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醫執業醫師考試《鍼灸學》熱點: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一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共28穴),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臨牀表現爲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巔頂痛,咽乾,眩暈,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

最新中醫執業醫師考試《鍼灸學》熱點:足厥陰肝經

  (一) 經脈循行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脣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二) 與臟腑器官聯繫:肝、膽、肺、胃;陰器、橫膈、喉嚨頏顙、目系、口脣

  (三) 主治概要

肝膽,肺,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少腹, 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四) 本經腧穴 14個 起穴:大敦;止穴:期門

歌決:L R 十四是肝經,起於大敦期門終,肝膽肺胃前陰病,少腹諸疾治亦靈。

  1、大敦 (Dàdūn,LR1)(肝經井穴)

[定位] 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取法] “大敦大趾外甲角”

[功能]疏肝理氣,鎮痙寧神

[主治]

①疝氣疼痛,少腹痛《玉龍歌》:“七般疝氣取大敦”

②泌尿系病證:遺尿,癃閉,五淋,尿血等;

③婦科病及前陰病證:月經不調、崩漏、陰痛、陰挺等

④神志病:癲癇,善寐。

[操作]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古代記載大敦治疝氣多用灸法。用灸法,多灸大趾叢毛之際。

  2、行間 (Xíngjiān,LR2)(肝經滎穴)

[定位]足背,當第1、2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取法]“行間紋端趾縫尋”

[功能] 清肝熱,瀉肝火

①行間穴,肝經滎穴,五行屬火,爲肝經子穴, “滎主身熱”,實則瀉子” → 偏於治療肝火上炎、肝膽溼熱、肝氣鬱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肝經有實有熱之證:如肝經風熱引起 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等頭目病證;以及肝經有熱所致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經帶病證。

②遺尿,癃閉,五淋等泌尿系統病證;

③胸脅脹痛;陰中痛,疝氣;以及足跗腫痛等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操作] 直刺0.5~0.8寸。

  3、太沖 (Tàichōng,LR3)(肝經輸穴、原穴)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取法] “太沖關節後凹陷”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

① “肝”病:虛實皆可。

a.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病症:頭疼眩暈,目赤腫痛,高血壓;眩暈:太沖(標)、太溪(本)

b.舒肝解鬱:鬱證,肝鬱氣滯、胸脅乳房小腹脹痛,善太息等;鬱證:太沖、內關 (解鬱丸)

c.肝風內動: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等。癲癇:太沖、合谷 “開四關”

②婦科病: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尤肝鬱氣滯所致婦科經帶病證;

④前陰病: 疝氣,遺尿,癃閉

③脾胃病:肝氣犯胃之噁心嘔吐、疼痛、呃逆;肝旺克脾之腹痛瀉。

⑤局部病:下肢痿痹,足背腫脹疼痛等。

[操作] 直刺0.5~0.8寸。治癲癇、癔病等神志病變,多從本穴向涌泉透刺,一針兩穴,刺激量強。

  4、蠡溝 (Lígōu,LR5)(肝經絡穴)

[定位]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取法]“踝上五寸蠡溝穴”

[主治]

①婦科病證: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等;

②前陰病證:小便不利;疝氣、睾丸腫痛。

[操作] 平刺0.5~0.8寸。

  5、章門(Zhāngmén,LR13)(脾募,髒會)

[定位]第11肋遊離端下際。“季脅端” “季肋頭”

[取法]垂臂曲肘,肘端是穴“章門直臍季肋端”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

①脾胃病證: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嘔吐等;

②肝膽病證:脅痛、黃疸、痞塊(肝脾腫大)等;

③五臟病均可配用“髒會”。

[操作]直刺0.8~1寸。臨牀一般不直刺,多斜刺或平刺0.5~0.8寸,(左章門在脾下方,右章門則是肝前葉,所以不可直刺、深刺,注意少提插。)防止傷及肝脾。

  6、期門(Qīmén,LR14)(肝募,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

[定位] 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取法]“乳下二肋尋期門”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

①肝胃病證:胸脅脹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腹瀉、奔豚氣等;

②乳癰(中醫認爲:乳房屬胃,乳頭屬肝。穴屬肝經,位於乳下,故可疏肝理氣,通調乳絡,治療乳癰。)

③肋間神經痛,肝炎,膽囊炎。

[操作]沿肋間隙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與深刺,防止傷及肝、脾、肺臟;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