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糉子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5篇)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

端午節一早,我就被家人叫喚着起牀了。因爲每年今天的這個節日,我家裏都會來很多客人,大家是一起熱熱鬧鬧的度過這個端午節的。

我起牀之後幫着媽媽忙活着家裏的一些活兒,我們準備好了糉葉,還有紅豆、糯米等等,就等着親人們到齊之後,大家一起包糉子了。端午節一起包糉子,這已經是我家裏的一種習俗了。大家坐在一起,一起動手包糉子,包完糉子之後等待着糉子出籠,然後一起品嚐這端午節美味的糉子。

家裏的親人大都是半上午就趕來了我家,都是前來趕着吃午飯呢。等到人到齊之後,爸爸媽媽將桌子搬到了院子裏的槐樹下,桌上放着的是糉葉還有米糧,大家團團坐着,然後就動手包糉子了。我和表弟表妹們包的糉子是最奇怪的,我們總是掌握不到技巧,包出的糉子鬆鬆垮垮,很多時候還得讓身邊的大人們重新包一遍。雖然我們包的不好,但是我們一個個的都還在想盡着辦法想要包出一個最好看的糉子來。

每年這一天,我們包糉子的時候,氣氛都非常的輕鬆和諧。小孩子們鬧成一片,一個一個都在較量着,都希望自己手上包出來的糉子比其他人都好。至於大人們,他們可就沒有我們這種攀比心了,一個一個的都很悠閒,儘管悠閒的好似漫不經心,但是包出來的糉子那叫一個好。這是讓我們這羣小孩都無比羨慕的一點。

糉子包好了,爸爸媽媽忙活着去廚房蒸糉子了。閒下來的大人們又說起了閒話,我們這羣小孩子玩起了捉迷藏,我們所有的這些活動,其實也就是在等待着吃糉子。端午節的糉子香軟美味,味道中還帶着一種溫馨。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2

星期六我和媽媽去超市,看到有許多五顏六色的禮盒,我問媽媽:“這是賣什麼的?”媽媽說:“因爲端午節快到了,賣糉子的。”

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一位叫屈原的人。端午節主要的活動就是包糉子和賽龍舟。我說:“媽媽,我也要包糉子、賽龍舟。”

媽媽笑着說:“過幾天,在夾河裏就有龍舟賽,到時候媽媽帶你去看。我可以教你包糉子。”

我和媽媽買了包糉子用的糯米和糉葉,回家後媽媽把買的東西都放到了水裏泡着,媽媽說要泡一天,哎呀,急得我在廚房裏轉來轉去的。

第二天,我早早的就催着媽媽包糉子。媽媽把糉葉在桌子上放平了,從一頭開始往上折成三角形,再折一下就弄成了一個三角形的漏斗,媽媽把泡好的米、花生和大棗裝進去,然後用糉葉一層一層的包好,再用線把三個角綁住,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開始做,哎呀,怎麼回事,怎麼裹不住呀,米都跑出來了。看媽媽做起來那麼簡單,怎麼我做就這麼難呢?後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我做了三個糉子,一個送給媽媽,一個送給爸爸,還有一個送給我自己做端午節的禮物。

過端午節真有意思呀!既能玩又有好吃的,媽媽還誇我是個愛勞動,懂得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真希望天天都過節!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3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那麼,端午節爲何要吃糉子呢?

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糉子又叫角黍、筒糉。角黍是因糉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糉是因最初的糉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糉子已成爲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糉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糉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糉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糉,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糉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糉子,糉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糉子"一條,這種糉子流傳至今。現代糉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如今,糉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爲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和越南等國。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4

你知道端午節吃什麼嗎?沒錯,是糉子。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對,傳說是爲了紀念楚國愛國大詩人屈原。

小糉子還有許多的謎語,我來給你們講兩個:“四角六邊斜,掉入鍋中間。鍋底翻跟斗,起來脫棉襖;四角六邊長,珍珠裏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解衣裳。”對了,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走在大街上,小糉子的香味傳千里。回到家裏,也是糉飄香。

糉子外面包着糉葉,它的顏色一般都是深綠色的,它還有四個角,六條斜斜的邊,有四個面,而且每個面都是三角形,樣子非常好也非常可愛。不知道糉子可不可以包成我最喜歡的金雕形,五邊形,六邊形,菱形,還有我喜歡的恐龍和火龍的形狀呢?

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味道,我們瑞安有甜鹹的糉子,四川有辣糉,廣州有酸糉。甜的糉子有:蜜棗,豆沙,水晶糉等等;鹹的糉子有:肉糉,鹹蛋,菜乾,蠶豆,香菇糉等等。其它種的味道,我就不知道了。不過,糉子的味道應有盡有。要是你想吃糉子也要有講究,首先要解開繩子,再剝開糉葉,裏面露出黃色的糯米糰,而且黏黏的,像小小的金字塔模型,又像一個小朋友露出了黃色的笑容,誘人極了!你把糉子放在鼻子底下一聞,又誘人又甜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糉子的味道讓我回味無窮,我還想再吃一個。

我真是太喜愛糉子了,因爲糉子色香味俱全,非常好吃,我真想每天都能吃到糉子。如果我也會包糉子,那就太棒了。還有,要是糉子有冰激凌味和巧克力味,那真是太棒了。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5

在我們中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節日,重陽節孝順老人,中秋節團團圓圓,春節喜慶快樂,兒童節歌舞昇平。每個節日都熱鬧無比,令人十分開心,可令我至今難忘的,卻只有那次歡樂的端午節。

傳說,古代詩人屈原在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們四處捕撈,卻找不到他的屍體,崇敬他的人爲了不讓魚蝦傷害他,就用糉葉包住煮熟的糯米加上少許肉泥扔進江裏餵魚蝦,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現在,人們已不再投這種東西到江裏了,可這種東西漸漸演化成了糉子,成了每年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所以在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選擇了用包糉子來慶祝端午節。

媽媽先從廚房拿來糉葉,小心洗乾淨,再用開水煮熟,冷卻後放到一邊,使葉子不發黃。接着,把肉剁碎,打入雞蛋,用手抓勻,再加入切好的紅棗塊,拌在一起,麻利地拿起一片葉子,捲成三角,添上米和餡,手向對角處對卷,最後綁上紅繩,一個三角糉便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折成漏斗形,可手中的葉子像一個調皮的小娃娃,就是不聽我使喚,在一片手忙腳亂中“咔擦”一下碎了。我不甘心,又折了一片,這次葉子倒是摺好了,可剛添上米,糉葉就漏了個洞,米像飛珠滾玉似的跳了出來,散了滿桌。媽媽見我這樣,飛快的把兩角對摺,捲成角筒,放入少量糯米,再放餡,最後再在頂上蓋一層糯米,用繩子捆結實便三下五除二的做好了。

在媽媽的靜心教導下,我中午做出了一個白白胖胖穿着綠色外衣的小糉子。晚上,我剝開糉子,白白的米,紅紅的棗,再一聞,一陣清香撲面而來,咬一口,脣齒留香。吃着自己做的糉子,我的心裏甜滋滋的。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充實無比,也明白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讓我永生難忘。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6

端午節這一天我可是親手製造的黑暗料理,然後又親手的吃了下去,其中的滋味真的是難以形容。

黃昏,我見母親在包糉子,便向上前看看。可是那糯米卻令我退避三舍,因爲那種味道讓我難以形容,如果非要強加詞彙的話,那就是一種像還未成熟的大豆磨成漿汁的那種味道,那種令人有種那時一道絕世美味可卻令人有種吃不下去的噁心味道。我適應後就開始動手了,在母親的指導下終於是做出了一個怪模怪樣的糉子模型了。可放什麼餡料呢?這可是難倒了我,只有一盤那蜜棗可用,我心中卻非要弄其他不同的餡料。忽然想到了冰箱裏有些水果,便急急忙忙的從冰箱裏拿出一些食材來。

提子、麪包、還有那泡過的茶葉,這三樣就是我要包的糉子餡了!我把糉子壓瓷實了、捆紮了起來後便放入水中煮了起來,心裏不由得想:“這三個糉子肯定美味無比,絕不是蜜棗這種食材可以比擬的。煮完後我一定要一個不剩的吃完!”

在灼熱的霧氣中我用筷子夾出了三個糉子,不待涼一些其中一個便被我撥開吃了一口了,馬上就要吃到糉子餡了,不知道是哪個餡料呢?一大口吃下後,我的臉便快流淚滿面了!提子只留一個青皮在裏面,至於果肉都變成很難吃的酸水融入了餡料周圍的糯米中。我不服氣的把剩下兩個一口氣吃完了,於是我便默默的在衛生間裏吐了起來……

黑暗糉子在被我親手製造出來後又被我親手吃了下去,箇中滋味只有我自己知曉啊。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7

今天,媽媽帶回來一個大箱子,我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十個美味的大糉子,我忍不住想吃一口,但是爸爸說:生的會吃壞肚子的,燒熟才能吃。等了一會兒,三個大糉子燒熟了,媽媽說:兒子趕快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

我說:我們一起吃,平時你們很辛苦,作爲你們的獎賞。爸爸媽媽笑着說:兒子長大了,比以前懂事了!然後我們一家津津有味的吃起糉子。端午節過得真開心啊!吃糉子_端午節趣事300字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端午節又快到了,大家都要吃糉子。早上,奶奶就忙着包糉子了,我也在旁邊學着怎麼包糉子,只見奶奶拿起一張糉葉,把它捲成一個角,在把糯米和紅豆餡放進去,最後用糉子葉包住,再用線綁得緊緊的。

一個小巧可愛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得可喜歡了,也吵着要包一下,結果是越幫越忙。糉子燒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的拎起一個糉子,打開了吃,結果燙得張不開嘴。爸爸和媽媽看着我讒言欲滴的樣子,都哈哈大笑了。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8

“小懶蟲,快起牀了,今天是端午節,和媽媽一起包糉子呀!”我在睡夢中被媽媽叫醒。媽媽還說:“包糉子是爲了愛國詩人屈原而發明的,同時還可以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聽了媽媽的話,我一骨碌爬了起來,因爲我早就想親手體驗一下包糉子的樂趣了。

剛走進廚房,便看見一個大盆子裏放着一大堆碧綠的葉子,還發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媽媽說這是糉葉。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拿起一片糉葉,並把它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錐體,這倒不難,我也學着捲了一個,下一步可就非同小可了。媽媽熟練地拿勺子舀了一些糯米和陷放進去,包好。而我卻不是上面漏,就是下面漏。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好不容易闖過了這一關,接二連三的麻煩又來了。要穿棕針,媽媽先把棕針穿進糉子,再把棕葉尖子插進棕針孔,然後輕輕一拽就把糉子收得緊急的,一個漂漂亮亮的糉子就包好了。而我呢,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把棕針插進糉子,可不是把糉葉戳破,就是把糉葉拽段,就這樣連續包壞好幾個,好不容易纔包好了一個。可累死我了。但我心裏卻樂滋滋的—終於學會了包糉子。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先在鍋裏放一些水,再放入糉子,然後開始煮,過了一會兒,糉子煮開了,我迫不及待地就想拿糉子吃。媽媽說:“糉子還沒有煮透呢”。我只好在一旁耐心地等着。這時,鍋裏熱氣騰騰,整個家裏都瀰漫着糉子的香氣。“終於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了。”那種喜悅和興奮真是無法形容。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9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風俗習慣。關於包糉子的由來,較爲流行的說法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羅江殉難後,楚國百姓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大家都駛着船把飯裝到逐筒裏,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長沙有一個名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吞了。今後你們可以用艾葉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絲線捆牢,因爲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後來,歐回把此事告訴大家照辦。據說,人們包糉子,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此外,在我國雲南傣族羣衆中還流傳着端午節包糉子由來的另一個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傣族男女青年,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深深相愛。可雙方家長硬是不贊成這門親事。五月端午這天,他們便一塊跳進了老丙大龍潭。爲了紀念這對青年,每年五月初五,傣族人們便聚集在元陽縣烏河灣壩老丙大龍潭邊,讓青年們自己選擇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圍成一個大圓圈,唱歌跳舞。跳完歌舞后,小夥子將事先包好的糉子丟給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對小夥子有意,則拾起糉子。然後手拉手,分散到綠樹下,去傾訴衷情。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0

六月的天空是湛藍深遠的,六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六月是炎熱的。端五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辮子,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吃糉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糉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糉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糉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說說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糉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糉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糉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糉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糉子。

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糉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1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糉子的習慣,傳說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裏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裏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纔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糉子,它們以爲是菱角就不敢搶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着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裏投下尖角糉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糉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糉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爲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着龍船到汨羅江送糉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來歷。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2

小時候,每當家裏人將屋外曬的幹糉葉收進來時,我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我會數着日子等家裏人用這糉葉包出香噴噴的糉子。

端午之前,母親會上街買最新鮮的包糉子所需的材料,如:糯米、紅蜜棗等。有時候,家裏還會包一些肉餡的糉子,但次數極少,好像打我記事以來就只吃過兩次。

端午到了,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和奶奶忙得不亦樂乎,她們可都是包糉子的行家,所以,包糉子的事兒由她們全權負責。

如果,她們包的是紅豆餡的糉子,她們會先將糯米、紅豆清洗乾淨,然後將糯米和紅豆混合在一起,用糉葉包裹成一個個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如果是肉餡的糉子,她們就會先將五花肉切碎然後與糯米混合。在媽媽和奶奶的巧手下,那些散落的糉葉和糯米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成了一個個色、香、味俱全的糉子。

糉子包完了,母親會在不同餡的糉子上做上不同的記號,然後放入大鍋中煮,由於家裏人比較多,所以媽媽和奶奶每次都會做很多糉子。有時,家裏那口鍋需要三鍋纔夠。因爲每次煮糉子都會費很多時間,所以我和姐姐會用僅剩的一些材料依葫蘆畫瓢的多做一些小糉子,但每次做的都不如母親和奶奶做的那樣美觀。

糉子煮好了,我們幾個小孩子一窩蜂的擁上去搶肉餡的糉子。很快,一鍋糉子被我們大大小小的十來個人“清理”的一乾二淨。接着又煮了第二鍋,這一鍋是留着吃飯時吃的,而最後一鍋則是留着後幾天我們當零食吃的。

五年級:xxx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3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從戰國時期起一直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包糉子既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象徵之一,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包糉子儼然成爲了端午節的一個甚是重要的活動。今天端午節,母親把我送到了鄉下奶奶家,讓我跟奶奶學習包糉子。

端午節,家家包糉子,“糉”香四野。但各家包法頗不相同,各式各樣,各有各的風味和韻味。奶奶家裏包糉子的材料已經備好了,午飯過後,就開始包糉子。由於我是初學者,而其它糉子難度稍大,所以我只能包灰水糉,還很有可能會失敗。我拿起奶奶已經洗淨了的糉葉,舀入幾勺已經浸過灰水調好味的糯米,再小心地折起葉子,用線纏起來,一個灰水糉便做好了。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我不知道應該怎麼盛糯米,舀入一整勺的話,總會有許多的糯米從一個小洞中溜了出去,浪費了許多糯米。而且就算折起來後,我也不會纏線,也只是仿照那些“合格品”的纏法,總有一些地方老犯錯,樣子還不美觀,爲此我浪費了許多的時間。後來媽媽發現我不會包糉子,便手把手地教我。漸漸地,我熟練了許多,把糉子做得又快又美觀,連奶奶都誇讚了我好幾句。我心裏美滋滋的,心想: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

晚上,我們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又大又香又甜的糉子,想到其中還有幾個是我自己包的,我的心裏像是吃了蜜一樣甜。伴隨着糉子的飄香,這個特別的端午節就這樣在大家的歡笑聲中度過了。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4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按照傳統習俗,端午節要吃糉子。我吃過很多糉子,但從來不知道糉子是怎樣包的。今天媽媽準備了一些材料,要在家包糉子,我可高興了,我心中的謎可以揭開啦。

上午九點媽媽開始包糉子了。我想包,但我不會,我只有看媽媽包的份了。只見媽媽先用棕葉圍成一個圓錐形,再用事先就泡了很長時間的糯米給填滿,然後再用棕葉把口給封上,最後再用一根白色的長線把棕葉固定住並且繫上。看着媽媽熟練地包着糉子,我的心也癢癢了,便提出我也要包。媽媽先讓我講端午節是紀念誰的,爲什麼要包糉子等等,然後才允許我包。她一一告訴我包糉子的步驟和要領,我按照媽媽的指示去做,但實際包出來的一點也不好看,我感到很沮喪。媽媽說:“沒關係,第一次能包這樣就不錯了。”但我還是不滿意。這時爸爸走過來,看到我包的醜糉子,嘴都快笑歪了。我本來就生氣,現在又受到爸爸的嘲笑,我舉起糉子,衝爸爸嚷道:“笑什麼笑,你認爲好包嗎?你包個試試,說不定還不如我包的呢。”這時糉子裏的糯米卻不爭氣地像小雨點似的漏下來。我難過得差點哭出來。媽媽說:“做什麼都要一步步來,看着我,我包一步,你包一步,保管比前面包得好。”我平靜下來,耐心地跟媽媽學。我包了一個又一個,越來越像樣了,爸爸也情不自禁地誇起我來,我興奮得一蹦三尺高。

今天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感到格外的香。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5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爲了慶祝端午節的到來,學校特地舉辦了包糉子的活動。讓我們全校師生感受一點端午風俗。這一天,一反平常的沉重心情,大家都興高采烈。因爲今天將親手學習包端午糉子。

很快就到了中午,我們將領來的糉葉用清水洗乾淨,接着又用盆子裝來糯米和肉。湊近鼻子一聞,就覺得好香。一切準備就緒,吳宇媽媽一邊解說一邊示範給我們看:“包糉子講究的是細心,要先把兩片糉葉對接好後放在手掌中,把糉葉的一端向內折,形成一個‘兜’,再在‘兜’裏放進糯米和肉,然後把糉葉的另外一端將裏面的餡包住,最後用繩子綁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也模仿吳宇媽媽的方法包了起來。起初,我看着吳宇媽媽輕而易舉地,我以爲很簡單,便信心滿滿地拿起兩片糉葉,“按圖索驥”,折‘兜’、壓米、塞肉,裝滿後開始後邊程序,覆蓋的時候才發現米太多了,全露陷了啊。一邊嘆氣一邊繼續,嘴巴喃喃細語,看似很簡單的手法,一上我的手咋就這麼難呢!大腦隨便一想,就知道吳宇媽媽的手是巧手,我是棒槌手。

經過了一次失敗,就知道了問題在哪裏,自己總結經驗,第二次少裝點料,覆蓋最後一張糉葉的時候剛好四周包裹嚴密,然後用繩子紮緊,一個“四不像”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完成一個後找到些感覺和自信了,接着包第二個第三個…。可惜“備料”太少!意猶未盡!不多時,煮好的糉子香味衝全校師生的鼻子裏灌來,是熟了,不,已經在班級門口了,接着便是一窩蜂,爭搶着吃上自己的“產品”。我感覺,我的“四不像”是之中最香的。

嘿!這種特有的香氣,便是端午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