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精選章節練習題

爲幫助考生們加深鞏固對《文學概論》科目知識點的理解,考生們要多做試題,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學考試《文學概論》精選章節練習題,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自學考試《文學概論》精選章節練習題

  第六章 文學創造作爲特殊的精神生產

  概念:

1.精神生產:指人類爲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文學藝術活動都屬於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相比,精神生產的特殊性有三:①觀念地創造對象世界。②以語言文字符號爲手段。③是富有個性的自由的創造活動。(這第三點錯,精神生產中的文學藝術確實是富有個性的自由創造,但科學、政治、哲學等哪能是富有個性的自由創造?)

2.藝術生產:是精神生產的一種,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的從創作到印刷、銷售等活動的全過程。它比“藝術創作”概念的內涵大,而且強調其商品性,即可以創造經濟價值。(教材沒講,但課後有一題:藝術生產)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其“特殊性”表現爲:①它是整體性社會生活,不像經濟學、社會學等科學只以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爲對象。②它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即能表現出真善美或假惡醜的生活。③它是作家體驗過的生活,即被知覺化、情緒化、心靈化而打上主觀色彩的生活。

4.文學創造的主體:即作家。作爲文學創造的主體,他首先是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其次,他又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再次,他更是具體的社會人,他身上既有時代精神和社會公共意識,又有着自己的個性特點。

5.文學創造客體的“主體化”:指主體能動地審美地選擇和加工客體,把自我意識和情感化入對象,即將客體“主體化”。從而創造出源於客體而又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體系。

6.文學創造主體的“客體化”:指創作主體始終受創作客體的制約。作家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中,因而他選擇何種生活作爲創作客體,必然受到社會背景的制約。進而創作過程中的一切活動,包括虛構、加工、情感化等,都要受到具體客體的制約。

  問題:

術生產的概念是怎麼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爲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係怎樣?

藝術生產的概念是馬克思總結了資本主義時期文學藝術成爲商品的歷史事實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爲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相互影響的關係。首先,精神生產及其發展以物質生產爲前提和基礎。其次,精神生產有獨立性與反作用,獨立性表現爲: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繁榮存在不平衡現象。反作用即影響物質生產。

2.文學與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爲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科學活動運用理性思維,用概念的方式,進行推理,揭示事物的客觀真理。滿足人們的理性需要。其成果爲抽象的概念體系。文學活動運用形象思維,運用形象的方式,表達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其成果爲生動的形象和情感的世界。

物質生產要受客觀規律、生產力發展水平、工具科學化程度、規範化程序的制約,因而不太自由,很難出現個性化的創造。而文學創造恰恰保持着“精神個體性的形式”,反對規範化、模式化,個人有着極大的創造自由,被馬克思稱爲“真正自由的勞動”。事實上,不僅世間沒有完全雷同的作品,而且,好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總能表現出作家的獨特風格。

3.文學話語與日常話語、科學話語有何區別?爲什麼說前者是一種創造性話語?

科學言語要求明確,規範,邏輯嚴謹,說理清楚,不重個人風格,顯得枯燥和千篇一律。日常言語不刻意追求藝術性。文學言語作爲描寫、抒情、象徵的符號體系,強調藝術性和個人風格,追求含蓄有味和新奇感,有限的語言常包含着無限的意蘊。因而,同一民族語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和不同的語境中,總是千變萬化、不斷創新的。

4.社會生活作爲文學創造的客體有什麼特點?爲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纔是文學創造的現實客體?

作爲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不是一切社會生活,而是特殊的社會生活。其特殊性表現爲三點:①它是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即不是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層次,而是現象與本質、具體與一般統一的整體生活。②它是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即能顯示出真善美與假醜惡的生活。③它是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生活,因爲只有經過體驗、感受、思索的生活,才能成爲他描寫和表現的對象。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爲什麼?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與創造者。

不能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因爲在文學創造活動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動的,或成爲自然的奴隸,或完全從屬於別的人或資本,那麼,他就是自身的喪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主體。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纔是真正的文學創造主體。因爲,文學創作屬於審美活動,它主要是通過直觀感受和情感體驗對審美客體做出審美判斷和評價,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也因此,文學創造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又是美的創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係的特點?

簡言之: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係的特點一是情感體驗,二是感性直觀。

首先,創作主體對於客體的審美評價以情感體驗爲心理特徵。創作活動中,主體對於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情感體驗中把握對象。即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其次,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爲思維特徵。客體始終以具體生動的形象活動於主體的腦海,從而使作品呈現出具體生動的形象體系。

7.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使客體主體化。其次是主體受到客體的制約,使主體客體化。

  第七章 文學創造過程

  概念:

1.文學材料: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生活中獲得刺激和信息。其特徵有二,一是主體性,即它是作家體驗、理解了的因而打上主體色彩的材料。二是生動豐富卻相對粗糙性,等待加工。

2.藝術發現:就是作家在生活中發現了可以作爲創作的材料,它常是對外在事物的一種獨特領悟。(教材:是作家在內心積累了相當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有意無意依據自己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思想原則與審美趨向,對外在物進行觀察和審視時所得到的一種獨特領悟。)

3.創作動機:就是驅使作家投入創作活動的動力和目的。一種創作動機的出現,就暗示了作者在選材和藝術思考的走向。

4.藝術構思:就是在頭腦裏建構未來作品的藝術世界.(教材:就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一定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的方式在頭腦裏建造起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5靈感:靈感是創造性思維中認識突然飛躍的心理現象,是頓悟。具有突發性、亢奮性和高度創造性三大特點。(或“非預期性”與“轉瞬即逝性”的特點)它實質是作家長期積累、艱苦思索之後無意間獲得的結果。它常常發生於創造思維久久醞釀並接近成熟的階段。靈感一到,一篇佳作可能一揮而就。我們希望靈感,但不依賴和等待它。

6.直覺: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本質做出直接判斷的心理能力。它以經驗、知識和嚴謹的推理訓練爲基礎。直覺有兩大作用,一是直接把握事物。二是瞬間發現事物的深層內蘊。

7.綜合:就是圍繞主題,把材料加工、改造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形象世界的構思過程。綜合特點有三:一是定向性,二是選擇性,三是創新性。

8.突出:突出就是抓住一個形象或意念,調動各種材料和手段,使之鮮明和與衆不同。它常有兩種途徑。一是濃塗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9.簡化:就是故意少說幾句,略去細節,抓住主幹,傳神地勾畫出對象的大致輪廓和內在精神。(如同繪畫中的速寫)可見簡化的目的仍是突出,即突出核心。

10.變形:變形即違背生活常規創造意象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1)擴大與縮小法,(2)粘合法,即把形象寫成半人半鬼;(3)漫畫法,使形象在荒唐可笑中道出真理;(4)誇張法;(5)幻事法,即創造幻覺形象。

11.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創造的概念,指不用常見的稱謂、而用陌生的語詞描寫事物,使其變得陌生起來,增加新奇感。如《阿Q正傳》中:將“滿把是銅圓與銀圓”說成“滿把是黃的和白的。”。

  問題:

1.爲什麼說文學創造材料具有主體性特徵?

文學材料來源於社會生活。之所以說它具有主體性特徵,乃是因爲它是經過作家體驗、理解了的,就必然打上了主體的色彩。

2.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藝術發現即作家對外在生活有了一種獨特的感知。其心理特徵有四:①它是作家心靈的驀然頓悟。②它是作家獨特眼光的凝聚。③它是外在機緣與作家內心體驗的契合。④它是作家把新成分注入對象中,從而在知覺中出現一個新的創造物。如周敦頤眼中的蓮花蘊涵了君子的高尚情操。

3.意識與無意識在構思中的作用何在?

在創作中,從材料的分析、選擇整合到主題的確定、形象的構思、情節的安排、意境的渲染等各個方面,都以意識發揮作用爲主。但無意識作爲輔助,也對上述各個環節暗中起着作用。二者一主一從,相互補充。

4.爲什麼說即興不是憑空出現的?

首先,即興需要足夠的材料和情感積累,其次,即興創作要有氣氛和契機,第三,即興實質是作家綜合心力的集中爆發,是長久積累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