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備考:消渴

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爲特徵的'疾病。本病在《內經》中稱爲“消癉”。口渴引飲爲上消;善食易飢爲中消;飲一漫一爲下消,統稱消渴(三消)。

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備考:消渴

  病因

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情志過極、房事不節、熱病之後,勞欲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消渴症。其基本病機爲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爲本,燥熱爲標,兩者互爲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三髒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其中,尤以腎最爲重要。

  臨牀表現

1.多發於40歲以後,形體肥胖之人,男女無明顯差異。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

2.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尿多有甜味等爲主要表現。初起“三多”症狀可不明顯。症狀明顯時口渴多飲,每日總尿量3~5升以上,食慾亢進,體重減輕,面容惟悴,神疲乏力,皮膚瘙癢,可有四肢麻木、痠痛、腰痠、性慾減退、男子陽痿、女子月經失調,以及視力減退,腹瀉等症。

3.消渴日久不愈,常可併發多種兼證,表現爲瘡瘍癰疽,或生於下肢或發於背部;或視物不清,內障、雀目、耳聾等;或四肢骨節煩疼,手足偏廢;或肺萎勞嗽;或頭痛劇烈、腹痛嘔吐、呼吸深長,有爛蘋果樣氣味等。

  鑑別診斷

1.癭氣

本病以多食善飢,形體消瘦,煩躁易怒,畏熱多汗,心悸脈數爲主症,可見眼突、頸部腫大等。一般無多飲、多尿及尿甜,尿糖陰性,血糖不高,T3、T4、FT3、FT4增高等。

2.尿崩

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煩渴多飲爲主症。尿糖陰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試驗、禁水一加壓素試驗、高滲鹽水試驗、放射免疫法測加壓素等可診斷。

3.食亦

以發作性多食爲主症,無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症狀;胃腸道檢查無病竈發現,尿糖陰性,血糖正常。主要病機是由於膽胃燥熱所致。

  辨證施治

1.肺胃燥熱

證候:煩渴引飲,消谷善飢,小便色黃、次頻量多,身形漸瘦,舌紅苔少,脈滑數。治則: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主方:白虎加人蔘湯或玉泉丸、玉液湯等。

2.腸燥津傷

證候:多食易飢,口渴引飲,大便燥結或不通,舌紅少津,苔黃燥,脈實有力。治則:滋養津液,潤腸通腑。主方:增液承氣湯。

3.肝腎陰虛

證候: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多夢遺精,皮膚瘙癢,尿頻量多,渾濁如脂膏,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則:滋養肝腎,滋陰養血。主方:六味地黃丸。

4.脾胃氣虛

證候:口渴引飲,多食與便溏並見,或精神不振,納食減少,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治則:健脾益氣,生津止渴。主方:七味白朮散或參苓白朮散。

5.陰陽兩虧

證候:手足心熱,口乾舌燥,腰膝痠軟,畏寒怕冷,小便頻數,甚則飲一溲一,舌淡苔白而幹,脈沉細無力。治則:溫陽滋陰補腎。主方:金匱腎氣丸。

6.溼熱中阻

證候:多食善飢,渴而多飲,脘腹痞滿,舌苔黃膩,脈濡緩。治則:清熱化溼。主方:黃芩滑石湯。

以上各型治療兩個月左右,若血糖控制滿意者可繼續服用中藥,不滿意者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