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外科護理考點:燒傷病人的護理措施

導語:燒傷時可見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動靜脈血的pH值降低,隨着組織毛細血管功能障礙的加重缺氧血癥(anoxemia)也增重。臨牀經驗證明,燒傷達全身表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時則可有生命危險。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的護理內容吧。

執業護士外科護理考點:燒傷病人的護理措施

  燒傷病人的護理措施

  1現場急救護理

① 迅速消除致傷原因: 指導和協助傷者儘快脫離險境。若被熱液等燙傷,應立即脫去或剪開浸溼的衣服;面積較小的四肢燒傷,可將肢體浸泡於冰水或涼水中,降低局部溫度,減輕疼痛和熱力的損害。對酸、鹼等化學物質燒傷,立即脫去或剪開沾有酸、鹼的衣服,以大量清水沖洗爲首選措施,而且沖洗時間應適當延長。但生石灰燒傷,應先除去石灰粉粒,再用清水長時間的沖洗,以避免石灰遇水產熱加重損傷。磷燒傷時立即將燒傷部位浸入水中或用大量清水沖洗,同時在水中拭去磷顆粒;不可將創面暴露在空氣中,避免剩餘磷繼續燃燒;創面忌用油質敷料,以免磷在油中溶解而被吸收中毒。

② 搶救生命: 去除致傷原因後,要配合醫師首先處理窒息、心臟停搏、大出血、開放性氣胸等危急情況,搶救生命。對頭頸部燒傷或疑有呼吸道燒傷時,應備齊氧氣及氣管切開包等搶救用品,並保持口、鼻腔通暢。必要時及時協助醫師做氣管切開手術。

③ 預防休克: 遵醫囑給予鎮靜止痛藥,減輕或緩解疼痛,但合併呼吸道燒傷或顱腦損傷者忌用嗎啡。傷後應儘快補充液體,口渴者可口服淡鹽水,但不能飲用白開水。中度以上燒傷需遠途轉送者,須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途中需持續輸液。

④ 保護創面: 根據燒傷創面大小,就地取材,用無菌敷料或現場最清潔的布類包裹創面,避免再污染和損傷。創面勿塗任何藥物等。

⑤ 快速轉送: 有休克者,爭取先抗休克,待病情平穩後再轉送,轉送途中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轉送前和轉送中避免使用冬眠藥物和抑制呼吸的藥物。擡病人上下樓時,頭朝下方;用汽車轉送時,病人應橫臥或取頭在後、足在前的臥位,以防腦缺血。詳細記錄處理內容,以便於後續醫師的診治。

  2靜脈補液的護理燒傷後2日內的護理重點是遵醫囑補充血容量,安排和調節補液的速度和液體種類,認真細緻觀察病情變化,協助醫師及時修訂和完善補液計劃。

(1) 輕度燒傷: 可口服燒傷飲料,但每次口服量不要超過200ml,避免引起噁心、嘔吐等反應。

(2) 中度以上燒傷: 遵醫囑及時補足血容量是休克期的首要護理措施。傷後應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路,有時需多路輸液,必要時靜脈切開插管輸液。

① 補液量估計: 我國目前常用的補液方案是按公式法估算,傷後第1個24小時補液量(ml)=Ⅱ、Ⅲ度燒傷面積×體重(kg)×1.5ml(兒童1.8,嬰兒2.0)+2000ml(兒童約80ml/kg體重,嬰幼兒約100ml/kg體重)。其含義是燒傷後第1個24小時,每1%的Ⅱ、Ⅲ度燒傷面積,成人每千克體重需補給電解質和膠體溶液總量1.5ml,再加日需量2000ml。電解質溶液和膠體溶液的比例一般爲2∶1,特重度燒傷爲1∶1,生理日需量用5%的葡萄糖溶液補充。

② 液體的種類與安排: 電解質溶液首選平衡鹽溶液,其次爲0.9%氯化鈉鹽水。膠體常用血漿或全血,以血漿爲主。緊急時也可選用血漿代用品。因爲燒傷後第1個8小時內滲液最快,所以應在首個8小時內輸入膠、晶體液總量的1/2,其餘分別在第2、第3個8小時內輸入。日需量應在24小時內均勻輸入。補液的一般原則是先晶後膠、先鹽後糖、先快後慢,膠、晶體溶液交替輸入,特別注意不能集中在一段時間內輸入單一種類液體,如大量輸入水分,可引起水中毒。

③ 調節輸液量和速度的指標: 尿量,是反映組織器官灌流狀況的簡便而有效指標,對重度以上燒傷或外生殖器深度燒傷病人應留置尿管,觀察尿量,注意有無血紅蛋白尿,一般要求成人每小時尿量30ml以上,小兒每千克體重每小時尿量不少於1ml;其他指標包括血壓、脈搏、末梢循環情況、精神狀態、中心靜脈壓等,應維持基本正常。

  3創面的護理

(1) 清創的護理: 病人入院時,如全身情況允許,應在良好的止痛和無菌條件下協助醫師儘早進行簡單性清創。對淺Ⅱ度小水皰可不予處理,大皰應於底部剪破引流。水皰已破損、撕脫者,應剪除皰皮。對於深Ⅱ度、Ⅲ度創面的壞死表皮也須去除,以利於創面清潔與乾燥。清創後應注射TAT,及早使用抗生素。

(2) 包紮療法的.護理: 對四肢淺度燒傷、病室條件較差或門診處理的小面積燒傷,宜採用包紮療法。此法便於護理和移動病人,有利於保護創面,對病室環境要求較低。但包紮療法不利於觀察創面,細菌容易生長繁殖,換藥時病人較痛苦,也不適用頭面頸、會陰等處創面處理。護理中,應協助醫師實施包紮療法,即經清創處理後,創面上先敷幾層藥液紗布,其上再覆蓋2~3cm厚度、吸水性強的紗墊,用繃帶自肢體遠端向近心端包紮,注意顯露指(趾)末端以觀察血液循環。包紮時注意用力均勻,鬆緊適宜。應將患肢置於功能位置,指(趾)間應用敷料隔開,避免形成並指(趾)畸形。護理包括:

① 觀察肢端感覺、運動和血運情況,若發現指、趾末端皮膚髮涼、青紫、麻木等情況,須立即放鬆繃帶。

② 擡高患肢。

③ 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置。

④ 保持敷料清潔乾燥,如外層敷料被浸溼,須及時更換。

⑤ 注意創面是否有感染,若發現敷料浸溼、有臭味,傷處疼痛加劇,伴有高熱、血白細胞計數增高等創面感染表現,應報告醫師,及時檢查創面;如膿液呈鮮綠色、有黴腥味,表明是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可改爲暴露療法,傷口處更換下的污染敷料應燒燬,防止院內交互感染。

(3) 暴露療法的護理: 暴露療法的優點是便於觀察創面變化,便於處理創面和外用藥物,不利於銅綠假單胞菌生長,節約敷料,也避免換藥帶來的痛苦。病房應具備以下條件:

① 室內清潔,有必要的消毒與隔離條件。

② 恆定的溫、溼度,要求室溫保持在28~32℃,相對溼度以50%爲宜。

③ 便於搶救治療。

  護理要點:

① 保持牀單清潔乾燥。

② 促進創面乾燥、結痂。

③ 保護創面,爲避免創面長時間受壓,應經常翻身。軀幹環形燒傷應使用翻身牀,但昏迷、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及應用冬眠藥物者忌用翻身牀。

(4) 去痂和植皮的護理: 深度燒傷創面自然癒合慢或難以癒合,而自然癒合所形成的瘢痕可導致各種畸形並引起功能障礙。因此Ⅲ度燒傷常需要採取切痂、削痂和植皮,應做好植皮手術前後護理工作。

(5) 感染創面的處理: 感染創面應用溼敷、浸浴等方法除去膿液和壞死組織,痂下感染時應剪去痂皮或壞死組織,以清潔和引流創面。加強換藥,根據創面感染程度和膿液多少,決定每日換藥次數,根據感染特徵或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擇外用藥。

(6) 特殊部位燒傷護理:

① 呼吸道灼傷,牀旁應備急救物品,如氣管切開包、吸痰器、氣管鏡等;保持呼吸道通暢,如行氣管切開者,應做好氣管造口護理;傷後5~7日後氣管壁的壞死組織開始脫落,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吸氧;觀察並積極預防肺部感染

② 頭面頸部燒傷,病人多采用暴露療法,應安置病人於半臥位,觀察有無呼吸道燒傷,必要時給予相應的處理。做好五官護理及口腔護理。

③ 會陰部燒傷,保持局部乾燥;避免大、小便污染,便後用生理鹽水或0.1%苯扎溴銨溶液清洗肛門、會陰部,保持創面及周圍的清潔。

4防治感染的護理要保持燒傷創面無菌狀態是很困難的,只要有創面存在,隨時都有燒傷局部和全身性感染的危險。

①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觀察生命徵、意識狀況變化、胃腸道反應,注意是否存在膿毒症的表現,意識改變常是其早期出現的症狀。同時注意創面局部情況,若創面水腫、滲出液多、肉芽顏色轉暗、創緣下陷、創緣出現紅腫等炎症表現,或上皮停止生長,原來乾燥的焦痂變得潮溼、腐爛,創面有出血點等都是感染的徵象。如創面出現紫黑色出血性壞死斑,是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徵象。

② 正確處理創面: 協助醫師正確處理創面並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

③ 遵醫囑應用抗生素: 應及時做好創面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試驗,以便選用有效抗生素。

④ 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病房用具應專用;工作人員出入病室要更換隔離衣、口罩、鞋、帽;接觸病人前後要洗手,做好病房的終末消毒工作。

⑤ 一般護理: 做好降溫、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其他基礎護理工作。

5改善營養狀況燒傷後病人蛋白質丟失多,消耗增加,應鼓勵其加強營養,補充高蛋白、高熱量以及多種維生素。依據不同病情給予口服、鼻飼或胃腸外營養,促進創面修復及身體功能的康復。對大面積燒傷病人,遵醫囑每日或隔日輸入適量血漿、全血或人體清蛋白,也可應用免疫球蛋白等,以增強抵抗力。

  6加強心理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