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

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1

圓規爲什麼能畫圓?是因爲心不動,腳不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最初的信念,執着追求,人生才得如圓般善始善終。

竹子在種子萌發時,就有筆直插天的信念,縱然風吹雨襲,岩石阻路,竹子從來不會彎曲,筆直地直插雲天。就此,竹子享新鮮之雨露,沐清爽之陽光,享世界之高美。

守望初心,世界會爲你讓路。特蕾莎修女從小立志要幫助窮人,她曾說,愛必須付諸行動,行動才能使愛發揮功能。她矢志不渝,長大後盡心盡力地幫助受苦受難的人們,在財富、榮譽面前沒有絲毫動搖,甚至戰爭雙方都因她而停火。特蕾莎修女不忘最初的信念,不以自己最初的本性去換取巫師手中的玻璃球,在她的一生,寶石始終照耀光芒。

司馬遷生於西漢時期,當時漢朝上下都認爲李陵向敵軍投降,漢武帝極其憤怒。本來,司馬遷可以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在朝廷上批評李陵幾句,那樣就可以加官進爵、仕途高升。但他一心爲國,不在乎名利,最終選擇爲清白的李陵辯護,拒絕了誘惑而遭受痛苦。後因公孫謊報李陵爲敵練兵反擊漢朝,司馬遷被定罪名,按律當斬。面對大辟之刑,司馬遷永生守住了人性最初的良心、名節,這一切都來自他對良心的堅守,以及自始至終的強國信念。

縱觀古今風雲人物,無不沉澱光陰,守望初心並善始善終。司馬遷爲創史記,忍辱負重,歷經艱辛,堅持二十年完成史家之絕唱;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積累二十七年醫學聖典本草綱目;馬克思旁徵博引,博覽羣書,堅守四十年成經濟學著論資本論。漫漫人生路,坎坷泥濘多,只有偉人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守望初心、執着追求,纔會有不朽問世。

正如魯迅深記自己拯救國人的最初目標,毫不猶豫棄醫從文;詹天佑心中永恆裝着祖國,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擔起科學救國之重任;李彥宏堅持完成己之心願,回國創立百度,放棄羈絆,圓自己心中最初的夢。李彥宏曾說過,“人生是可以走直線的,這條直線在自己心中,妥協、分心往往讓我們偏離軌跡。信念強大,不要跟風”。

守望自己最初的本性,守望人生中始終如一的信念與理想,才能一路走得更遠。

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2

“不忘初心,繼往開來”,這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語,不管是來自老師的教誨,還是家長的教導,這句話你肯定聽過許多次,但你可曾真正做到嗎?

老教授問了學生一個關於砍樹的簡單問題,學生竟給出了,不盡相同的答案,說明學生丟失了最初的目標,忘記了最初的信念。在生活中,儘管環境千變萬化,但我們也要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不忘記最初的信念。

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國小,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着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終於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不忘最初的信念,縱覽世界之高。竹子在種子萌發前就有筆直插天的信念,縱然外界有風雨吹襲,地下有岩石阻路,竹子從來不會彎曲,筆直地插入雲霄。就此,竹子高於其他樹,享世界最高之美。

有一位老教授給學生做了個測試,老教授問:“你去山上砍樹,一棵粗,一棵細,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說:“當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顆粗的是普通的楊樹,那顆細的卻是紅松,你砍哪一棵?”……老教授到底想告訴他們什麼呢?原來,大家都沒有問問自己,爲什麼要砍樹,想要取柴就砍楊樹,做工藝品就砍紅松。儘管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最初的動機。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不忘記最初的.信念,世界會爲你讓路。特蕾莎修女從小立志要幫助窮人,她曾說“愛必須付諸行動,行動才能使愛發揮功能”她矢志不渝,長大後果然盡心盡力的幫助苦難的人們,在金錢、勢力面前也沒有忘記初衷,甚至連戰爭都爲她停火,她不忘最初的信念,最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3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追尋,往那個心之嚮往的地方。然而經過現實之河的漂洗,那些原有的閃光,一些已淡然,一些已消泯,顯得原有的初衷愈發錚亮。或許,生命裏有些東西註定會被蒙上塵埃,但一定不能遺忘。

一笑而過,風過無痕。輕輕拂去沾滿青苔的日子,驀然回首,悠揚的鴿哨在沉靜的天空中飄蕩。當最後一滴苦淚被你凝在窗外的丁香樹上,那個再也不完整的故事,只得任遲到的風雨淋溼,漫過季節的額頭,與無言的歲月一起流浪。歲月被刻成重重疊疊的日子,卻仍驅散不開記憶深處漫山遍野的芬芳。日記里長出綠蕪從生的野草,蔓延至心頭。如怨如訴的簫聲溢出雙眸,落葉般飄積在腳邊。我們一路尋尋覓覓,然而現實並不如夢裏那般溫涼如水。我們誰也不強大,沒有與殘酷的現實一爭高下的勇氣。也不是誰都能承受屢戰屢敗的無望。畢竟在這個世界裏,我們都只是個執拗無知的孩子,難免失了初心。夜如潮汐,翻涌而至,終是無眠。

總以爲時間沙漏裏的沙子,數之不盡用之不竭。總以爲花落總會花開,在雨季裏也花開不敗。總以爲那炙熱的夏天才過去,寒風瑟瑟的冬季還遠。卻不知道有些事,過了就不再。有些東西,不該忘,不能忘。風吹起花瓣,如同陣陣破碎的夢碰撞出荒涼的古音詮釋靈魂的落差。躲在記憶深處,花與黑夜唱盡夢魘唱盡繁華,唱斷所有與夢的來路。季節遷移,那些風景淡淡的流逝在那些過去的季節中。那份未知的淡雅,彷彿依然要在一片綠蔭中紛揚,待風將她埋藏。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年歲演繹了結束,就醞釀了開始。在由始而終的途中,請不忘初心,去孕育一曲生命之歌。

時間永遠是一根緊繃的弦,堅韌而有力的筆直。偶爾一聲驚弦,震天動地,也終將湮沒於宇宙永不止息的浪潮中。由激越到安詳,由絢爛到平淡。曾想做一個衣袂飄風的人,於月白風清中淺酌低唱。曾想做一個銀豪清點的畫家,與天朗氣清中縱情山水。曾想作一首轉軸撥絃的情詩,於塞上風黃中任風吹拂。可行走於人世中,許多東西終是落上了塵埃。席慕蓉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行走在人生路上,懷着初心,我們笑看窗外花開花落,葉枯葉落,靜觀天外雲捲雲舒,風停風起。

在生命之河的航行過程中,只有不忘初心,才能靜觀天下事,達如夢彼岸。

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4

《華嚴經》裏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什麼是初心?

1912年春天,哈佛大學教授桑塔亞納正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上課,突然,一隻知更鳥飛落在教室的窗臺上,歡叫不停。桑塔亞納被這隻小鳥所吸引,靜靜地端詳着它。過了許久,他才過身來,輕輕地對學生們說:對不起,同學們,我與春天有個約會,現在得去踐約了。說完,便走出了教室。

那一年,49歲的桑塔亞納回到了他遠在歐洲的故鄉,徜徉於自然美麗的風景,埋頭於古老大陸璀璨的文化中。數年後,《英倫獨語》誕生了,桑塔亞納爲他的美學繪上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原來,初心,就是在人生的起點所許下的夢想,是一生渴望抵達的目標。

初心給了我們一種積極進取的狀態。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說,創造的祕密就在於初學者的心態。初心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慾和讚歎。因爲如此,喬布斯始終把自己當作初學者,時刻保持一種探索的熱情,他總是說:現在的我仍然在新兵營訓練。

初心也給了我們成長的內在力量。84歲時,星雲大師說:我出家做和尚,是自願的。人生經歷這麼多挫折,始終不忘記,最初爲什麼要出家。生活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記最初爲什麼開始,就心甘情願。不忘初心,就是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初心,它是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是戀愛時的第一次萌動,是夢想時的第一次出發。初心如此美好,難怪納蘭性德要說,人生若只如初見。

在這個時代,初心常常被我們遺忘,正如紀伯倫所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爲什麼出發。因爲忘記了初心,我們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許多柴米油鹽的奔波,少了許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爲忘記了初心,我們已經不知道爲什麼來,要到哪裏去;因爲忘記了初心,時光荏苒之後,我們會經常聽到人們的懺悔:假如當初我不隨意放棄,要是我願意刻苦,要是我有恆心和毅力,一定不會是眼前的樣子。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無法重來,要記得自己的初心。經常回頭望一下自己的來路,回憶起當初爲什麼起程;經常讓自己回到起點,給自己鼓足從頭開始的勇氣;經常純淨自己的內心,給自己一雙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纔會找對人生的方向,纔會堅定我們的追求,抵達自己的初衷。

以初心爲話題作文5篇5

林清玄在《林變蓮霧》中寫到一個出租車司機,因得知自己來到林邊,特地帶來了一袋蓮霧給自己吃,想着林邊這鹽地上,在海風鹹鹹膩膩的吹拂中,許多植物難以生存,或變得苦澀不堪,而手中的蓮霧卻是清甜可口,不由感慨。

而當一顆蓮霧的種子掉到鹽地上,它的一生,不就正如一個人的一生一樣開始了嗎?

生命之初,是對世界的感知,並沒有太多的感受。於種子,只是默默地吸收水分,努力的發芽成長;於人,則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所說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般。努力學習,認識着世界上奇妙的道理,如王國維所提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許看到眼裏的是縝密的數學推理,是美妙的語言文字,是奇幻的科學實驗等等。總之,在這一階段,充滿了樂趣與收穫。

種子發芽之後,也許遇到了鳥兒、蝴蝶等的問候,也許也碰到了鹽地上難以生存的植物的譏諷,可它依舊立在那裏,因爲它認準了自己開花結果的使命。而於人,這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時候了。起初,“望盡天涯路”後,終得選擇一條,自己走下去。有時可能是孤獨的,踽踽獨行於世,而這正是爲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優良條件。反過來講,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時候,沉浸在研究“山水”之趣中,又怎麼會在意是否一人,是否孤單呢?在我看來,這一境界,也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最終在努力下種子結出了蓮霧,而人,有了最後的成就,造福於人類、與社會。而此時“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受縈繞心頭。於種子,回想來,自己本是一顆蓮霧的種子,結出蓮霧難道不正常嗎?於人,自己研究什麼便在什麼方面有所建樹,不也很正常嗎?這時便“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了。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舞動的生命,是經歷了“知”—“行”—“得”的人生過程,人生境界也隨之提升。反覆想來,不過初心未改。回頭望去,訪問初心,可不就是“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