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感悟能力

新世紀,新語文,我們在教會學生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內心需求個體文化和他們的獨特感受生活經驗和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感悟能力的培養就尤爲重要,葉聖陶老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也認爲,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學形成他們的語感呢?

閱讀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感悟能力

一、創建“具有情緒安全感的課堂環境

1.構築平等參與的舞臺,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語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所以,語文課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訓練,要求有學生情感的真正參與,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只有在真誠、理解的師生關係中,學生纔敢於並勇於發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造,從而熱情地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而這首先需要一個輕鬆、民主、和諧、誠信的課堂氛圍。那麼你要成爲學生課堂學習的平等參與者,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交流對語言對文學對文化的品味和賞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樣的自然。同時,學生也能分享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經驗、知識、快樂、痛苦,甚至尷尬。教師一旦擁有了這種意識,也就擁有了輕鬆、自由的心態。而學生也從老師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喚回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2.創設激情互動的空間,讓課堂成爲學生施展個性的樂園。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實驗”充分地說明了,教師對學生抱有希望,並且以和藹的態度,豐富的表情與積極的行爲等方式,將期望傳遞給學生,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從而更加信賴教師,並給予積極的反饋。讓學生在過程中被肯定,在寬鬆、互助的學習氛圍中,教師要始終是學生的鼓舞者。在課堂上,教師以投入而自信的言行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充滿着讚許、鼓勵與激情的,使學生更積極的狀態與思維活動投入到課堂上來,既是他們更有效地學習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還帶動其他同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老師與學生的一次讚許目光的交匯,一個充滿愛意的扶摸,都會讓學生的自信,自尊得到充分的認可與發展。這樣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就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美的樂趣。

二、創設朗讀情境,培養學生語感

朗讀,就是將書面語言有聲化,是閱讀課文的第一基本功,是進行閱讀訓練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注重朗讀。〈〈國小語文教學新大綱〉〉中也指出:“國小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通過朗讀,調動多種器官一起參與對文章的理解的活動,用響亮、清晰的有聲語言轉換書面的文字語言,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的感受,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他們的語言讓學生在過程中被肯定,在寬鬆、互助的學習氛圍中,教師要始終是學生的鼓舞者。

三、創設語言實踐,形成語感

1.擴大閱讀量,儲備語言素材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彙集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閱讀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在這裏他們可以漫遊童話王國,觀未來世界,可以隨時與偉人見面和英雄交談......從而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憎恨,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插上理想的翅膀,獲取奮鬥的力量。同時,大量的閱讀也是語感的形成、運用和體現,沒有閱讀就談不上語感,所以,學生要儲備大量的語言素材,還要讓學生自己接觸和使用語文材料,因爲,“學生的語感由學生自己對言語的直接感受積澱而成,是學生‘感’的結晶,而非教師‘講’的產品,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以學生爲主體的讀、寫、聽、說實踐”。古今很多文學大師和語文教育專家對“大量閱讀”也是大加讚賞。

2.貼近現實生活,把握真情實感。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學科有自身的特點。它的涉及面之廣,內容之多,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課本的編寫者經過精心策劃、篩選、編排,濃縮了上下幾千年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時文精品、科學小品等文質兼美的文章於課本之中,涉及到文學、科學、歷史、自然、軍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樂,或悲;或語言犀利,或平實厚重,或流暢自然,或莊重典雅,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感情-色彩

《閱讀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感悟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