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陪讀”導寫

話題作文“陪讀”導寫

話題作文“陪讀”導寫

[文題]

“昔孟母,擇鄰處。”古時,孟母爲教子三次搬家;時下,爲了讓孩子專心讀書,一些家長也開始“遷徙”。孩子備戰大學聯考,父母全職陪同;孩子報考藝校,母親天南海北地陪考;孩子上了大學,還有父母租房陪讀??陪讀,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彙,成爲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現象。從國中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由國內到國外,父母陪讀者都不罕見。陪讀,究竟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傷害孩子?陪讀,到底拖累了孩子,還是拖累了家長?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你對“陪讀”有怎樣的感悟或認識?請以“陪讀”爲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④不得抄襲。

[思路導引]

“陪讀”是一個非常具有現實針對性的問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陪讀也不例外。對於有些學生來說,家長的陪讀是必須和應該的。比如,有的學生自控能力差,沉溺於網絡或遊戲,成績急劇退步,或不習慣食堂飯菜,這時候家長選擇陪讀,監督孩子認真學習,改善生活,是有一定效果的。陪讀也可能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一些“副作用”:專家指出,對學生而言,容易造成“能力缺失症”;容易造成“精神缺鈣症”;容易造成“高原性心理”。不當的陪讀對孩子成長不利。一位陪讀媽媽說:“當初爲了幫助孩子,我選擇了陪讀。沒想到,六年陪下來,孩子什麼都依賴我。”作爲家長,應該儘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和學習能力,讓孩子學會與其他同學相處。陪讀對家長而言,家庭單位學校三頭跑,花錢又費力氣,苦不堪言。

陪讀可以節省學生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學習;父母可以更好地照顧好孩子的營養和起居,作息也更有規律;現在誘惑太多,陪讀減少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在父母的督促下,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等等。

寫議論文,可以從反面去寫。從“弊”的角度來探討:陪讀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父母應該放開雙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行走;陪讀讓父母和家庭失去中心,把教育看成

唯一發展之道,導致父母不求回報,只求孩子金榜題名,這種孤注一擲,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心態,這種“高投資”渴求“高回報”的賭博心理,容易讓家長心理失衡,也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如有的家長會說:“我爲了你班都不上了,你要是達不到我們的目標,對得起我們嗎?”還有陪讀時,父母過分的監視和嘮叨,也束縛了孩子的自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論從正面還是反面寫,關鍵問題是切入角度要儘可能小,論證要儘可能充分,嚴謹;要力求新穎,言人之所未言,這樣才能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行文時不要忘記擺現象,析成因,列危害,指方向。

[素材必備]

名言警句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觸龍說趙太后》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

父母對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馬卡連柯

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

——蘇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爲目標的,這種愛就是父母之愛,孩子越早離開父母獨立,家庭教育就越成功,父母之愛才是真正成功的愛。

——英國一位心理學博士

有了父母陪讀,就像有了強大的“後勤”保障一樣,不但能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而且孩子也不必爲一些生活瑣事分心勞神。

——吉林白山市 劉浪

經典事例

1.龐大的陪讀大軍

觀察一下我們的周圍,陪讀現象已然成風,家長陪做家庭作業、陪着看書、陪着上培訓班,從幼兒園、國小、中學,甚至到大學,陪讀已經司空見慣。許多家長爲了孩子能有好的學習習慣,能考出更好的成績,能抵制各種誘惑,能按照自己設計的藍圖發展,對孩子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陪伴。甚至有家長爲了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上演了新版“孟母三遷”,舉家離開原來的住所,來到孩子的學校附近,全程陪讀。

據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讀的現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讀的比例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一項對670位國小生家長的調查顯示,近五成國小生回家做作業需家長陪伴,36%的學生需要家長監督,僅一成國小生回家後能獨立完成作業。

2.反對陪讀呼聲高

不少家長不惜夫妻分居、丟下工作、放下生意到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在這種望子成龍的焦灼心態背後,有着社會、家庭、學生的深層原因:社會主流觀念仍然把成才與學歷文憑等同,把上大學、拿高薪作爲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而現在“四二一” 的家庭結構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時同學之間不乏攀比與從衆心理,這些因素都是推動家長陪讀的巨大動力。

針對這種做法,有研究者對部分學生和家長進行了調查,結果贊成陪讀的佔36.7%,反對的佔63.3%。贊成者多從減輕學生壓力、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出發,也有人認爲這樣能

讓孩子學會感恩。反對者則異口同聲地認爲“抱着的孩子長不大”,學生必須學會自立自強。

3.該“放養”時不“圈養”

放養的鳥兒更戀巢。其實,面對家長的一片苦心,不少孩子也未必領情。高三學生小文告訴記者:“都那麼大的人了,哪還要人照顧吃穿啊,他們越重視,我的'壓力就越大。我爸媽要想陪讀,我肯定堅決反對。”

當然,父母不用像老鷹一樣把子女早早啄出巢任其自生自滅,但如果孩子走到哪裏,父母就把家搬到哪裏,分明是在告訴孩子:“我們給你尋找食物,你就不用學習飛翔了。”這樣的“圈養”方式束縛孩子心靈的自由成長、剝奪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所以,家長不可盲目跟風,應按孩子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陪讀,如果不是面臨大考,平時該“放養”時應少“圈養”。

4.一對化學家夫婦百般疼愛孩子,喝水只給孩子喝蒸餾水,孩子最終因免疫力低下而夭折,夫妻後悔莫及,過分溺愛就是毒藥。

5.作家鄭淵潔育兒有特色,兒子18歲必須獨立,住在家中必須交納房租、水電費,自己養活自己。

[佳作示例]

“陪讀”能“陪”出什麼來

古時中國有專門“陪太子讀書”之角色,權貴人家的子弟也往往有書童陪讀。前些年有學子出洋求學,但凡結了婚的,另一半也常常申請出去相伴,時人謂之“異性陪讀”。時至今日,世事變幻,“陪讀”又有了新義。

據報道,近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中,有些父母心疼孩子,常常辭去公職或提前辦了退休,或轉換工作崗位想方設法到子女就讀的城市,專門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當起專職的“陪讀”,並認爲這是一種投入,是一種可貴的責任心。這真是古風今來,“陪讀”“出口轉內銷”了。

可是“陪讀”又能“陪”出什麼來呢?

入讀大學的學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們應該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學階段既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更是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生存的最好階段。而父母們的“陪讀”實際上剝奪了他們養成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使他們產生凡事依賴的心理,喪失了不畏艱苦、堅韌頑強的意志與毅力。從而永遠不敢面對社會,不敢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成爲永遠長不大的永遠要吃奶的孩子!從這一點來說,“陪讀”只能“陪”出生活的矮子,精神的侏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但不少“陪讀”父母之所以對“陪讀”情有獨鍾,是以爲非此無以表現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非此無以表現其無私與偉大。究其實這種做法是徹底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都應該承擔起社會與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並努力工作,儘可能完善自我,這樣才能與他人共同構築起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很難想象,一個徹底地忘記了自己社會職責的父母會給後代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如果我們的民族一代又一代都想着犧牲自己,都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如此循環往復,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麼未來?

因此,“陪讀”“陪”出來的只能是無能的下一代,“陪”出民族無望的未來。

[簡評]

立意鮮明深刻。關於陪讀,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折中者有之。本文作者高屋建瓴,站在時代的高度,寫人之所未寫,言人之所未言,不僅分析陪讀的結果——“只能是無能的下一代”,而且指出陪讀會“‘陪’出民族無望的未來”,如晴空霹靂,令人警醒,較同類習作高出一籌。

結構清晰嚴謹。文章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謀篇。第一、二段先古後今,擺出生活中種種陪讀現象;然後用‘陪讀’又能‘陪’出什麼來呢引出下文,分析陪讀的危害,探究陪讀的成因;水到渠成,接着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