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流派大全

主要流派分爲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因受其鄰近的兄弟劇種山東梆子的唱腔的影響,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因遺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韻味,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迴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細分大致如下:

豫劇流派大全

代表

1.祥符調:以開封爲中心帶地區流行的豫劇,爲標準的中州正韻。

2.豫東調:豫東調也稱之爲“東路梆子”、“下路調”,它是祥符調傳入豫東後形成的一個豫劇地域流派,因鄰接魯南等縣,亦近山東梆子,咬字較重,弦高,故有“高調梆”之稱。

3.豫西調:在洛陽、鄭州等地,又稱之爲“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調:在彰德、懷慶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靜時,梆聲可聞數裏,絃音低,故有“大平調”之稱,亦稱“大悠梆”。

5.豫南調:種類繁多,南陽一帶,盛行曲子,其它越調、道情及另一種俗名“靠山黌”亦有演出。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閻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陳派古樸典雅、常派激昂奔放,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閻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行當 代表 劇目

常香玉 常派 青衣、花旦 《拷紅》、《白蛇傳》、《花木蘭》等

陳素真 陳派 青衣、花旦 《宇宙峯》、《三上轎》、《洛陽橋》、《女貞花》、《春秋配》《三拂袖》等

崔蘭田 崔派 青衣、花旦 《桃花庵》、《三上轎》、《秦香蓮》等

馬金鳳 馬派 帥旦、老旦 《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

閻立品 閻派 閨門旦、刀馬旦 《秦雪梅》、《遊龜山》、《西廂記》等

桑振君 桑派 青衣、花旦 《白蓮花》、《桃花庵》、《對繡鞋》等

張岫雲 張派 花旦、老旦 《楊金花奪印》 《平遼東》、《陰陽河》等

宋桂玲 宋派 花旦 《擡花轎》、《八件衣》、《蝴蝶杯》等

王秀蘭 王派 花旦、青衣 《王金豆借糧》、《風雪配》

安金鳳 安派 青衣 《白蓮花》、《鍘美案》、《斬岳雲》等

唐玉成 唐派 紅臉 《反徐州》、《楊河堂》、《闖幽州》等

唐喜成 唐派 紅臉 《洛陽令》、《三哭殿》、《轅門斬子》等

李斯忠 李派 黑臉 《下陳州》、《司馬矛告狀》等

牛得草 牛派 官醜 《十八扯》、《七品芝麻官》、《卷席筒》

高興旺 高派 文丑 《卷席筒》、《推磨》、《喝面葉》等

王素君 王派 小生 《必正與妙常》、《小二姐做夢》等

王敬先 王派 刀馬旦 《梁紅玉》、《滌恥血》、《三拂袖》等

趙義庭 趙派 小生 《南陽關》、《八郎探母》、《販馬記》等

劉法印 劉派 武生 《黃鶴樓》、《提寇》、《八大錘》等

劉忠河 劉派 紅臉 《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濺烏紗》

藝術特點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爲聽衆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臺裝置極爲簡單,往往只用蘆蓆、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纔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佈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爲"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爲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爲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爲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爲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爲"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爲"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爲"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爲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爲"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爲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佈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

音樂結構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爲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覆使用而得名。隨着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爲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爲"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爲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爲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着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爲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爲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蕩,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爲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爲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爲觀衆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爲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衆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爲觀衆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係,與觀衆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爲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爲羣衆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絃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臺走扭。勞動大衆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鬆愉快。(二)接近羣衆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臺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衆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豫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河南省鄭州市豫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