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灣防災管理工作學習的考察報告

20**年11月下旬,XX市民防辦組團前往臺灣地區學習考察當地防災應急管理方面工作,爲期8天的考察學習行程安排緊湊,內容豐富,雖然時間較短,但在學習瞭解臺灣地區防災減災的理念、防災文化氛圍以及有效組織和發揮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救災方面取得了不少收穫:

赴臺灣防災管理工作學習的考察報告

一、考察的主要內容

這次學習考察活動主要是受臺灣地區高雄市防災協會的邀請,對臺北市、高雄市等地的地下空間防災管理以及防災專業隊組訓情況進行考察,先後實地參觀臺北市具有100年歷史的士林夜市地下空間、臺北市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和高雄市防災總隊,並與高雄市防災協會進行了座談交流。

二、幾點體會

(一)樹立以人爲本、預防優先的理念。位於臺北市XX區基河街一帶的士林夜市從1909年開市以來,歷經百年變遷,逐步發展成爲臺北地區最著名也是最平民化的夜市,形成了當今臺北地區獨特的草根文化現象。隨着歲月變遷,士林夜市在衛生環境、公共消防安全隱患等方面積累矛盾也日益加深。對此,當地有關部門並沒有因爲強調安全理由或者撲救能力的限制而對士林夜市採取簡單的取締措施,而是在精心規劃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滿足市民羣衆的需求爲導向,對士林夜市進行規劃改造。整個工程從2010年開始至2011年分期進行。改造後的士林夜市分地面二層、地下三層,地面二層仍保留十九世紀末期風貌,地下三層中負二、三層爲停車庫。士林夜市改造工程的一個突出亮點是突破了地下空間不能用於安排明火飲食店鋪的消防慣例,將容易造成油煙和噪聲污染,導致骯、亂、差投訴的飲食業統一安排負一層營業,既有效解決了原有在地面上餐飲業對周圍民居的污染影響,又妥善保留了士林夜市的百年特色。市政管理部門在對夜市安全的管理上,注重統籌兼顧民衆需求與安全的需要。今年2月間夜市一度出現人流擁擠與火警隱患的問題,有關部門仍然充分考慮市民和遊客觀光的需要,一方面臨時增派一批消防車備勤應急,同時加大對地下負一層商業空間設備設施的更新改造,統一安裝了中央空調、靜電除油煙系統以及管道煤氣供應系統,由商城值班室實現24小時統一監控管理。如今的地下夜市,雖然密佈有94個大小不一的燒烤飲食攤位,但在絡繹不絕的人流經過時基本聞不到油煙味,通風效果比內地大多數城市地面的飲食集市都要好。士林夜市地下空間安全管理的另一個特點是注重對人流量的控制;管理機構在商場的全部出入口顯著位置上安裝人數計算控制器,實時監控和通報進入商場內的人數,每當進入商場人數達1400人時,就採取只能出、不能進的人流控制措施,有效杜絕因人流擁擠發生推搡、踩踏的危險事故發生。這種以民衆需求爲導向,以疏導的方式爲主的城市地下空間安全管理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尤其是在解決廣州目前地下空間飲食經營以禁爲主的問題方面,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注重營造良好的防災文化氛圍。臺灣位於亞歐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區,全島三分之二爲山地,多發火山地震,山脈縱貫南北,平原分佈西部。島內不僅氣溫高、降雨強度大,更有着陡峭的.地形、脆弱的地質結構、頻繁震撼大地的地震、持續的地殼運動,因此常發生颱風、寒潮、乾旱、地震、泥石流等各種自然災害。臺灣同時暴露於地震、颱風、土石流等三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及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均高居世界第一。臺灣民衆在長期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旨在減少自然災害的文化氛圍,包括對災害防止,減輕和備災知識的宣傳和引導。不少人把中國傳統老祖宗“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的話奉作防災減災的經典提示,深諳只有充分的危機意識與防災準備,才能控制災害免於擴大的道理。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上的“防災科學教育館”,就是希望把防災教育作爲現代每個人所應具備的一門課程,藉由人們生活中的教育養成,教導大衆正確地應對當災害來臨時的恐懼與驚慌,以期望能遠離災害所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教育館內除了參考日本等其它先進國家的設計經驗外,也特別針對在臺灣地區比較容易發生的災害,用先進的計算機及液壓機械臺組等方式模擬災害發生時的狀況,分別設有兒童防災教室、綜合評價區、居家防火示範區、通報訓練區、風雨體驗區、居家鐵窗示範區、緊急救護訓練教室、地震體驗室、緩降機訓練區、滅火訓練區、煙霧體驗室、科技防災專區、高運量自走式安全梯、多媒體教室等共十六項設施。讓民衆可以實地的操作及體驗,藉此教導民衆瞭解和初步掌握防洪、防震、防火以及防颱風等緊急避難技能和知識,力求使教育成爲防救災工作最具經濟效益的投資和重要基礎。教育館在宣傳危機應對知識時注重實效,地震逃生的 “開、關、躲、跑”四字措施和滅火救援“拉、拉、壓”三字要訣,易懂易記,管用實用。教育館內提供的“家庭危機揹包”計劃簡單易行,平時小小的準備,可能是災難時的救命草。臺北防災科學教育館雖不輝煌,但地處城市中心、安靜宜人,免費對外開放,特別是中、國小生經過都可進入休息,每天都有中、國小生在學校組織下或自行前來參觀學習和體驗,他們在完成所有的學習體驗科目後,可以向教育館領取證明,爲日後參加校內外社會活動及辦理學校住校手續提供參考。我們在防災科學教育館時,恰逢一羣弱智兒童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專程前來參觀,教育館的義工講解員手足舞蹈地爲散座一地的孩子們耐心地講解,讓他們嬉笑娛樂中瞭解各種自然災害的不同場景以及逃生要領。臺灣地區的防災減災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三)社會化防災減災專業隊伍建設機制走向成熟。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的7.3級大地震,造成萬餘人員死傷,讓臺灣的民衆充分感受地震的威力,引發了全社會對防災重要性的深思,人們開始檢討建築物以及脆弱的生態環境的防災措施,同時也通過對災難的反省,意識到單靠官方有限的救災體系和資源,無法發揮最有效的搶救效果。許多熱心的社會人士有感而發,志願組成各種來自民間救災隊伍。高雄市防災協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組建的民間組織之一,其前身爲的“九一九社區救難大隊”,後考慮有利於通過接受社會資助,減少對官方經費補助的依賴,在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積極建議和推動下,改名爲高雄市防災協會,並申請登記爲民間團體,主要職能是施行防災教育、培訓救助人員、協助職能部門執行救災勤務。高雄市防災協會運作的主要特點一是“會、隊”一體。防災協會有60人,人員即是會員又是隊員,由熱心公益民間人士組成,每人只要交納入會費和年費各1000元臺幣就可以成爲會員,會員參與訓練、執勤均爲業餘兼職,他們平時都有自己的職業或生意,參加協會的目的就是秉承“人溺己溺、犧牲奉獻”的精神服務社會,在每年完成政府部門專業培訓計劃並獲得資格證後就可參與救災活動。協會資金來源以民間慈善機構捐款爲主,開支範圍包括隊員勤務服裝、器材以及協會成員差旅、茶水費用補貼。二是打破災種分割,從單項防災向綜合防災轉變。協會過去主要是配合消防部門執行消防勤務,隨着社會發展和救災技能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已經發展成爲適應多災種救災需要的綜合防災減災救援隊伍。三是職能明晰,成績顯著。高雄市防災協會內部人員按救災總隊編制,下設裝備組、通信組和緊急救災大隊,訓練和執勤的重點是輔助救災,注重與官方職能部門協調溝通,力求在執行勤務時角色清楚,不與官方隊伍混淆。協會成立十餘年間,先後參與了當地發生的那莉風災、華航空難、72水災及火災、車禍、自殺等意外事件救災、救難勤務數千宗,得到了社會大衆和臺灣地區、高雄市地方行政長官的高度評價和嘉獎,多次榮獲臺灣地區以及高雄市當局頒發的民間救難團體評鑑甲等績優單位獎項。

  三、幾點建議

(一)以協會活動爲平臺,積極拓展廣州、高雄兩地防災減災事務交流。高雄市有近3000平方公里的面積,人口爲270多萬,屬臺灣人口密度高且重工業發達的城市。高雄市與XX市同樣都是選取木棉花作爲市花,兩市當局及民間近年有着較爲密切友好往來。在這次考察過程當中,通過交流,高雄市防災協會對XX市民防辦考察組介紹的廣州學生防災教育基地建設、利用民防設施和通信設備爲城市地下空間防汛減災服務,以及機動通信專業隊伍組建訓練、廣州民防協會的職能和工作等方面的情況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進一步交流的願望。雙方都認爲,兩地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宣傳教育、綜合應急救援體制機制、防災組織與功能研究、防災專業隊伍建設及技能培訓操練、大型防災演習組織策劃、防災事業產業化發展以及協會工作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較爲廣闊的交流前景。高雄市防災協會的理事長和救災總隊隊長在交流中一再表示希望在2013年能夠受到邀請前來廣州與對口的協會建立經常化、制度化的交流機制。因此,爲進一步推動廣州、高雄兩地在防災減災事務方面的相互交流,考慮到成立於2003年的廣州民防協會已經具有近十年的工作經驗和基礎,建議以廣州民防協會爲主辦單位,負責與高雄市防災協會聯繫開展兩地防災減災事務交流工作。

(二)創新機制,構建社會參與防災減災新格局。廣州民防歷經將近六十年的發展,在依託城建、化工、交通運輸等部門組建和訓練羣衆性防災專業隊伍方面曾經取得較好的發展。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由於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這些部門原有下屬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基本上都完成了從“單位人”向“社會人”、 “社區人”的轉變,原有城市防災管理格局中依託部門單位組建羣衆性防災隊伍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在這種條件下,由民防部門使用財政資金專門組建、維持一支隊伍,或選定某一個企事業單位承擔防災專業隊的組建訓練責任,都難以做到可持續發展。因此,作爲政府應對戰爭和自然災害的職能部門,民防部門在構建戰時應戰,平時應急的防災減災機制方面仍然面臨着進一步改革的任務。在這方面,高雄市防災協會的實踐可以爲我們在推動防災減災救援服務社會化方面提供有益的參考。

爲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構建防災多元治理格局的需要,結合廣州目前發展階段的實際,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建立一支可以由民防部門直接掌握的防災減災專業隊伍。一是利用民防協會在資源彙集、社會溝通、專業化程度和運作效率方面的優勢,以現有市民防協會爲平臺,組建民防救災專業隊組織,由協會成員的企事業單位動員內部職工以志願者身份加入民防專業隊,並視條件成熟的情況逐步向各區延伸和對全社會開放。參考高雄市防災總隊及香港民安隊的做法,隊員活動以業餘兼職爲主,每年定期參加協會領導下的民防專業隊整組訓練,隊員利用工作時間參加專業隊整組訓練及執行勤務的工資、補貼由所在協會成員單位承擔。二是明確民防主管部門職責,主要是制定下達專業隊整組訓練標準和年度點驗計劃,通過行政合同和政府採購防災減災服務的方式,明晰專業隊在整組訓練和災害應對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實現民防主管部門對專業隊的和有效指揮。三是引導和支持民防協會和防災減災專業隊組織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及對外防災減災領域的專業交流,不斷擴大創新防災減災社會參與機制與多維救災機制的視野,努力提高防災專業素養和技能訓練水平,打造一支適應新型城市化發展需要的防災減災專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