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讓我眼窩窩發熱的油畫隨筆

前年春天,我到呼和浩特出差,工作之餘,受朋友邀請,到內蒙古畫院參觀。這個畫院集中了幾十名油畫畫師,畫作以表現蒙古族的生活場景爲主。我看了幾十幅表現草原、蒙古包和牧民的畫作,感覺每一幅都有極深的功底和非同一般的表現力,邊走邊看邊讚歎。在一幅北方民居的畫作前,我看了幾眼,就再也走不動了。我就這樣在這幅畫前看着,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眼窩窩不知不覺地發熱發燙,心中似有千層波濤。

一幅讓我眼窩窩發熱的油畫隨筆

院長先生走過來,給我介紹說,這幅畫剛剛參加了北京油畫展覽,獲得了好評。說完,他和我一起盯着這幅畫看了半天,再也沒有說一句話。臨走的時候,我依依不捨,彷佛心已經留在了這幅畫上。

兩年過去了,前天上午,畫院院長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你最喜歡的那幅畫,我也很喜歡。但是,感覺到你對它的理解和感受更深刻,因此,我覺得,這幅畫還是保留在你那裏最有價值。儘管我也捨不得。我已經託人給你送到北京了,你注意和來人聯繫取畫。”

接完電話半天,我的心還在突突突地亂跳,用當下的話說,就是“來電了”。也真是怪了,剛纔還是陰霾的天空,此時此刻竟然放晴了,金燦燦的陽光鋪滿大地。

這幅北方農村畫作,和我幾十年前生活的農村十分相似,也許這就是它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心的原因。用稍稍專業一點話說:它是具象主義流派,現實主義畫風。畫家處理光影既大膽熱烈又別出心裁,雖然場景是固定的,但是我能看到當頭的陽光無遮無攔醍醐灌頂一般潑灑下來,整幅畫就像飄在泛光裏,給人以心靈上的溫暖。線條既粗曠又細膩,粗曠處灑脫大氣,細膩處生動深邃。色彩對比強烈,土色的黃和熱烈的紅互相襯托,一種碰撞和搏鬥的美既驚心動魄又自然天成。

真正震撼我內心的,還是畫家似乎不經意間的塗抹,使作品表現了一種在掙扎中突兀出來的強烈追求,端的是振聾發聵,觸目驚心。你看那座土房子,它的泥土牆皮已經脫落,漏出了土坯的牆心。就是這樣泥土成型的土坯,並沒有經過烈火焚燒,卻有鋼鐵一般的力量,支撐着整個房屋傲然挺立。它像極了父親的筋骨,負重剛直,連一聲嘆息都沒有。那兩隻懸掛在門頭的'紅燈籠,儘管已經被寒風摧殘過,龍骨扭曲,有一隻還塌陷了半拉,但它們仍然肆意地搖曳着殘落的風情,用殘缺來演繹往日的火熱和光明。

畫面的核心就是三隻公雞了,正午的太陽懸在它們頭頂,它們自認爲是這片土地的主子,自信得近乎於狂妄。打頭的那一隻,雄赳赳氣昂昂,旁若無人地大步向前,其抖起的羽毛就像雄獅的鬃毛,似乎聽到了它骨骼和關節的嘎嘎作響。另外兩隻或警覺環顧,或悠然叨食,動靜結合,文武相稱,毫無做作地展現着生命的原始張力。

在畫家筆下,殘雪的存在似乎只是爲了襯托陽光的溫暖,用涓涓雪水滲透大地,也作爲萬物復甦的引子。斑駁而殘存的對聯,筆畫詭祕而神聖,就像巫師的讖語,隱約然而又頑強地記錄了過去的痕跡,預示着未來的軌跡。看到這些殘字,我想到了三星堆那些神祕的青銅器。

畫面中央那兩扇柵欄門,把我的注意力引向那座破敗的小屋。那裏面一定有一頭老牛在吃草,還有老農在巴咂着菸袋。牛是耕耘大地的,人是耕耘世界的。他們都沒有露面,但是卻是客觀存在的。這樣一種客觀存在,卻必須要用人們的主觀想象才能反映出來。

天是藍的,土是黃的。藍黃相調,就是綠色了。這幅畫那些厚重得有些殘酷的土黃和飄渺的有點灰色的天藍,所能培育出來的綠色,其實是在看畫人的心中。

只要能看到這幅畫中隱含的綠色,我就不老。只要把這一抹綠色深深地埋在心裏,精神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