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資格考點:外科圍手術後常見不適的護理

導語:在外科圍手術人員配合工作中,我們要了解病人已實施的手術名稱、手術中輸液和用藥情況、麻醉與手術過程是否順利、生命徵是否平穩等,目前安置引流管情況等。

護士資格考點:外科圍手術後常見不適的護理

  外科圍手術後常見不適的護理

① 發熱: 發熱是術後最常見的症狀。手術後病人體溫常升高至38℃左右,是機體對創傷的反應,2~3日可恢復正常;如體溫升高幅度過大,發熱持續不退,或體溫恢復接近正常後再度發熱,應尋找原因。術後3~6日的發熱,要考慮感染的可能,常見有切口和肺部感染、靜脈內留置的輸液管導致的靜脈炎、留置導尿管併發的尿路感染等。手術後發熱<38.5℃,可不作處理,但應密切觀察;超過39℃,應採取物理降溫,也可採用藥物降溫。感染所引起的高熱,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引流切口、應用抗生素等。

② 切口疼痛: 切口疼痛於麻醉作用消失後出現,24小時內最強烈,一般2~3日後逐漸減輕。切口持續疼痛,或在減輕後再度加重,可能是切口血腫、炎症或膿腫形成,不利於病人的恢復。小手術後的切口疼痛,口服解熱鎮痛藥,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大手術後24小時內的切口疼痛,常需肌內注射鎮痛藥,如鹽酸哌替啶,必要時隔4~6小時重複使用,但不可多次使用,以防成癮,也可根據手術情況選用病人自控鎮痛(PCA)等方法。對由切口血腫、炎症或膿腫形成所引起的切口疼痛,則應積極處理原發病竈。

③ 噁心、嘔吐: 麻醉反應是術後早期噁心、嘔吐的.最常見原因,多在麻醉的藥物作用消失後自行停止,不作特殊處理。對電解質紊亂、顱內壓增高、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腸梗阻等原因造成的嘔吐,應查明原因,並進行相應處理。

④ 腹脹: 腹脹常由於術後胃腸蠕動功能受抑制,腸腔積氣過多所致,一般術後2~3日隨胃腸道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後可以自行緩解。嚴重的腹脹可使膈肌擡高、下腔靜脈受壓,影響呼吸和循環功能。肛門排氣後,腹脹如自行消退,可不作特殊處理。腹脹嚴重時可給病人放置胃管做胃腸減壓,或放置肛管排氣。非胃腸道手術還可用新斯的明肌內注射或穴位注射。在無禁忌的情況下,應鼓勵病人早期活動,促使胃腸功能的恢復。對機械性腸梗阻、腹膜炎、低血鉀、腸瘻等所致腹脹情況,需對因處理。

⑤ 尿瀦留: 常見原因爲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後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約肌痙攣,以及病人不習慣牀上排尿等。對尿瀦留的病人,如病情許可,可通過改變體位或協助病人坐起、站立排尿,下腹按摩、熱敷,誘導排尿,鎮痛,或注射氨甲酰膽鹼,促進病人自行排尿。無效時,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導尿。若尿量多於500ml者,應留置導尿管1~2日,有利於膀胱壁逼尿肌收縮力的恢復,留置導尿管期間做好導尿管護理及膀胱功能訓練。

⑥ 呃逆: 常於術後8~12小時內發生,多由膈神經受刺激所引起,一般爲暫時性。持續呃逆應首先考慮胃瀦留、胃擴張,其次是有無膈下感染。早期發生者,可採用壓迫眶上緣,短時間吸入二氧化碳,給予鎮靜安眠或解痙藥物等措施進行處理。對於胃瀦留或胃擴張病人應進行胃腸減壓。如檢查未發現明顯原因,而一般措施無效時,可肌注哌甲酯,必要時封閉膈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