。而在我市農業旅遊點的空間佈局主要爲“城市郊區型”“景區邊緣型”,呈現出“遍地開花型”,其主要弊端表現在:自發建設多;掛個牌子就採摘;各自爲政,缺乏系統管理;發展特點不突出,缺乏宏觀系統的規劃等。在加強園區建設的規劃和檢查評證工作中我們可充分借鑑臺灣發展休閒農業中的經驗,使我市農業旅遊景點和農業園區建設步入正軌。

四是由於臺灣當局未全面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兩岸間也尚未實現直接通航,所以目前呈現的是遊客單向旅遊的特徵。但是應該看到,全面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和兩岸直航是大勢所趨。我在島內考察時深刻的體會到臺灣旅遊業者對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有着迫切期待,大陸和臺灣旅遊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他們正在積極呼籲臺灣當局早日開放大陸居民臺灣遊,旅遊活動加強了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力的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