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臨牀助理醫師《生理學》熱點:血管生理

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是,不論體循環或肺循環,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經由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相互串聯構成的血管系統,再返回心房。

2017年臨牀助理醫師《生理學》熱點:血管生理

  一、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1.彈性儲器血管:大動脈。

作用:(第二心臟作用)①使間斷的心臟射血變爲持續的血液流動;②緩衝動脈血壓不致於大起大落(緩衝收縮壓、維持舒張壓、減小脈壓差)。

2.分配血管:將血液輸送至各器官組織。

3.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構成主要的外周阻力,維持動脈血壓。

4.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控制其後的毛細血管的關閉和開放。

5.交換血管:是血管內血液和血管外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6.毛細血管後阻力血管:通過舒縮改變毛細血管前阻力和毛細血管後阻力的比值,從而改變毛細血管血壓,影響體液在血管內和組織間隙的分配情況。

7.容量血管:容納全身循環血量的60~70%,起血液儲存庫作用。

8.短路血管:與體溫調節有關。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壓

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指單位時間內流過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稱容積速度。

血流速度:即血液中的一個質點在血管內移動的線速度。

(1)泊肅葉定律(Poiseuille’s law):單位時間內液體的流量(Q)與管道兩側的壓力差(P1-P2)以及管道半徑(r)的4次方呈正比,與管道的長度(L)和液體的粘滯度(η)呈反比。

即: Q= π(P1-P2)·r4/8ηL

(2)層流和湍流

層流:指液體中每個質點的流動方向都與血管的長軸相平行,且血管軸心處的流速最快,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此時,層流時適用泊肅葉定律。

湍流: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時,血流中各個質點的流動方向不一致,產生漩渦。湍流情況下泊肅葉定律不再適用。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徑大,血液粘滯度低時,容易產生湍流。

2.血流阻力

(1)血流阻力: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所遇到的阻力。

血流阻力(R)與血管的長度(L)和血液粘滯度(η)呈正比,與血管半徑(r)的4次方呈反比。

即:R=8ηL/πr4

由於L很少變化,因此R主要由r和η決定。

(2)血液粘滯度的影響因素有

1)紅細胞比容:紅細胞比容愈大,血液粘滯度就愈高;

2)血流切率:指當切率較高時,軸流現象更爲明顯,血液的粘滯度較低。反之,血液的粘滯度較高。

3)血管口徑:一定範圍內血液的粘滯度隨着血管口徑的變小而降低。

4)溫度:血液的粘滯度隨着溫度的降低而升高。

3.血壓(blood pressure):指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於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即壓強。血壓的單位爲帕(Pa),通常用千帕(kPa)表示,習慣上也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三、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

1.動脈血壓

(1)動脈血壓的形成:動脈血壓形成的基本條件包括:

1)循環系統內的血液充盈:循環系統內有足夠的血量充盈是動脈血壓形成的前提條件。循環系統平均充盈壓的高低是反映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之間相對關係的數值,正常約爲7mmHg(0.93kPa)。

2)心臟射血和循環系統的外周阻力:

3)主動脈和大動脈彈性儲器作用:

(2)動脈血壓的正常值

一般所說的動脈血壓指主動脈壓,通常用在上臂測得的肱動脈壓代表。動脈血壓隨心臟的射血活動有相應的變化。

收縮壓:心室收縮中期所達到的動脈血壓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張壓:心室舒張末期所達到的動脈血壓的最低值(60~80mmHg)。

脈壓=收縮壓-舒張壓,簡稱脈壓,約爲30~40mmHg。

平均動脈壓:一個心動週期中每一瞬間的動脈血壓平均值,約爲100mmHg。

平均動脈壓=舒張壓+1/3脈壓

(3)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凡能影響動脈血壓形成的各種因素,都能影響到動脈血壓。

1)心臟搏出量:主要影響收縮壓。當其他因素不變而搏出量增加時,收縮壓的升高幅度大於舒張壓的升高幅度,脈壓加大;反之,當搏出量減少時,收縮壓的降低幅度大於舒張壓的降低幅度,脈壓減小。所以,收縮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臟搏出量的大小。

2)心率:主要影響舒張壓。心率加快時,舒張壓升高較收縮壓升高明顯,脈壓減小;而心率減慢時,舒張壓的降低較收縮壓的降低明顯,脈壓加大。

3)外周阻力:主要影響舒張壓,是影響舒張壓的最重要因素。當其他因素不變而外周阻力加大時,舒張壓升高幅度大於收縮壓的升高幅度,脈壓減小;反之,當外周阻力減小時,舒張壓降低幅度大於收縮壓的降低幅度,脈壓加大。所以,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動脈和大動脈的彈性儲器作用:減小脈壓差,減小血壓的波動幅度。 老年人由於出現動脈管壁硬化,使收縮壓升高,脈壓加大。

5)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可通過影響體循環平均充盈壓而影響動脈血壓。循環血量減少時(失血),若血管系統容量變化不大,則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必然降低,動脈血壓隨之降低;如果循環血量不變而血管系統容量擴大(血管舒張),將造成動脈血壓下降。

2.動脈脈搏:每一個心動週期中,動脈血壓發生週期性的波動,引起動脈血管壁擴張與回縮的起伏搏動,稱爲動脈脈搏。

動脈脈搏波沿動脈壁波浪式向前傳播時的特點表現在:①傳播速度遠遠快於血流速度;

②大動脈的可擴張性最大,傳播速度最慢,而老年人動脈壁彈性降低,傳播速度加快;③微動脈後的脈搏搏動明顯減弱,到毛細血管段,脈搏已基本消失。

  四、靜脈血壓與靜脈迴心血量

1.靜脈血壓

(1)中心靜脈壓(CVP):指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約爲4~12cmH2O。

臨牀意義:反映心臟射血功能(心功能)和靜脈迴心血量(循環血量)之間的相互關係(如中心靜脈壓升高多見於輸液過多、過快或心臟射血功能不全)。

(2)外周靜脈壓:指各器官靜脈中的血壓。

2.重力對靜脈壓的影響:血管系統中的血液受重力影響所產生的靜水壓與體位有關,各部分血管的靜水壓的高低,取決於該血管所處的位置與右心房水平之間的垂直距離。

3.靜脈血流

(1)靜脈對血流的阻力:靜脈對血流的阻力很小,僅佔整個體循環總阻力的15%。靜脈在循環系統中主要起血液儲存庫的作用;微靜脈起着毛細血管後阻力血管的作用,主要影響毛細血管血壓。

(2)靜脈迴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單位時間內的靜脈迴心血量取決於外周靜脈壓與中心靜脈壓的差值,以及靜脈對血流的阻力。所以影響靜脈迴心血量的因素有:

1)體循環平均充盈壓:體循環平均充盈壓升高時,靜脈迴心血量就增多。

2)心臟收縮力量:靜脈迴流的動力是靜脈兩端的壓力差,即外周靜脈壓與中心靜脈壓之差,壓力差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心臟的收縮力。

3)體位改變:人體由臥位轉爲立位時,重力作用將使血液較多的存留在右心房水平以下的靜脈系統中,導致迴心血量減少。

4)骨骼肌的擠壓作用:骨骼肌收縮時,與靜脈瓣膜一起作爲“肌肉泵”或“靜脈泵”,對靜脈迴流起促進作用。

5)呼吸運動:呼吸過程中由於胸內壓發生變化,改變了胸腔內大靜脈和右心房內的壓力,從而影響靜脈迴流。

  五、微循環

微循環是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循環是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實現物質交換的場所。

1.微循環的組成

(1)組成:典型的微循環由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直捷通路)、動-靜脈吻合支和微靜脈等部分組成。

(2)微循環的.三條途徑及其作用

1)迂迴通路(營養通路)

組成: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微靜脈

作用: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

2)直捷通路

組成:微動脈→後微動脈→通血毛細血管→微靜脈

作用:主要功能不是物質交換,而是使部分血液迅速通過微循環而進入靜脈(骨骼肌組織的微循環中較多見)。

3)動-靜脈短路、

組成:微動脈→動-靜脈吻合支→微靜脈

作用:調節體溫(在皮膚、皮下組織分佈較多)。

2.毛細血管壁的結構特點:①結構簡單;②通透性大,內皮細胞之間存在裂隙;③數量巨大。

3.微循環的血流動力學

(1)微循環對的血流的阻力:①血管口徑小,血流慢,一般爲層流;②微動脈對血流的阻力最大,血壓降落也最大;毛細血管血壓的高低取決毛細血管前、後阻力的比值;③微動脈是總閘門,對微循環血流量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2)微循環血流量的調節

1)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不斷髮生5~10次/分的交替舒縮,稱爲血管舒縮活動。安靜狀態下,骨骼肌組織中在同一時間內只有20%~35%的真毛細血管處於開放狀態。

2)血管舒縮活動主要受代謝活動的調節。

4.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方式

(1)擴散:

(2)胞飲:

(3)濾過與重吸收:

  六、組織液的生成

1.組織液的生成

組織液是血漿從毛細血管壁濾過而形成的,除大分子蛋白質含量極少外,其它成分與血漿大致相同。

促使血漿從毛細血管濾過的力量包括毛細血管血壓(Pc)和組織液膠體滲透壓(πi);促使液體從血管外重吸收進入的力量有血漿膠體滲透壓(πc)和組織液靜水壓(Pi)。因此形成組織液的動力——有效濾過壓(EFP)可表示爲:

EFP=(Pc+πi)-(πc+Pi)

毛細血管動脈端的EFP爲正值,可促進液體濾出毛細血管成爲組織液;而毛細血管靜脈端的EFP爲負值,可促進組織液的重吸收。一般來說,流經毛細血管的血漿約有0.5%~2%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濾過成爲組織液,其中的90%在靜脈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餘10%(包括少量白蛋白分子)進入毛細淋巴管,成爲淋巴液。

2.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升高、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時,可使有效濾過壓升高,組織液生成增多,甚至形成組織水腫。

(2)毛細血管通透性:通透性增高時,血漿蛋白可進入組織液,使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升高,形成水腫。

(3)淋巴迴流:淋巴迴流受阻時,可導致組織水腫。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迴流

1.淋巴液的生成與迴流

安靜狀態下正常成人每小時約有120ml淋巴液進入血液循環,每天約2~4L。

2.淋巴的生理功能:①回收組織液中的蛋白質;②運輸脂肪及其他營養物質;③清除組織液中的大分子物質及組織中的紅細胞和細菌等;④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液體平衡;⑤淋巴結起防禦屏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