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執業醫師考點:環境衛生學任務

環境衛生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羣健康關係,以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爲目的的科學,是預防醫學的二級學科和主幹課程。它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內容。因而,在環境衛生學教材中必須堅持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全面闡述環境衛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內容,突出重點兼顧一般,並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擴充新的理論知識和內容。

公衛執業醫師考點:環境衛生學任務

環境衛生工作是環境衛生學理論知識體系指導下的環境衛生實踐工作,其目的是防止環境污染,預防疾病,提高人羣的健康水平,其內容隨社會發展和衛生服務需求而有所變化,因此環境衛生工作的重點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時效性,即某一時期的環境衛生工作內容可能僅側重環境衛生領域的一個或幾個方面。

  環境衛生學的定義

環境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也已成爲環境科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pettenkofer(佩滕科費爾)設立衛生學教室,是環境衛生學之父。

  研究對象

環境衛生學以人類及其周圍的環境爲研究對象,闡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人體對環境的作用所產生的反應,即環境與機體間的相互作用。這是環境衛生學的`基本任務。對於人類而言,環境是指圍繞人羣的空間及其中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龐大系統。它由多種環境介質(environmental media)和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組成,前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條件,通常以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物質形態而存在,能夠容納和運載各種環境因素;而後者則通過環境介質的載體作用,或參與環境介質的組成而直接或間接對人體起作用。具體來說,環境介質是指大氣,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體在內的所有生物體;環境因素則是被介質容納和轉運的成分或介質中各種無機和有機的組成成分。環境介質的三種物質形態(氣,液,固)在地球表面環境中通常是不會以完全單一介質形式存在的,例如水中可含有空氣和固態懸浮物,大氣中含有水分和固態顆粒物,土壤中含有空氣和水分。在一定條件下,環境介質的三種物質形態可以相互轉化,其物質組成也可以相互轉移。例如水中的酚,氰可揮發到大氣中,土壤中的氰化物既可通過滲漏進入地下水,也可通過揮發釋放到大氣中。環境介質的運動可攜帶污染物向遠方擴散。由此可見,人體暴露接觸污染物是通過多種環境介質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環境介質還具有維持自身穩定狀態的特性。雖然長期以來環境曾遭受過無數次自然突變事件如地震,火山爆發等及人類活動的嚴重干擾,但環境介質的整體結構和基本組成仍能保持相對穩定。這表明環境介質對外來的干擾具有相當的緩衝能力。但當外來的干擾作用超出了環境介質本身固有的緩衝能力時,就會使環境介質的結構,組成甚至功能發生難以恢復的改變。

  包括範圍

前者如大氣圈(atmospheric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後者如人類爲從事生活活動而建立起來的居住,工作和娛樂環境以及有關的生活環境因素(如家用化學品)等。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其組成和質量的優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極爲密切。各種環境因素中既有對人體健康的有益因素,也有對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