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 要告訴學生看什麼

國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實驗中,如果不加以指導,初學化學的學生常出現觀察時無方法,無目的、漫不經心的情況,觀察時所注意的只是那些感覺新奇的化學現象,卻把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現象給忽略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樣就無法根據實驗現象去總結、概括出教學目的所要求的化學概念了。所以,對於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教師一定要講清觀察的目的,提出觀察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這樣做,既有利於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有利於具體培養學生如何根據教學目的進行觀察的能力。

例如:在做觀察木炭等物質在純氧氣中燃燒的性質的實驗時,我首先是引導學生觀察到,這些物質在預熱(點燃)前並不跟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後再觀察它們在空氣中能否持續及燃燒時的現象,繼而觀察它們在純氧氣中的燃燒現象,最後纔是對生成物的檢驗。囑咐學生,只顧“看熱鬧”而不思考不能算是觀察。而描述現象時引導學生學會從三個方面描述燃燒現象:①光、焰色或火星;②放出熱量;③生成物的色、態、味。慢慢地學生也不會遺漏某種現象了。比如爲了使學生注意到化學反應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生,我先將木炭送入氧氣瓶中,不見反應發生;然後將其再在酒精燈上點燃,觀察它在空氣中燃燒的情況後再送入氧氣瓶中,對比觀察它們反應的情況;還找學生用手觸摸瓶壁,證明有熱放出。描述現象爲:木炭在空氣中加熱時是紅熱,點燃後放人氧氣中劇烈燃燒,(空氣和氧氣中的對比);發出白光(光火焰的顏色);放出熱量(熱),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生成物)。其他實驗我也靈活地仿照此辦法。這樣學生在觀察實驗和描述現象時就可以找到切人點,慢慢地學會在探究過程中觀察、收集證據以及如何表述物質燃燒的現象。

2 要強調全面觀察

調查中發現,初學化學的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時往往只關心化學變化的結果,而不認真、有始有終地觀察變化的過程,這樣不利於觀察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告訴學生對於化學實驗既要觀察反應物、生成物及其變化的過程,也要觀察實驗所使用的儀器、裝置等因素。同時也要根據實驗目的,分清實驗現象的不同層次,這樣觀察時纔不致忽略了主要的東西,特別是那些不易發現或轉瞬即逝的主要現象。

要指導學生掌握既全面而又分清主次的觀察,首先要使學生明確,有的化學反應進行得很快,必須迅速觀察。另外,要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規律:一般先觀察實驗的儀器裝置,再觀察各種反應物質,而後觀察化學變化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變化過程,最後觀察反應的生成物。其中,對實驗儀器裝置的觀察要在瀏覽全局後迅速找到觀察重點部位;對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觀察,一般要注意它的顏色、狀態、硬度、氣味、比重、溶解性等物理性質;觀察物質變化時,要注意觀察反應過程中所發生現象的特徵,如熔化、生成沉澱、冒出氣泡、改變顏色、放熱、吸熱、燃燒、閃光、爆炸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掌握觀察規律,還需要教育學生對於實驗應該認真、細緻、有始有終地進行觀察。

有了這種態度才能對物質及其變化的現象做到既全面、又分主次的觀察;才能精細地觀察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或隱蔽的現象,養成觀察實驗現象的`良好習慣。

3 指導學生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去觀察實驗現象

初學化學的學生極易把觀察片面地理解爲用眼睛去看,這樣就會對物質性質的認識產生侷限性、膚淺性。針對這種錯誤認識,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對某一物質性質觀察得越全面、深刻,就越能找出它與其它物質的區別.從而確知這種物質的存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認識到,要很好地觀察,首先要運用多種感官(眼、鼻、口等)參加觀察活動,以認識物質的物理性質及物質變化的具體過程,然後運用所學的有關知識技能來檢驗觀察物質的化學性質,加以區別。以上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首先運用嗅覺找出兩種物質氣味的不同,然後通過石蕊試紙和通人二氧化碳觀察各自不同的變化,從而區別開兩種不同的物質。所以,全面、深刻地觀察能夠加深學生對物質的認識,從而激勵學生去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技能,然後又可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更全面、細緻地觀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這一循環中,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的教學,加強傳授學生觀察化學現象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爲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做好基礎準備工作。

4 指導學生邊觀察邊總結

如果不加以指導,學生對於實驗現象的觀察只是走馬觀花,沒有養成對觀察到的現象加以分析、解釋、總結的好習慣,這樣對於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極爲不利的。對於—個實驗現象加以認真、細緻觀察後,學生只是有了一種感性認識,但還沒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要想將觀察到的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就要指導學生運用大腦的思維能力去加工、總結,然後進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化學概念。所以,對於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技能去分析、解釋實驗原理,得出實驗結論。

《國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