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考《美學》重要知識點:審美對象和意識

考生們在備考自學考試各科目時,一定要結合教材進行,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自學考試《美學》重要知識點:審美對象和意識,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自考《美學》重要知識點:審美對象和意識

  重點解析

1.審美對象的特點是什麼?

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與世界一體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體能通過它“直觀自身”,並與之產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義形象;(3)它是超個體及眼前功利的、氣韻生動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喚起主體聯想、想象,使主體產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2.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麼?

答:(1)審美經驗主要不是認識,而是一種感性體驗;(2)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體驗,但不同於感官慾望帶來的快感。在審美經驗中,美感提升着慾望滿足的快感;(3)在審美經驗中主體也追求對象,但這種追求是與特定對象展開的精神性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實際的佔有、利用對象。

3.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

答:(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

4.審美起源諸理論的意義與不足是什麼?(審美髮生理論概述)

答:關於審美的起源,在歷史上主要有四種理論,即遊戲說、生物本能說、巫術說和勞動說。

(1)遊戲說。代表人物:柏拉圖、康德和席勒。席勒認爲,遊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徵,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誌。席勒所說的遊戲,是指人在擺脫了物質慾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懶散之後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所謂遊戲,其實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貢獻:他試圖從人的生命活動的獨特性質中去探尋審美髮生的直接精神動力,並敏銳地揭示出審美活動與人的自由本質之間的內在聯繫。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審美活動與動物遊戲活動的根本不同,也發現二者之間存在某種深層的聯繫,說明審美的發生是有其動物性的生理基礎的,這符合生命進化的自然歷史過程。不足:忽視了對動物遊戲向人的遊戲轉化的機制以及人的遊戲得以發生和進行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探討。在席勒那裏,遊戲與審美幾乎是同義詞。

(2)動物本能說。代表人物:德謨克里特、博克、達爾文、弗洛伊德。認爲審美的發生導源於人的某種本能,這同樣是一種具有久遠歷史的觀點。這種研究,不僅拓展了審美髮生理論的思維空間,而且還有力地說明審美的發生是有其伏根深遠的生物性基礎的。缺點:第一,混淆和抹殺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之間的質的區別,以至於把動物的快感等同於人的美感。第二,忽視了對審美活動賴以發生的社會根源的探討。

(3)巫術說。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澤。是20世紀流行於西方的一種藝術與審美髮生理論。用巫術說可以說明一部分原始藝術現象,尤其是在解釋原始洞穴壁畫和巖畫時它具有更爲可信的說服力。但是藝術與審美並不完全等同,藝術只是審美活動的一種形式。巫術只是促成藝術發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術說來解釋藝術和審美的發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4)勞動說。代表人物:畢歇爾、普列漢諾夫。認爲藝術和審美起源於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勞動對藝術和審美活動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審美賴以發生的物質前提,卻未能真正切入審美如何發生的內在機制。從物質性的生產勞動到精神性的審美活動的過渡和飛躍,需要一定的中間環節。因而勞動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髮生理論。

5.爲什麼說“勞動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髮生理論?

答:普列漢諾夫關於勞動與審美及藝術之間關係的論述,對我國美學界曾產生過重大影響。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勞動對於藝術和審美活動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從勞動說作爲一種審美髮生理論來看,它卻存在着明顯的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它只是揭示了審美賴以發生的物質前提,卻並未能真正切入審美如何發生的內在機制。審美活動是一種超越了直接肉體需要的精神性的創造活動,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正如馬克思所說:真正“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須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中止的地方纔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很顯然,生產勞動作爲一種功利目的十分強烈的物質活動,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產生出追尋精神性自由王國的審美活動。從物質性的生產活動到精神性的審美活動的過渡和飛躍,需要一定的中間環節。從這一點看,勞動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髮生理論。

6.爲什麼說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於動物生產的一個最本質的規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真正前提?

答:第一,工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從而不僅爲人能夠與外在世界發生極爲廣泛和多樣的聯繫開闢了重要途徑,而且爲人真正的創造性活動在更大規模上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第二,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

第三,人類只有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而意識的誕生,又會反過來不斷推動人類製造工具的活動向更高層次上邁進。

第四,工具作爲人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人藉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

第五,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於動物生產的一種最本質的規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真正前提。

7.如何理解巫術禮儀活動是在原始社會中促進審美髮生最重要的一種中介因素?

答:人自身存在的社會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審美活動也必然是一種具有社會性質的人類活動。並非所有的功利性觀念都能成爲影響審美髮生的積極因素,只有那種基於人類整體發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觀念和活動,才能成爲真正構成影響審美髮的的重要條件。從理論上講,驅動審美髮生的可能有多種社會中介因素。但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術禮儀活動應該是在原始社會中促進審美髮生最重要的一種中介因素。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爲,巫術活動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巫術活動植根於原始人類渴望實際控制自然的強烈需要;其次,巫術活動由一套獨特的儀式行爲所組成,它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第三,巫術活動中的行爲動作與巫術所要達到的目的之間是用情緒來溝通,而不是以觀念來聯結。巫術活動是用以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根本關係,因此是最集中地表達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種符號形式。

審美的顯著特點在於: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而巫術活動對審美的原始發生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第一,巫術的神聖性與嚴肅性,強化並提高了人的意識與意志等主體的精神能力。第二,巫術活動獨特的儀式化功能,推動了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第三,巫術活動的操演過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藝術的發生。因此,巫術與原始藝術的相關性,不單單是它們在形式上具有某種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術原則與藝術的精神實質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術中爲了達到某一目的,就必須對達到這一目的的實際過程進行逼真的模仿。這種模仿需要高超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其次,巫術中對生活過程的模仿是在一種虛擬的情境中進行的,它本身並不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過程,而是與實生活過程的暫時中斷。因此,巫術實際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藝術才能和隨之而來的藝術感受能力。”

8.爲什麼說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是審美意識的關鍵因素?

答:審美意識從人的一般意識中分化的過程,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審美需要從人的實用需要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也即人類逐漸超越自己的原發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會文化的層次並賦予其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過程。例如在生產領域中由對勞動工具單純的適用性要求逐漸向着同時要求勞動工具具有悅目形式的方面轉變,就是人的審美需要開始生成和審美意識開始確立的覺醒和發展。促成這一轉變過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因爲只有當人具有了自我意識時,他纔會把自身的生命活動也作爲一種對象。而只有當人在他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體驗到自身生命活動的韻律,意識到自身的創造、智慧和力量,並引起情感上的某種愉悅和滿足時,纔會喚醒人的審美需要,只有通過這種對象化的活動,人的自我意識才會真正確立,人才會真正擺脫實用需要的牽絆而僅僅從“直觀自身”的角度去把玩對象的形式及其意蘊,從而使審美意識最終從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識中分離出來而轉變爲一種獨立的意識形式。審美需要一旦進入人的自覺意識,就會成爲人永不熄滅的一種精神追求。因此,只有當審美意識作爲一種獨立的意識形式出現後,才意味着審美活動的真正發生。

9.工具製造和審美意識的發展什麼聯繫?

答:人類的審美活動,最初是與製造生產工具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類最初製造工具,是基於一種實用的目的。但是,隨着自我意識的開成,當人從他的這種獨特的生命活動中觀照到自己的本質力量並從而體驗到一種創造的樂趣時,他就不再僅僅拘囿於實用的需要,同時要能動地表現自己、實現自己。從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們就可清晰地看到這種審美創造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演變過程。人類所製作的各種石器工具,不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選材和製作工藝上也表現出相當高的技巧和水平。這就證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視覺形式快感的動機同時支配着加工的行爲。換言之,這種生產活動已隱藏了審美的意識和動機,已包含了原始的審美內涵。(如果說,在工具的製作過程中,因受實用需要的制約,人類審美意識的表現還是受到很大侷限的話,那麼,裝飾的發明,就爲原始人在物質生產領域施展自己的審美創造才能提供了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

10.如何評價史前人類的自我修飾與美化在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中的意義?

答:人的自我修飾和美化,是人的審美意識覺醒的一種重要標誌。原始人的自我裝飾,可分爲固定裝飾和非固定裝飾兩種類型。在固定裝飾中,這些裝飾一旦固定下來,並作爲一種習俗和傳統流傳開來的時候,它就會越來越遠離其最初的發生學動機,而被後來的人們僅僅作爲一種單純美的標記追求起來,從而使這些裝飾手段逐漸獲得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而在非固定裝飾中,這種裝飾一開始就具有名副其實的審美意義。史前人類的自我修飾和美化,在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固定還是非固定,就它們作爲人的一種創造活動來看,都已經遠遠超越了物質需要的層次而進入精神需要的領域。特別是非固定的體外裝飾,更是人類審美需要的一種直接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