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預學

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開始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自我質疑、思疑、解疑、記疑。具體做法是:

1、以趣話誘預學。贊可夫說過:“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預學前,教師針對課文內容,運用幽默風趣而富有啓發性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須看課文分解”的心理狀態,以喚起學生的興趣,增強預學的自覺性。

2、給提綱引預學。自讀課文前,先公佈閱讀提綱,爲學生提供路標和嚮導。閱讀提綱常以設問或點撥的形式,緊扣重點,多層次多角度引發,富有指示性。

3、教學方法助預學。預學時,要求學生手裏拿者筆,眼、腦、手並用,按照閱讀提綱逐段默讀,邊看邊想邊用不同的符號對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劃圈點;易懂的粗讀,新內容細讀,重難點精讀。參閱有關資料理解課文,最後將課文的脈絡及要點寫出來並記下“不大懂”和“一點不懂”的問題。對於後進生還要單獨“點撥”,使其達到預學的目的。

二、議學

教師將學生預學中提出的不解問題,按照教學要求擬成議學序題或提綱,組織學生開展議論、爭辯或討論。常用的形式有:

1、針對性議學,即對課文中某些重、難點和易漏、易混、易誤、易疑之處,讓學生同座或前後座議一議,以便相互啓發、分辨和釋疑。

2、穿插性議學,即在自學的某個環節上,教師將阻礙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性問題提交給全班學生爭議,用以集思廣益突破難點。

3、階段性議學,即學完一個單元后,聯繫參觀、調查和學生思想,運用所學內容開展“解疙瘩”討論,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4、辯論性議學,即將學生有爭議的問題集中起來,讓不同觀點的學生準備發育稿,在班內公開辯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說理能力。

5、演講性議學,即在期末複習的基礎上,教師將所學理論擬成專題,讓學生自選、寫稿,公開演講,民主評分,以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

實踐證明,要組織好議學,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不能只當“裁判員”對各種不同的議論進行最終判決,而應該做“引路人”,用自己的主導作用誘導學生深思廣議,做到“四要”:一要善拋線,用插話、提示、點撥、打比方、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提綱議論,不走題,不冷場。二是巧激爭辯。讓學生的思路的要道口畫龍點睛地反激一下,使學生的爭議處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三要鼓勵求疵,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不滿足現有結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實行“挑刺有獎”政策。四要允許存疑,對學生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而學術界又無定論的問題,採取存疑的方法,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讓他們課後去研究,享受和發現創造的快樂。

三、導學

經過議學,學生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期待老師給以講解。抓住這一時機導其所需,就能很快打開學生被關閉的思想的閘門,使其從“山重水複疑無路”中昇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導學的方式有很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突破“五性”:

1、示範性。古人云,授人一魚,頓餐之食;授人一漁,終身受用。導學不能就題論題地提示一下或講講答案了事,要通過疑難問題的分析、歸納,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方法;不僅要用良好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湛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和對科學知識的深厚興趣給學生以示範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鮮明性、邏輯性和生動性的規範化語言對學生“誘、啓、導”,促使學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點性。學生容易糊塗和理解困難的問題多集中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舊知識的關鍵點、理論與實踐的聯繫和前後各節之間、基本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繫上,只有抓住“三點一線”重點架橋,開路導引,擂“響鼓”,打“重錘”,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破關奪隘,深刻而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課文。

3、啓發性。針對不同的方法激疑設問,把學生引向“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肓而未能”的“憤悱”狀態,在學生的智力矛盾達到一定溫度(時機)時再點撥,促使其智慧的火花燃燒。

4、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動的事例、成語、諺語、寓言、笑話進行類比或點示,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形象化、使學生聽了有趣,思之有味。

5、鼓動性。選用準確、鮮明、形象和充滿感情的語言,談吐清楚,鏗鏘有力,歌頌富有激情,激發學生求知慾,振奮學生的學習情緒。

四、練學

在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所學的知識不斷深化並轉化爲應用能力。

1、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指導學生寫出單元小結,用圖表或書面語言列出單元的知識邏輯序列和知識縱橫結構,使之系統化,便於複習和掌握。

2、擬題。課後指導學生自擬練習題,測試題和單元複習題,相互解答,評卷。教師不搞“標準答案”,只在方法上引導學生通過擬題解題練習,學會命題、解題、閱卷、評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