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執業助理醫師考點:鉤體病控制措施

鉤體病一般指鉤端螺旋體病。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爲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臨牀特點爲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痠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後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症等多種與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有關的後發症。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爲常見致死原因。

公衛執業助理醫師考點:鉤體病控制措施

  (一)預防措施

由於全國疫情分佈廣泛,鉤體病的防治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爲主的方針才能控制本病的流行。對流行嚴重的`省區進行流行病學監測,降低發病率,同時貫徹“三早一就”的原則降低病死率,保護勞動力,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的健康。

1.結合農田基本建設改造各種類型的疫源地,如山壟田、爛泥田、冷水田、潮田、荒唐。主要通過開溝排水,減少積水,建立合理排灌系統,沼澤地填平成爲旱田。減少鼠類棲息場所,結合農耕每年定期和突擊性滅鼠保糧和滅鼠防病等措施,降低鼠密度,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興修水利防治洪澇災害:在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的流行區,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氾濫,在水患嚴重的地區實施退田還湖、移民建鎮是控制洪水型鉤體病流行的一項重要措施。

3.健康教育:在鉤體病流行的疫區大力開展鉤體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倡圈養豬、開展滅鼠等愛國衛生運動。對基層醫療單位和衛生防疫部門加強業務培訓,並配備一定的實驗室診斷設備和相關試劑。在流行季節前進行鉤體病監測工作,對參加水稻收割的農民、抗洪搶險的人員以及危險職業的人員中普及鉤體病有關常識,提高自我防病意識。

4.免疫接種:菌苗接種後大約需經1個月左右,體內才能產生有效的保護性抗體,所以菌苗接種應在鉤體病流行期之前進行,通常在每年4~5月份進行。對於支農人員或參加抗洪搶險的人員,應在接種疫苗後15天才能進入疫區工作。

5.預防服藥:在已經發生鉤體病流行的人羣中接種菌苗,來不及產生保護性抗體,預防接種效果較差,這時可採取預防服藥的方法控制鉤體病的流行。口服強力黴素200mg,1周內分2次服用,或1次服用。

  (二)病人、接觸者及環境的管理

一旦發現疫情立即報告防疫部門,以便採取防制措施。如避免接觸鉤體疫水、預防服藥、滅鼠、圈豬、水源消毒和對疫水設置警示牌。

  (三)流行期措施

在鉤體病發生流行的疫點,要對病人和受鉤體污染的環境進行管理。對病人及時治療,在疫點對傳染源進行帶菌率調查,如豬帶菌率、鼠密度和鼠帶菌率調查並採取相應的控制或消滅傳染源的措施。對流行的菌型進行鑑定,以便於採取針對性預防和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