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臨牀執業醫師外科學重要知識點

醫師資格考試分爲兩級四類,即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兩級;每級分爲臨牀、中醫、口腔、公共衛生四類,臨牀執業醫師就是其中之一。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爲大家編輯整理了臨牀執業醫師外科學重要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臨牀執業醫師外科學重要知識點

 頸椎骨質增生疾病分類:

神經根型

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佔頸椎病的60%.

診斷要點:

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

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

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椎動脈型

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佔頸椎病的10%~15%.

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

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

③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脊髓型

多爲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

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

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

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食管型

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

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年齡。

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嚥困難等症。

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交感神經型

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

診斷要點:

①中年以上年齡。

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

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出血性疾病的檢查治療:

 檢查

根據患者的病史及體檢,判斷是否存在止血功能障礙,並分析可能的病因,實驗室檢查對出血性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

1.篩選試驗

包括毛細血管脆性試驗、血小板計數、初學時間、凝血時間、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等。

2.確診試驗

(1)血管異常包括毛細血管鏡檢查和vWF測定等。

(2)血小板異常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試驗等。

(3)凝血異常包括各種凝血因子的抗原及活性測定、凝血酶生成及糾正試驗等。

(4)抗凝異常包括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或凝血酶-抗凝血酶複合物、蛋白C、狼瘡抗凝物測定等。

(5)纖溶異常包括魚精蛋白副凝試驗、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D-二聚體、纖溶酶原測定等。

3.特殊檢查

對一些遺傳性疾病及一些少見的出血性疾病,還需進行一些特殊檢查如蛋白質結構分析、基因測定及免疫病理學檢查等才能確診。

 治療

出血性疾病種類繁多,發病機制各異,臨牀上應根據不同病因及發病機制給予相應治療措施。

1.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療

除病因治療外,單純血管因素所致出血一般用減低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的藥物治療(如路丁、卡絡柳鈉、酚磺乙胺、維生素C、血凝片、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根據儲蓄額情況選用縮血管藥物(如垂體後葉素、麻黃素等)治療。

2.血小板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療

(1)促進血小板生成藥物

1)血小板生成素(TPO)TPO參與巨核細胞增殖、分化、成熟並分裂形成有功能的血小板的全過程。

2)IL-11作用於骨髓細胞中原始造血幹細胞,引起巨核系祖細胞倍體的增加,促進巨核細胞成熟,增加外周血小板數量。

(2)增強血小板功能藥物

巴曲酶可能促進血小板活化,誘導血小板聚集。

(3)腎上腺皮質激素

主要通過抑制血小板抗體的產生,阻斷巨噬細胞Fc受體,使附有抗體或免疫複合物的血小板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破壞減少,使血小板在脾內滯留減少,提高外周血小板數量。主要用於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一般用潑尼鬆。

(4)免疫抑制劑

長春新鹼、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黴素等免疫抑制劑可通過抑制免疫使血小板抗體生成減少。

(5)脾切除

藥物治療無效或脾亢所致血小板明顯減少,可考慮做脾切除術以減少血小板破壞場所。

(6)輸注血小板

原則上僅應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血小板量或質異常引起的嚴重出血。當血小板計數小於20×109/L,常伴有廣泛而嚴重的出血,如咯血、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等。預防性和治療性輸注血小板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當血小板計數大於20×109/L,出血一般較輕,通常無需輸注血小板,以免反覆輸注血小板後產生同種抗血小板抗體,至日後需緊急輸注血小板時療效降低。

3.凝血障礙所致出血性疾病的治療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可分別採用補充維生素K(凝血酶原、FⅦ、FⅨ、FⅩ缺乏)及補充血漿及血液製品(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