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摘 要】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明創造。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預學、議學、導學、練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自學能力 預學 議學 導學 練學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爲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明創造。所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有重要意義的。

在當前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老師啓發什麼、學生思考什麼,老師啓發到哪兒、學生跟着想到哪兒,把學生看成知識容器。老師把知識嚼爛了再餵給學生。光讓學生等吃“現成飯”,不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己去開動腦筋獲取知識,造成學生知識學得死,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學生把老師講過的東西一旦忘記,自己不會翻書,重新把例題弄懂,理解能力低,表達能力差,學習很吃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會課前預習、帶着問題聽講,課後自覺重溫例題,然後完成作業,這一些自學方法,因此成績提高很慢。

爲了改革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這一弊端,變“學會”爲“會學”,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預學、議學、導學、練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預學

新課開始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自我質疑、思疑、解疑、記疑。具體做法是:

1、以趣話誘預學。贊可夫說過:“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預學前,教師針對課文內容,運用幽默風趣而富有啓發性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須看課文分解”的心理狀態,以喚起學生的興趣,增強預學的自覺性。

2、給提綱引預學。自讀課文前,先公佈閱讀提綱,爲學生提供路標和嚮導。閱讀提綱常以設問或點撥的形式,緊扣重點,多層次多角度引發,富有指示性。

3、教學方法助預學。預學時,要求學生手裏拿者筆,眼、腦、手並用,按照閱讀提綱逐段默讀,邊看邊想邊用不同的符號對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劃圈點;易懂的粗讀,新內容細讀,重難點精讀。參閱有關資料理解課文,最後將課文的脈絡及要點寫出來並記下“不大懂”和“一點不懂”的問題。對於後進生還要單獨“點撥”,使其達到預學的目的。

二、議學

教師將學生預學中提出的不解問題,按照教學要求擬成議學序題或提綱,組織學生開展議論、爭辯或討論。常用的形式有:

1、針對性議學,即對課文中某些重、難點和易漏、易混、易誤、易疑之處,讓學生同座或前後座議一議,以便相互啓發、分辨和釋疑。

2、穿插性議學,即在自學的某個環節上,教師將阻礙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性問題提交給全班學生爭議,用以集思廣益突破難點。

3、階段性議學,即學完一個單元后,聯繫參觀、調查和學生思想,運用所學內容開展“解疙瘩”討論,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4、辯論性議學,即將學生有爭議的問題集中起來,讓不同觀點的學生準備發育稿,在班內公開辯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說理能力。

5、演講性議學,即在期末複習的基礎上,教師將所學理論擬成專題,讓學生自選、寫稿,公開演講,民主評分,以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

實踐證明,要組織好議學,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不能只當“裁判員”對各種不同的議論進行最終判決,而應該做“引路人”,用自己的主導作用誘導學生深思廣議,做到“四要”:一要善拋線,用插話、提示、點撥、打比方、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提綱議論,不走題,不冷場。二是巧激爭辯。讓學生的思路的要道口畫龍點睛地反激一下,使學生的爭議處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三要鼓勵求疵,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不滿足現有結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實行“挑刺有獎”政策。四要允許存疑,對學生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而學術界又無定論的問題,採取存疑的方法,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讓他們課後去研究,享受和發現創造的快樂。

《如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