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爲話題的作文

導語:“中國人哪,都信這個理,家和萬事興。”以下是“以和爲話題的作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以和爲話題的作文

  【篇一:以和爲話題的優秀議論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描繪的是江河匯人大海的壯麗圖畫,顯示了大海寬闊的胸懷與包容日月的氣度。千萬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咆哮着涌人汪洋大海,這是何等的氣勢磅礴?它們起伏跌宕,撞擊出震天巨響,進發出層層浪花,又慢慢地歸於平靜,最終心平氣和地相互接收、交匯、融合,結爲整體。這個過程,完美地闡述了“和”的精髓。同樣,在文化的衝擊碰撞中,只有“和”才能使其相互協調、使其生生不息。

“和”是一臺天平,它心中自有桿秤。身在北京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可以看到盜立在大鐘寺、萬壽寺、廣濟寺、白塔寺等古代寺廟裏的古塔、廟堂和參天的古樹。人們在高樓大廈中穿梭忙碌,一刻不停地通過現代科技傳遞着快節奏的氣息。身旁的.古剎卻靜靜地守望,散發着古樸的餘香。時而響起的晨鐘暮鼓,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越發顯得穩重與祥和。在這裏,現代與古樸、時尚與典雅相互融合,給了都市人一種平衡、平和、輕鬆和安寧的心態,這種“和”的文化,己悄悄沁人人們的心田。高中作文

“和”是一座橋樑,它溝通着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繫,連接着不同地域、不同觀念、不同種族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在麥加古城這個神祕的地方,世界三大宗教交匯一地,三教信徒都不約而同地前往朝拜,形成一大奇觀。信徒們雖然分屬不同教會和民族,並且有着千百年來難解的恩恩怨怨,但在這裏,卻和平共處地在同一個地方祈求神的庇佑。由此看來,在不同文化碰撞時,“和”是處理矛盾的最妥當辦法。與此相反,英國科學家牛頓與法國科學家萊布尼茨各自獨立發現了微積分,這一同時發現的理論不僅沒讓歐洲人欣喜若狂,反而使兩派爲得到誰先發明的榮譽爭執得焦頭爛額。爲此,英國甚至幾十年與歐洲不睦,文化交流更受到影響。試想,當初如果雙方互相尊重,取長補短,以和爲貴,科學的步伐或許還能邁得更加穩健迅速。

“和”是一座熔爐,它能使不同文化互相交融、取長補短,通過碰撞、揚棄、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先進的文化。中華文化就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幾千年來,中國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砒礪、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才形成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文化。同樣,美國文化也是通過各種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的不斷交融,這才形成了今日大放異彩的多元化的文化。

世界上有哪種文化是固步自封、孤立發展的呢?只要我們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有建立和諧社會,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的決心,我們就能得到更多新的發展契機。

  【篇二:人和萬事興議論文】

“中國人哪,都信這個理,家和萬事興。”有一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唱過這首歌。其實我想,家和萬事興應拓展到人和萬事興。看古今多少事應人和而勝,因不合而敗。

勾踐臥薪嚐膽十年,博得全國上下父勉其子,妻勉其夫,願爲君爲國而戰。終贏得“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談。可見“人和”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作戰中講究的“人和”說的就是這個理。彭德懷曾被幾個兵綁了四天四夜,然而爲了戰鬥的勝利,他忍受了這麼大的恥辱,促進部隊的和諧氣氛,爲戰鬥勝利奠定基礎。

歷史上也確有因不合而離散甚至因此而送命的。張飛爲一代名將,戰場上披荊斬棘,卻有一陋習,就是酗酒,而且還愛發酒瘋,毆打士兵,終於有一次被不堪毒打的士兵殺死。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由於內部不合,導致生命的喪失,這不能不感發人們思考:該怎樣做才能“人和”呢?

歷史上對“怎麼做”的最好例子大概就是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了。廉頗因藺相如一介書生卻一下子爬到自己頭上很不服,宣言遇到他就要羞辱他。藺相如因此總避開他,當廉頗得知藺相如爲了避免兩人分裂而讓別國趁虛而入而避他時,廉頗“負荊請罪”,兩人從此並肩作戰。一文一武,使秦國難以攻入。我想要做一到“人和”首先要學會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像張飛,像廉頗,不就是因爲自己資格老,武藝高而看輕別人才引起不合嗎?平等看待周圍的人,周圍人就會平等地看待你。

要做到“人和”,第二應該學會心平氣和地交談,當你發現有人要和你鬧彆扭時,你應該及時理清思緒,理清緣由,找他談談。

日本人認爲一朵花不美,太單調,而滿樹櫻花,滿園的櫻花就會產生震撼人心的美。這大概也與日本經濟發展會如此快的原因,他們知道一人的力量有限,而人合則人多力量大,於是一起努力,一起奮鬥,其實“櫻花精神”與我國的集體經濟大同小異,集體精神間新時代的精神,而人和則是發揮集體精神的前提,所以“人和萬事興”該是新時代新人類的行爲準則。萬事和爲貴,人和萬事興。

  【篇三:和之美議論文】

《聖經》裏說:“愛是無盡的忍耐”。實際上,就是教導我們萬事以和爲貴,以和去愛別人,去忍受。而我始終以爲,“和”是一種風采,“和”是一種美麗。

人與人之間的“和”是一種美。卡夫卡說:“每個人所擁有的,不是一具軀殼,而是一串成長的過程。”這一串成長的過程不需要人與人之間友善,和平的相處去獲得。生命不僅是一聲旅程,更是一首讚歌,需要以“和”去譜寫,需要我們以“和”去傳唱。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友愛是一種美麗,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一種美麗,就是“扶持旁人,同時自己也獲得重心和支點。”孔繁森,鄭培民們以自己友愛之心與人民友好地走到了一起,受到萬民敬仰,而,們,駕馭於人民之上,摒棄了“和”最終只能受到法律的嚴懲。

人與社會之間的“和”也是一種美。人是存在於社會中的動物。大自然給予我們陽光,土地和水,而“和”則是播種,讓社會長滿長青之樹,也許在社會中我們會遭受挫折,會失意,但以“和”去看待,心靈有會失業,真誠不會下崗。

“烏臺詩案”將蘇軾推到痛苦的頂峯,但他卻淡然處之,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桂疏桐之夜,看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如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他不爲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揚動,只願“滄海濟餘生”。蘇軾在出世入世之間尋求到一絲平衡,他以一種“和”的心態去面對,笑談人生,在與社會的和好相處之中,他探尋到其中的美,找到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