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後感(精選15篇)

《論語》讀後感1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爲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纔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爲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啓迪。他爲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爲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麼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幹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幹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麼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爲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後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讀後感2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爲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爲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後感3

孔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也被世界各國借鑑。而《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書裏的很多觀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指導意義。從學習到修身,從安家到治國,我們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真理。這裏我想談談我對《論語》中的講學的讀後觀點。《論語》中首要呈現的一個觀點就是人要學習,它從二個方面闡述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首先,要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論語》開篇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後多溫習是一件多麼讓人高興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樂意去學,這樣才能得到最多的收穫。這些學習的觀點是最純樸的學習的觀點,它體現的是學習的最本源。人們以這樣的心態來學習,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可以達到修身的目的。反觀現代人的學習,更多的是脫離了學習的本源,體現的是學習的功利性。人們選擇學習什麼,往往是看這樣的學習是否有用,是否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利,而忽略了個人愛好。所以,現在社會上纔會有那麼多高分低能的人,他們是學習的尖子,卻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個人學習規劃中,不妨在有知識學習規劃的同時加入讓我們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是我們最樂意學的內容,它們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收穫。

第二,學習要有恰當的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溫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光學習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學習;“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學習要謙虛,會就會,不會就不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要學會取長補短。《論語》中論述學習方法的言論還有很多,在此不贅述。這些言論對我們的學習太有用了。學習之後要多複習,學習要不恥下問,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學習要多思考等等觀點不正是我們常告訴學生的學習方法嗎。在這些恰當的方法的指導下學習,學習必定更有效率。

《論語》中闡述的學習的觀點,句句經典,字字值得回味。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在全民學習的熱潮下,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學習的目的,我們是否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該如何學習。學習不該只給我們帶來知識,我們要享受學習的過程,收穫知識的同時收穫快樂和人生。

《論語》讀後感4

作爲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爲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衆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爲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纔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裏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纔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纔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着,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爲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論語》讀後感5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風流人物,說不完的英雄故事。繪製成了一本本經典名著,豐富了後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爲數不多的國學經典當中,我印象最爲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說:“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這句話放在現在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足以說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着我們誦讀國學經典。從《弟子規》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後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後來慢慢學着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爲什麼要讀“yue”呢?爲什麼那個時候的“說”和“悅”是一個意思呢?那爲什麼不直接就寫“悅”字呢?我們的腦子裏裝着十萬個爲什麼?因爲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着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學在討論問題時產生了分歧,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已經論證了是他錯了,可他卻還要與我爭執,我當時心裏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不過是這一個看法與我不同而已,他還有那麼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呢,我又怎麼能輕視他呢?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感受到孔子的偉大。《論語》裏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性,教我們爲人處世,教我們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國小畢業,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後的日子裏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典中肆意徜徉吧!

《論語》讀後感6

今夜,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跨越千年歲月,與你相見。你如我生命中一顆耀眼的啓明星,閃耀的光射進我靡衣偷食的世界。

那是我在放情丘壑時,從行李中翻到你的身影。黃色的封皮,每一頁的標註都清晰而明瞭。我閒來無所事事,因爲考試的逼迫而對你產生了些許敵意。隨手翻開一頁,彷彿一個古老的智慧,悠悠地傳進我的耳畔“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那次去了威海,遙望着滿面波浪涌動的大海和礁石旁的高山羣峯,我不禁爲你兩千年前智慧的思想而感慨萬千。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也許只有真正站在高山之巔,遙望汪洋大海,纔會感受如此意境,內心涌起蓬勃氣概。

那是我與朋友小磕小碰時,在牀邊窺見你的身影。賭氣的我躺在牀上,隨手翻起了你那有些泛黃的書頁。從字裏行間,你告訴了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你的文字,你的語言裏,我好像看見了一個智慧的老者在教導我什麼是言而有信,如何才能得到真正交心的朋友。翻着翻着,在你清亮的雙眸裏,我好像漸漸垂下了頭,又漸漸地站起了來,向朋友坦白了自己的錯誤,而最終我們握手言和。因爲你,我多了一份真摯的友情。

那是我在頓學累功時,偶然從書層裏翻出了你。那時進展速度緩慢,有的時候我每天廢寢忘食地苦讀,卻沒有太大進展。久而遠之,便開始鬱鬱寡歡。當我在整理書桌時,從一衆課外書的夾層中翻到了你。那時的你被壓的扁扁的,好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遭受着我的冷落。那晚的月亮很皎潔,我手握着你,在臺燈下一頁一頁的翻看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的臉色有些發燙,回想起了每每刷題時因覺得簡單而繞過的基礎題;“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不禁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總是因爲太看重名次,而忘了基礎知識的紮實,內心的道德修養……你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是如此,正好戳中我的內心。在我遭遇挫折之時,你如一位嚴肅的老者,告訴我正確的方向,指引我前行。後來,我按你的建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終於考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是你,讓我也成爲了自己的一顆啓明星。

一路走來,慢慢長大,從黑紙白字中窺探出了你一個智慧,有趣,古老的身影。窗外下着雨,今晚的月亮還是很亮,未來的路也還很長,你一定會教給我更多人生智慧,因爲你就是我人生中的那顆啓明星!

《論語》讀後感7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啓了那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懷。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爲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爲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爲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8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這些經典名著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和結晶,都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和啓迪,我們能從書中學到很多的做人道理,同時這些書也在影響着我們,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論語》中說到的“禮之用和爲貴”。

說到“和”,有句民諺說的好:“家和萬事興。”不光是家,我們的校園、生活、社會也是如此,萬事以和爲貴,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和就像一顆種子,需要我們用真心來灌溉,用寬容來施肥,用微笑來孕育,只有這樣方能開出美麗的和諧之花。

和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我們都想要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國家。

但怎樣才能做到和諧呢?和諧我們可以先從家庭做起!在家裏我們不要亂髮脾氣,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之間多一份理解,兄妹間多一份寬容便會讓家庭和諧。

在學校同學之間應該互相謙讓,不能爲了一點點小事情而斤斤計較,彼此友善些,便會讓班級和諧。

在社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與寬容,人們的關係就會和諧。

我記得曾經在一輛公交車上,由於擁擠,一個年輕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個年輕人的腳。沒等那個被踩的人說話,那個年輕人就馬上說:“對不起,對不起,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另一個本來有點生氣的,也不好意思生氣了。只好笑了笑,說:“不要緊,這公交車這麼擁擠,踩到腳也是在所難免的事兒。”兩個都淡淡地相視一笑。設想如果被踩到腳的那個年輕人大發雷霆,而另一個也不道歉,估計戰爭馬上就會爆發了。

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與包容,就會少些誤解與摩擦,就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快樂。

再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扶起摔倒的小孩或者給一個需要的人讓座,這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和諧。

我曾經在上學的路上,幫助我們小區的老人拿過東西,也曾經扶起過摔倒的小孩,而他們也都會感激着向我道謝。

事雖小,但卻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好事。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時就像公益廣告所說的,每個人都跨出一小步,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跨進一大步。

和是一種風采,和也是一種美麗。

朋友們,從我做起,只有人人都以和爲貴,我們的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安定美麗。

《論語》讀後感9

我聽到過一首歌中這樣唱到:“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在七年級學過論語以後,我用我簡單而幼稚的大腦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體會生活,發現這句歌詞很有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不能見利忘義。

曾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沒錯,的確是。論語的奧妙博大精深。區區幾句,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級,我學會了兩句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見,善於“擇其善者”、去“其不善者”,從別人身上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我們就應該這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自身有很多不足,我們卻注意不到。看到別人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別人,再來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做的不好,再來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還要讓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讓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謙虛。因爲只有謙虛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驕傲了,就只會被別人遠遠地拉在後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意思爲:到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經受住考驗,不隨流俗,保持節操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同於一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有一些人見利忘義,從來不認爲與別人的情誼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誼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朋友利益的事。像牆頭草一樣,風往哪裏吹就往哪裏倒,不但沒有主見,而且沒有道德。這樣的人只會搖尾乞憐,等人施捨,不會自食其力。這種人經不住任何考驗,其他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同時,我們在憎恨這種人的時候,我們不要做這種人,他們只是過街老鼠而已。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無止境。通過學習這兩則論語,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好學,而且不能見利忘義,人字的結構就是:虛心和忠義的相互支撐。讓我們一起爭取做“完人”!

《論語》讀後感10

說到國學經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論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是吾憂也。”意思就是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加以講求,聽到了仁義而不遵循實踐,不對的地方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憂懼的”我認爲寫得好。品德不修養,如何去服人,學問不加以進求,融會貫通,如何應用。我們中學生缺的不就是這些?孔子還指出,對於君子來說,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養也極爲重要,要經得住困難的考驗,“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也”,看到賢德之人就向其學習;看到不好的就引以爲鑑反省自己。

孔子說:”君子關懷的是道德修養,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仁義,小人關心物質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則怨天尤人。君子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則不斷的走向沉淪。”可見,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養的人,而聖人則是指對道德理想圓滿實現的人。

列寧就是一個特別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_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着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在現實生活中,不講社會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滿嘴髒話;廁所裏,清潔工特地在池邊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時地往水池和便池丟菸頭、紙屑,引起堵塞;電影院,銀幕上醒目地放着“請勿吸菸”的提醒語,可仍有人吞雲吐霧,照吸不誤;候車室,有人對垃圾桶視而不見,仍隨地吐痰,使地面齷蹉不堪……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無人,其實質是缺乏社會公德。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爲一個禮儀之邦,是不容這些不講公德的行爲長時間存在的。講公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將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一個人要過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學會做人,學會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後纔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方人生哲學的核心,它對人格的形成,道德觀的實現,民族素質的提高顯得更爲重要,有利於大家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論語》讀後感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後感12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爲政以德,是孔子的爲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爲治國原則。作爲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爲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着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爲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着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爲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着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爲,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爲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爲“德”應該作爲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着我們,成爲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13

個寒假學校佈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學生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後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後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鉅著,而且國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並一起買了一本現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爲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爲人母了,人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緊張,我心裏總想生病了看了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面爲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爲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

《論語》讀後感14

孔子曾說:“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這話我不同意。有時我想,會不會是弟子們編《論語》的時候記錯了老師的話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絕對不會丟下那個裝着“誠信”的背囊的。這我相信。

中國本來有“已然諾”的傳統,說不定比德國人還守信些。《戰國策》裏已不乏其例,何況還有“尾頭抱柱”這樣極端的例子。該足以讓後輩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後來的演變很出人意料。先是韓非子把“誠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後來,好多權術家將開頭孔子那句值得懷疑的話奉爲圭臬。無怪乎康有爲寫了一本《新學僞經考》,說《論語》是後世無賴僞造的。這種轉變在文學作品裏也不乏其例。《三國演義》裏魯肅的誠信有目共睹,到頭來落得毛宗崗一句批評:“忠厚乃無用的別名。”有點可悲。悲誰呢?魯肅還是毛宗崗?

話或許說的有點過分,但真是因爲有些失望的緣故。新文化運動把這些不好的“文化”都掃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們接下來面臨的任務,就是儘量那個提倡“誠信爲本”、

“一諾千金”的優良傳統,並親自蹈行。在這說一件事,或許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學新生去北大報到,當天事務確實很多,拿飯票,領學生證,鋪牀,買熱水瓶……這位新生帶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對面走來一位老人,新生以爲是工友,就說老師傅替我看個行李成麼嗎?老頭說行。後來新生就去忙乎了。從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校門,讓老頭看着呢。他滿心愧疚地往校門口跑,也沒抱多大希望。誰知那老頭顫巍巍地還在那兒等他,白頭髮在風裏飄啊飄。新生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第二天開學典禮,新生才知道這老人就是著名學者、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了多好的榜樣!舊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風尚正在形成。這時,我腦海裏迴響着康德的名言:“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樣使我們敬畏。”當然,不能忘記的,還有季老在風中飄動的一頭銀絲啊……

“誠信是人生的支點,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讓我們一起努力,擁抱誠信,擁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導下,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精彩!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

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

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

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

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

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

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一樣。

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

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

因爲他們明白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纔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能夠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

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

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後後悔,那麼此刻你就要珍惜時間。

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

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

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十分有好處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爲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

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

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完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