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心 悸

心悸,中醫病證名。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多因體虛勞倦,情志內傷,外邪侵襲等,導致心神失寧而發病。

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心 悸

  病因

心悸的發生多因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及藥石不當等以致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心主不安,或痰、飲、火、瘀阻滯心脈,擾亂心神。

  病機

心悸的病因雖有上述諸端,然病機不外乎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髒密切相關。病理變化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爲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滋養,而致心悸;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可分別兼見氣、血、陰、陽之虧損,而虛證也可因虛致實,兼見實證表現。

  診斷

  診斷依據

1.自覺心中悸動不安,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見數、促、結、代、緩、沉、澀、遲等脈象

2.伴有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

4.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

  病證鑑別

1、驚悸與怔忡的鑑別

心悸可分爲驚悸與怔忡。

驚悸發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多爲陣發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病勢輕淺,可自行緩解,不發時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生,常持續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後加重,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病來雖漸,病情較重,不發時亦可兼見臟腑虛損症狀。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與奔豚的鑑別

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本病與心悸的鑑別要點爲:心悸爲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奔豚乃上下衝逆,發自少腹。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心悸的辨證應首辨虛實,虛者係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上擾。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臟病變可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或虧損,其他臟腑病變亦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及心。故臨牀應分清心臟與它髒的病變情況,有利於決定治療的先後緩急。

  治療原則

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爲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

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爲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

  證治分類

1.心虛膽怯

症狀: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蔘、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方藥: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

3.心陽不振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子、人蔘、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

4.水飲凌心

症狀: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噁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方藥: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蔘、白朮、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

5.陰虛火旺

症狀: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乾,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耳鳴腰痠,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合硃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蔘、麥冬、天冬、當歸、丹蔘、人蔘、炙甘草、黃連、硃砂、茯苓、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脈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脣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丹蔘、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7.痰火擾心

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乾苦,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

常用藥:黃連、山梔、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生薑、枳實、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

  其他療法

鍼灸治療

治法: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爲主。

主穴:內關、郄門、神門、厥陰俞、巨闕。

操作:毫針平補平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