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15篇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爲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方案15篇

課題研究方案1

一、研究目的:

我們班級有一部分小朋友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孩子由老人帶着,整天關在家裏讓他獨自玩耍,不讓他與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過分地照顧與遷就,使孩子難以適應集體環境,以致性格比較內向、膽小、退縮,不願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平時上課的時候也不舉手回答問題,更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對待班級的各項活動比較被動,寧願一個人呆着。我們稱這樣的孩子爲退縮型幼兒。孩子童年時代的退縮行爲如果不注意引導,有可能持久地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從上學期開始,我發現班級幼兒特別喜歡音樂活動,每次的音樂活動小朋友都能積極參加,就連平時比較內向的孩子都能積極參與,因此老師鼓勵這些孩子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充分創造自由寬鬆的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歌唱、一起表演,並鼓勵他們能主動進行表演。希望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使班級通縮型幼兒性格變得開朗活潑、增強自信,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集體環境,和小夥伴之間建立和睦的人際關係。

二、研究內容:

本次課題研究以大班幼兒爲主,教師根據自己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音樂的實際水平,自己立課題,從大班年齡幼兒入手,從各個層面上對音樂活動對班級退縮型幼兒性格塑造的積極影響進行研究,具體內容爲:

(1)歌唱、打擊樂器活動對班級退縮型幼兒性格塑造的積極影響。在幼兒園音樂歌唱、打擊樂教育活動中,一切從孩子周圍生活和實際水平出發,注意幼兒的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爲每個幼兒創造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培養幼兒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2)歌表演活動對班級退縮型幼兒性格塑造的積極影響。幼兒歌表演活動是綜合性活動,是幼兒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做一些有規律的、富有美感的動作,具有樂、歌、舞爲一體。不僅能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欣賞能力,增強對音樂的敏感性和動作的協調能力,而且能真正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

三、研究對象及範圍:

班級內性格比較內向的退縮型幼兒

四、預期成效:

以審美體驗爲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通過音樂欣賞、音樂技能的學習和音樂活動的參加,能夠培養幼兒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堅強不屈的性格。

五、研究的形式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觀察法(個案記錄)、情感薰陶法和訓練法、比較法、案例研究法、總結評價法等。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和音樂的實結際水平,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

具體如下:

1、調查法:初測,班級任意抽30%的幼兒進行抽樣調查,並以統一的音樂內容對幼兒進行測試:其內容爲:興趣、性格、看圖說話、聽音樂的感受和描述或附加動作,根據調查情況加以分析,爲實驗和研究採取的教育方法提供依據。

2、觀察法:研究者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依據幼兒園的心理狀態和表現,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並廣泛收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一系列內容。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時教師將觀察過程記錄撰寫成退縮型幼兒觀察個案,不斷積累經驗,提高研究水平。

3、情感薰陶法和訓練法:音樂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一個人只有在情感方面發展是健全而豐富的。它的智力、體力和品德才能協調一致的發展。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健康的個性,才能在體力與智力、知識與道德、性格與知覺、美的體驗與美的表現等方面,獲得高度和諧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在環境的創設中極爲注意營造優美和諧的音樂氛圍,激起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優美、愉快、輕鬆、無壓力的環境下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使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參加音樂活動,然而教師以有效的方法進行音樂舞蹈、節奏感的訓練,從而提高了幼兒音樂欣賞水平,陶冶了幼兒的情操,達到了音樂教育的目的。

4、比較法:在實驗中,根據對比班發展情況,進行各方面的測試,然後比較分析,再進一步的探索,不斷的給予評價與總結,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撰寫了音樂教育個案、論文和總結。

六、研究進度:

1、第一階段(20xx.3-20xx.5)課題的準備和初步實施:查閱、收集有關資料,加強相關理論的積累。認真學習有關音樂研究的理論知識,在音樂教育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方案,並進行課題研究的設計。

2、第二階段(20xx.6-20xx.7)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與幼兒生活有密切關係、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進行教育活動,首先激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幼兒理解音樂,喜愛音樂,感受到音樂的美,提高音樂水平。同時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發展智力。在實踐中對課題的目標進行合理的補充和調整,論證教學方法、形式的可行性。運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案例,整理有效教育策略。確保本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效益性。

3、第三階段(20xx.9-20xx.11)在總結前一階段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行動研究、觀察記錄等方法進行驗證研究,調整、完善已有的教育策略。

4、結題階段(20xx.12-20xx.3)總結課題研究工作,完成課題任務撰寫教學論文、研究報告和工作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2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高速發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全國留守兒童有2300萬,佔全國農村兒童20%。我校地處城市邊緣,這種現象更嚴重。這些兒童由祖輩或親友監護,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費回家,對子女的行爲品德、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無力管教。這部分兒童正處於成長教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他們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環境中,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發展的異常。據調查:在厭學、逃課、打架、偷竊行爲的學生中,“留守學生”佔了一大半,在社會青少年作案記錄中,“留守學生”佔了60%。所以,目前加強“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勢在必行!這不僅關係着億萬家庭的幸福和快樂,而且關係着社會的長久發展,更對學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發展方向提出了挑戰。我國目前雖已關注這些孩子,並在政策上給予這些留守兒童很多優惠,但如何彌補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飢渴,還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作進一步的探索實踐。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着眼於留守學生的教育發展,反思學校教育工作,探究改進教育工作的途徑與方法。

2、改進教育工作根植於留守學生的現狀與需求研究,從而體現新課程理念,讓教育工作服務於社會。

3、尋求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證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與留守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4、以留守學生特定羣體爲單位,組織實驗研究,通過對比尋求有效教育途徑。

三、課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尋求有效的對策,改變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

2、開發留守兒童的情商,激勵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社會,孝敬父母,提升親情。

3、通過補償親情活動,使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得以迴歸。

4、構建對留守兒童親情補償教育的模式。

5、通過研究解決如何使留守兒童健康地成長。使留守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在愛的藍天下快樂地學習成長,同時進一步豐富“三位一體”教育理論的內涵。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通過問卷、調查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品質、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2、監管人的基本狀況和生存現狀。

3、監管人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關係。

4、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特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經驗及理論。

五、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分析研究,制定具體計劃開展實踐研究,力促留守學生獲最佳發展。

2、調查法。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把握留守學生的現狀與需求,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3、經驗總結法。組織並鼓勵教師不斷髮掘,及時提煉研究中的成功經驗。

4、文獻資料法。利用校園網絡聯繫彌補留守學生的親情缺陷。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實踐創新。 5、案例研究法。將研究對象的成長經歷,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時作提煉驗證並反思。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準備用16個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完成課題方案的制定、申報工作。

2、確定課題組成員分工,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

3、通過調查分析,起草“課題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

1、根據實施計劃進行研究,全面實施方案。

2、定期研究、調查,蒐集第一手資料,整理分析,寫成階段性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對課題研究的進程進行系統分析,形成課題總結報告,並將專題論文、案例彙編成集,爲做好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發放問卷,調查研究:首先對我校“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受監護狀況進行兩類問卷摸底調查,取得有效的調查數據,分類建檔;找出“留守學生”存在各種問題的原因;撰寫調查報告。

(二)蒐集材料、汲取理論。設置四個檔案盒(計劃與總結、學習資料、教學案例、成果資料),隨時隨地準備收集過程資料。購買閱讀留守兒童研究資料,網上了解當前課題研究的動態,定期舉辦課題研究沙龍活動並積極聽取專家講座。

(三)具體實施,深化研究。

1、建立親情聯繫站。

指定教師建立校園親情聯繫站,定期開展心理疏導,親情聯繫等活動,讓學生有地方說話,使留守孩子“離開父母不乏親情,留守在家不缺關愛”,讓學校成爲留守孩溫馨的新家。

2、建立留守兒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過開展“我能行”活動,引導留守兒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導留守兒逐步形成我會做家務;引導留守兒逐步形成自覺、自律等的良好行爲。

3、建立代管家長責任制度。

通過結對幫扶,建立一對一幫扶關係,邀請小夥伴到家中做客等,使留守少年兒童感受到溫暖與親

4、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兩地書親子情活動。有相當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認爲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即使溝通也是依靠電話(農村現在還根本沒有普及網絡),但口頭語與書面語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且通電話的過程中往往也會有監護人在場,學生難以敞開心扉訴說。也許正是這種“咫尺天涯”的距離感,使孩子無法充分感到人間最爲珍貴的親情滋味。爲此,我們在開通親情電話的基礎上,將組織指導學生給遠在異鄉的父母寫親情書信,以此給留守孩子與父母的心靈溝通創設平臺,孩子可將平時在生活中想說卻又因爲種種顧慮而沒有說出來的話暢快地表達出來,以達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閡、增進了解的目的,使親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學生給父母寫的信,可以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可以傾訴自己的煩惱,可以表達自己的願望。同時鼓勵家長、長輩對學生的書信要進行回覆。我們要求全校的留守學生,每個月要向父母寫一封信,並安排一定的老師對信的內容加以指導。使他們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5、“親情導師制”活動。

學校根據留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親情導師制”活動,將那些在品行或學習上特別需要幫助的留守學生,分組安排老師進行重點

課題研究方案3

研究過程中的重大變化:包括主要研究人員的變化、研究目標及內容的變化、完成時間的變化等



研究過程中調整或修改的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題目變更爲:農村中學教師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的模式研究



二、研究進度安排變化:



第一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準備與起步階段。



先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研究人員,設計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制定課題研究措施,分工落實。準備課題研究的理論材料、教學參考資料,組織發動課題研究,進行課題研究的前期培訓,做好課題開始研究的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01月)實驗研究實施階段。



1.學習相關理論。進一步完善研究目標,落實研究內容 ,全面實施研究方案;組織好各種問卷調查等活動;撰寫實驗論文和階段性實驗報告;整合資源。同時,對任課教師的課堂導入新課方式進行研究,根據實驗效果進一步調整、優化研究的內容、流程和方式。



2.在學校多媒體教室召開開題論證會,要求課題組人員和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研究,通過課題研究會、成果彙報會等各種形式進行資源共享和經驗總結。在實驗研究階段,建立研究資料檔案(調查分析材料、課題研究論文等)。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改善創新,完善研究措施,立足做到完美。



3. 總結階段



(1)認真撰寫研究論文、研究綜合報告、經驗總結,形成最後成果。



(2)對研究成果彙總進行全面推廣與交流。



(3)接受課題專家組的全面評估與驗收。



第三階段(20xx年01月—20xx年6月) 課題成果提升與結題,評估、總結階段。



整理各種資料,收集相關論文 。對實驗研究實施過程中調查數據、教師反思、以及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反饋等相關材料進行分析,對課題的研究材料進行整理,完成結題報告的準備。



在本階段中,完成整理本項課題研究的各種主要成果形式:



(1)撰寫結題報告。



(2)整理學生、學校調查問卷反饋表。



(3)精選優秀教師課堂導入成功案例等。



(4)組織彙編參與研究人員撰寫的相關論文。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的變化:



通過前期研究的過程和專家給出的建議,我們課題組成員針對本課題又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標:



1、下階段研究對全校教師的聽評課力度加大,定期開展校公開課和觀摩課比賽,並舉行聽評課交流會,做好第一手資料的蒐集。



2、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及時撰寫教學反思和隨筆,並整理好這些材料。



3、從學生方面着手,多進行案研究,把問卷調查研究做得更加細化,真正瞭解學生心目中的有效課堂模式,通過本次課題研究讓學生真正受益。



4、通過研究,對我校教師要從“監督”到“放手”,讓教師真正地養成自覺使用多媒體進行導入新課的習慣,提高教師使用多媒體的水平和操作能力。



5、課題組雖然舉行了聽評課活動比賽和交流會,但在會議記錄和資料整理上還不夠到位,下個階段把這項工作做得再細緻點。



6、課題組成員都是一線教師,有的還是班主任,在進行課題研究活動時人手不夠,這方面以後要好好協商,爭取一起行動起來,多進行課題組內的交流和學習。



四、完成時間:時間安排基本不變



課題研究方案4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己逐步明確,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結構的轉型,使人民的生活總體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是,伴隨着我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大關,貧富差距過大這一嚴重的挑戰卻越來越嚴峻。20xx年,根據央視經濟生活節目對全國104個城市300個縣的居民抽樣調查顯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縮小貧富差距列在次席;此外,新華網在全國“兩會”期間對400多萬網友進行調查,縮小貧富差距排在22個選項之首。由此可以看出,貧富差距問題己經凸顯出來,成爲目前我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已經成爲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雖然我國政府通過社會保障和稅收等手段進行調節,使其在一定程度和範圍上有所緩解,但是擴大化的趨勢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開始將希望寄託於慈善事業的發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過對弱勢羣體的幫助來縮小貧富差即。

加之近年來,自然災害在我國頻繁發生,自20xx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xx年4月14日的玉樹地震,20xx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喚醒了了中華民族“慈心善舉”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意識到在大量的社會弱勢羣體的急需救助的情況下,緊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夠的,因此,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慈善事業上,希望通過參與慈善事業的途徑實現對弱勢羣體的救助行爲。因此,急劇增加的社會需求使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更顯必要性和緊迫性。

1.1.2研究意義

現實意義

根據相關的數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貧困羣體約有2600多萬人,城鎮貧困羣體約有2200多萬人,二者合計4800多萬人,佔總人}1比重的約3. 7%。這意味着在中國,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招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其生存狀態將更加堪憂。如果這部分弱勢羣體的困境無法得到有效地解決,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將是一個重大的不穩定因素。因此,藉助對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困境和對策研究,推進慈善事業的發展和完善,能夠切實幫助這部分弱勢羣體解決一些現實問題,有利於我國的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理論意義

深化此課題的研究對於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同時,結合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從新的視角切入研究,爲繁榮慈善事業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對我國社會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社會保障研究有參考價值。

課題研究方案5

一、 課題的提出

1、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人類邁入了新的世紀。新的世紀是一個人文價值逐步走向趨同的世紀,是一個對人確立尊嚴,尊重生命、尊重個性、個性自由、個體自律的世紀。新的世紀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獨立性、自主性、發展性”的要求。 2、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呼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體驗”爲核心,對教學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同學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議同學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滿足不同同學的學習需要”等要求。《義務教育全日制課程規範(實驗稿)》也對教學反覆提出了“體驗”的要求。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喚轉變全體同學的學習方式,呼喚在教育教學中實行體驗性學習。3、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目前,國小語文教學正努力改變同學的學習方式,改變目前課堂教學“重結論、輕過程,重傳授、輕領悟,重知識、輕智慧”的現狀,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的目標,促進同學積極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同學語文學習的特點。小同學活潑好動,語文學習的資料形象生動。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引導他們親臨實踐,在親歷中生成“真切體驗”,發生個性化見解,使課堂洋溢人文氣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的界定

(1)體驗是親身經歷、聯繫自身的體味。它具有親歷性、內發性和獨特性,是通過同學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它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2)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強調讓同學親歷語文實踐活動,與文本“親密接觸”,發生“內在意義的交流”(即“對話”),從而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皮亞傑的"認知學習"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發明的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所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發明、發明和發現。" 2、蘇霍姆林斯基的"勝利教育"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勝利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同學都體驗到勝利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溢興趣。 3、馬斯洛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個人潛能的充沛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它是以同學爲主體老師爲主導,誘發同學自主探究、主動求知。 4、布魯克斯的“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同學必需主動“投入學習”。死記硬背的知識是“無用知識”。同學必需在情境脈絡下與問題互動才幹真正理解。同學必需積極建構意義,通過內在對話與考慮過程,與他人互動,來理解脈絡與解決問題。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逐步改變目前國小語文教學中同學體驗不夠、感悟不深、個性解讀文天性力不強的現狀。我們認爲,在語文教學中,應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爲同學設立各種全過程親身實踐、親身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程序,引領同學通過聽、說、讀、寫、思、查、演等語文實踐活動,在“體驗感知、體驗感悟、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實踐、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勝利”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情商,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啓智慧,積累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樹立較強的學習、實踐、創新的自信心,引領同學“積極的發現、建構、發明意義”,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爲“一種被引導的發明”。 (二)主要框架子課題一: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施彩萍

2、主要合作者:蘇詠梅 龔秋燕

3、研究內容:尋找識字教學與體驗性學習的最佳結合點;引領同學通過多種渠道體會漢字的構成方法,體驗學習漢字的樂趣,提高識字能力。子課題二: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雲芳 楊聞豔 3、研究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同學進入文本情境,通過多種語言實踐活動,使同學深入體驗感悟,讀出個性化的理解,使課堂洋溢濃郁的“人文”氣息。子課題三: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負責人:毛華芬

2、主要合作者:高葉芳 瞿燕

3、研究內容:

在作文教學中,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同學聯繫生活,深入體驗,把自身真實的見聞感受通過口頭、文字表達,積極構建“作文——生活”的橋樑,使同學樂於寫作、善於寫作。子課題四:體驗性學習在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實踐研究 1、 負責人:王曉君 2、主要合作者:仲怡新 金虹霞針對小同學活潑好動的特點,結合蘇教版小語教材,我們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引領同學從課內走向課外,積極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豐富體驗、增加知識、提高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課題的研究對象太倉市朱棣文國小一(5)班、一(6)班、一(7)班、二(3)班、三(1)~(5)班、四(1)班、五(1)班、六(3)班。(二)研究方法: 1、比較實驗法: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選擇8個班爲實驗班。本校同年級其他班級爲對照班,在進行常規教學的同時隨機接受教育輻射。 2、調查法:通過觀察、問卷、測試等手段對同學參與體驗積極性,體驗感悟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

3、理論探索法;通過查閱各種理論著作和研究資料,進一步明確體驗性學習的內涵和其能力培養方法。

3、經驗總結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時總結研究效果,進行階段性小結、調整、完善研究方案。 [中國-]

六、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步驟

1、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爲20xx年1月到20xx年11月 2、具體步驟:前期工作:選擇討論,申報立項第一階段: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 (1)完成

文獻資料的收集、學習。

(2)制訂課題方案,確立課題組人員和實驗班,做好組織發動工作。

(3)擬定若干研究子課題。

(4)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會。 第二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1)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探索語文教學中同學體驗性學習的戰略。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於捕獲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和時記錄、存檔。

(3)通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瞭解同學體驗性學習的進展情況。

(4)20xx年上半年舉行中期彙報,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彙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並通過課堂教學觀摩和子課題優秀論文等形式展示效果。

(5)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20xx年7月至20xx年12月通過中期彙報,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第四階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 (1)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彙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2)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鑑定。

(3)寫出課題優秀論文,彙編優秀論文集。

(4)觀摩活動。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效果

(1) 課題優秀論文集

(2) 課題優秀課堂實錄

(3) 同學體驗性學習效果展示

(4)課題彙報資料

八、課題的組織管理

課題研究方案6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背景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系統、社會各界對於特色教育的要求表現出強勁的勢頭。學校特色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長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爲學校建設的一個基本評價因素,同時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有機的組成部分。體育訓練工作一直是學校工作重點之一。更早地發現、有意識地培養體育訓練苗子,也是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項目。

我校是一所有着優良體育傳統的學校,是溫州市體育特色學校(籃球項目),溫州市體育傳統學校(田徑項目),瑞安市田徑、排球訓練基地。目前體育組有10名骨幹教師,本科率達到100%,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500多名。學校組建了校田徑隊、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共有在訓運動員100多名。我校的各體育代表隊近年來在瑞安市、溫州市及省裏的各項比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的競技體育正逐步展露出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也突現出了一定的問題,運動員苗子的選拔問題,訓練時間的安排問題,科學化訓練問題,以及運動員的輸送問題等等,這些具體問題及待解決。解決現階段我校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問題,對於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我校體育特長生的選拔的機制是什麼,如何吸引國小的優秀苗子在國中階段來我校就讀?

2、如何合理利用我校現有的資源,對各項目進行科學訓練?

3、如何解決學生特長髮展與學業學習之間的矛盾?

4、如何解決體育特長生的輸送問題?

(三)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加深對特長教育理論的研究。

2、實踐意義

①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加深對特長教育現象的認識。

②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推動我校體育教育發展及我校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③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促進我校素質教育工作的落實與發展。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領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體育特長教育一直受到社會和教育部門的關注,不少學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上學校,已經有了校本的較爲豐富的特長生教育培養的經驗和發展的優越環境。但是在國中階段,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問題還是一個較爲嶄新的課題。如何處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與體育特長髮展的問題,如何實施有效的特長苗子的選拔問題,等等,還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的問題。但是,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及人們對於教育的理解的加深,素質教育,特別是特長教育的研究必將有一個飛速的發展。

三、研究目標、內容與對象

1.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實施,形成選拔、培養體育特長生的本土化經驗。

(2)依託通過本課題的實施,促進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實施激發我校體育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熱情,進一步促進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2.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活動考察,開展學校體育特長生教育現狀的調查觀察研究,確定苗子,逐步開展訓練工作。

(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瞭解相關動態和有效經驗,開展體育特長教育理論方法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將獲得的信息進行定性的分析,將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總結學校體育特長教育的本土化經驗。

(4)實驗法:將20PC級運動員組建一個體育特長班,與20PC、20PC級的運動員的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檢驗組建體育特長班的可行性。

3.研究對象

我校各項目體育訓練隊的08級09級10級的在訓運動員。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確定方案:分析課題研究的目的、方向、現有條件,確定研究的具體方案,明確職責任務,設計材料記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採用調查觀察法、網絡資料查詢法、實驗法着手收集相關材料,確定各訓練隊隊員的基本情況,開展訓練工作,整理各級比賽的競賽成績,運動員的輸送情況,定期召開研討、交流會,及時總結經驗,調整計劃。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綜合材料信息,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材料,形成關於農村國中體育特長生培養的具體措施,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報告,課題鑑定。

五、研究條件分析

(一)我校有一批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的中堅教師,他們具有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經驗和研究的熱情。

(二)學校已經成立了各類體育訓練隊,配備了訓練的基本設施,學校在政策、人員等基本條件上必將給予本課題研究以極大的支持。

(三)學校每年訂閱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報刊雜誌,同時學校上網電腦、打印機,這些條件都在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等方面上給予課題組以極大的保證。

(四)人民羣衆對子女教育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對多樣化、高質量的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讓子女上好學成爲人民最大的願望。隨着城鄉一體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持續開展,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農村學生的特長髮展的需要必將越來越迫切,這是本課題研究的客觀要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要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處理教育問題,“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爲了學生”、“全面評價學生”等課改理念是本項研究的政策理論支撐點。

六、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體育組組長負責課題研究工作,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和結題報告,組織、策劃、協調課題研究活動。課題顧問:中學高級教師有着20多年的教學和訓練經驗,爲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指導。

課題組成員:

七、預期成果及形式

1、結題報告,彙總課題研究的所有過程材料與成果材料,撰寫結題報告,主要研究和研究成果等。

2、相關論文,課題組成員撰寫有關各項目科學訓練的論文,總結,心得。

3、專題報告,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的主題撰寫專題報告,提煉有關運動員選材、科學訓練、運動員輸送等方面的專題報告。

4、相關案例,課題組成員根據特長生的訓練、生活動態撰寫有關體育特長生培養的典型案例。

課題研究方案7

1、進一步學習有關有效練習與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結合,不斷豐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進作業分層佈置與落實工作。

3、學生作業情況追蹤調查以及現狀分析。

4、課堂練習有效設計策略研究

5、課題組成員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練習教學案例和一篇課題研究論文。

研究措施

1、課題實施細化分層研究。課題組每月進行一次課題活動,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研究的小主題,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調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學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師根據本學期的研究重點,結合自己的教育問題,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計劃要目標明確,措施詳細,操作性強。課題組每位成員在一單元教學完成後,應作出單元小結,整理整個單元中的教學情況,並針對研究過程中的實際隨時做好調整工作。

3、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認真寫好教育教學日記,不斷總結得失,進行反思,及時上傳相關研究資料。

4、參加課題研究的人員,每月需認真撰寫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案例、教學反思,定期做好總結。

5、與其他學科、其他老師密切協作,定期做好學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爲後斷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6、課題組成員每人開一次公開課。

活動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xx)

2、佈置落實各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目標和任務。(負責:xx)

3、教研組討論制定子課題研究工作計劃。(負責:各教研組長)

三月份:

1、各課題組上交子課題組工作計劃,新課題組上交開題報告及計劃。(負責:xx)

2、課題組活動,進行理論學習與研究,落實開設研究課人選,討論擬定課堂教學反饋內容。(負責:課題組長)

四月份:

1、開展課題組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2、上交一篇教學設計。(負責:xx)

3、學生作業情況調查。(負責:xx)

五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與研究,佈置下階段主要研究任務。(負責:xx)

2、開設研究課活動。(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3、組織課堂教學反饋。(負責:教研室和課題組)

六月份:

1、課題組活動,組織理論學習。(負責:課題組長)

2、課題組成員上交課題研究論文和總結。(負責:xx)

3、課題組進行階段工作總結,獎勵教科研積極分子。(負責:xx)

課題研究方案8

一.課題的提出背景

1.時代的呼喚。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均提到了“培養學生的勇於創新的精神”。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既是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需要,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同時也給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2.體現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課程目標》“表達與交流”要求“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將創新思維引入作文教學中,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靈感,迸發創新的火花,產生優秀的佳作。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

3.改變語文作文教學現狀的需要。

近幾年來,大學聯考作文大多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現,這種作文形式新、約束少,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才能,展現個性的廣闊天地,便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符合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與方向。

但是,歸納學生的材料作文寫作,主要存在“四大難”。(1)腦袋空空,尋找素材難。(2)假話連篇,抒寫真情難。(3)題材老舊,標新立異難。(4)語言貧乏,準確表達難。

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1)認識模糊,訓練不到位。很少有教師從課堂教學到批改對學生進行較爲系統的訓練。(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得分捷徑。因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及老師的作文訓練是以應試爲中心的,許多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再強調立意、選材、結構、謀篇,不再要求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而是片面追求得分捷徑。(3)觀念滯後,重視不夠。綜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大學聯考作文試題,都有材料作文。正因爲它是一種新生事物,好些人困於傳統的觀念一時還轉不過彎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去好好地研究它、也不去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訓練,從而導致作文教學與實際需要的脫軌。(4)課程資源配置嚴重不足。

二、研究目標

1.探索語文高中作文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優化語文作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作文能力。

2.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3.提升學生作文素質和語文教學成績,進而形成語文教育的特色,推動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

三、研究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生是本研究一切活動的參與主體,以人爲本,尊重學生作爲個體的獨立人格與特點,來展開實驗。自主在本實驗中即是出發點又是歸宿,在實驗過程中必須把學生的主體性貫穿始終,只有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發展。

2、實踐性原則:研究學生創新能力教學的各種途徑與方法,都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實踐活動來體現。實踐是認識與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活動設計的實踐性,爲主體的有效參與創造更爲廣闊的空間。

3、開放性原則:教育教學內容、形式、方法、評價開放,應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則。內容的開放,有利於教育綜合信息的整合,更適應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需要;形式的開放,有效地拓寬教育的範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方法的開放,有利於激活思維,使策略運用準確到位,促進實踐的深入實施;評價的開放,有利於多元化評價機制的形成,推動課題的實施。

四、研究內容

根據自己多年帶高三的工作實際和畢業班的學生需求,我將自己的課題研究內容定位爲“創新寫作實驗與研究”的子課題“學會寫新材料作文”。

五、研究步驟

1.研究週期:四年(20xx年3月——20xx年9月)

2.研究步驟:

分三個階段展開研究: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3——20xx.9)

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尤其是新課改相關的理論與作文教育理論。利用圖書室、互聯網、自訂(購)的報刊雜誌(書籍)學習,不斷開闊知識視野,豐富理論水平。

在學生中進行作文課堂教學現狀調查,爲課題提供重要依據。

確定自己子課題的研究方向爲“高三學生如何寫新材料作文”。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xx.9——20xx.6)

具體研究分三步走:

1.材料作文的審題與立意。(20xx.9——20xx.9)

2.積累作文寫作素材。(20xx.9——20xx.9)

3.合理安排文章結構。(20xx.9——20xx.6)

任務及措施:

(1)總結個人課題研究得失,並圍繞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理論支撐、原則方法、研究過程以及預期成果等,與課題組其他成員展開討論,反覆論證修改形成深化研究的新的課題方案。

(2)按方案組織開展課題研究並收集有關材料。

(3)根據效果調整或完善課題研究。

(4)總結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20xx.6—20xx.9)

整合有關資料,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結題。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是一項具有探索性、理論性、實踐性、針對性和時代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採用了多種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採用文獻法,查閱了大量先進理論、他人研究成果,並認真學習、分析和研究,吸收其精華。

2.在研究中,採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綜合法(理解、闡釋、反思、體驗、感悟等)等方法。

3.在研究後,採用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研究效果調查法等。

具體培養學生創新作文的途徑:

第一、指導學生走進生活,走向自然,以積累創新素材。

第二、開展藝術欣賞,以感悟創新之美。

第三、輕鬆作文,以營造創新氛圍。

第四、寫想象作文,以便獲取創新靈感。

第五、打破思維定勢,以便掌握創新方法。

第六、作文指導和評點側重命題、選材、結構、語言,以體驗創新樂趣。

七、課題預期成果形式

1.20xx年10月擬完成《材料作文的審題與立意》教學觀摩課的錄製,做好課後反思及教學案例分析。

2.20xx年10月擬完成有關材料作文寫作技巧方面指導論文2篇。

3.20xx年1月前指導學生參加中語會“創新杯”作文競賽,獲獎學生在10人次以上。

課題研究方案9

一、指導思想:

教學科研是提升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科研只有與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促進教師自身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通過教科研這條途徑發展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準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新課程改革的效果也在於此。

二.實施研究的目標:

1.通過教研活動,學習相關教育理論和《課程標準》,結合課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國小音樂課程標準”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2.通過公開課或研究課,重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

3.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並形成趣味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進度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

1、學習有關課堂導入的基礎理論,瞭解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收集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雜誌,設計調查問卷。

3、撰寫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1、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對集體的興趣進行四次調查,第一次對三年級進行調查,第二次對一年級進行調查,第三次對五年級進行調查,最後對四年級的個案進行調查。

2、我們分別從各個環節設計,努力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對音樂課中的各項內容感興趣。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結合研究過程,撰寫相關論文,是我們對課題研究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撰寫論文可以促進我們進行理論思維,提升對課題的認識,進而調整我們的思路,併爲下階段的成果,積小勝爲大勝,從而圓滿達成課程研究的總目標。

四、研究方法:

1、實踐法:本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設計每一節實驗課,然後上好實驗課,課後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綠動、遊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採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課。最後一次調查,是對選定的年級和班級進行對比調查。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於提高學生興趣

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後運用於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爲見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後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研室,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爲切實提高國小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優課率,充分發揮課改所帶來現代教育教學課堂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爲了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有效,我們根據以往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能促進我們圍繞一箇中心,有計劃有重點進行研究性地工作,並有動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學期,我校立項了《國小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已經從教育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論證了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我們將潛心學習,努力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取得進展。

1、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學習是研究的開始,重點學習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理論學習分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

集中學習的時間爲秋學期第三週,內容爲新課導入的相關理論,形式爲教育教學沙龍。

自主學習的內容包括專著和報刊雜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

2、開設研究課以及形成過程性的研究材料

(1)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按年份分爲春學期和秋學期兩個階段開課題研究課,展示階段性研究新經驗、新成果,並對這些課進行研討、交流,剖析,找出優點,發現不足及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省。從而汲取經驗教訓,以利於下一階段的開展。

(2)收集相關聽課評課資料,以及音樂課堂教學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統計分析,聽取學生對研究課,特別是教學環節對學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議。

(3)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音樂興趣培養”的相關研究,如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評價制度,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分析和專題總結。

3、日常實踐與反思

日常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黃金時期,以實踐與反思的形式表現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學性。

(1)師生對課堂中各個環節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課堂教學隨筆等形式進行;學生的反思以與老師談心的口頭問答形式進行,以說自己的課堂表現爲主要內容,以對學習興趣的認可度爲參照,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心中對導入環節實施的滿意和批評,以此進行反思,作爲下一步研究和實踐的指南。

(2)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該課題中來,讓他們成爲該課題的主人和最終受益者,也讓他們幫助我們認清不足,糾正錯誤。

六、研究步驟:

1、努力夯實教學實驗的各項環節,爲試驗進行打好基礎,

2、緊緊圍繞課題進行試驗,做好實驗的各個步驟。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

4、積極做好實驗的總結工作。

七、實驗班級:

一至五年級

課題研究方案10

各位領導、各位教研組長:

大家好!

針對“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這一研究主題,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談:

一、認識與做法

教學目標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是教師在充分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敘寫是整個教學設計的基礎。但一直以來,教學目標的確定存在着嚴重的問題,我們書寫教學目標的角度是站在“教師本位”的立場上,選用描述內部心理狀態的詞語來陳述,只說清了“教師做什麼”,至於學生學習後是否切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能否被觀察到,則沒有設定。

本學期在教研中心的統一安排下,通過教師個人上網查看資料、教研組內討論交流學習以及市教研會議,我們發現:教學目標屬於課程目標的第三個陳述層次。第一層,制定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的目標;第二層是制定學科課程標準,最後一層,是制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並在教學設計中予以落實。鑑於教學目標在課程目標中的地位,教學目標不能偏離課程標準,我們認爲很有必要將義務教育課程的總目標和學科課程標準、學段課程目標、學習領域進行系統的學習,因此我們組教師對上述文件進行了學習,讓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前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對教學目標的敘寫。

在不斷的學習中,我們逐漸發現:看似簡單的教學目標的敘寫包含着大學問,教學目標陳述應遵循四個原則:

1,目標的陳述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能用“讓學生……”、“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等陳述方式,行爲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2,行爲動詞應使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爲詞語,如說出、闡述、表達、展示等等,而不是掌握、領會、理解這樣的描述內部心理變化的詞語。

3,應陳述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限制或範圍。

4,應說明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

二、我們的打算

雖然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但我們深知“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的研究”我們的認識還很膚淺,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在以後的教研中,我們將繼續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繼續開展好教學目標敘寫的研究工作,具體想這樣操作:開展目標敘寫比武活動,通過比賽的形式,進一步促進教師對於教學目標的掌控能力,下學期,將開展聽評課活動,在課堂上進一步檢測教學目標確定的合理性,進一步的完善教學目標。希望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促進體育課堂的效率,將課堂真正的圍繞着學生轉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

以上是我們體育組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課題研究方案11

爲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切實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將學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層次推進,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研究,把科研與教研、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學校教學工作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戰略轉變。經學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從教育教學中的小事情、小現象、小問題入手,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立爲“小課題”,開展實實在在的研究,並通過小課題研究工作,探索總結教研、科研、培訓互相促進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實施目標

1.通過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2.從機制上保證教研活動課題化,營造教研組科研氛圍,提高教研成效,促進教研組建設。

3.通過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將教育科研與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有機整合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總體思路

以備課組爲單位,組織構建研究團隊,開展研究。備課組長要做好引領工作,教師個人要單獨申報一項小課題進行研究,形成以課題研究引領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研訓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引導教師立足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實際,觀察並發現教育教學現象中存在的問題,在常規教研活動中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研討解決問題,提煉形成教學策略,指導自己和同事的教學行爲,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發展。

四、實施流程

1.選題。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附件一)。學科組(教師)根據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查閱、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認真分析篩選,確定研究課題。選擇的研究課題,應具備“針對性強、切口小、研究週期短”的特點,一般應是所任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小課題研究週期不要太長,原則上是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2.申報立項。參加“小課題研究”的學科組(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向教科室提交《中學小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等。教科室對提交的課題進行審覈,在一週內公佈立項的小課題。不合格的,須重新選題、申報,直至完成立項。

3.實施研究。課題負責人組織成員按照課題方案,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工作,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同時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將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開展實踐研究,從而解決問題。教科室將對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4.結題(中期小結)。程序是:(1)課題組及時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2)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教科室;(3)教科室組織有關人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5.成果鑑定與推介。學校將對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鑑定、評獎並納入學期量化考覈,對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全校推介,推動成果在學科內及學科間的應用與共享。

五、課題管理

1.營造良好的小課題研究氛圍。學校積極倡導和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並提供理論上和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指導。不斷強化“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實、快”爲教育科研工作指導方針,促使廣大教師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祕感,引導課題組選擇一些內容具體、切口小、週期短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克服傳統課題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現象。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小課題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小課題研究的指導和評審等工作。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制定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評定、表彰獎勵等制度,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序地開展。

3.培訓小課題研究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介紹與小課題研究有關的教育理論等,指導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相關資料,激發教師研究小課題的興趣和研究慾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豐碩的研究型教師。

4.深化小課題研究。要把課堂教學作爲實施小課題研究的主渠道,積極開展以上課、說課、評課爲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深入探究各學科教學的基本策略;研究組成員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討對策和措施;課題組內部也可以開展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評比活動,引導教師研教結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六、小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李居濤

副組長:劉甲田

成員:孫晉斌張會侯成峯趙炎馬強趙雪梅

課題研究方案12

引導教師樹立“問題就是課題,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據“小步子、低臺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從教育教學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小策略入手,通過小課題研究的形式,引領教師人人開展教學行動研究,提高學校總體教學水平。實施計劃如下:

一、保障措施

(一)組織機構

建立以校長齊興華爲組長,副校長齊雲飛、謝學平爲副組長,教學幹事李雙雲、教研組長爲組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小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工作。

(二)明確職責

校長抓全盤,副校長負責課題的協調督促與過程指導,教導處負責各種活動的組織實施與檢查,落實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研組負責課題的申報、評選、管理等工作,教研組長負責組內具體的研究實施和審覈、研究及指導,教師完成小課題研究及成果彙總等工作。

(三)制度保障

教師嚴格按照《小課題研究程序》開展工作,個人的小課題研究情況納入優秀教研組條件評選中。

二、課題研究程序

(一)擬定課題。學期初,教師收集、整理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真分析篩選,確定要研究的內容。學校根據教師研究的不同內容而確定本學期的研究類別,由中心教研組負責人進行總體研究。(所選課題應是在教育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般只針對教學實際中存在的一個問題開展研究;所選課題一般應是所任學科或所教班級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要素、一個問題、一個章節、一個單元或某一個專題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種現象、一個案例等。)

(二)立項申報。教師制定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闡明所解決的問題和預期達成的目標,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驟和主要成員,明細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各教研組成員參考中心教研組提供的課題,結合工作實際自定小課題,組長彙總報至中心教研組分管年級及學科負責人處(語文組:齊雲飛;數學組:謝學平;英語組:李雙雲;科學組:齊興華。)

(三)審覈督查。學校制定研究管理辦法和程序。教師小課題“方案”交至學校後,副校長組織中心教研組成員對教師提交的課題進行審覈,定期檢查完成進度。中心教研組組織力量進行校級課題立項管理。

(四)過程監管。項目負責人加強研究的過程管理,對立項的教學小課題研究建立電子檔案。組織小課題承擔教師認真積累研究過程資料,及時進行階段小結,瞭解學校小課題研究的進程,發現研究進程中的問題,及時進行跟蹤指導,爲教師的小課題研究提供服務。中心教研組負責組織項目負責人進行交流研討,培訓學習,對各課題研究進行跟蹤指導,引領向縱深發展。

(五)資料收集。課題活動參與者每週參加集體教研時彙報活動進展情況(教研組長做好記錄),學期末學校收集研究成果,成果顯著的優先推薦論文、心得等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評選。

三、結題鑑定

每學年結束前,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小課題結題鑑定。課題成果一般應是一份總結報告和相關附件(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課題的論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過程性材料),

結題程序爲:

(1)結題準備:提前一個月向中心教研組提出結題申請;

(2)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3)將研究報告、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交學校教導處;

(4)學校組織有關中心教研組成員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佈評審意見。

四、成果運用

學校完成小課題研究彙總表。集中將教學論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等不同系列的小課題研究成果彙編成冊。採取講課、評課、研究成果總結報告等現場彙報與材料展出相結合的活動形式推廣成果,在教學中廣泛應用,達到整體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

課題研究方案13

技術發展、全球化和商品化的發展過程意味着可獲取的信息的急速增長、“可知”世界在空間上的縮小、新型消費型社羣的細分以及我們所共享的文化世界的飛速發展。這個系統可能預示着一個商品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公共服務的傳統價值觀正在被漸漸破壞。我們真實地生活在自身創造的世界裏,不懈追求經濟與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卻越來越迷失於自己精神家園的取向。對社會造成最大損害的並不是那些沒有學識的人,而是那些充滿學識但欠缺道德的人.這就是“有學識的無知”。如今設計作爲一種與生活本身息息相關的人類活動,已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應該是,它包含了科技、經濟、文化、社會規範、及各類情感的融合.已經影響到現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在這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閱讀、觀察、學習這些各類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界別的專業中尋求合作和溝通,對設計倫理道德方面更提出了要求。在日益缺乏控制和反省的今天,面對物質慾望的誘惑與干擾,如何挽救設計思辨的危機?建立一種誠實守信、關愛生命的共同精神的價值體現,並予以維持,我們責無旁貸。

設計倫理是一種基於設計工作、專業意識、職業技能等之上的職業道德要求,它通過理性來調節設計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思考和總結,塑造整個社會共同遵從的設計道德觀念,指導和規範人們的行爲方式,建立優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爲與精神生命凝合成一個整體,它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層次:

首先是人與人,人的心理現象不能被編碼、量化.良心到底值多少錢?設計者的道德價值何在?關鍵在於修身立品.建立信任品性。論語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篤敬。”信任品性自心中出發,是命令不來。就等於寧靜:我們不該以爲逃避吵鬧就能得到寧靜,真正的寧靜是來自內心深處.由心中創造。由此發展起來的設計經濟活動必須滿足:爲人們服務、滿足人們需求、改善生活要求、提高人們文化水平。這是一種倫理職能,亦是一種社會責任。

其次是人與物,人要設計一個物件的時候,其最初出發點不是爲了享樂,而是爲了刻服“痛苦”,“痛苦”是我們設計的前言,解決“痛苦”的方式就是將自身(包括身體構造、身體屬性、人類感情)以各種方式投射於物件之中,即所講的“設計”,由此建造出一個“合成”的世界,並期望它服從於人們.對人們負起責任。然而,被設計出來的人與物的關係卻是雙向的.我們每天與不同物件接觸的經驗中,物件將你心目中的東西轉化出來.反映了你的內心和感覺,正如丘吉爾曾說:“當你與物件發生感情的時候,物件同時正在改變着你”。從所謂的“不朽的芯片”的發展報告中我們可以體會:科學家們致力於設計的一種電腦芯片.將它植入人的眼睛之後就能記錄下人一生的活動。據這些科學家介紹,這種芯片可以提供一部人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的視頻13記。這一未來色彩濃厚的幻想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它絲毫沒有考慮到倫理道德的問題。這一技術的發展除了“娛樂”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社會”作用?科學家們所持的樂觀態度完全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只有集合知識、勇氣、熱誠、真誠、學習和超越的態度.才能創造出愉快、成功的經驗。

再者是人與自然,人類歷經數千年發展創立了現代文明,依然在不斷尋求突破尋找大自然運行的法則,試圖建立一個理想、完美的世界,在這個認知的過程裏,我們該怎麼去生活?設計師該建造怎樣的世界?設計師的態度又是怎樣?設計師通過融和各層次的關係.最終實現設計“以人爲本”,創造令人愉快、滿意的生活經驗,提升生活素質。我們回顧歷史,反省現今,放眼將來,眺望過去也是對未來的預測,人們在現在與過去的循環中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用學習的態度思考並運用生活中看似不能融合的矛盾,化危機爲轉機,發展出屬於未來新創造的生機,這正是設計倫理所要建立的價值和態度。

設計倫理進一步完善了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架構及其知識的完整性,使設計師們正確認識到設計倫理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時空對設計、生活進行自我的反省和討論,普遍能夠運用基本知識去分析、判斷社會中存在異議的現象.學會敢於表達個人鮮明的觀點和見解,並從倫理德性的角度,提出較爲完整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設圖發掘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清晰明白到長成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不僅需要努力尋求“直覺思維”倉I意的啓發,亦需要謹守職業操守和德性的價值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由直覺感性到理性判斷的遞進.最終能夠超越直覺思維到達理性思維的判斷和選擇,將該學的知識理論努力內化爲個人修養,其倫理觀、價值觀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對自身、對專業、對業界、對社會、對自然、對世界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思辨.這種態度的轉變將影響彼此的行爲成爲負責任的行動!

設計倫理教育一定會在設計學科建設中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設計思維教育、設計方法教育、設計技能教育一樣,成爲設計藝術學科中的一個穩定組成部分。它將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講授,更將成爲人們一種全新的、有意義的生活態度。更健康地看待自己、心懷祖國、關愛地球和人類。

論文關鍵詞:設計設計倫理設計教育道德價值

論文摘要:設計倫理是一種基於設計工作、專業意識、職業技能等之上的職業道德要求,它通過理性來調節設計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思考和總結,塑造整個社會共同遵從的設計道德觀念,指導和規範人們的行爲方式,建立優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爲與精神生命凝合成一個整體。

參考文獻:

[1]尼克·史帝文森(NickStevenson).媒介的轉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課題研究方案14

一.研究背景:

1.目前農村國中教學中存在了很多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是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物理教學面臨學生怕學、老師難教的現狀。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怎樣提高教學效果?很現實地擺在教師面前。

2.近年來,我校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做了以下工作:⑴我校開展了“合作課堂”的試點工作。⑵學校重視教研組、課題組的成立和建設,切實抓好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結合實際,各教研組、課題組進行高質量課、彙報課、研究課等的觀摩。

二、研究價值:

1.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2.促進教師觀念和教學行爲的變革,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3.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適應當下教育形勢的教學體系。

4.形成全新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評價體系,有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三、課題內涵(課題界定):

課堂教學設計與開發不僅是促進教師自我反思的一種動力,它還代表了觀察和組織再現現實的一種方法。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教學設計與開發可以被認爲是教師用來清晰地表述他們的觀察和表明他們的教育學理念的一種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並進行教學反思,並從自己的教學體驗中獲得有益的東西,或從編寫教學設計、分析他人的教學設計以及相互交流中強化自己的決策意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研究內容:

1、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模式研究。

2、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管理研究。研究寬鬆有序、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及開放型管理模式。

3、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效果評價研究。研究適合國中物理教學及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和手段。

4、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策略,制定研究通過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媒體,作業設計等因素的選擇和確定的研究,促進課堂教學最優化。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步驟、時間等)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從《物理課程新標準》、素質教育理論等書刊廣泛涉獵。

2、研究法。通過課題理論學習,教學設計的評析,教學過程的實施、評價等活動,檢驗研究成果。

3、總結法。在不同階段進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總結中,探討教材、學生、教師之間如何有機整合。

(二)步驟和時間: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收集理論資料,學習相關理論,申請立項。

2、實驗學習階段(20xx年4月)。成立課題小組,擬定實驗方案,學習相關資料,確定實驗人員,組織學習,取經交流。

3、全面實施操作階段(20xx年5月-20xx年2月)。按課題實施計劃展開研究,開展研討、定期進行課堂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開展經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動,在實踐中研究分析研究適合本校的教學設計和優化方法,進行論文交流整理,保管資料。

4、實踐總結階段(20xx年3月)。運用經驗總結法,收集資料,總結階段性成果,撰寫案例和論文,檢測比較,中期彙報,將實驗成果向全校推廣。

(三)總結結題階段:(20xx.3):

1、總結實驗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2、結題。

六、預設成果:

1、階段性成果

(1)相關學科關於課題的階段性小結、論文、經驗總結。

(2)優秀教學設計,特色個案。

2、總結性成果

(1)參與研究教師的心得與體會,

(2)論文、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件

(3)各種材料彙總總結

課題研究方案1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問題是: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結合本園實際,研究和探索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內容、途徑、方式及其注意事項。選做此項研究,基於以下背景:

1.本園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現狀和問題

(1)幼兒園提供的遊戲設備功能單一。

(2)各班戶外遊戲的時間安排不明確,導致教師不能靈活安排。

(3)教師組織遊戲的內容、類型比較單一、不夠豐富。

(4)教師對遊戲材料的投放不夠豐富,不注重遊戲環境的創設。

然而特色活動,是展示一所幼兒園風貌的途徑之一。在反覆研究與斟酌的基礎上,我園把體育運動作爲本園特色,與課題同步進行研究、探索。

2.幼兒健康發展的需要

個體發展過程中,生命的健康是人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認知、情感、行爲等方面的發展都需要建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幼兒期是生長髮育旺盛時期,亦是建立良好物質基礎的關鍵期,而運動則成爲他們鍛鍊身體的客觀需要,以實現其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發展的平衡。

3.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需要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體和諧發展。它將"體"放在首位,強調了"體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健康領域的"指導要點"中也指出:"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可見,在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對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幼兒的健康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我們認爲,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是按照幼兒生長髮育的特點與基本規律,促使其身體的生長髮育、身體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戶外教育活動。我園構建了以"運動、健康"爲主題,以"華師大建構"教材爲依據,努力打造體育運動特色,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遊戲和教育活動,增強幼兒體智、陶冶幼兒情操、磨鍊幼兒意志、發展幼兒交往能力,讓幼兒在體驗成功和快樂中獲得健康和諧發展。

三、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開展以多種有趣的體育活動,特別是戶外的、大自然的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並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2.陳鶴琴先生早年在開創中國化、科學化的幼兒園實驗時所寫的《我們的主張》十五條中提出:"我們主張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他說:"要知道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要強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兒童。兒童的身體不強健,到了成年,也不會健康。"

3.法國著名學家蒂索從醫學的角度來評價體育活動:"運動能代替藥品,但世界上任何藥品都不能取代運動的好處"。幼兒期是身體發育最快的時期,而運動則成爲他們鍛鍊身體的客觀需要,以實現其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發展的平衡。從心理髮展的角度看,運動則是幼兒探索客體環境的最有效手段,他們不僅需要通過運動來感知世界,而且需要通過運動來積累經驗,從而爲他們的心理髮展打下基礎。

四、研究目標

1.研究和探索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內容、途徑、方式及其注意事項。

2.發展幼兒走、跑、跳、鑽爬、平衡、攀登等基本動作,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使體育潛質良好的幼兒特長得到充分發展,通過研究使我園形成體育教育的特色。

3.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活潑開朗、自信以及較強的責任感、合作能力、意志力等)。

五、主要研究內容

1.合理安排每個活動的內容,確定活動的任務。教師要掌握幼兒生理負荷量的測量方法,合理安排戶外體育活動的密度,尤其是幼兒的練習密度,確定新教的知識和技能,保證幼兒的運動負荷和心理負荷的適宜程度,真正達到增強幼兒體質的作用。

2.對幼兒的動作發展給予科學的評價。在進行評價時,教師要考慮不同幼兒之間的差異,並對不同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力爭讓每位幼兒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在評價幼兒時,應少用橫向比較,多引導幼兒與自己進行縱向比較,讓幼兒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幼兒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3.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組織戶外體育活動。創造被人接受的氣氛,讓幼兒帶着愉快的情緒參加體育活動,進而產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輕鬆愉快感,以保證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發揮創新意識。全課題組教師要以課題研究和實施爲導向,認真學習,確立現代教育觀、兒童觀,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教師要作爲一個引導者,支持者及時肯定幼兒的成績與進步,在自由活動中教師要充當幼兒的合作伙伴,真正融入幼兒的活動中去,要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需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和發現每一個幼兒的積極變化,引導幼兒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