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複習:嘔吐

嘔吐,中醫病證名。是以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的一種病證,可出現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牀辨證以虛實爲綱。治療以和胃降逆爲原則,但須根據虛實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2017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複習:嘔吐

  【概說】

一、 概念: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

有物有聲——嘔;有物無聲——吐;無物有聲——乾嘔

二、 現代西醫學指的`神經性嘔吐、急性胃炎、胃粘膜脫垂症、幽門痙攣、幽門梗阻、十二指腸壅積症等,他如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尿毒症、心源性嘔吐、顱腦疾病,表現以嘔吐爲主症者,屬於中醫學嘔吐範疇,均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病因病機】

嘔吐發生常因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失調、稟賦不足等,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風、寒、暑、燥、溼六淫之邪,或穢濁之氣

2、飲食不節:飲食不節,或過飢過飽,五味過極,辛辣無度,肥甘厚膩,飲酒如漿

3、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上逆

4、病後體虛:脾胃素虛或病後虛弱,勞倦過度,耗傷中氣

二、病機:

1、發病機理: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2、病變髒腑主要在胃,還與肝、脾密切相關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初起嘔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嘔吐,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氣不甚。

2、新病邪實,嘔吐頻頻,常伴惡寒、發熱、脈實有力。久病正虛,嘔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面色萎黃,脈弱無力等。

3、本病常與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惱怒氣鬱,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嘔吐與反胃

相同點

不同點

嘔吐

病變部位:胃

病機: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症狀:嘔吐

系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以腐熟食入之穀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谷盡吐出

反胃

有聲有物爲特徵,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胃虛失和等病因

2、嘔吐與噎膈

相同點

不同點

症狀

病情

病程

預後

嘔吐

嘔吐

進食順暢,吐無定時

較輕

較短

尚好

噎膈

進食哽噎不順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因噎廢食

深重

較長

欠佳

3、嘔吐物的鑑別: 嘔吐酸腐量多,氣味難聞——飲食停滯,食積內腐

嘔吐苦水、黃水——膽熱犯胃,胃失和降 嘔吐物爲酸水、綠水——肝熱犯胃,胃氣上逆

嘔吐爲濁痰涎沫——飲停中阻,氣逆犯胃 嘔吐清水,量少——胃氣虧虛,運化失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首辨虛實——實證多由感受外邪、飲食停滯所致,發病較急,病程較短,嘔吐量多,嘔吐物多有酸臭味。虛證多屬內傷,有氣虛、陰虛之別,嘔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脈弱無力等症

二、治療原則:治療以和胃降逆爲原則

三、證治分類

實證

1、外邪犯胃證——主症:突然嘔吐 兼症:發熱惡寒,頭身疼痛;

舌脈:舌苔白膩,脈濡緩 病機: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2、食滯內停證——主狀: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 兼症:大便或溏或結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實。 病機:食積內停,氣機受阻,濁氣上逆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

3、痰飲內阻證——主症: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 兼症:頭眩心悸

舌脈:舌苔白膩,脈滑。 病機:痰飲內停,中陽不振,胃氣上逆

治法:溫中化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湯+苓桂術甘湯

4、肝氣犯胃證——主症:嘔吐吞酸,噯氣頻繁 兼症:胸脅脹痛

舌脈:舌紅,苔薄膩。 病機: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湯加減

虛證

1、 脾胃氣虛證——食慾不振,食入難化,噁心嘔吐,脘部痞悶,大便不暢

舌脈:舌苔白滑,脈象虛弦 病機:脾胃氣虛,納運無力,胃虛氣逆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2、脾胃陽虛證——主症:飲食稍食即吐,時作時止 兼症:脾胃陽虛證侯

舌脈:舌質淡,脈濡弱。 病機:脾胃虛寒,失於溫煦,運化失職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湯加減

3、胃陰不足證——主症:嘔吐反覆發作,或時作乾嘔,似飢而不欲食

兼症:陰虛症候,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胃陰不足,胃失濡養,和降失司

治法: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