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章節練習題「精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幫助考生們更好地備考《文學概論》科目考試,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學考試《文學概論》章節練習題【精選】,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章節練習題「精選」

第一章 文學理論的性質

概念:

1、文藝學:研究文學的學科統稱文藝學。東西方最早都稱爲“詩學”。文藝學可分爲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三個分支。

2、文學活動:以文學創作、文學欣賞、文學作品買賣爲主要內容的活動的總稱。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四元素構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爲兩個過程:

一是從創作到作品到欣賞接受的過程,這是一個精神過程。

二是從文學生產到產品形成再到交換買賣的過程,這是一個商品生產與交換的過程。

3、文學理論:研究文學基本原理和普遍規律的學科。東西方最早都稱爲“詩學”。文學理論的體系一般包括文學發展論、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論、文學作品論、文學接受論五大部分

4、文學批評:對以文學作品爲中心的一切文學現象進行闡釋和評價的科學。

5、文學史:敘述和研究文學發展過程、分析評價各個時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的學科。

問題:

1、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方面,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一個分支,屬於社會科學。它以文學規律、特徵、性質爲研究對象,任務是對文學本質、文學創作、作品構成、文學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論闡釋,建立起基本理論和概念系統。其品格應是實踐性和一定的價值取向。實踐性即它應來源並指導文學實踐活動;價值取向即每一種文學理論總有一個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對什麼文藝與藝術趣味的傾向性。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價值取向當然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體現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審美趣味與理想,爲社會主義和人民服務。

2、文學理論有哪幾種基本形態?

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

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其它馬克思主義者繼承發展了的文學理論。它有五大基石,分別是:文學活動論、文學反映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生產論、文學交往論。

2、中國特色:(應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中國特色)

其一,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的文學實際相結合。

其二,把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相結合。這樣,既使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表述具有中國特色,又可以豐富其內涵,增強其活力。

3、當代性:(應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當代性)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應有時代特點。爲此:

一要研究與概括中國當代文學實踐的新經驗和新問題。

二要應對20世紀西方文學潮流的挑戰。吸收其理性精華,揭露其非理性與形式主義實質。

三要吸收新學科,包括心理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把文學理論提高到當代科學的新水平。

問題:

1、作爲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做簡要說明。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石包括五個方面:

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爲人的一種活動,一切社會活動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而文學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人的本質力量通過文學創造和文學欣賞展現出來。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爲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學作品的客觀材料和主觀情思,都只能來源於社會生活,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文學領域的運用。

文學生產論。馬克思主義認爲,在現代社會,藝術成爲商品,因而藝術是生產,爲資本創造價值,並受物質生產水平的制約。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即文學是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是意識形態中以審美爲目的和歸宿的特殊部門,所以是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交往論。馬克思主義把文學理解爲一種交往和對話。它以作品爲中心符號,構成了作家與作家、作家與此岸世界(現實生活)、作家與讀者、作家與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對話關係。這樣,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或曰對話結構。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就從人類學、哲學、經濟學、美學和社會學、媒介學和符號學等多學科的角度描繪了文學的整體面貌。

2、簡論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理解的總特點。

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包括五個方面,即文學是一種活動、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是生產、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是一種藝術交往。這樣馬克思主義就從人類學、哲學、經濟學、美學與社會學、媒介學與符號學等多學科的視點全面理解了文學的整體面貌。

3、建設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應注意那幾個方面的問題:

應注意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有中國特色,有當代性三個問題。

第三章 文學作爲活動

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爲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就是人通過實踐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質力量展現出來,或曰轉化成一個可感的對象。文學就是一種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3、文學活動四要素:按照艾伯拉姆斯的觀點,文學活動由四個要素構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讀者。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按照哈貝馬斯的理解,任何兩個具有言語和行爲能力的主體都可以用符號(語言)作爲中介達成一種對話關係。文學作爲一種語言符號系統,句是一種交往對話結構。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建立起一種話語夥伴關係,分別構成若干對主體間性關係,包括作者與作者、作者與此岸世界(現實世界)、作者與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與讀者,彼此展開對話。

5、文學本體論:一種文學理論,認爲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作爲本體的作品又不指傳統認爲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僅指作品形式,即所謂肌質,隱喻,復義,含混,語境,反諷等語言學或修辭學因素。實際是一種只重文學形式的理論,包括俄國的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學派。

6、勞動說:(應稱爲藝術起源勞動說)認爲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論據有四:

(1)勞動創造了文藝活動的前提條件,即人、人的大腦、手、語言及思維能力。

(2)勞動產生了人對文學的需要,即人在勞動中需要用說唱等文藝形式協調動作,交流信息與情感,減輕疲勞。

(3)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對象。原始藝術主要反映的是勞動生活。

(4)勞動制約了早期文藝的形式,使由勞動號子、聲音、動作轉化而成的詩、樂、舞不分。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係指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不平衡”有兩種表現:

一指神話等文學類型只能興盛在人類生產水平的低級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就過去了。二指藝術生產的水平與物質生產的水平並不總是成正比例。

二者有時平衡,共榮共衰;有時不平衡,或者你衰我榮,或者你榮我衰,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文藝反而領先。“不平衡”現象是馬克思發現並在《政治經濟學導言》中提出來的。

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的關係怎樣?前者在後者中處於什麼位置?

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基礎,①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的詩意情感關係。②生活活動導致了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③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爲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這第三點無法理解,第二點也比較牽強)

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於遠離物質與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位置。因爲生活活動包括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兩部分,文學屬於精神活動;在精神活動內部,與政治、哲學等相比,文學與經濟基礎的聯繫具有間接性,處於遠離經濟基礎的位置,被恩格斯稱作“更高的即更遠離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的各自理論依據是什麼?指出各自的片面性。(教材此問題沒講請,而且,四種視角本身不存在片面性,只有固執一個視角,纔會出現片面性。所以,以下答案不同教材)

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是世界視角、作者視角、作品視角、讀者視角。

從上述每一個要素視角出發,都會看到文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如果只從任何一個視角看文學,也都會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世界即現實世界、社會生活。文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文學中的客觀材料與主觀情思來源於社會生活,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從古希臘的“摹仿說”,別、車、杜的“再現論”到我國解放後的“反映論”都大體表達了這樣的認識,都強調文學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其理論依據是:文學是一種意識反映行爲,沒有反映對象,就沒有反映;文藝起源於對自然的摹仿;文學作品中確實包含着現實世界的影子。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過,如果只看到文學與生活世界的聯繫,看不到二者的區別,看不到文學同時也是一種作家的主觀表現,就具有片面性。

②作者:文學是作者創作的。作者通過創作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並試圖喚起讀者的相應感受,因此,文學也是一種作者的表現活動。從中國古老的“詩言志”、“詩緣情”到西方的“心靈表現論”,都認爲文學是作者心靈與情感的表現。其理論根據是:文學是作家“情動”與要表達情感的產物,文學中也確實包含着作者主觀的思想情感與理想。當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強度與指向上都有區別,它趨於高尚。不過,倘若只把文學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現,而看不到文學與生活的聯繫,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③作品:作品是文學的最終表現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現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終都要表現爲文學作品。不過,作品並不原本地再現生活和表現作者生活中的情感,這是其短處,也是其長處,即它是按美的規律改造了生活與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來形態,創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審美世界,包含更深廣的意蘊。這說明文學作品確實有其審美的獨立自足性。但如果過分強調了這一點,而割斷了文學作品與生活、與作者的聯繫,也是片面的。20世紀俄國的形式注意與英美新批評就是這樣,一味強調作品本身的形式價值,提出了“文學本體論”,認爲文學活動的本體只在於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與作者。其所說的作品又不指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而僅指作品形式的隱喻、語境、反諷等語言學因素。從而表現出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