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助理醫師鍼灸學備考知識

以下是中醫助理醫師鍼灸學相關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到2016年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生備考。

2016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助理醫師鍼灸學備考知識

 一、得氣的表現和臨牀意義

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鍼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謂之得氣。

針下是否得氣,可以從臨牀兩個方面分析判斷。

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者對刺手指下的感覺。

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現象。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目閏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針刺腧穴部位的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

若針刺後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覺到針下空鬆、虛滑。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這可以說是對得氣與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

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遲速,不僅關係針刺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以藉此窺測疾病的預後。《靈樞》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充分說明得氣的重要意義。

臨牀上一般是①得氣迅速時,療效較好,得氣較慢時效果就差,

②若不得氣時,就可能無治療效果。《金針賦》也說:“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因此,在臨牀上若刺之而不得氣時,就要分析經氣不至的原因:

① 或因取穴定位不準確,手法運用不當,或爲針刺角度有誤,深淺失度,

對此就應重新調整腧穴的針刺部位、角度、深度,運用必要的針刺手法,這樣再次行鍼時,一般即可得氣。

二、行鍼法的基本手法及輔助手法

毫針進針後,爲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採取的操作方法,稱爲“行鍼”,亦稱“運針”,

行鍼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類。

  (一)基本手法

從古至今臨牀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轉法兩種。兩種基本手法臨牀施術時既可單獨應用,又可配合應用。

①.提插法 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謂之提,如此反覆地上下呈縱向運動的行鍼手法,即爲提插法。

②.捻轉法 即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向前向後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在腧穴內反覆前後來回的旋轉行鍼手法,即爲捻轉法。

  (二)輔助手法

行鍼的輔助手法,是行鍼基本手法的補充,是爲了促使得氣和加強針刺感應的操作手法。臨牀常用的行鍼輔助手法有以下幾種。

①.循法 針刺不得氣時,可以用循法催氣。其法是醫者用手指順着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的循按。

“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

說明此法能推動氣血,激發經氣,促使針後易於得氣。

②.彈法 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

“如氣不行,將針輕彈之,使氣速行”。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的概念和選擇

①.角度 針刺的角度 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所在的位置和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起來。一般分爲以下三種角度:

(1)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左右傾斜刺。此法適用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在此僅從臨牀實踐中,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紹。

(1)年齡:年老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可適當深刺。

(2)體質:對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宜深刺。

(3)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4)部位:頭面、胸腹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臂、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5)至於不同季節,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

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平刺。對天突、風府、啞門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重要臟器部位的腧穴,尤其應注意掌握好針刺角度和深度。

  三、進針法

具體的進針方法,臨牀常用有以下幾種:

①.單手進針法 多用於較短的毫針。

②.雙手進針法

(1)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臨牀上也有采用插刺進針的。

(3)舒張進針法 此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進針法 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以上各種進針方法在臨牀上應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的要求靈活選用,以便於進針和減少病人的疼痛。

③.管針進針法 此法進針不痛,多用於兒童和懼針者。也有用安裝彈簧的特製進針器進行者。

  四、針刺前的體位的選擇

根據處方選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①既有利於腧穴的正確定位,②又便於鍼灸的施術操作和③較長時間的留針而不致疲勞爲原則,臨牀上針刺的常用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宜於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側臥位:適宜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臥位:適宜於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適宜於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適宜於取後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6.側伏坐位:適宜於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後部位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