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調研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區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區調研報告

社區調研報告1

相比較大城市社區建設的蓬勃開展,近年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的社區建設則存在基礎差、起步晚、進展慢等問題,需認真研究解決。

存在的主要問題

認識上的誤區:社區居委會就是多了“社區”兩個字

目前,一些領導和基層工作者對新形勢下社區工作的變化和社區建設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認識不足,有的甚至認爲社區居委會無非就是多了兩個字,工作性質還是“換湯不換藥”,只是在原來居委會的攤子上換了形式和說法。因此,社區建設工作處於可有可無的位置,既無班子(領導班子),也沒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認爲社區建設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於是以本地經濟尚不發達、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差等理由爲藉口,工作始終務“虛”不務實,社區調整力度不大,社區建設投入小,各項工作遲遲無法落實。

“巧婦”的煩惱:無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層領導說,社區建設是好,但關鍵是一個“錢”字,興建區、街兩級社區服務中心需要錢,完善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錢,安置老居委會成員以及落實社區居委會成員的工資待遇等問題都需要錢,而地方本級財政收入少、支出大,保運轉甚至保工資都非常困難,哪裏還有財力物力投入到社區建設?所以,一切只能“從實際出發”,工作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只能以彙報迎接檢查,以文件應付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

艱難的適應:“單位人”何以轉變爲“社會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單位”的觀念根深蒂固。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行政機關、廠礦企業和學校,在單位的社區硬件設施建設中一般前面是辦公大樓,後面是生活宿舍區,社區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門,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實行封閉式管理,與外界幾近隔絕,社區資源無法做到社會共享。而大量經濟收入低居住條件差的下崗失業人員、居民和農村進城人員雖然有“社會人”的身份,卻缺乏社會化的管理,其管理仍舊是政府在唱獨角戲。另外,許多社區居民總是習慣於“有事找政府”,對下放到社區的保障和服務職能持不信任態度。

不和諧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現象

社區作爲城市最基礎的社會組織實體,應實行社區居民自治,讓社區居民自己處理社區內的事情,這也是社區建設的內在要求和主要目標。但在一些地方,舊的行政管理體制仍然繼續延伸。一是區街政府部門仍然“大包大攬”,對社區各項工作指令性多,指導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紛紛在社區內設置組織機構,對社區派任務、下指標,“費不隨事轉”、“權不隨責走”現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義,有的只換“牌子”不換“班子”,工作走過場,應付了事;有的片面強調社區內廣場面積的大小、綠化率的高低、硬件設施的好壞,忽視社區建設的實質,不重視社區居民的要求和實際,不注意解決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對策和建議

強化責任,突破認識性壁壘。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區建設工作,首先必須解決好領導班子的認識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要把社區建設工作提高到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使社區建設工作成爲城區政府工作的主題,作爲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來抓,列入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通過強化責任來抓認識、抓落實,要建立領導帶動機制、督查考覈機制、政績考評機制和責任制度等相應的社區建設工作制度,區、街道、居委會主要領導要成爲社區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明確責任、量化任務。同時,通過抽查和考覈相結合,調度和考評相結合的機制,將社區服務中心的建立、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的落實、社區管理體制的理順、新開發區社區居委會的規劃和建設等硬性指標以及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社區組織等社區建設內容的完成情況作爲考覈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政績的重要依據,並與幹部的提拔使用掛鉤;對社區建設工作中避“實”就“虛”,進展緩慢,沒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責任領導不能評優,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區資源。現階段的社區管理是以“塊”爲主的屬地化管理,其範圍包括社區居民以及駐社區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組成的社區整體。社區建設也必然要以這個整體爲平臺,形成共同參與、多方投入、共駐共建的新機制。在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切實幫助解決城市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社區居委會要多動腦子(想辦法),多跑步子(找部門),主動加強與駐社區單位的協作,充分調動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支持、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努力探索建設和整合社區資源的新途徑。要通過“上面爭一點、財政撥一點、單位贊助一點、社會捐贈一點、自己籌集一點”等多方投入的方法來進行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爭取公安、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到社區設立相關設施,要通過“誰投資、誰受益”的市場化方式鼓勵社區內外的單位和個人投資建設社區內的資源,同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駐社區單位組織和社區居民的資源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使社區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

夯實基礎,清除體制性障礙。隨着改革的深入,由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歸的社會職能主要由社區來承擔,社區建設成爲構建“小政府、大社會”城市社會整合體制的基礎性工程。要想夯實杜區建設這個基礎性工程,必須要改革社區管理的體制,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作爲羣衆性自治組織和城市社區建設的主體作用。首先,轉變政府職能,理順社區關係。政府與社區居委會的關係,應當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政府要轉變職能,把除涉及全社會的宏觀社會事務管理之外的權限逐步交還給社區,充分尊重和落實社區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權利。其次,實行責、權、利的統一。政府要按照“權力下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的原則向社區轉變職能,政府及其派出機構應從下派工作任務到社區,相應地轉變爲“服務到社區、責任到社區、接受監督評議到社區”。政府及其派出機構進社區的工作,要按照權利和義務、勞動與報酬對等的原則,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從財政撥付的專項經費和行政性收費中撥付相應的經費給社區。

以人爲本,積極拓展社區建設內涵。首先要從社區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針對社區的實際,把解決羣衆生活特別是基本生活方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作爲突破口,如社區環境的“亮、綠、淨、美”、社區治安等。其次要關愛社區內的困難羣體,建立以政府爲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化幫困體系,開展切實有效的扶貧幫困活動,紮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要積極拓展社區建設內涵,以社區組織建設爲核心,以社區服務爲龍頭,不斷健全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社區調研報告2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城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社區不同利益羣體關係,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爲了進一步加大社區建設工作力度,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促進我縣城市化建設進程,全面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推動城市三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街道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創特色、爭一流。我辦就如何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走訪、徵求建議和意見、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充分聽取駐區單位和居民不同意見。調研期間共走訪駐區單位12個,居民50戶74人,開會討論4次,外出參觀學習2次。在此基礎上,本人經過認真梳理、總結,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城市街道辦成立於XX年8月,正式開展工作於XX年4月,現有幹部職工50人。街道辦位於**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區界限北至**村(**村與***火車橋之間有25戶100多人,計劃生育工作屬街道辦管理,但社區其它工作又不屬於街道辦管理);南至**橋、**大橋;東至**菸草公司後牆,;西至**及**溝;轄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總戶數6554,總人口23391人,其中農民594戶2507人,居民4182戶15307人,流動人口1778戶5577人;轄區劃分爲12個小區,分別由12個牽頭單位協助管理。街道辦轄南關、北關兩個社區居委會,指導下寺灣、道鎮兩個基層社區居委會,內設計生站、人武部、民政站、司法所、綜治辦等工作機構,承載着轄區內的黨建、精神文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化、科技、教育、衛生、計劃生育、安全生產、黨管武裝等多項職能。

二、近年來社區工作運行情況

1、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街道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辦事處現有15間辦公用房,一大間集體辦公用房和一間會議室,辦公設備基本維持正常辦公運轉。南關居委現有辦公用房7間,會議室1間,建有社區支部辦公室、警務室、計生衛生服務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個標準社區“四室三站一場”還相差甚遠。北關居委現在租房辦公,XX年10月份由政府劃拔了辦公場所,目前辦公場所的維修工作全面展開。

2、整合資源,合理劃分社區

街道辦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規定,與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界線明確、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爲2個社區居委會(**社區、**社區),12個居民小區(**)。

3、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街道辦共有50名在職幹部職工,由於年齡、文化結構的參差不齊,加之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區工作經驗,制約着社區工作的快速發展。爲了全面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辦事處狠抓幹部自身教育,採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促進的工作方針,組織全體幹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幹部對社區工作的認識,開拓了視野,明確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4、社區各項功能逐步趨向完善

社區的功能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居民,充當城市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我辦根據工作實踐,逐步探索理清了以縣委政府領導,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總體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區各項功能,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計生、社區保障等機制運轉良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基本達到社區服務的要求,健全了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了“平安社區”、“文明和諧小區”系列創建活動。強化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美化家園,愛護環境,極大的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合療、衛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區舊貌得到改變,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快速發展。

社區調研報告3

社區矯正作爲一種與監禁矯正相對應的非監禁行刑方式,通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罪犯進行改造,極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避免了監禁改造的交叉感染,更有利於其順利迴歸社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當前,社區矯正工作已成爲我國一項重要的社會管理工作,加強對社區矯正人員這一特殊羣體的管理和服務,既是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的內在要求。

一、我市社區矯正工作現狀

(一)基本情況。我國的社區矯正工作於XX年開始試點,XX年在全國試行,湖北省作爲全國的第二批試點省份,於XX年開始試點。孝感市作爲全省第二批試點地區,於XX年在孝南區廣場街進行試點,安陸市社區矯正工作於XX年在全市全面推行。近年來,各成員單位認真履職,社會各界密切配合,使全市社區矯正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各級社區矯正組織按照提認識,建機制,增投入,夯基礎,重創新,強隊伍,勤督辦,求實效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工作措施,穩步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學化管理、多元化教育、人性化幫扶社區矯正工作模式,目前,安陸市在矯人員260人,累計接收469人,解矯209人,總體上管控得力,做到教育管理常規化,檔案文書標準化,監管幫教人性化,爲矯正對象順利迴歸社會創造條件,社區矯正工作紮實開展,爲維護安陸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工作現狀。當前,全市社區矯正工作力量總體薄弱,社區矯正組織不很健全,各鄉鎮雖成立了領導小組,但相應的工作職責、制度落實不到位,影響工作開展。司法所是基層從事社區矯正的工作主體,但從目前司法所的編制、人員配備現狀看,工作力量與工作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在司法所的設置上,按國家規定每個所應配3-5人,除社區矯正外還有人民調解、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多項職責。安陸市現有16個基層司法所,其中,一人所10個,2人所6個。在工作人員緊缺的情況下,基層司法所認真執行日常監管教育工作。一是嚴把接收環節。所有到市局報到的矯正對象,除攜帶相關法律文書外,還必須持本人身份證和2張照片,由市局統一設計並印製了矯正通知書、送達回執,確保了服刑人員都能按時按要求到指定司法所報到。二是逐人建立檔案。通過全國社區矯正信息平臺,各所把所有矯正人員的檔案信息資料全部錄入管理系統。各司法所根據矯正人員提供的基礎資料,逐人建立紙質檔案,確保電子與紙質檔案同步相符。

在實踐中,從大體情況看,全市社區矯正工作主要基層由司法所工作人員承擔,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矯正網絡。雖然社區矯正工作在吸納社會志願者、整合社區力量幫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處於構思起步階段居委會成員和矯正對象單位及近親屬作爲矯正小組的成員,責任心不強,成立的矯正小組大部分均沒有盡到小組的職責,矯正小組人員素質也有待提高。

(三)監管情況。雖然我國制定了一些關於社區矯正的法律,但是關於社區矯正的執行權問題卻是一片空白。我國《刑法》規定,依據人民法院判決的內容不同,刑罰分別由公安機關、監獄、人民法院執行。社區矯正工作是刑罰執行活動,目前沒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規定。對於社區矯正工作的主體司法行政部門只賦予了義務,並沒有給予作好此項工作的權利,社區矯正屬於一種行政執法,也代表法律的嚴肅性,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身份沒有定位,無統一着裝,無執法證件。現階段司法行政各級部門在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過程中,在執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時一味的寬無邊但對矯正人員的管理卻嚴不足,造成這種被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行政獎懲與刑事獎懲缺乏有效銜接,直接導致對社區服刑人員考覈獎罰的部分內容形同虛設,對抗拒改造、不服從管理的社區矯正人員卻很難收監執行;二是對於社區矯正人員的監管屬於刑罰執行性質,而現階段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身份與社區矯正所面臨的發展形勢極不相稱。隨着《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出臺,公安由管理主體成了輔助力量,而司法行政機關自己的執法隊伍卻沒有及時建立填補公安退出社區矯正執法工作後的權力真空,造成了司法所在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時缺乏有力的權力保障,司法所工作人員缺乏有效的強制管理手段,監管工作缺乏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遇到緊急情況,無法對服刑人員直接採取強制措施,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刑罰執行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三是現在穩定工作壓倒一切,出於穩定的需要,在工作中基於管理工作考覈的制約和人道主義精神,司法所工作人員對社區矯正人員遇到的困難不得不設法解決,雖然這有利於社區矯正工作實現維穩目標,但是也助長了極個別社區矯正人員以此爲要挾。寬而不嚴的工作方式嚴重影響社區矯正工作的順利推進。

社區調研報告4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建設逐步向深入發展,社區文化蓬勃興起。挖掘社區文化資源,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對於繁榮城市文化、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對於強化政府在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能力,滿足居民羣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於打造居民精神家園、構建和諧社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個月來,轄區內各社區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滿足居民文化生活爲目的,大力推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爲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更上一層樓,根據安排,我們採取查閱資料、工作座談、居民訪談等形式,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實地調研。召開了由宣傳文化中心、老體協、社區居委會等有關代表參加的4個座談會,瞭解和掌握了火花街道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成績

(一)多次組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社區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目前,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社區文化建設是城市品位的重要標誌,是基層建設先進文化、滿足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二)加大投入推動了轄區內社區文化陣地建設,市、區、街、居四級文化網絡正在籌建中。目前,轄區內有8個社區成立了便民服務站,並建有社區文化活動場所,配備了體育健身器材。

(三)成立了社區文藝隊伍,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文藝活動。目前,轄區內共有文學藝術社團、隊伍各類民間文藝隊伍有XX餘支,各類文藝骨幹多人。這些羣衆文化網絡、隊伍,爲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主體作用。許多社區結合節假日、紀念日和中心工作,利用社區文化園地,組織社區文化骨幹,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在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公民道德、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爲提高居民素質,倡導文明新風,功不可沒。今年上半年轄區內共舉辦各類演出多場,居民參與超過了X餘人次。尤其是今年慶祝新中國成立XX週年大型文藝匯演,直接參與人員近X人。體現了社區文化建設在滿足居民文化生活與滿足居民自我展現、自我提高所取得的重大成效。此外,市、區文化系統在“文化進社區”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居民的歡迎。

(四)挖掘潛力,發揮優勢,拓寬了社區文化工作的內容和渠道。

1、社區文化發展模式多。各區社區文化建設,結合各自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呈現了不同特點。

2、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多。相聲、小品、評書、歌舞一應俱全,內容豐富多彩。

3、社區文化建設思路多。通過全市文化工作者對社區文化工作的積極探索和認真總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針對場地不足的問題,提出了資源整合、資源共享的辦法;針對如何開展社區文化工作的問題,提出了用好領導人、退休人、文化人、手藝人、熱心人等“五種人”的辦法;針對社區穩定問題,提出了“發展社區文化產業、拓寬居民就業渠道”的思路。這些被社區文化實際工作檢驗爲好的思路,爲辦事處制定相關決策、舉措,推動社區文化建設中繼續產生積極效應。

(五)促進了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了社區的建設品位,提高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程度,增強了抵制腐朽落後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蝕的免疫力。我們調查中發現,社區文化建設好、精神文明程度高的社區,穩定安全,凝聚力強,參與迷信活動的人數比例低,惡性案件發生率低,成爲城市外在形象、吸引人流物流的重要指標。此外,社區文化與居民文化需求、素質的提高也連帶互動,相輔相成,羣衆在社區積極參與了各種形式的休閒、學習、娛樂、健身。據本次調查,許多居民對目前社區文化建設現狀有更高的要求,對圖書報刊、電腦網絡、文藝欣賞、健身器材和家庭文化的需求無論是質與量都越來越高,這表明一方面對以社區文化爲主體的家門口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社區的文明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社區文化建設取得的基本經驗

(一)認識明確是前提。調研中我們體會到凡是社區文化建設抓得早抓得好的社區,對社區文化建設的概念、重要性的認識和建設規律、思路的探索也就相對比較明確。

(二)領導重視是關鍵。

(三)陣地建設是重點。社區文化能否繁榮,陣地建設是重點中的重點。、等社區之所以文化活動開展得起來,說到底還是社區有着健全的文化場所、設施,能夠滿足社區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的要求。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既是社區文化活動的基礎平臺,也是社區建設有無文化品位的內在要素。

(四)活動創新是推力。能否有與時俱進的活潑生動的活動內容與形式,是社區文化能否贏得居民羣衆歡迎並積極參與的內在要素。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很重要的是要研究內容與形式,時代的發展使文化的外延日益擴展,許多健康積極、有益有趣、好看好玩的活動也越來越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要擴大視野和範圍,在組織活動時不僅僅侷限於說說唱唱、寫寫畫畫。

(五)社區自辦是方向。除了政府給社區文化建設搭建必須的平臺外,社區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潛力,是辦好社區文化的基本方向。社區是居民羣衆的自治組織,社區文化也必須遵循政府主導與社區自辦相結合的原則。實踐也證明,社區辦文化的積極性高,不等不靠,社區文化就有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而強調客觀因素,等待觀望,社區文化也就一直打不開局面,滿足不了城市發展和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文體活動場所、設施嚴重不足,檔次較低。

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轄區內社區辦公、文體活動用房建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有相當一部分的社區用房(包括社區辦公、服務和居民文體活動等場所)面積低於應有的基本要求

2、社區文體設施缺乏監督、落實機制。

3、社區文化人力資源整合利用不夠,尤其是文化藝術人才資源缺乏,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四、今後社區文化建設的對策和任務

進一步增強搞好社區文化工作的責任意識,明確建設好社區文化的有利條件。當前我們的文化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爲我們文化工作的着眼點、立足點和歸宿點;要深刻認識繁榮發展社區文化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時代意義,進一步明確街道辦事處在建設社區文化中應擔負的責任和所起的作用,增強做好社區文化工作的自覺性,明確我們的努力方向和應當要填平補齊的具體任務,以確實抓好轄區內社區文化建設。

社區調研報告5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4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帶領下,我委組織部分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對我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實地察看了青龍、五星、三井3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青龍紫雲苑社區衛生服務站,並聽取了市衛計委關於全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的彙報和4個城區衛計委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在常委會視察調研之前,我委先後到天寧和鐘樓區進行調研,重點察看了政府、社會力量和醫院舉辦的三種不同類型的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分別召開了部分居民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座談會,並赴杭州江乾區、上海長寧區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圍繞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爲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積極制訂和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調整和優化配置基層衛生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爲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家(其中,政府舉辦的25家、社會力量舉辦的1家、醫院舉辦的1家),共開設牀位1180張,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108個,基本形成了每個街道有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格局。按照國家、省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和條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以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爲抓手,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基本裝備的投入,新建和改擴建了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更新了設施設備,加強了機構內涵建設,先後創建成3家全國和20家省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些示範中心功能分區合理、服務流程順暢、就醫環境舒適,切實起到了示範帶動效應。

(二)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醫改的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從管理體制、補償機制、藥品供應、人事分配等方面積極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區衛生服務運行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功能,努力實現由過去片面注重醫療服務向“六位一體”功能並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履行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爲中心的職責,開展建立健康檔案、組織健康教育、定期爲65歲以上老人提供體檢、婦幼保健、兒童接種預防疫苗等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強化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療和慢性病管理、康復服務職能,並從2019年起啓動實施了家庭醫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從原來的坐堂行醫逐漸轉向上門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目前,全市共組建全科團隊219個,重點人羣簽約率81.04%、居民簽約率28.55%,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81.07%,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羣規範化管理率分別爲87.61%、86.76%和98.42%。2019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445.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83%,門急診均次費用93.57元,比三級醫療機構低158.43元,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率達51.2%。

(三)社區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圍繞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發展和努力滿足社區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一是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初步建立了全科醫生制度。全科醫生主要有二種來源,一種是對符合條件的原基層在崗臨牀或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經過半年的轉崗培訓,取得全科醫生資質;另一種是從具有本科學歷的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中招收(機構新進人員由單位發工資,社會招聘人員由財政發3萬元/年生活費),經過三年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將其執業範圍變更爲全科醫學專業。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有全科醫生458名,其中,經過三年規範化培訓的合格全科醫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醫療聯合體,實施對口幫扶。由市級醫院選派醫療專家或青年骨幹到基層定期坐診、掛職,組織基層醫務人員到市級醫院進修學習,幫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提高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三是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廣泛推廣運用中醫適宜技術。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都設有中醫科和中醫綜合服務區,並分別建成了8家省級、10家市級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

二、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市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爲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應有作用,並逐步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但對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人民羣衆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着社區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建設、設施裝備、環境條件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隨着形勢的發展、需求的增長,加之規劃相對滯後,除原來由鄉鎮衛生院轉型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機構外,當初老城區通過整合利用原有資源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業務用房小、佈局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2019年新定的全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明確規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築面積不得低於3000平方米(原爲1500平方米),並要開設病牀30-50張。而我市先期編制的《常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2019-2020年)》已顯得不相適應,以致一些機構面積不達標,無法開設病牀;一些機構設備陳舊,沒有按標準化要求配備更新。

(二)相關政策不夠配套。上一輪醫改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於加快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進了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但從基層和羣衆的反映來看,某些方面並不盡如人意,特別是相關政策不夠配套,運行情況不大理想。譬如:在藥品供應上,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制度後,許多低價藥品退出市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種基本藥物,居民習慣的常用藥,包括專家門診開出的職工醫保目錄中的藥品在社區衛生機構部分配不到,患者反響較大,基本藥物不僅滿足不了羣衆的用藥需求,而且影響了基層特色專科的發展。在編制覈定上,我市是按照2019年省定標準核配的,標準較低,尤其是藥劑、檢驗、B超、放射等崗位只各配1名,顯然不盡合理,而隨着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原來覈定的1872名編制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實行績效工資後,社區衛生機構一定程度上由過去的“做事養人”變成了“養人做事”,出現了新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雖然制定實施了新的考覈辦法,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不到位。同時績效工資的封頂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導致幹多幹少一個樣,且乾的多、錯的多、扣的也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諉病人。在財政補助上,我市採用補供方服務需方的政策,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由財政兜底,造成虧得越多補得越多,虧得越少補得越少的削弱醫療的現象。在醫保定額上,我市社區衛生機構實行按次均費用3100元的標準覈定醫保定額支付;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實行總額預付政策,經測算後次均費用大致爲二級醫院8000元、三級醫院12019元。目的是降低醫療費用,但實際情況是社區衛生機構選擇性收治病人,賺不到錢或有風險的都往上級醫院推,結果是小醫院住不進、大醫院也住不進,使社區衛生機構資源(病牀)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推高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在收費價格上,實施家庭醫生制度後,我市規定一級護理收費9元,家庭醫生上門收費10元/次,因收費標準低,機構沒有動力,雖然簽了約,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實際卻享受不到服務。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全科醫生“招不進、留不住”、骨幹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編與外聘並存等現象。據瞭解,我市第一批全科醫生三年規範化培訓,共招聘具有本科學歷的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112名,培訓一年多後,其中一些考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即隨之流失,最後只剩60多人,難以滿足基層衛生機構的需求。而部分骨幹人才又因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低,發展前景小等原因紛紛上流。去年,僅新北區三井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5名醫生、8名護士辭職調離。目前社區衛生機構招聘醫生、護士都很困難,特別是經過規範化培訓的全科醫生緊缺,許多社區衛生機構只能採用外聘退休醫務人員來解決醫生不足問題。我市較早推行了上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的醫聯體建設,但由於體制、機制及公立醫院改革滯後等因素,至今沒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協作、互利共贏機制,對提高社區衛生機構醫療技術水平的帶動作用有限,大多還是停留在表面和貫徹相關政策層面上,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和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障礙較多。

三、促進我市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爲促進社區衛生事業的加快發展,推進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實現醫改提出的目標,我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優化規劃佈局,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9-2020年)》,科學制定我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進一步優化全市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佈局設置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綜合考慮我市人口總量、區劃調整、城鎮化、老齡化和社區首診等因素,以調整佈局結構、提升能級爲主線,理性有序發展,強化薄弱環節,科學合理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及佈局,加快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立足利用現有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對未達省定基礎設施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用新建、改擴建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地;要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數達到1.2張,重點加強護理、康復病牀設置的要求,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牀位規模,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機構利用空餘牀位開設醫養護一體化的老年病牀,發展健康養老服務;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情況以及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等因素合理設置和調整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配置數量和佈局,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照相關規定保障基本醫療衛生設施配套。三是按照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建設規劃足額安排的規定,在加快社區衛生機構基本建設的同時,按標準化配齊、更新醫療裝備和公共衛生服務設備,保障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按照醫改提出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總要求,堅持以病人利益爲導向,綜合運用醫療、醫藥、醫保和價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醫療分流機制,爲逐步建立完善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就醫制度創造有利條件。一是擴大基本藥物範圍。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增補品種外,選擇新農合和職工醫保藥品目錄中的藥品,按一定比例配備給社區衛生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在增加藥物品種時,要充分考慮基層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習慣,並與上級醫院用藥相銜接,使羣衆享受到優惠、全面的用藥服務。二是強化醫保政策導向。科學引導基層首診,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健全差別化支付制度。適度調整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合理拉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療機構、市醫療機構報銷差距。除危急患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以及手術病人複診、急診和特殊情況外,參保人員未經轉診,自行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的,其醫療費用報銷比例要在原有基礎上明顯下降。全面執行不同等級醫療機構不同住院起付線政策,轉診病人採用累計起付線政策。合理設定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使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保持適當差距,引導患者分流就診。三是建立有效簽約制度。借鑑上海、杭州等地做法,實行家庭醫生有償簽約服務,提高有效簽約率,促進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式服務關係,適當提高上門服務收費標準,讓社區居民接受更多、更全面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個性化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特殊人羣的健康需求,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爲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上海長寧區在建立全科醫生(團隊)的基礎上,將家庭醫生分配到各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簽約服務,實行健康、亞健康、患病人羣分類管理,每簽約1人收費120元/年,統一由醫保基金支付,並建立了以簽約數量、服務質量、簽約對象滿意度、首診率、預約門診履約率、轉診率、服務到位率等爲內容的考覈辦法,按考覈百分比將簽約服務費返還給全科醫生(團隊)。杭州江乾區同樣每人每年收費120元(個人承擔10%、財政25%、醫保65%),簽約服務費85%給團隊,15%由區管理中心統籌,上門服務收費標準由過去的10元/次調整爲按醫生職稱收費(中級40元、副高60元),以體現醫技價值;簽約對象門診醫保起付線下降300元,享受優先就診、專家門診、精確轉診、家庭病牀、家庭護理和個性化、特需等健康延伸服務。

(三)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以全科醫生爲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切實增強社區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爲加快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合理覈定崗位編制。《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醫護比達到1:1.25,市相關部門要按照規定和標準,重新覈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總量,綜合考慮城區規模變化、服務人口和範圍擴大等因素,實行統籌安排、動態調整。同時要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法人主體地位,落實其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定編定崗不固定人員,變固定用人爲合同用人,變身份管理爲崗位管理。二是完善績效考覈辦法。將服務質量數量、患者滿意度、任務完成情況和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等作爲主要考覈內容,考覈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鉤。社區機構在覈定的收支結餘中,按規定比例提取職工福利基金、獎勵基金,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三是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加快推行全科醫生制度,加強師資和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繼續做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實施全科醫生特崗項目,確保如期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合格全科醫生目標。四是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以形成分級診療秩序爲目標,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醫聯體和遠程醫療等方式,制定各類遠程會診收費政策,逐步建立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建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建立區域在線預約掛號平臺,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轉診預約掛號服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診病人優先安排診療和住院;將恢復期需要康復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轉診到病人就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政府對醫藥衛生人才流動的政策引導,推動醫藥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

社區調研報告6

作是加強自治組織建設的基礎,是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關鍵。今年我辦事處第五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已全面部署安排。從上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的情況看,換屆工作難度較大。在此,結合上屆換屆選舉的工作實踐,對社區居委會選舉工作進行分析,以更好地把握換屆選舉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達到研究問題、推動工作的目的。

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是城市居民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辦已經舉行了四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這次換屆選舉是我辦舉行的第五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共有北下街社區、代書衚衕社區、管城街社區、星月社區、新華社區、西昌社區、北順城社區和樓宇社區個社區居委會全部納入換屆範圍。

結合實際,今年的換屆選舉工作我們七個社區全部採用戶代表形式進行選舉。

總的來說,我辦前四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做到了組織有力、進展迅速、程序規範、效果良好,順利的完成了換屆選舉工作任務。社區運行比較平穩,整個換屆期間,我辦未發生一起越級或集體上訪事件。但是在換屆選舉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既有坦途、也有曲折,我們應當總結過去五的經驗,吸取教訓,確保第五屆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實施。

基層自治組織選舉中存在的問題,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進程中發生的新問題,也是必然會發生的問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隨着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隨着人民羣衆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些問題終究會得到解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突出重點,抓關鍵、抓落實,促進我辦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

今年是第五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爲了把工作做紮實,我辦迅速把選舉工作納入到辦事處日常工作中來,成立選舉委員會領導小組,結合各個社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爲順利完成選舉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要繼續加大宣傳,提高基層幹部羣衆的民主素質。要加大對社區居民的普法教育,廣泛利用各種新聞媒體、政務公開欄、標語、會議等形式,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讓羣衆瞭解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提高他們的民主法制意識,要通過換屆選舉的典型案例,以案釋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廣大居民羣衆,使他們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提高遵紀守法自覺性。要引導羣衆確立正確的參選動機,幫助他們從根源上確立正確的參選觀。

(二)要搞好社區服務,完善社區自治,增強社區的凝聚力。要認真貫徹十八大會議精神,以人爲本,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拓寬社區服務領域,努力實現社區居民困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要經常組織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社區的凝聚

力,提高社區居民對社區自治工作的參與熱情。要繼續完善社區選舉制度,在今後的選舉中,動員廣大居民參與到換屆選舉中來,充分發揮民主,增強社區選舉的廣泛性。

社區調研報告7

20xx年10月21--29日,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邀請四川農大易同培教授一行2人,再次到花溪走馬村柏林灣社區開展專家服務工作。易同培教授深有感觸的說,此次社區服務工作,社區行動的變化,所見所聞,令人興奮與激越。二次社區之行對比鮮明,從農戶自組織及生活、文化價值追求,看到了中國鄉村未來的前景!

針對生態社區營造項目活動中的生物資源保護、生態社區發展規劃、溼地植物園、硐寨天然植物園、社區特色園區建設,開展調研、現場指導,工作成果展示與農戶互動等活動。通過7天的社區考察,野外實地調研,研討交流等活動,從社區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社會經濟、農戶生計、文化藝術等多視角,對“生態社區營造項目”從理論到實踐活動,進行了系統診斷,充分肯定項目建設機制、成效與影響,同時爲項目深度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在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社區農戶的配合下,共同完成了社區5年發展思路、項目規劃與方法論述的《生態社區行動綱要》。爲社區未來描繪一幅絢爛幸福生活圖景,社區農戶深受鼓舞與鞭策。

《鄉村生態社區營造行動綱要》--社會、專家、社區視角

一、目標與思路(營造“生態優美,社會和諧,生活幸福”鄉村)

1、自然環境優美,物種多樣,生態優勢資源成爲社區營造的亮點(特點鮮明);

2、重視生態社區發展長遠規劃,將在地生態資源融入社區營造活動,並持之以恆堅守環境至上的營造原則。如營造社區公共空間、學校、道路、人居環境、溼地路渠、理水、農圃等美化、可食景觀培育。

3、社區人文歷史厚重,值得深度挖掘,使之成爲生態社區營造在地文化引擎。在社區現有成果基礎上,將傳統社區優秀文化元素、智慧、技藝植入現實社區生產、生活、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各個層級,藝術提升社區精神品味與幸福感,復興鄉村文化(社區歷史、藝術審美、人文尊嚴價值追求),並形成鄉村生態人文自覺。

4、跨文化視角與行動,在全面復興鄉村文明的同時,社區自組織能力建設與社區內動力釋放尤爲關鍵,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生計是社區騰飛兩翼,形成社區獨特的人文優勢,拓寬鄉村生態市場的社會基礎。

5、公序良俗,天人合一是生態社區營造的要旨。營造川東北區域獨具民俗原生態的鄉村本土發展模式。

二、生態社區5年項目行動計劃(預算310萬元,急盼社會組織及有緣人關注與合作)

1、營造保育在地天然植物園2處。即“溼地植物園、硐寨植物園”二處(預算50萬元)。

2、生態文化竹園(面積10畝,栽植觀賞竹200種,校社共建。預算20萬元)

3、城鄉互動生態農場1處(面積150畝,DIY體驗式、休閒生態農場。預算50萬元)

4、鄉村生態美化項目(道路、路渠、家居、農圃、溼地美化與亮化。預算15萬元)

5、在地生態資源試驗研究、馴化、繁育(戰略、戰術行動研究。預算10萬元)

6、殯葬文化建設項目(2處,文化尋根及殯葬文明建設。預算30萬元)

7、社區歷史文化遺蹟搶救性保護,對外展示(拍攝、聲像、出版。預算25萬元)

8、社區綜合性圖書館(集收藏、學習、科研、展示、教化於一體。預算60萬元)

9、社區生態產品(食材)營銷站(點)及人員能力建設(預算20萬元)

10、生態社區民俗及接待環境、能力建設(預算30萬元)

三、生態社區營造方法論

1、充分肯定當下社區營造的組織形式,進一步深化。創造條件讓社區每個參與者釋放內在潛力,形成社區的內動力與凝聚力。獻計、出謀、出資源,擴展資源動員能力和整合能力。開放性社會參與社區營造活動。

2、社區規劃及活動,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的學習和認知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學習、獨立思考,甚至對歷史經驗的反思,並對行動結果不斷完善與修正,社區被認同的結果。可量化,可操作,可驗證。在不違背社區人文、自然、社會良性互動原則下,長遠惠及子孫與自然的大戰略。需要集思廣益,逐漸形成在地生態社區規劃與行動的文化自覺。

3、重視資源動員、整合,外部環境開拓、推介與社區自我成長相協調,逐漸形成以社區受益對象爲主,外部幫助支持爲輔的資源儲備。構建公正、公平、公開透明、監督到位的資源使用機制,形成資源參與良性互動的社區營造環境、強大的資源社會動員能力。

4、社區營造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循序漸進,堅持數年。以當下存在的諸多危機、緊迫、生態災害事件爲參照,冷靜應對生態、食品、市場、文化價值危機的挑戰,增強自我改善意識和行動的有效性。

5、堅信自己的認識與努力一定成功,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堅信城鄉優勢互補,鄉村人文、自然優勢獨特,獨具魔力,是社會發展的人文根基與源頭所在;堅信鄉村多元治理的文化自信,信仰可以改變未來;堅信持之以恆就會形成鄉村文化全面復興。

社區調研報告8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區有關單位的大力幫助扶持下,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經過近三年來的不懈努力,同其他兄弟街道一樣,我街道的社區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在社區辦公條件的改善和社區幹部隊伍的建設兩方面,可以說發生了今非昔比的變化,困擾社區發展多年的諸多難題,開始得到初步解決。

一、 當前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從目前我街的情況來看,近幾年來社區建設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居委會的辦公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爲從根本上解決居委會無房辦公的問題,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動員多方面力量,採取自建、租賃、借用,爭取幫扶單位無償提供等措施,使九個社區的辦公用房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徹底告別了無房辦公的歷史。目前,除魚兒山社區未能達到百平米外,其餘八個社區均達到示範社區創建標準的要求(魚兒山社區今年也有望實現百平米的目標)。同時,其他辦公設施,如辦公桌椅、文件櫃、電話、電腦及打印機等都配備齊全,初步具備了現代辦公條件。

二是社區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高,通過“兼、選、派”等形式,經過近兩三年的逐步過渡,基本實現了社區幹部的新老交替,一批有文化、有朝氣的年輕人走上社區兩委班子的領導崗位,給社區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現在社區居委會委員以上幹部,平均年齡爲46。5歲,社區主任的平均年齡爲34歲,均爲中專或大專學歷)。

三是社區職能已經明確,各項職能的作用開始顯現。

社區成爲開展居民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佔領了居民的文化活動陣地。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廣大居民既鍛鍊了身體,又愉悅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同時也使那些愚昧、迷信、僞科學的東西無機可乘。

社區爲社會保障事業的開展,搭建了一個工作平臺,無論是城市困難羣衆的最低生活保障,還是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再就業,以及即將下放到社區的企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管理等,都成爲社區保障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 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儘管我們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那僅僅是和自己的過去相比較而言。若和國內一些社區建設的先進城市相比,或者與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相比,這些成績還只是初步的,低層次的。我們體會,當前存在的困難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機制不完善,各方面關係沒有理順。比如與駐社區單位的關係。雖然“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口號已提出多年,但遠未形成社會共識,大多數單位仍然遊離於社區之外,沒把自己當成是社區的一員。例如社區處召集一個黨建聯席會或協商議事會,恐怕還不是件易事。再比如,社區居委會與居民之間的關係,現在是隻有服務,難談管理,僅以環境衛生管理爲例,之所以髒亂差現象經常出現,難以根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衛生經費不足,衛生費標準低,且難收取。社區甚至街道辦事處都沒有執法權或處罰權,對無理拒不交費者,破壞公共衛生者,的確是無可奈何。再者就是社區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關係,在政府的有些部門眼中,社區就是政府的“腿”,是這些職能部門的延伸,所以他們常常把本應由他們完成的一些社會性工作任務轉嫁給社區。正象人們所說的那樣,“社區是個筐,什麼都能裝”,而在目前的體制下,社區又無法拒絕。所以社區幾乎被接連不斷的各種社會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常年處於一種超重負荷之下,使社區工作的主旨偏離了爲居民服務的方向。

二是經費投入不足。社區建設是一件需要政府花錢的事,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在原先居委會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社區建設,政府投入的多寡,對社區建設能否進一步上臺階、上檔次起着很大的制約作用。而現實情況是,雖然經費數額比前些年有了很大增加,但仍然明顯偏少。社區除了1—2名掙工資的下派幹部外,其餘多數聘用幹部的補助金額僅有幾十元,最多者也不過百元,很難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目前社區經濟幾乎還是空白,自身沒有一個正常的、穩定的收入來源,社區自然也就缺乏應有的辦事能力。

第三,由於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使社區功能的發揮受到很大限制。在社區六大職能中,社區服務是龍頭。而要開辦服務業,無論家政服務也好,或是託老、托幼也好,總得有一筆啓動資金,但從何而來?社區服務開展不起來,何談社區自身的“造血”機能?

三、 下一步發展的目標與措施

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把每一個社區都建設成爲環境優美、治安良好、服務周到、生活便捷,文化氛圍濃厚,各種關係(包括人際關係)和諧的新型文明社區。我們街道的近期目標是,在七個社區已達到區級示範社區的基礎上,使另外兩個(五一路、魚兒山)社區在今年內完成區級示範社區創建任務,並要打造出1—2個精品社區,力爭使之進入全國性示範社區的先進行列。

四、 幾點建議

爲使社區建設能夠儘快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決策部門參考。

1、參照其他城市的一些成功經驗,儘快明確社區職責,劃分社區與政府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對於一些工作該由誰承擔、誰協助一定要明確加以規定,同時要科學界定“協助”的內涵,與“主辦”區分開來,並制定出切實可行、便於操作的配套措施,保證責任的落實,以切實減輕社區的負擔。對於某些必須由社區協助完成的社會性工作,一定要嚴格落實“費隨事轉”。否則社區有權拒絕,造成後果由有關部門承擔責任。

2、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加大對社區建設的投入,提高聘用幹部的補助標準,既可穩定現有的幹部隊伍,又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到社區來施展才華。

3、區委(市委更好)應把在社區成立黨建聯席會作爲一項制度制訂出來並貫徹到駐區各單位(無論其行政級別和隸屬關係爲何),培育並逐步強化這些單位的社區成員意識,破除“條塊分割”的舊觀念,進而逐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共駐共建、資源共享”,實現社區各成員與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區委(或市委)要把各單位參與社區黨建聯席會情況、參與社區建設的情況作爲一項考覈的內容。

4、借鑑外地一些地方的做法,可否考慮把行政執法權力下放到基層(社區)。因爲最基層的社區是許多矛盾的發生地或聚集點目前大量執法行爲發生在基層,而執法權力卻在區直甚至區以上部門,呈現出這樣一種錯位的現象。還以環境衛生管理爲例,就存在着“看見的管不了,管了的看不見”的不正常現象,致使環境衛生問題幾乎成了“老大難”問題,長效機制難以建立,如果能在街道一級建立起綜合執法隊伍,權信情況會有大的改變。街道、社區應有權力到位了,許多關係也就理順了,困擾社區發展的難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社區調研報告9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爲了做好社會穩定、綜合治理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社區矯正工作有關文件精神,讓社區矯正人員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做好社區矯正人員管理與服務工作成爲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就如何做好社區矯正工作進行了細緻的調查研究

一、基本情況

我鎮共有52個行政村,總人口爲4.2萬人,地理位置處於市東北部。目前我鎮共接管14名社區矯正對象.通過走訪,我們瞭解到矯正人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矯正對象本人的心理障礙,某些矯正對象對社區矯正方式存在一定的社會和心理壓力,不願意回到社會執行刑罰,不願意讓親戚朋友知道自己犯事。對於集中的學習和公益活動感到恥辱,同時希望司法機關不要做定期的家訪,以免打擾自己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2、一般社會羣衆習慣認爲矯正人員有污點,重犯率相對偏高,都避而遠之,有排斥、歧視的心理,而這一心態也使得矯正人員缺少了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牴觸心理。

二、經驗和做法

在規範化管理的同時,根據社區矯正工作的特點,堅持“以人爲本、教育爲主”的個性化原則,逐步探索新時期社區矯正管理方式,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突出個性化矯正方案設計。根據矯正對象特徵、犯罪性質、家庭經濟情況、認罪悔過的程度、家庭人員對其犯罪及被懲處的態度、預測矯正對象重新犯罪可能性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矯正措施並根據改造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區別對待,因人施矯,對症下藥,提高教育矯正的針對性和矯正質量。嚴格落實走訪、談心、教育、思想彙報、公益勞動等經常性工作制度,及時發現不安定因素和隱患以及傾向性問題,嚴格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做到不脫管、不漏管,把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嚴防矯正對象再犯新罪。

二是突出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爲本”理論。在日常監管工作中,及時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和按期思想表現,做到“五必訪”,即:新接收的要走訪,家庭出現糾紛的要走訪,生活有困難的要走訪,重大節日前要走訪,有疾病時要走訪。通過認真逐一走訪,真正做到思想教育從嚴,生活關心到位。如矯正對象胡某,70歲,患有高血壓等多種疾病,走路不方便,我們除了以上“五訪”之外,並定期上門走訪,瞭解其情況。

三是幫困解難,管理逐漸向服務轉變。針對矯正對象不同的心理,爲了努力消除矯正對象的對立情緒,引導其順利融入社會,我們召開了矯正工作志願者和社區服刑人員法律知識培訓暨座談會,邀請局矯正科同志對他們進行知識講座並參加座談。通過座談,拉近服刑人員與社區矯正工作者的距離,從根本上促進其思想轉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開展送溫暖、獻愛心多種形式幫困解難。如保外就醫人員俞某,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症,由於經濟基礎差,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再加自己又不能工作,僅靠姐姐的資助看病,我們在座談中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將其作爲重點幫扶對象,想方設法幫助他解決生活困難,在春節前送上愛心幫扶慰問金500元,讓他過一個快樂的年。

四是突出抓好“接收”、“解矯”程序的規範。我所對每一位新接收的矯正對象都要舉行人性化接收儀式,給每位矯正對象送一封《給社區矯正對象的一封信》,既使矯正對象在進入社區矯正前感受到矯正的嚴肅性和認真性,又使矯正對象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使他們儘快瞭解社區矯正,服從社區矯正。同時對每一名解矯對象也舉行解矯程序,對他們在矯正期間的表現進行綜合講評,提出要求和希望,使矯正對象切身感受到矯正對他們的幫助,通過矯正悔過自新,重新認識自我,迴歸社會,融入社會,真正做到工作有始有終。

五是注重實效,正面引導。由於雙峯山高路遠,爲了更好地爲矯正人員做好服務,我們在雙峯和黃壇各設立了公益勞動場所,以便於矯正對象參加公益勞動。爲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人性化,我們把矯正對象的親屬、所在地聯村幹部等納入幫教監管網絡,實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在矯正過程中,根據矯正對象工作情況“量身定製”教育改造方式。如:對胡某走訪,瞭解到他的犯罪過程是哥們義氣,被人利用,在被判緩刑後,因爲年輕,自認爲是其一生中的污點,他這一輩子就此完了,對生活、對今後的前途十分悲觀,鎮社區矯正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談心、教育,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風帆,現胡某在躍龍街道範家村開摩托車修理部,工作積極,收入穩定。

三、存在問題

社區矯正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雖取得了一些的成績,但在調研中發現,隨着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着社區矯正工作的順利開展問題也不少。

(一)羣衆的認同度不高。社區矯正是需要執法機關、矯正對象和社會羣體的三方配合,由國家機關藉助社會綜合資源的幫助而對矯正對象進行的開放式行刑方式,在我國它還是一種新生事物,在調研過程中,據瞭解,矯正工作者認爲在試點階段,由於社區矯正還沒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據,如果工作得不到地方的政府領導的重視,工作就很難開展,但現在的狀況是很多領導都不瞭解社區矯正究竟爲何物,社會上的一般羣衆就更不用說了。由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工作的宣傳力度,大力挖掘各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進行推廣,同時可以通過電視,廣播,新聞,講座等多種形式向人民大衆進行宣傳。擴大社會影響面,增強社會影響力,爭取社會各界的認同和支持。

(二)機構不健全,司法行政系統陷於孤軍作戰的被動局面。社區矯正是執法工作,又是教育矯正人的工作,涉及到對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矯治,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政策性。要將社區矯正工作落到實處,必須健全社區矯正機構,配齊工作人員。目前,我們既無專門的執行機構,又缺乏執行人員,志願者力量不足,導致社區矯正工作只是簡單停留在轉接材料、建立監管檔案階段。

(三)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社區矯正的質量難以保證。矯正經費短缺問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公安機關是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社區矯正工作的主體,但現在具體矯正工作主要由司法局極其下屬的司法所進行,司法所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教育設施。矯正工作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但它仍然是一種國家機關的行刑方式,缺乏國家專門的財政支援是不可能進行的。

(四)各部門之間工作配合、銜接不密切。社區矯正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根據兩高兩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機關是具體組織實施部門,法院、檢察院、公安、民政、監獄等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區矯正試點工作。但實踐中由於牽涉的部門較多,權利義務不明確,且沒有固定的統一辦公場所,各部門爲了局部利益,對做好這項工作缺乏熱情和主動性,反而使工作複雜化。

四、探索和思考

爲此,面對當前新形勢和新問題,社區矯正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總結規律,積極探索長效、穩定、務實的新機制,做好社區矯正人員的管理與服務工作。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要做好歸正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僅靠鎮綜治辦、司法所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發揮安置幫教工作領導小組及其工作機構的作用,特別是黨委、政府對這項工作要負起直接領導責任並給予大力支持。實行齊抓共管,動員全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派出所、司法所、工辦、民政、團委、婦聯等組織,要積極發揮其職能作用,單靠司法行政機構唱獨角戲,搞孤軍奮戰,都是行不通的。

(二)保證工作經費,建立安置幫教基金。基金使用:給於歸正人員回籍初期生活無着落、重大疾病、遭受災害及服刑在教人員家屬遇到特殊困難等方面提供社會救濟和幫助,給於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歸正人員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必須建立社區矯正工作專項基金,數額由上級社區矯正工作領導小組和同級財務部門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制定標準,保證足額下發,專款專用,對於貧困地區,上級要在經費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確保整個地區的平衡性。

(三)優化環境,爲社區矯正人員和諧共處的營造良好氛圍。要緊緊抓住社區這個平臺,充分利用宣傳櫥窗、宣傳畫,要做到真正讓每個村民瞭解社區矯正工作,把握好宣傳工作的尺度。

(四)儘快成立統一的社區矯正工作管理機構。加快司法體制改革步伐,自上而下地成立統一領導的社區矯正管理機構,由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等諸部門指定人員參加,設立固定辦公地點,由上述部門合署辦公,便於社區矯正工作的銜接與協調。

社區調研報告10

一、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啓動以來,在認識上,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堅定的;在工作擺佈上,我們始終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爲重中之重。因此,全縣各鄉鎮的社區建設進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縣開工建設的15個社區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89億元。其中,市級7個重點社區,總體規劃佔地5037畝,整合13615戶,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確定的2945套住房建設任務,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經達到1849套,佔任務62.7%,已經建成住房521套,佔任務17.69%,建成入住280戶,佔已建成9.5%。在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其它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有突破性進展。曹營、魏莊、龍頭社區在綠化、亮化、休閒廣場建設上,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有5個社區水、電、路同期配套,6個社區配套建設廣場、超市、衛生室等公共設施,實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配套,同期進行綠化。此外,趙店的龍翔、赤眉的桃園、桃溪的英華、乍嶇的乍嶇湖等社區也都進度較快,公共設施建設和樣板房建設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也有部分鄉鎮在全縣社區建設大局擺佈上暫時規劃在第二階段的三類鎮,但是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也都成績斐然,給縣委、縣政府交了一份滿意答卷。

二、主要特點

各鄉鎮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工作中,主要體現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思想認識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縣、鄉、村各級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是,在思想上,全縣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視,都把此項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各鄉鎮都能在充分認識、深刻領悟社區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工作,加快社區建設“要我幹”爲“我要幹”的轉變,並把社區建設當成今後3-5年鄉鎮工作重中之重來思考、擺佈,不圖形式,不搞應付,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謀的遠,做的細。積極探索在幹中學、在學中幹,深刻領悟想明白、講明白、幹明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傳發動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縣分層次組織縣、鄉、村幹部羣衆到平頂山郟縣、舞鋼參觀學習,集中時間組織召開研討會,逐鄉鎮發言談體會、談感受、談打算。有的鄉鎮還到新鄉、安陽參觀學習。馬山口鎮、灌漲鎮、師崗鎮、湍東鎮參觀學習人數都在300人以上,馬山口鎮超過500人,其他鄉鎮也都在100 人以上。縣鄉累計參觀學習的人員4000餘人,掀起了一輪參觀學習建社區的熱潮,在全縣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思想共識。隨後召開的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動員會,再宣傳、再發動、再鼓勵,使全縣上下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和決心,爲新型農村社社區建設再添動力。通過宣傳發動,使黨員幹部想明白,對羣衆說明白,從而幹明白。營造了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資金扶持到位。在發揮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進一步採取措施來解決錢從哪裏來的問題。一是加大縣鄉財政獎補力度。縣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資金扶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其中財政專項獎補獎金xx萬元,項目獎金3000萬元,用於對規劃設計、公共設施獎補和農民購建房補貼。按社區入住戶,每戶補貼3000元,用於購房;每戶再補貼3000元用於鄉鎮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捆綁項目資金。積聚電力、交通、文化、衛生、教育、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貸支持。動員金融機構開闢適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信貸產品,爲社區建房農戶提供小額貸款。四是市場運作籌資。鄉鎮積極探索以市場運作的方式籌資建社區,通過土地開發、資源使用權轉讓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鄉鎮土地出讓淨收益全部返還的資金,全部用於社區基礎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五是與企業聯建。大力開展村企聯創活動,鼓勵企業捐助社區建設。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開源”。通過存量土地盤一點兒,增減掛鉤擠一點兒,“三荒”當中用一點兒,整治整合挖一點兒,爭取調規添一點兒,集約建設省一點兒,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所需土地。按照縣政府出臺文件,各鄉鎮把縣分配的新增用地計劃,農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畝獎補4500元,未利用地開發、工礦復墾等新增耕地每畝獎補2500元,超額面積每畝加獎1000元。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標全部用於社區建設的,每畝地給予1萬元獎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鄉鎮與農戶簽訂拆除舊房協議,寫出保證書,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舊宅能夠拆得掉、快復耕,爲社區有序推進留足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抓好“節流”。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杜絕長期以來亂建設、重複建設、有新房無新村的現象。按照“不在沒有規劃的地方建房,不建沒有規劃和設計的房子”,重點對路邊建房問題進行整治,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等激勵機制,引導農民羣衆向社區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標用在“刀刃”上。堅持把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貫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始終,不斷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優先保障社區用地;社區規劃之外原則上不審批新宅基地,也不準再搞舊房翻新和改建擴建;對農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額補貼;鄉鎮整理造地,報經縣政府同意,滿足鄉鎮社區用地所需,剩餘指標有償調劑使用。

(五)督查落實到位。一是機構保障。縣委、政府成立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其它相關四大家領導爲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爲主要成員單位;各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鄉鎮第一責任人,明確一名副職專門負責,組織一班人具體抓,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成效。二是部門協作。明確縣直相關單位的工作職責,將縣直單位分包到鄉鎮,要求各部門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自身優勢,對口支持鄉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三是強化督查。縣委、縣政府每半月召開一次工作推進聯席會,每月召開一次辦公會,建立半月鄉鎮彙報聯繫制度和雙月評比制度。定期對鄉鎮階段工作排名,召開鍋底會、現場辦公會和經驗交流會,縣委書記、縣長、分管副書記、副縣長等相關縣領導參加點評,排名靠後的鄉鎮表態發言。通過多種有效措施,推進工作順利開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羣衆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羣衆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新樓房、就是修新幾條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缺乏產業支撐,羣衆思想矛盾。失地羣衆暫時失地失業,感到生活、就業困難、感到生活壓力大。特別是目前大多數社區配套的產業發展項目還沒有到位或正在建設,多數羣衆雖然搬進社區居住,但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沒有正常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

(三)、當前社區建設進展不平衡。龍頭、魏莊、曹營、牧原等社區始終保持領先位次;河南等社區奮起直追,後來居上;但有的社區前一階段進度很快,但後期緩慢,已經由先進變爲後進;還有的社區始終沒有明顯進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後,整體工作進展極不平衡。

(四)、工程質量不是很高。雖然各鄉鎮都安排專職的人員進行質量跟蹤監督、檢查,但“使用水泥磚、不設防震柱”等現象在不少社區依然存在。

(五)、社區配套功能明顯不足。前期社區建設都注重住房建設這個任務,在道路、排水、廣場、遊園、學校、幼兒園等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上,明顯感到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社區對羣衆的吸引力。

(六)、急辦問題解決不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工程進展過程中,部分高壓線改線,移動、聯通線路改線以及客戶區建設用地手續等問題成爲影響社區建設的不利因素。

(七)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後續資金支持不足。從目前來看,15個社區已建和在建住房數量僅佔年度任務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營社區也只有75%,其它社區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社區持續建設,急需項目支持跟進,沒有項目支撐,社區後續建設無力,示範引導作用難以發揮,需傾全縣之力,集聚項目、集聚財力配套社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爲社區快速發展增添後勁。

四、發展思路及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土地使用的規劃引導,有利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 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爲契機,從規劃上進行引導、完善,體現城鄉一體的新農村空間佈局規劃,做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新農村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四規合一,實現新農村發展佈局、建設用地佈局、基本農田佈局三個優化,合理確定中心村建設規模和範圍,適度安排中心村建設用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村民住宅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強拆舊建新引導,有利於土地資源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加強拆舊建新引導。原來國家規定城鄉用地增加與農村居民點增減掛鉤指標三年內歸還,現在省政府(豫政辦[]124號)要求半年內歸還,這就要求拆舊建新同步進行,儘量在農村宅基地原址上採取拆舊建新方式“滾動”發展。通過建設多層和高層住宅,解決農民居住問題,達到集約用地目的。再用地選址建新區的,拆舊區要按規定儘快復耕,整理復耕的耕地,應比建新區佔用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

(一)切實加快住房建設進度

從當前情況看,15個社區現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佔任務62.7%,已經建成的只有17.7%,曹營、龍山、龍祥、張窪四個社區有入住,社區總入住率還達不到一成。從已經建成的住房情況看,師崗、湍東、瓦亭、灌漲、餘關社區行動比較快,曹營社區住房建成率佔任務71.6%,入住170戶達56.6%,龍山、龍頭社區建成比例達40%左右,牧原、龍祥社區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漲魏莊、岞曲岞曲湖社區建成比例在20%以上。從住房建設的數量上看雖然有一定規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還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到年底這段時間,要組織好住房建設的大決戰,主體工程完工的要抓緊進行內外粉飾和門窗、水電安裝;一層、二層起牆的要儘快封頂,11月份完成主體工程;正在處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體框架;除多層和小高層之外不管哪種情況,要採取倒排工期的辦法,把好時間節點,多組織施工隊伍,確保住房建設快速推進,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二)狠抓質量和標準提升

社區住房事關民生,老百姓非常關注,工程質量必須要有保障。湍東龍頭社區、灌漲魏莊社區、赤眉桃苑社區在建設的質量上都是採用框架或半框架結構,一層、二層、頂層全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抗7級地震。但是有的地方這裏我不再點名,在建築材料、在建設的質量上沒有把好關,有的使用水泥磚、有的沒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牆,更有甚者這幾種情況並存,希望各鄉鎮要發揮村民的力量、發揮鄉鎮的監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礎建設工程,從建材到施工整個環節都要進行全面的質量監管,確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達標,讓老百姓看着放心,住着舒心,真正將社區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堅決不能出現新的隱患。

(三)完善配套社區功能

一個社區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設外,最大的吸引點是它所具備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爲什麼城市社區有那麼高的吸引力,就是因爲城市社區有很多農村不具備的配套設施。龍頭社區距城很近,前期環境打造比較好,姜坡組60多戶入住願望非常高。師崗曹營社區所建的位置並不優越,原本是一個崗丘區,通過這幾年的建設,硬化道路、修建廣場、開發遊園、綠化環境、配套路燈,改善了居住條件,因此才由原來兩三戶發展到十幾戶,現在達到了200多戶,已經入住了170多戶,還有臨近村莊的農民紛紛報名交納定金入住社區,建設供不應求,彰顯發展潛力。曹營社區在全縣領頭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明顯的發揮,其它社區也要按照這個思路把基礎建設搞好,配套路、水、電,逐步完善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隨着社區規模的擴大,解決好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環衛設施,通過社區各項功能的完善展現社區的形象魅力,使社區示範引導作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吸引老百姓踊躍入住。

(四)爭取項目資金扶持

我們鄉鎮要積極和縣直的相關單位搞好對接。特別是同國土局土地治理、扶貧辦整村推進、衛生局醫療服務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體局國小幼兒園建設項目、電業通訊部門的電力通訊線路改造等項目的對接。其中安全飲水、聯通移動改線、移民搬遷、省級示範村、新型社區基礎建設等項目抓緊實施;其他項目抓緊申報。在項目爭取和建設過程中,要與縣直部門加強聯繫,將項目與社區建設銜接好,盯緊盯牢、及時彙報爭得部門支持,確保項目和資金爭取到位。涉及的相關項目單位,也要圍繞社區建設主動服務,發揮優勢主動對接、向上爭取資金,爲社區配套完善積極創造條件。

(五)着力解決制約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

針對社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供水設施、電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訊改線等問題,水利、電業、交通、聯通、移動、電信等單位務必高度重視,積極配合確定責任人及早解決。

土地和資金是兩個老問題,也是兩個大難題。我們要轉變思路,尋求解決辦法,一方面與三項整治結合,城鄉增減掛鉤,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騰;另一方面要與老百姓簽訂拆舊建新協議,通過協議的形式把政府引導和農民自願這種願望體現出來,把佔補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過新增土地指標來逐步審批解決用地手續。在其他建設資金上,積極動員社區百姓及時交納建房款額,發揮農民購房、建房的主體作用,動員羣衆向社區集聚靠攏,也讓參建企業充滿信心和活力,調動參建企業投資積極性,同時鼓勵參與公益性建設。百企幫百村,鼓勵企業家羣體幫建新型社區,鼓勵有實力的人員以承包、租賃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轉等高效形式建立示範園區,實現農民與企業家的雙贏,爲社區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六)加強社區後期管理

社區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社會羣體,有些社區將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個社區。當前曹營社區、龍山社區、龍頭社區、魏莊社區、七裏坪張窪社區等陸陸續續都將由不少農戶入住,形成規模。這些農戶集聚在一起,必須要有一個機構來管理,這個機構要承擔治安、戶籍、計生、信訪穩定、黨員管理、鄰里糾紛、農民培訓、政策宣傳、衛生整治、垃圾處理等各項社會化管理職責。從現在的情況看,一些社區成立了社區辦公室或項目辦,這個機構現實的職責只是抓社區建設,還沒有賦予它管理的職能。因此在社區建設的前期,我們要負起責任,組織所在的行政村暫時代管,待社區形成,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後統一管理。同時,提前謀劃、預留位置,及時提出社區管理的意見和辦法,爲社區後續管理奠定基礎。

社區調研報告11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力加強社區建設,推動城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社區不同利益羣體關係,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本人經過認真梳理、總結,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城市街道辦成立於20xx年8月,正式開展工作於20xx年4月,現有幹部職工50人。街道辦位於**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轄區界限北至**村(**村與***火車橋之間有25戶100多人,計劃生育工作屬街道辦管理,但社區其它工作又不屬於街道辦管理);南至**橋、**大橋;東至**菸草公司後牆,;西至**及**溝;轄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總戶數6554,總人口23391人,其中農民594戶2507人,居民4182戶15307人,流動人口1778戶5577人;轄區劃分爲12個小區,分別由12個牽頭單位協助管理。街道辦轄南關、北關兩個社區居委會,指導下寺灣、道鎮兩個基層社區居委會,內設計生站、人武部、民政站、司法所、綜治辦等工作機構,承載着轄區內的黨建、精神文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化、科技、教育、衛生、計劃生育、安全生產、黨管武裝等多項職能。

二、近年來社區工作運行情況

1、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恐道辦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辛勤工作,辦事處現有15間辦公用房,一大間集體辦公用房和一間會議室,辦公設備基本維持正常辦公運轉。南關居委現有辦公用房7間,會議室1間,建有社區支部辦公室、警務室、計生衛生服務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個標準社區“四室三站一場”還相差甚遠。北關居委現在租房辦公,20xx年10月份由政府劃拔了辦公場所,目前辦公場所的維修工作全面展開。

2、整合資源,合理劃分社區

恐道辦根據縣委、縣政府相關規定,與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界線明確、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爲2個社區居委會(**社區、**社區),12個居民小區(**)。

3、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恐道辦共有50名在職幹部職工,由於年齡、文化結構的參差不齊,加之人員來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區工作經驗,制約着社區工作的快速發展。爲了全面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辦事處狠抓幹部自身教育,採取警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促進的工作方針,組織全體幹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通過學習培訓和外出參觀考察,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幹部對社區工作的認識,開拓了視野,明確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4、社區各項功能逐步趨向完善

社區的功能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居民,充當城市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我辦根據工作實踐,逐步探索理清了以縣委政府領導,街道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羣衆廣泛參與的總體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區各項功能,社區黨建、社區精神文明、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衛生、社區計生、社區保障等機制運轉良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基本達到社區服務的要求,健全了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了“平安社區”、“文明和諧小區”系列創建活動。強化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自覺美化家園,愛護環境,極大的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進了社區共駐共建工作,合療、衛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區舊貌得到改變,實現了社區資源共享、快速發展。

社區調研報告12

我們凌源調研小組一行5人,對***6個街道32社區和2個村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凌源民政局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我們通過聽取社區工作人員彙報與實地調研,發現了一些他們在社區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及其他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一、 ***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共有30個鄉鎮街,其中10個鄉;12個鎮;8個街道。有6個街道轄城市社區37個,其中5個爲村改居社區。452個居民小組,52249戶, 147818口人,社區居民代表20xx名。

社區兩委(黨支部、居委會)班子成員219人(居委會成員182人)。社區公益崗位人員166人(做社保員、醫保員、協理員、微機員等工作)。

37個社區中有17個是自己的擁有辦公用房的,12個是租賃用辦公用房,8個駐區單位無嘗提供。社區辦公用房總面積7690平方米,其中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社區9個;100—200平方米的社區13個;200—300平方米的社區11個,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4個。

社區從事工作涉及部門有:人口和計劃生育、勞動和社區保障、科教文衛、食品藥品安全、物業管理、城市建設管理、房屋徵收、交通和農業、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安全生

產、公共安全管理、工業經濟運行、環保、服務業、組織、宣傳、應急、公安、司法、維穩、綜治、信訪、民政、殘聯、統計等等工作。

二、***社區建設取得成就

幾年來,***充分利用開發商繳納的500餘萬元社區建設補助資金先後爲12個社區購置辦公用房,分別是:南街街道分局社區、馨王社區、花牆子社區、南門外社區、興隆社區、;北街街道鐵北社區、東環社區;城關街道康檸社區;凌北街道鴻凌社區、凌鋼東社區;東城街道高杖子社區、安居社區。同時爲社區舊房改造、維修等資金達100餘萬元。社區辦公用房總面積由20xx年的3980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7690平方米,使社區辦公環境有所改善。目前,***有3個社區先後獲得省級文明和諧社區,15個朝陽市級先進社區、平安社區等榮譽。

三、 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 辦公用房和其保用面積嚴重不足。一部分社區沒有辦公用房,只能租用別人的房屋。在城市繁華地段租費又很高,給街道和社區帶來了經濟負擔,還會遇到過一段時間房子又不租給社區。有辦公用房的多數使用面積在100—200平米之間,也無法達到一站四室的基本使用要求,多爲一屋多用。

2、 辦公經費不足。20xx年政府給社區的經費爲3萬元,

但必須定製的報刊就得花去4000元左右。由於社區與羣衆、社區與機關聯繫密切,電話費用平均每人每月在80元左右,社區上放工作費用也較高,在加上電費、水費、網費、組織活動費用、辦公耗材等等辦公經費無法滿足社區工作的需求,報銷程序不合理,真正到社區的經費爲1.2萬元。

3、 辦公設備不足。社區的電腦配備嚴重不足多爲一個能夠使用的電腦。幾個工作人員擠在一個電腦上辦工,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隨着社區的發展、社區管理檔案和上級工作文件的增多,檔案櫃、辦公桌等辦公設備已經無法滿足現有工作的需求。

4、 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社區工作人員從事30種左右的工作,工作不分晝夜和節假日,工作量大,與所發的工資不成正比。雖然今年年初不同的提高了社區班子人員工資待遇,但其它社區工作人員工資仍沒有提高。

5、 社區內的小區物業管理難度大。一些的老小區沒有物業管理,處於棄管狀態,隨意堆放垃圾,嚴重影響了小區衛生,一些新小區開發商雖承諾對物業負責,一次性收3、4年的物業費,但3、4年之後就沒有人管理了。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來制約物業問題。政府又爲了徵創衛生城市,多數都爲社區班子成員求助各門來幫忙解決物業問題。

6、 政府對社區都應做什麼工作規定不明確。很多個部門

都把工作拋給了社區,無形給社區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任務。社區本應是多爲便民服務,卻讓各部門工作牽涉太多精力。本應由各個部門應開的證明全給了社區,社區的公章成了“萬能章”,不開居民不滿意,開了社區又沒有這種權力和義務。

7、 社區管理上訪人員存在安全隱患。社區工作人員幾乎都爲女性,有時需要深夜監視上訪人員動向和上外地接回上訪人員,無形給社區工作人員帶來了安全問題。

四、 社區建設提以下幾點建議:

1、 政府應該協調地方和各部門來共同解決社區辦公用房問題,能夠滿足社區一站四室和工作的需要,爲社區工作人員提供一個舒心的工作環境。

2、 政府應當將3萬元經費直接撥發到社區,滿足社區展開各項工作的需要。

3、 允許社區進行一些服務類經營,一方面可解決社區經費問題,一方面可以進行便民服務。(例如:超市、藥店、門診、養老、照顧幼童等等)

4、 物業管理上應加幾名公益崗人員對無物業管理的老小區衛生進行打掃,搞好衛生,社區在通過其它渠道爭取些經費發給這些人員。

5、 政府就應確社區工作職責 ,減少政府部門對社區附加的工作量。

6、 社區應多組織活動,拉近社區與羣衆,羣衆與羣衆之間的關係 (其中**社區組織的鄰里節,每家一道菜,大家坐下來歡唱笑舞,拉近了各自之間的關係),還能豐富老年人的業餘生活和維護社會穩定。

7、 社區應多鼓勵社會熱心人士多參加到社區公益事業中去,幫扶老人、組織活動、開展法律道德生活常識宣傳。

8、 社區應成立日間照料室,增加一名公益崗人員對沒有時間照料的老人進行統一的照顧管理,家屬少付一部分費用。

通過此次調研,調研小組深入到社區基層進行實地考察,並認真聽取了基層工作者的彙報,小組成員相互配合有條不紊的順利完成此次調研工作。

社區調研報告13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推進農村小城鎮化新型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基於此,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寧陵縣陽驛鄉後陳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後陳社區位於寧陵縣城西,社區中心距縣城2公里,S325省道南側,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社區共轄後陳、潘集、前陳、張瑞寒、解窪、張三莊、東張樓、蘇莊、訾莊、西張樓、張白、十里鋪、嚴莊、姚莊十四個自然村。社區總人口8663人,總戶數2288戶,總耕地面積7894畝,黨員總數110人。

後陳社區綜合建設用地面積共計1350畝,原14個自然村居住佔地總面積4073畝,社區整合後新增耕地面積2723畝。後陳社區建設分爲“一心一帶兩片區”。一心:社區管理中心、文化大院、黨員教育基地、社區超市等組成的公共服務設施中心;一帶:沿村北後陳水庫和張解溝形成了一條自然景觀綠化帶;兩片區:以景觀帶分割的南北兩個居住片區,南片區安排789戶老齡人員居住,爲2層連體樓,面積165平方米,不超過2分半,北片區爲5層和高層住宅樓,安排1499戶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經驗和成績

20xx年以來,社區“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高效發展強實力,提升品位顯魅力,惠民富民增動力,文明和諧添活力”的工作目標,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於博個人無償出資500多萬元用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800多萬元用於辦企業和幫助村民建房。縣委、縣政府又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重點支持社區建設,爲羣衆解難題、辦實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社區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產值完成2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5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275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經過短短几年的發展,使後陳社區從一個髒、亂、差的落後村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典型新農村社區。

五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全體幹羣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舊房43345平方米,新建樓房51360平方米,改造廢舊坑塘4處;在老水庫取土19萬多立方,填平了村內外坑窪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區新增耕地366畝;建造了村民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多功能大禮堂等公共設施;社區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興建了村預製廠、水電暖安裝公司和3個建築隊,創辦了博遠糧油、永勝木業、宏運木製品、鼎盛農業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個股份制企業;成立了久贏種植、華裔農場品開發等4個專業合作社,轉移安排勞動力500多人。先後修通了七縱五橫道路共計16.3公里;街內外安裝了路燈、紅外線可視電子監控,確保了社區羣衆生活財產的安全;同時狠抓鄉風文明建設,凡婚喪嫁娶一律不準大操大辦,定期開展“三好”、“四戶”等評比活動;對社區內外486座墳墓全部遷移至公墓,社區1200畝耕地實行了羣衆較滿意的合理流轉,發展高效大棚有機果蔬1000畝;實施了井井通電工程,新打機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線6700米,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後陳社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農村新型小城化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我們先後召開3次社區“兩委”會、社區黨員大會及村民代表大會,走訪羣衆35人次,傾聽其呼聲,瞭解其所想所盼。經過分類歸納,目前,有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我們沉思:

(一)集中搬遷不便操作。隨着農村民主法制進程的推進,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種思潮相互激盪,人們思想意識不盡一致,一些潛藏在農村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表露出來,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極個別人對黨的政策及政府的引導懷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個自然村內絕大多數人同意並支持搬遷,但僅有幾戶因計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政府處罰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遷,這就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二)新建房戶成爲不願搬遷的“最大一族”。有的農戶傾全部家產,蓋了一座新房,在無扶持資金的情況下,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爲力。由於社區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沒有強大的公共積累作支撐,對一些困難戶的幫助侷限於社區黨組織的義務勞動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這些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爲力。

(四)農戶搬遷融資渠道單一。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融資渠道過於狹窄,貸款環節多,手續繁瑣,一些農戶“望貸止步、談貸色變”。

根據以上問題,應採取以下措施着力解決:

一是社區建設應尊重羣衆意願,不強迫命令,不強制拆遷,注重宣傳引導。在啓動建設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時,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後開始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充分考慮羣衆承受能力,鼓勵條件較好或急需建房的羣衆先建,條件較差或暫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後建,對於社區住宅,規劃設計不同造價的戶型供羣衆選擇,避免農戶建房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

二是引導農民入住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堅持建得起,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將培育產業支撐,提高農民素質作爲首要前提。一是將已入住社區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全部納入職業教育培訓範圍優先免費培訓。有創業願望的人員應納入小額擔保貸款扶持範圍。二是依託經濟園區,鼓勵企業優先吸納入住社區勞動力,促進農民就地轉移。三是推進土地健康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田大戶集中,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使羣衆從有限的土地中解脫出來,增加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發展新型農民合作,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克服過去“家家點火、處處冒煙”的小、散、亂狀況,實現千家萬戶的大生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機銜接,增加同類產品上下游的關聯性,該區久贏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入社成員突破95%。

三是加大對羣衆尤其是困難戶扶持力度。誠然,近兩年來,得益於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收,農民逐步擺脫貧困,但因災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依然存在。根據調查:目前建房每平米造價600元左右,戶均建房投資需10多萬元,該區30%農戶年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自籌資金10萬左右,甚至可以滿足建房投資需求,而50%農戶年均收入在2—3萬左右,自有資金在7—8萬元,建房資金缺口在2—3萬元,還有20%農戶年均收入在2萬元以下,需要金融機構給予貸款支持。對這些困難戶,可通過提供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資金解決。

四是科學安排部署,周密設計步驟。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讓羣衆對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有正確的認識,並將經羣衆代表大會或羣衆大會同意或確定的戶型向羣衆公示,讓羣衆選擇,並申請報名。之後羣衆代表按照集中連片優先,急於蓋房優先的原則,確定入住農戶,簽定搬遷協議等,使整個建設過程有條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實施。選擇村情好,羣衆覺悟高的村做爲試點村先啓動,政府積極搞好各種服務,創新實踐,培植典型樹樣板,典型引路促啓步,將政府的引導變爲羣衆的自願行動,形成強大合力,爲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的動力,使這項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的戰略工程有力、順利、健康推進。

四、對策和建議

一、建議上級政府選個試點縣進行社區建設體制改革,撤掉鄉(鎮)級編制,把鄉(鎮)幹部分流到各個社區工作,既減少了辦事程序,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既不增加財政支出,又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基層幹部老齡化。有效提高基層幹部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不能進行體制改革,也可先把鄉(鎮)主要領導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城鄉發展管理中心”,抽調一名副縣級幹部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各鄉(鎮)領導可繼續服務各自區域內的社區。

二、建議上級政府出臺支持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政策,簡化社區建設所需辦理的各項手續,加快組織完善社區班子建設,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礎設施。抓住中央、省在發展政策上向農村基礎施設建設傾斜的機遇,搞好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選項立項,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圍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村民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入手,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向後陳社區集中投放。積極開展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提升村民生活的總體質量和水平。

(二)大力發展經濟。立足現有情況,引導經濟強人、致富能人積極投資,選上項目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願、有償流轉,進行聚零爲整,規模化經營,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種植業和養殖業。

(三)加強民主建設。按照“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好的發展思路,有一個好的創業氛圍,有一個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實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提高社區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爲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強的組織基礎。要特別注意發現一批思想作風正派、致富帶富能力較強、積極向組織靠攏的農村優秀青年,作爲入黨積極分子和後備幹部進行多方面培養,改善農村黨員幹部的年齡結構和能力結構。

(四)促進社區和諧。通過多渠道、多層次、不間斷的培訓,使90%以上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1-2項勞動技能,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提高農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大力推進“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使羣衆的事情羣衆自己議,羣衆的事情羣衆自己辦,搞好基層民主建設。倡樹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積極豐富農民羣衆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區品位

後陳社區所要建設的不但是一個村的舊貌換新顏,一個村的生活改變,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一種深化。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民生活,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形象,完成社會主義農民的根本轉變,實現農民生活與城市接軌,縮小乃至等化城鄉差距。

社區調研報告14

社區建設是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通過調整、強化社區組織,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點“工程”。加強社區建設,對於提高羣衆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筆者與有關單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強我縣社區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社區建設現狀

目前,我縣共有57個城市社區(其中城區20個,鎮級37個),47個農村社區,434個居民小組。管轄面積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區,6.7平方公里;管轄面積最小的是侶俸鎮中興社區,0.1平方公里。管轄人數(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東城街道塔山社區30560人;管轄人數最少的是少雲鎮長灘社區,338人。我縣社區經過十餘年發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礎,社區管理體系、工作隊伍、社會服務基本到位。

(一)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全縣社區均成立了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組建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成員單位議事會和社區監督委員會等,形成領導層、決策層、監督層和執行層兼備的組織體系。其中,社區黨組織在協調社區單位、開展社區服務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區以黨員志願者爲骨幹,採取“一幫一”的方式,爲弱勢羣體排憂解難。

(二)工作隊伍基本建立

全縣共有228名社區幹部。城市社區配備“五職”幹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居務助理員、文書、計生專幹),鎮級社區配備“四職”幹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文書、計生專幹),部分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社區幹部中,黨員佔總數的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佔總數的29.4%。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爲1500元/月,其他幹部1200元/月;鎮級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爲1000元/月,其他幹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務逐步到位

全縣共建成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55個,爲羣衆提供低保、社保、就業、衛生等服務。多數社區建立了社區警務室、圖書室等,部分社區還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區爲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區爲居民提供健身設施。部分社區聯繫縣級部門,開展文化、科技、醫療、法律等知識進社區活動。部分社區建立了幫扶救助、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志願者隊伍,開展便民服務。

(四)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多

多數城市社區成立了文化活動小分隊、健身隊等,如東方社區成立“東方藝術團”,南城社區成立“夕陽紅藝術團”,經常進社區、進居民樓院演出;利用社區廣場等公共場所,定期組織開展羣衆性文化活動,如東城社區成功興辦了首屆社會體育運動會,受到羣衆歡迎。部分社區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小區。

部體來看,我縣社區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管理,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縣社區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不能滿足羣衆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工作任務較重

社區是基層羣衆自治組織,其職責主要是居民服務。但目前社承擔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糾紛調解、扶貧幫困、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區還要承擔“兩河整治”、“拆違”、“三整一改革”等階段性工作,並應付上級檢查、考評等,社區居委會超負荷運行特點明顯。此外,一些政府部門把工本職工作交組社區,但權利、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導致工作開展難、工作效果差。

(二)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

根據市裏相關規定,“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使用面積應不低於500平方米”。目前,全縣僅有9個社區達標,大多社區用房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區辦公用房僅144平方米,舊縣鎮金鐘社區用房僅20平方米,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縣社區用房多是利用社區內單位、企業、居民閒置舊房,建設不規範,條件較差。

(三)幹部事多酬少影響積極性

隨着城市的發展,社區管理人口增金社區居委會承擔的任務越來越生,而每個社區僅有4至6名幹部,幹部基本上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社區幹部工資水平較低,養老保險每年僅400至600元,他們普遍認爲工資待遇與其工作量不對等;由於部分社區幹部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社區工作的專業知識,導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區基本沒有“造血”能力,每年僅靠2萬元經費開展工作,沒有經濟實力更好地爲民服務。僅有部分條件較好的社區,如正街、東城、龍山等社區,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區服務組織中介兩種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優惠政策支持,社區發展經濟的動力不強、支撐不夠;二是社區幹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務性工作上,在興辦實體、發展經濟上缺少時間和精力。

三、加強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多方面爲社區“減負”

在社區職責和服務對象逐漸增多的情況下,社區已不堪重負,建議充分爲社區“減負”。一是政府要理順和社區之間的權責關係,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到“有所爲有所不爲”,讓社區有更多的精力爲居民服務。二是在條件允許下調整社區佈局。社區合理規模一般是1000戶至3000戶,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區已嚴重“超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社區。三是對管轄範圍廣、管理人數多的社區,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配專職幹部,或適當增加工作經費讓社區聘用工作人員,解決事多人少的問題。四是政府部門將工作交給社區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並安排專業人員指導社區幹部開展工作,確保取得實效。

(二)加強社區陣地建設

採取多元化方式,統籌解決社區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的問題。一是將社區建設納入新城建設規劃,縣城開發區新建設社區要根據實際需要留足辦公和服務用地。二是採取加大財政投入、爭取上級補助和將部分閒置國有房屋調配給社區使用等辦法,解決老城區社區用房不足的問題。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應按照每100戶15平方米的標準無償提供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難以落實的,應提供一定的資金用於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四是採取聯辦、有償或無償等方式,將社區內單位、企業的服務設施納入社區協調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區

社區建設是一項大工程,僅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遠遠不夠。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共同建設社區。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責任共擔”的路子,完善縣領導、縣級部門聯繫社區制度,發揮部門優勢,爲社區提供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解決社區無法解決的難題。二是根據社區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區社會,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三是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社區,設立社區建設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爲主、社會支持爲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

(四)增強社區“造血”能力

社區經濟是深化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的保障,應增強社區“造血”能力,大力發展社區經濟。一是落實上級優惠政策,出臺具體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社區大力支持,爲社區發展經濟實體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爲目的,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和有償服務,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創辦超市、茶樓、綠色網吧,爲單體樓提供物業管理,爲社區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等,在增加社區收入的同進爲困難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三是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入股、合夥經營等方式,興辦服務機構,實行社區服務市場化運作。如通過連鎖經營,爲居民提供購物、餐飲、保健等服務。

(五)充分調動社區幹部積極性

社區幹部在社區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應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區幹部保障機制。建議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工作實績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區幹部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離任補貼制度,解決其後顧之憂。二是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在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三是建立社區幹部培訓制度。定期對社區幹部進行政策法規、業務知道的培訓,政府部門可結合實際對社區幹部進行短訓輔導,不斷提高社區幹部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衆參與意識

公衆參與匱乏是導致社區治理動力不足的原因,應強化公衆參與,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強居民歸屬感。讓社區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其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和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增進居民感情。經常開展鄰里聯誼會、二手物品交易、社區歌唱比賽等羣衆參與性強的活動,增加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強鄰里感情和互助意識。三是壯大志願者隊伍。建立社區志願服務激勵機制、志願服務儲蓄回報機制,樹立志願服務的典型,鼓勵更多人蔘與到志願服務中去。

(七)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能夠用較小的成本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結合我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建議大力發展社區養老。可以根據社區老年人狀況,提供生活協助、特殊護理等多樣化服務。鼓勵社區創辦各類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福利機構,讓老年人在社區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幫助。此外,社區可試行建立“老年人醫療救助基金”,通過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解決醫療難題。

社區建設是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困難多、責任重。只有正視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才能讓社區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社區調研報告15

爲認真貫徹全省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推進社區“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實現社區黨建區域化格局)建設。3月12日,縣委組織部成立兩個調研組深入義寧鎮百匯、萬坊等八個社區,通過座談交流、聽取彙報和實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區辦公場所、經濟狀況、工作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在南崖、衛前、萬坊、西擺四個居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寧紅、鳳凰山、南崖、西擺、萬坊、衙前、衛前、百匯八個社區居委會,均屬純居民型社區,共有居民34120戶,人口13萬。一是社區辦公用房情況。各社區均屬租借其他單位或民房辦公,既無會議室也無黨員活動室。寧紅社區租用民房辦公,每月租金700元,其餘七個社區的辦公用房由國稅局、財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寧州鎮企辦無償提供,其中南崖社區在南崖景苑擁有一套120㎡的辦公用房,但因無錢裝修沒有進去辦公。二是社區幹部工資和辦公經費情況。幹部工資縣財政每月補貼書記、主任600元,一般幹部500元;鎮政府每月補貼300元;縣民政局每月補貼書記、主任100元、一般幹部90元。辦公經費每年8000元。三是社區幹部配備情況。八個社區均配有書記和主任,現有工作人員38名,其中男性3名。大專學歷以上12人,高中學歷23人,國中學歷3人;平均年齡40.1歲,45以上的5人,30-35歲32人,30歲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擔17項行政性事務,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衛生費,工作負荷比較重。四是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情況。各社區均成立了黨組織,百匯社區爲黨總支,其他七個爲黨支部。共有黨員1014名,其中流動黨員287名、下崗黨員375名、無法聯繫黨員149名、60歲以上黨員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縣城鎮社區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隨着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社區建設中的深層矛盾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爲管理體制不暢,辦公場所緊張,經費保障不足,服務質量不高,黨建基礎薄弱和社區意識不強等六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暢。一是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工作以完成上級佈置任務爲主,除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縣委縣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交辦的各種行政性任務。二是權責利不統一。部分職能部門本應下放給社區的權利沒有下放,或名義上將職能下放,實際上是工作下放而權利不放,社區大量的時間花在“協助”部門工作上,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職責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閒置資源的共享,聽任單位領導意願,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沒有形成“駐於社區、關心社區、建設社區”的良好氛圍。

2、辦公場所緊張。一是辦公用房緊缺。八個社區的辦公條都比較差,辦公面積平均61㎡,特別是西擺社區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區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動場所缺乏。各社區都沒有黨員活動室和會議室,公益性娛樂場所幾乎沒有,平時搞活動、開會靠向其他單位租借。三是《修水縣房產開發項目建設管理試行辦法》(修政辦發[20xx]38號)關於住宅小區按建築面積0.08%提供社區用房的規定執行不到位。

3、經費保障不足。一是財政投入相對滯後。近年來,隨着社區作用凸顯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卻並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經費難以落實。基層組織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社區硬件建設投入不足。二是幹部待遇相對偏低。書記、主任1000元/月、一般幹部890元/月,與縣城其他類似工作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三是辦公經費相對短缺。隨着城區居民增多、服務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辦公經費遠遠無法滿足社區辦公實際需要。經費短缺導致一些羣衆性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市民服務難以落實,工作顯得被動。

4、服務質量不高。受活動場所、辦公經費等客觀因素影響,社區服務水平還相對滯後,具體表現爲:一是服務內容單一。社區平時主要圍繞政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爲主。對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等服務還很欠缺,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滿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如萬坊、寧紅和南崖等社區要麼活動場地小,要麼沒有活動場地,市民無法就近開展活動。三是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本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而新型社區服務業又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團、協會等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待加強。

5、黨建基礎薄弱。社區黨建陣地建設非常滯後,大多數沒有黨員活動室,沒有黨建宣傳欄。黨建意識淡薄,黨建氛圍不濃,黨內活動貧乏,黨員管理缺位,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三無”黨員(無固定住所、無固定單位、無固定收入)遊離於黨組織管理之外,對“三不”黨員(不參加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黨費、不做黨組織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區意識不強。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揮爲主導,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於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社區服務比較滯後。而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這種結果導致了市民對社區工作認識的模糊,認爲社區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衛生,對社區工作不關心、不支持,有事習慣找單位,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甚至有的國家幹部連衛生費都不願交。

三、意見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聽取社區黨員、幹部和市民意見,廣泛借鑑外地社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修水社區實際情況,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1、進一步健全理順社區管理機制。一是建議實行常委掛點聯繫社區工作制。一名常委聯繫一個社區,每季度定期召開一次社區黨建工作聯繫會,協調解決社區建設中的難點問題。二是建議建立社區共建共享機制。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區單位積極支持社區建設,幫助社區解決實際困難,將閒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使用,單位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開放。同時,要求居住在社區的機關黨員幹部積極參與社區組織活動。三是建議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制。職能部門凡擬將其組織機構、考覈評比、專項調查等事項及社區職能以外的工作進社區的,應通過一定程序向社區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執行。

2、逐步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一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政府規劃。在政府建設廉租房、安置小區、公益服務設施時,將社區辦公用房一併納入考慮,同步規劃建設。二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範圍統籌考慮。在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扶持的同時,縣、鄉財政每年配套一定數額的資金,通過新建和購買等形式逐年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問題。三是建議將南遷單位閒置辦公用房調配給社區使用。對搬遷至城南辦公的單位閒置用房劃撥給西擺等暫無適當辦公場所的社區使用,對百匯和鳳凰山等社區借用辦公場所仍適應辦公使用的,可將產權直接劃撥給社區。四是建議按照(修政辦發[20xx]38號)文件規定,規模小於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無償提供不少於30-50㎡的社區用房;規模大於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按總建築面積0.08%無償提供社區用房。

3、建立健全社區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建議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當提高純居民型的社區辦公經費補助標準,按社區人口比例劃撥一定人頭工作經費。二是建議按照“費隨事轉”要求,對超出社區職責範圍又確需社區承擔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三是建議鼓勵社區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保健、娛樂、物業等有償或低償服務。四是建議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社區單位在物力和財力上對社區建設予以支持。五是建議在財力許可的範圍內進一步提高社區幹部經濟待遇。

4、努力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根據市民生活需要,對社區內場地資源進行整合,鼓勵駐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市民需要的體育、娛樂、文化等活動設施,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民間組織創辦各類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開辦社區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區服務,防止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大包大攬。

5、全面提升社區黨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議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按照“一社區一總支”的原則和“無組織抓組建、有組織抓規範、有規範抓創新、軟弱渙散抓整改”的要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設立八個社區黨總支,下轄若干黨支部。二是建議開展“社區黨建基礎工作建設年”活動。對社區黨建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進行全面規範,力求做到黨建氛圍濃厚、佈置美觀大方、資料規範齊全、數據準確詳實。三是建議繼續深化“黨員幹部監督進社區”工作和“受社區歡迎的幹部”評選表彰活動。四是建議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對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下崗黨員進行分類登記,對在職黨員實行“雙管”,對下崗黨員實行“接管”,對離退休黨員實行“共管”,對流動黨員實行“協管”,對居民黨員、復轉軍人、畢業學生中的黨員實行“統管”。五是建議將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延伸到每個社區。

6、進一步調整社區佈局設置。鑑於從城南四小以西均屬寧紅社區管轄範圍,人口太多、範圍太廣,建議將寧紅社區分設爲兩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