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專項練習:簡答題

考生們在備考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科目時,要多做練習題。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專項練習:簡答題,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專項練習:簡答題

  比較分析儒、墨、道、法四家義利觀的得失

儒家貢獻:1)儒家追求並弘揚仁義;2)義利觀上,儒家主張先義後利;(3)儒家主張私利服從公利;(4)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是: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際和諧。失誤:(1)看到了義和利的對立,沒有看到二者是一個統一體,其表現就是重義輕利,甚至是存義忘利、去利懷義。(2)在肯定和追求公利的同時,在理論上卻不言利,甚至在情感上恥於言利,(3)在價值導向上,儒家強調義高於利的絕對價值,但把實現這一高尚的人生理想的希望寄託在貪婪而自私的地主階級及其王侯權貴身上,看不到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真正動力。墨家貢獻:(1)墨家看到了義利的統一,反對把二者割裂開來,即尚義又貴利。2)墨家在價值導向上追求天下、國家、人民之大利、公利。缺陷1)看到了義利之統一,卻忽視了其對立。2)把義歸結爲利,認爲義即大利、公利。因而在認知方法上、思維方式上又有簡單化、絕對化的趨勢。3)墨家義利論中還有一種狹隘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法家貢獻:(1)現實精神;(2)明確區分了公利與私利;缺陷:(1)概念內涵上的簡單化,只承認公利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一特殊形態,抹殺了其它形態及其豐富內容,對私利也未提示其豐富的內涵。(2)公私關係上存在簡單化、絕對化的缺陷,他們只看到了對立,卻無視統一。(3)法家完全否認義的存在和功能。4)把利看成是最高的、最根本的追求和價值。法家完全否認道德的存在和功能(5)法家的義利觀在道德價值導向上幾乎一無可取。道家對先秦義利論幾乎沒有什麼貢獻,但思維方式上有其優勢,認爲義利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對立中有統一,統一中有對立。

  傳統倫理中誠信觀

誠信,即誠實而有信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倡導的爲人處世的道德規範。1古代思想家認爲,誠實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最根本的道德。2“誠信”的道德觀念表現在人際交往和具體行動中,就應該誠實不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表裏如一。3“誠”是真實無妄、專一不二的一種道德信念和主觀精神,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處理好義利關係?

1)市場經濟與仁義道德不能對立,應求統一。2)堅持“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1正視物質利益在社會進程中的基礎作用,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2把實現國家和人民利益作爲最高價值目標,作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3提倡在不同利益追求發生矛盾時,作出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價值選擇,強調國家、人民、個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3)唱好集體主義的主旋律。在全社會提倡“義利統一”的道德價值導向,必須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互相聯繫。

  朱熹對儒家倫理貢獻

1)承繼程頤、程顥之理學,以弘揚儒家倫理爲核心,整合了儒道佛三家倫理思想,完善和創立了理學體系;2)把“三綱五常”視爲天理,主張修德之實在於“去人慾,存天理”;3)興書院、授理學,以理學化了的“四書”爲教本,培養治國治世之才; 4)他爲白鹿書院訂立的學規與教規,影響後世教育700多年。提出“五教”與“四要”。“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四要”,爲學、修身、處事、接物之要。爲學之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想怎樣生活,就想別人也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別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仁是什麼?自己想站得住,同時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君子應像天宇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未必都一樣,這種“不同”可以致“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因爲各爭私利,必然互起衝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爲,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有人問孔子:用恩德回報別人的怨恨,怎麼樣?孔說:假如是這樣,那用什麼往返報別人的恩德呢?應用直率回報別人的怨恨,用恩德回報別人的恩德。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以民衆的快樂爲快樂的人,民衆也會以他的快樂爲快樂,以民衆的憂愁爲憂愁的人,民衆也會以他的憂愁爲憂愁。爲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爲天下人的憂愁而憂愁,這樣還不能稱王於天下的人,是不曾有過的。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凡是對國家有利的事,知道了馬上就去做,這就叫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