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溫下法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清上溫下法是指附子和黃芩、黃連、黃柏等寒涼藥配伍的方法。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清上溫下法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的知識,歡迎閱讀。

清上溫下法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

  案一

宋某,男,29歲。

兩年來,口舌總有幾處潰瘍作痛,此起彼伏,影響飲食。又覺腰以下冷,畏寒,乏力,夜寐差。輾轉求醫多處,效果均不理想。曾於某名醫處堅定信心服藥半年,但也只是讓口瘡疼痛略有緩解而已,發作並不見好。因我曾治好其親友之頑疾,遂來我處求診。

症見: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手冷,口中數枚潰瘍,舌淡紅,苔薄自,脈沉細。其病腎陽虧虛爲本,火熱上炎爲標。治以補腎清熱。

處方:

淡附片9g,靈磁石30g,黃芩9g

黃連6g,黃柏9g,生梔子9g

生石膏15g,生大黃6g,蒲公英30g

牛膝9g,熟地15g,知母9g

麥冬15g,白朮15g

囑3月內禁食辛辣生冷。

處方畢,其人頗有不悅之色,說:“你這個方子有大半藥都曾吃過,並無療效。”出示前醫處方,不外黃連、梔子、板藍根、金銀花、石斛、蘆根之屬。並說自己也看過一些醫書,但不明己病究竟屬寒屬熱,曾自服人蔘,怕冷有好轉,但口瘡卻又加重。

我告其曰:“你這個病是上熱下寒之證。中醫之精髓在於辨證論治和處方配伍,本方從清上溫下爲治,治病原則已大不同於前醫。先服2周,若無效,可另請高明。”

兩週後複診,患者面有喜色,告知服藥後口瘡好轉過半,目前僅餘一二處小潰瘍,疼痛減輕。此外,腰以下冷感明顯好轉,精神面貌大有改觀。再以此方加減調治3月,多年頑疾霍然而愈,後隨訪半年未見覆發。

按:口瘡諸家治法多從“火”立論,但證有寒熱,火有虛實。一般來說,初發的口瘡,病程在三個月以內的.,多以清熱解毒法治之,這是治療口瘡的常法。但本案患者,發病時間已歷兩年,且伴畏寒、乏力、脈沉細等腎陽虧虛之證,故目前的病機爲寒熱錯雜,若單純清熱必然誤事,而必須從整體上考慮。

本案處方實脫胎於附子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玉女煎諸方,以附子溫腎助陽,白朮健脾,以脾腎雙補、扶正抗邪;黃芩、黃連、黃柏、生梔子、生石膏、生大黃、蒲公英、知母諸寒涼藥合用,可協同增效,遍清上中下三焦之熱;熟地、麥冬養陰補腎,以期陰陽互濟;以磁石、牛膝交通心腎,引火下行。此方乃古法“引火歸原”“導龍入海”之變通也。

  案二

林某,男,65歲。

三年來口瘡反覆發作,基本每3個月發作1次,發時疼痛,每次1周左右自行好轉。同時五年來,每日晨起解稀便2-3次,腰膝怕冷。診其舌質淡紅,苔薄自,脈沉細。我斷其爲脾腎陽虛,虛火上僭。治以補腎清熱兼顧。

處方:

淡附片9g,靈磁石30g,補骨脂9g

五味子9g,黃芪15g,黨蔘15g

白朮15g,茯苓15g,葛根30g

黃芩9g,黃連6g,黃柏9g

生梔子9g,蒲公英30g,知母9g

牛膝9g,山萸肉15g,炙甘草6g

兩週後複診,口瘡已愈,大便次數減少,每日一二次,較前成形。後以此方調治三月,口瘡未發,大便基本每日1次而成形。

按:本案患者口瘡反覆,時間較長,而且五更泄瀉的症狀比較典型。其病因爲脾腎陽虛,陰陽不和,虛火作亂。治以附子爲主藥,並從四神丸、四君子湯、葛根芩連湯等方化裁,以健脾溫腎、昇陽清熱,共奏良效。

  案三

葉某,女,65歲。

平素並無他疾,唯夜寐欠酣,入睡4小時左右,多夢,醒後難以再入眠,求中醫調理。我診其舌脈俱平,乃從益氣養陰安神論治,予棗仁、茯神、靈芝、五味子之類。兩週後複診,睡眠未見改善,然亦無他苦。我再三詢問,她忽道:“半年來口腔總有幾處潰瘍,多則三四處,少則一二處,看了幾次效果不佳,因不痛也不影響飲食,故而由他去了。”我視之,口中確有兩處小潰瘍。乃斷其爲上熱下寒,從清上溫下法治之。

處方:

淡附片9g,靈磁石30g,黃芩9g

黃連6g,黃柏9g,生梔子9g

蒲公英30g,牛膝9g,熟地15g

山萸肉15,知母9g,麥冬15g

白朮15g

兩週後複診,欣喜告曰口瘡已好,且睡眠亦有改善,可睡5小時以上。後以此方漸減寒涼之藥,增以安神之品,調治三月,口瘡未發,每日可入眠6小時。

按:清上溫下法,適用於上熱下寒之證,但臨證往往遇到寒熱不典型者。對於此類患者,我認爲只要口瘡反覆3月以上,或單用清火藥不效者,均可以本法治之。因這類患者雖症狀不典型,但病程過長,細細辨析,必有腎陽不足、火熱上炎之病機存在。正虛抗邪無力,故而反覆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