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典導遊詞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爲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四川經典導遊詞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爲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爲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樑、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爲劍南道,梁州爲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爲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

宋朝爲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爲川峽路;宋真宗鹹平4年(公元l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爲四,目p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爲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併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時名自此問世。

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人四川后,把四川劃分爲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併爲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爲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

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擴展閱讀篇】

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

1.習慣用語

習慣用語又分爲兩個部分——見面時的`開頭語和離別時的告別語。

開頭語包括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遊覽注意事項和對遊客的希望五個方面,放在導遊詞的最前面。

a、開頭語

(1)介紹自己和旅行社

(2)介紹司機和車型、車號

(3)介紹旅遊時間、地點和形成安排

(4)表示歡迎。

b、告別語

(1)總結旅遊情況

(2)感謝遊客配合

(3)希望提出意見

(4)表示依依惜別

2.概括介紹

概括介紹是用概述法介紹旅遊景點的位置、範圍、地位、意義、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等,目的是幫助旅遊者對景點先有個總體瞭解,引起遊覽興趣,猶如“未成曲調先有情”。

概括介紹應根據時間和遊客情況,可長可短,可詳可略(可根據需求所變)。

3.重點講解

重點講解是對旅遊線路上的重點景觀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有一個全面、正確的瞭解,同時要提醒旅遊者注意自己攜帶的東西,保管好自己隨身的物品,這是導遊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功能

1.引導遊客鑑賞

導遊詞的宗旨是通過對旅遊景觀繪聲繪色地講解、指點、評說,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

2.傳播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知識即向遊客介紹有關旅遊勝地的歷史典故、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傳說故事、民族習俗、古蹟名勝、風景特色,使遊客增長知識。

3.陶冶遊客情操

導遊詞的語言應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點。通過語言藝術和技巧,給遊客勾畫出一幅幅立體的圖畫,構成生動的視覺形象,把旅遊者引入一種特定的意境,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此外,導遊詞通過對旅遊地出產物品的說明、講解,客觀上起到向遊客介紹商品的作用。

編輯本段特點

其主要特點是口語化些,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和藹,親切,自然輕鬆

編輯本段易出現的問題

1. 缺乏鮮明主題和觀點

2. 內容太單薄。

3. 結構層次不清楚,邏輯性不強,條理不清晰。

4. 導遊詞不是散文,書面語太重介紹,口語化注意不夠;

5. 應該有自我介紹以及導遊慣用語,同時要注意與遊客進行交流,儘量有互動節目。

6. 沒有處理好“景”與“事”的關係,講故事或者事理往往遊離景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